APP下载

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增产增效栽培技术应用效果分析

2024-12-31沈永烨陈棋

种子世界 2024年7期
关键词:栽培技术

摘 要:大豆和玉米是我国重要的粮油作物,也是重要的工业原料,用作畜牧业饲料等。在实际种植过程中,农作物需求量增长,而耕地面积有限,传统的种植方式无法满足大豆和玉米同时生长,采用带状复合种植技术有助于提高双作物生长概率,利用有限土地资源,实现大豆玉米同时种植。基于此,本文首先对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进行介绍,总结相关技术要点,最后通过对技术应用效果的观察,肯定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的应用价值。

关键词: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增产增效;栽培技术

近些年来,随着农业不断发展,国家对大豆和玉米的需求量提升,这使得农作物利用率增长,现有的农作物生产模式无法保证供给。为了更好地满足市场上对于大豆和玉米的需求,采取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能够稳定玉米产量,利用边行效应,促使大豆和玉米一同生长。提高大豆产量的同时,保证玉米不减产,还能额外多收获一季大豆。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促进玉米光合作用,改善土壤环境,减缓玉米根系衰老,大豆与玉米相互提供所需的养分,满足自给率增产目标,对于提高国家粮食综合产能具有重要意义。

1 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相关概述

1.1技术概述

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是在传统套作种植技术的基础上,合理利用田间作物群体优势互补的特征,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玉米和大豆形成高低间隔配置,提升植株之间的空气流通性,改善植株的生长条件,充分发挥玉米的边行优势,促进大豆光合作用,达到大豆和玉米增产的效果。传统的大豆玉米种植技术流程烦琐,人工需求量较大。而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有效规避了人工种植技术的缺陷,能够显著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出率。近些年来,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在各地广泛推广,但在具体种植过程中还需要掌握好栽种技术要点,确保技术能够被有效应用,控制好玉米与大豆的种植行数,合理配比行数。此外,还需要不断总结栽培经验,持续优化种植效果,达到增加产量和效率的目的。

1.2生态效益

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是在同一时间内种植两种作物,对空间合理搭配,提升土地资源效率。发展空间套种,保证粮食作物产量不受影响,提高实际产出量。经过多年研究,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可以利用光合作用、边行优势等,提升种植效益。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还能提高田间生态效益,保持土壤活力,提高生物多样性,提高玉米品质。大豆玉米间作减轻病虫害发生,不同的根系分布能够缓解根系吸收营养的竞争关系。大豆玉米群落空间结构抑制土壤水分蒸腾,减少水分流失,有助于改善玉米籽粒品质。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能够提升种植产量,改善田间生态。根据实际情况对大豆和玉米行数加以控制,提高单株产量,光照更加充足,有助于大豆和玉米同时生长,增加农民经济收入。

1.3技术推广情况

大豆玉米带状种植技术采用边行优势,在全国各个省市进行示范推广。根据种植区域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条件等,采取3+2、4+2等套作模式,并在推广过程中,尝试在不同地区改良,升级为4+2、4+3、6+3等间作模式。常见的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确定好行数比例后,控制行距和带间距,保证种植地株数,利用合理的手段提高收获效率,促进农作物生长。个别地区还应根据农作物的生长要素等,制定符合当前生产条件的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模式,提高农作物产量。利用不同植物生长过程中的空间和时间差异,提高对光、肥、水等资源的利用,减少田间成本投入。在推广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的过程中,该技术在增产增效方面的效果较好,从长远角度来看,发展多行玉米更符合带状种植技术模式发展,是农业种植发展的必然趋势。

2 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要点

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在农田中的应用,对于部分地区而言是创新性的技术,是对传统套作方式的创新升级,能够合理控制玉米和大豆种植密度,促进大豆、玉米同步生长,最大限度发挥技术优势,促进大豆和玉米互相提供相应养分,相辅相成。保证玉米产量不受影响,实现大豆增产增收,为农业生长提供保障。对该技术的实际应用情况进行分析,旨在保障大豆和玉米高产增收。

2.1科学选择种植品种

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的应用前提在于,保证种子品质,优选地块等。否则无法保证种植成果。科学选种,做好耕地、播种等工作,把控好技术要点,才能保障农作物增产增收。其中,技术应用要选择品质较高的大豆和玉米种子。因为玉米需要单株栽种,需要尽可能选择抗倒伏能力强、耐密性较好的品种,如郑单958、豫单9953。而大豆在玉米植株的遮挡下,减少了阳光直射,可以选择耐阴的品种,确保适应带状复合种植模式,如中黄301。科学选择好品种后,需要对种子筛选,根据饱满度以及外表情况,选择饱满均匀的种子。根据种植地区的条件,对大豆和玉米种子进行测试,确保满足发芽率97%。播种前,对种子晒种、包衣处理,降低病虫害发生概率,保证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应用效果。

2.2复合种植分析

2.2.1 行距与株距

相关研究表明,应用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需要采取套作的方式,采用扩行距、缩小植株距离的方式,增加播种量。根据大豆和玉米播种量,确定好行距和行数,合理设置大豆和玉米的间距。保证地块播种量达到标准,在播种的过程中需要控制好密度以及行数等参数,使播种效果更显著。在这一技术下,种植户共可以采用4种模式进行种植,而在4种模式之中,对于大豆以及玉米在行距、株距方面的要求也不相同。

(1)“4+2”模式。行距:保持大豆和玉米行距400mm。间距:保持带间距650mm。株距:控制植株间距100mm。

(2)“4+2”模式。大豆亩株数不低于9000,玉米亩株数不低于4500。在“4+2”模式下能够充分发挥边行效应,大豆充分吸收充足的光照。这样的边行数量有助于大豆植株生长,但是因为玉米带宽较窄,还需更加严格地控制栽种行数,该模式更适合保有量较多的区域。

(3)“4+3”模式。设置大豆与玉米行数比为4∶3,带宽设置3500mm,行距:400~500mm,带间距:650mm,大豆株距:100mm。“4+3”栽种模式有利于发挥边行优势,将玉米株距控制在合理范围内。

(4)“4+4”模式。将玉米和大豆行数设置为相同的比例,大豆行距:400mm,玉米行距:500mm,株距:均为100mm,采用大小行种植方式,控制大豆和玉米的间距,保证玉米和大豆亩株数分别不低于4900、8300。

2.2.2 播种要点

除了上述的栽种模式外,个别地区要根据实际需求,对行距和株距合理把控。保证大豆和玉米有充分的生长空间,能够促进光合作用在植株群体中均匀分布[1]。结合两种农作物的周期和习性,保持玉米和大豆的边行优势。确保农作物产量,确定好玉米和大豆距离,合理控制亩株数。在播种的过程中,需要保证播种质量和收获质量。播种时,需要充分考虑到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的特征,最大限度利用农田空间,充分发挥高矮作物结构搭配,扩大植株生存空间。本区域大豆玉米种植的频率为一年两茬,在收获时,可以进行免耕作业。为了保证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质量,需要保证播种的过程符合栽种比例要求,有良好的新动力,能够对田间杂草、残留秸秆等进行处理,提高大豆和玉米的播种质量。

2.2.3 播种时间

播种时,为了保证玉米和大豆生长质量,避免生长过程中两种作物相互影响。需要明确播种时间,科学选择时间适期播种。玉米和大豆在小麦收获后,要尽可能在早春抢占播种时期,此时播种玉米能够与大豆间隔开来,保证玉米植株为大豆遮阴,实现双作物种植[2]。种植玉米后,大豆在当月月底播种。夏季播种则应在6月中旬播种,过晚播种会影响作物成熟度,导致玉米和大豆产量无法达到预期要求。为了保证播种密度和质量,需要种植户对以上两种参数进行严格控制,保证播种的均匀性。实践经验显示,在播种的过程中,对土地进行深耕,保证开沟深度,有利于提高播种质量。另外,在播种期间,还需确保为种子着床提供良好环境。大豆和玉米种子在体积等方面均各不相同,播种时,同样需对速度加以控制,从而确保播种的精准度。

玉米和大豆播种深度不同,需要在播种前对土壤湿度进行控制,并做好底肥施用工作。大豆和玉米播种应确保土壤墒情符合要求,部分地区气候干燥,可以适当浇灌,保持土壤的湿润度。浇灌后要及时排水,避免田间积水堆积,导致环境过于湿润,影响大豆和玉米生长。按照地块实际比例,确定播种总量,按照每亩地农作物需要的肥料用量,将底肥施加在农田中。施肥过程中,需要注意尽可能将肥料施加给玉米,玉米通常不需要施肥或减少氮肥用量[3]。大豆生长本身就不缺少氮元素,可以适当给予尿素,延长大豆叶期,提高大豆产量和品质。

2.3田间管理

2.3.1水肥管理

水肥管理是保证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的关键,适当给予养分,保证农作物更好生长。播种时,将种肥与种子一同施入土壤中,尽可能实现一次性播种。施肥过程中,需要控制好间距,做好开沟、起垄工作,保证施肥的均匀性。在大豆和玉米生长过程中适当追肥。大豆产生氮元素,可以使用玉米复合肥或控释肥,根据大豆和玉米长势追肥处理。根据植株生长情况,在叶期、苗期等追肥。追肥过程中控制好用量。氮、磷、钾按照13∶20∶7的比例进行施肥,也要注意观察大豆和玉米长势情况,避免植株长势过旺。在大豆开花结荚和玉米开花授粉期,为玉米和大豆提供充足的水分,保证水肥比例合理。

2.3.2苗期除草

定期处理杂草,避免杂草抢夺大豆和玉米的养分。在定苗后分别对玉米和大豆进行定向除草,使用毒害性较低的农药,与水按照合适的比例进行混合,对大豆、玉米茎叶定向喷洒,减少杂草数量。

2.4病虫草害防治

病虫害作为影响农作物生长的重要因素,不及时处理会导致大豆和玉米减产。因此,要根据农作物的病虫害类型,采用物理、生物等手段,形成综合防治方案。有针对性地处理常见的大豆和玉米病虫害,保障作物产量和质量。对于常见的斑病、黑粉病等,可以在夏季雨水较多的天气,事先做好防控工作,避免雨水导致环境潮湿,加剧病害发展,威胁大豆和玉米长势。对于螟虫、蚜虫等害虫,可以结合生物、物理手段,利用害虫的趋性,使用色板、杀虫灯,集中对害虫捕杀。还可以在农田中每隔一段距离释放害虫天敌,如瓢虫,保证田间生态平衡。对于发病率较高的病虫害,可以配合毒性较低的农药,在芽前喷洒,或结合除草工作,使用乙草胺等药物进行防治[4]。

2.5收割

根据大豆和玉米的成熟顺序,安排好方案进行收割。研究发现,交错收割作为一种常见的收割方式,应用效果值得肯定。收割时,如有条件可以同时脱粒,当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区域的土壤比较湿润时,要保证收割过程稳定进行,收割完成后,将秸秆还田,收割的农作物统一存放。

3 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增产增效栽培效果

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提高了农业种植水平,保障了粮食产能。经过长期应用和地区推广,成为国家中央文件中采纳应用的新技术。该技术为各地区农业生产提供保障,能够促进大豆产量全面提升,保障玉米不减产,成为地区农业推广新技术。基于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加强落实做好农业现代化建设工作,助力粮油稳产增收[5]。

3.1土地产出率得到提升

在积极应用和推广技术的背景下,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实现科学应用,带动大量地区农业发展,显著提升农业产量。经过农业试点合作和种植测试,玉米和大豆年产量均得到有效提升,与同期种植相比,产量高达20%以上。有限的土地资源得到更好利用,资源利用率得到提高。乡村振兴战略支撑下,农村地区积极开展合作社,采用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进行种植,加上政府提供的专项补贴,地区农业经济有效获利。在保证玉米产量稳定的基础上,额外收获更多大豆,为当地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

3.2生态效益得到极大改善

农村地区种植对于环境的要求较高,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改善了当地的生态效益,对于农业发展有重要意义。应用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为大豆提供更多生长空间,增加播种实际产量,缓解国家耕地资源紧张问题。合理搭配大豆和玉米栽种行数,利用光、水、肥等资源,改善生态效益,减少农药的使用量,提高农作物的环保程度。当地需要号召零散农户集中生产力,与种植大户合作,建立合作社,形成带头作用。大范围开展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增加土壤中的有机物含量,为后续农耕提供良好条件。

综上所述,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能够利用土地资源,提高玉米和大豆的种植产量,有助于推动农业振兴发展,符合国家战略目标。加强高产技术的应用,能够保证国家粮食产能,使更多地区的农户受益。现如今国家耕地资源紧张,采用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能够保障种植质量,稳定农作物产量,实现高产增收,保障大豆和玉米的充分供应,对于提高粮食产能有深远影响。

参考文献:

[1]张羽刚.大豆玉米复合带状种植高产高效栽培技术[J].种子科技,2023,41(24):55-57.

[2]唐仕浩,宋谕,李玲.肥城市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区病虫草害的发生及防治[J].农业知识,2023(12):21-24.

[3]张振良,冒宇翔,薛林,等.江苏沿江地区鲜食甜玉米绿色高效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23(24):29-31.

[4]赵晋宇,王伟,赵倩.叶表观症状识别在大气污染农业环境损害鉴定中的应用[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23,42(12):2702-2710.

[5]黄春莲.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增产增效栽培技术探究:以广西百色地区为例[J].种子科技,2023,41(20):56-58.

猜你喜欢

栽培技术
浅析旱地马铃薯双垄全膜覆盖集雨栽培技术
大豆行间覆膜栽培技术
提高大豆种植生产效益的栽培技术分析
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推广示范研究
兰山区义堂镇简易大棚蔬菜高效轮作栽培技术研究
寒冷地区平欧杂交大榛子栽培技术
辣椒优质高产栽培技术
玉米优质高产栽培技术综述
对龙眼高产栽培技术的探讨
番茄大棚栽培技术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