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小麦高产种植技术创新和管理改进及病虫害有效防控
2024-12-31胡志华
摘 要:小麦作为我国主要粮食作物之一,种植面积持续增加,但受种植区域自然环境和生产条件等因素影响,小麦产量和质量提升面临挑战。为实现小麦高产,需优化小麦种植技术,提高生产效率。同时,加强病虫害防治工作,减少其对小麦生长的不利影响,从而提升小麦种植的经济效益。
关键词:小麦;高产种植技术;病虫害防治
随着农业经济的不断发展,小麦等粮食作物的市场需求持续增长。小麦作为我国主要粮食作物之一,提高小麦的产量和质量已成为农业发展的主要目标。然而,当前小麦种植面积和种类不断增多,传统的种植技术已不足以满足需求,这导致小麦产量一直偏低,需要加大对小麦高产技术研究的力度。通过引入现代农业技术和管理方法,优化种植结构,提高种植效率,可以有效增加小麦的产量。同时,小麦生长过程中的病虫害防治工作也至关重要。及时监测病虫害情况,采取科学合理的防治措施,可以降低病虫害对小麦生长质量和产量的影响,保障小麦生长的健康和稳定。小麦产量和质量的提高不仅可以满足市场对小麦的需求,还能为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持。农业的现代化转型需要持续不断的技术创新和管理改进,只有不断提升种植技术水平,有效防控病虫害,才能实现小麦种植业的可持续发展,促进我国农业的繁荣与稳定。
1小麦高产种植技术
1.1种子选择与处理
小麦的品种选择对产量和质量至关重要。为提高小麦产量,种植者需要科学选取适合当地土壤和气候条件的品种。结合土壤和气候特点选择品种能增加小麦的适应性和提高其发芽率。同时,考虑市场需求,选择符合市场偏好的品种也是关键。在选择品种时,还应根据种植区域的环境和水质条件,选择具有抗病虫害能力强、耐倒伏性好的小麦品种,以确保小麦产量和质量的稳定提升。确定适合的小麦品种后,种子的处理也至关重要。种植条件较好的情况下,可以利用机械设备来筛选小麦种子;若无机械设备,可以采用风扬和人工筛选的方式,将碎粒、瘪粒和其他杂物清除。在播种前的10天内,需对小麦种子进行晾晒处理,摊铺厚度5~7cm,连续晾晒2~3天。接着进行化学药剂拌种,其主要目的是增强小麦对病虫害的防治能力。常用的化学药剂如辛硫磷,搅拌后将小麦种子放入温室中处理3~4小时。最后将小麦种子用清水清洗晒干,待播种。通过科学选择适宜品种和正确处理种子,种植者能够提高小麦的产量和质量,从而满足市场需求,促进小麦种植业的健康发展[1]。
1.2整地
在小麦播种前,种植者应科学选定适宜的种植区域,并采取深松、翻耕等措施来改善土壤条件。在选择种植地时,需综合考虑土壤质量、地形地势等因素。优先选择土壤肥沃、连片面积大、排灌方便、地势平坦、适合机械收割的区域。避免选择连续多年种植相同作物的地块,以减少小麦发生病虫害的风险。适宜的前茬作物包括豆类、油菜、水稻等,若前茬是这些作物,则适合继续种植水稻。在进行深耕前,种植者应对种植地进行深耕处理,深耕深度应控制在25至30厘米。同时,转变传统的旋耕方式,推广深松、深耕等整地技术,确保种植地表面平整。这些措施可以满足小麦高产整地的需求,提高最终的产量和质量,避免土壤水分流失,同时有助于加快小麦的发芽速度。通过科学选择种植区域、改善土壤质量和采取适当的整地措施,种植者可以提高小麦的生长条件,最终实现增产增质的目标,促进小麦种植业的可持续发展。
1.3科学播种
根据小麦种植地区的气候特点确定最佳的播种时间非常关键,一般而言,小麦的最佳播种期在10月上旬至10月下旬。在这个阶段进行小麦的播种有助于增强小麦的抗逆性,并有利于培育健壮的小麦幼苗。播种时要坚持“适墒播种”的原则,即在前茬作物收获前后进行适量浇水,并在此期间开沟增加土壤湿度,确保小麦种植过程中有足够的水分供应。根据种植区域的灌溉条件,可以选择中畦或小畦的播种方式。播种前需要进行适当的深翻处理,并施入预先调配好的基肥。播种深度应控制在3至5厘米。播种深度过浅会导致小麦幼苗的根系无法深入土壤,增加早期衰老的风险,降低其抗旱能力,播种深度过深则会影响小麦的出苗速度,同时会增加土壤中养分的消耗,不利于小麦的正常生长。在播种后,需要及时进行补种、间苗和查苗等管理措施,以确保小麦的播种密度均匀,提高出苗率。这些措施能够有效促进小麦的健康生长,为小麦的产量和质量奠定良好的基础。
1.4施肥灌溉
返青到拔节阶段是小麦生长关键期,此时小麦对水分和营养的需求达到高峰,种植者需根据实际情况科学施肥和灌溉。在小麦拔节前期,应重点施用氮磷和磷肥,施肥量应根据土壤肥力和小麦生长状况来确定。同时,根据土壤水分状况采取相应的灌溉措施。一般而言,对于土壤肥力较高的小麦田,每亩可施用5~8kg尿素;中等肥力的田地可施用8~10kg尿素;肥力较差的土壤则可施用10~15kg尿素,并适量添加速效磷肥,有助于促进小麦迅速分蘖成穗,提高成穗数量。针对不同肥力等级的田地,施肥应有针对性。施肥的主要目的是促进小麦在冬季前期有效分蘖。对于肥力较高的土壤,到拔节阶段每亩可追施8~12kg尿素;而一般肥力的土壤每亩可施用10~15kg尿素。在一类小麦田中,水肥管理应持续至拔节期,同时灌溉过程中施用12~15kg尿素。这些措施有助于提高小麦的生长状况,促进作物的健康发育,并提高其最终的产量和品质[2]。
1.5田间管理
种植者应当在小麦出苗后及越冬前做好充足的准备工作,致力培育健壮的幼苗。这一时期处于小麦的早期生长阶段,田间管理的关键目标是确保小麦在越冬前能够健康成长。种植者需及时进行查苗和补苗工作,以保证小麦出苗均匀。若发现漏播或断垄情况,应及时进行灌溉以保持土壤湿润。为避免严重的杂草竞争影响小麦幼苗的正常生长,种植者应进行化学除草处理。冬季灌溉后,应进行适当的中耕和培土工作。对于土壤肥力高、水分充足的地块,种植者需加大中耕力度,以确保小麦良好的分蘖效果。若小麦密度较大,需采取深耕和压实措施,确保小麦越冬安全。在小麦开花至成熟阶段,田间管理对小麦的千粒重和穗数影响显著。重点施用叶面肥料有助于提高小麦的千粒重和穗数。种植者可选择使用1%尿素溶液或0.2%磷酸二氢钾,每隔一周喷施1次,连续喷施2~3次,以增强肥料的吸收效果,提高小麦的产量。通过科学的田间管理,种植者能够有效提高小麦的产量和品质,确保作物健康生长,最终实现丰收的目标。
1.6适时收获
在小麦成熟后的6月,小麦的夏季收获工作需要经过精心安排,种植者需准确把握小麦的最佳收获时机,并在收获后进行有效的储存管理。当小麦生长到成熟期时,籽粒变硬、叶片枯黄等现象会逐渐显现,这时就应该及时展开收获工作。延迟收获会导致籽粒重量下降,而提前收获则会导致籽粒未充分饱满,进而影响小麦的产量和品质。研究表明,小麦亩产可能会减少30~50kg。收获后,必须及时清理籽粒中的杂质,以确保小麦籽粒的纯度。接着需对小麦进行脱粒,并及时进行晾晒,以降低籽粒的含水量。完成晾晒后,将小麦存放入库。在储存过程中,务必保证仓库通风良好,并定期晾晒,以确保小麦的品质不受影响。清除籽粒中的杂质是提高小麦籽粒纯度的重要步骤。通过科学的收获和储存管理,可以有效保障小麦的品质和产量,确保收获的成功。
2小麦病虫害防治技术
2.1小麦赤霉病
小麦赤霉病对小麦籽粒造成严重危害。初期,小麦籽粒表面会形成褐色病斑,随着病情的恶化,赤霉病还会波及小麦穗部,最终导致小麦穗粒死亡。高湿度的小麦田间环境会加速赤霉病的传播,导致大面积小麦感染赤霉病。赤霉病在潮湿气候条件下传播迅速,当白天温度高于12℃时,病菌会迅速传播,对小麦生长造成严重影响。强降雨或大雾天气会增加小麦田间湿度,促使赤霉病扩散。最佳防治时机为小麦处于齐穗阶段时,提前或延迟使用药剂均可取得良好效果,有效降低赤霉病发生风险。化学防治与生物防治技术相结合可达到良好效果,选择具有保护和治疗作用的杀菌剂,并确保对病菌有根除作用。在赤霉病初期或发病前,每亩小麦田可施用25~35g浓度为40%的戊唑咪鲜胺,每7天施用1次,连续进行2~3次,可以有效防治赤霉病,避免病情扩散。这种防治方法也对小麦白粉病和小麦锈病也有一定的预防作用。
2.2小麦纹枯病
小麦纹枯病主要危害小麦的叶鞘和茎秆等部位。初始阶段,小麦叶鞘会呈现淡黄色斑块,随着病情加重,斑块颜色逐渐加深,最终导致小麦幼苗根茎枯萎死亡。不同小麦品种对纹枯病的抵抗能力存在差异,而该病的发生与种植地区日间平均温度密切相关。当地区日间平均温度未超过15℃时,纹枯病不会迅速扩散,但若温度达到20℃至25℃,病情将加剧,对小麦生长造成严重影响。在纹枯病防治过程中,应采取农业防治措施,选择具有耐病性的小麦品种,并严格遵循“适时适量播种”的原则,有助于减少感染的可能性。根据种植区域土壤肥力情况控制小麦的种植密度,避免过密种植导致田间湿度降低,从而减少纹枯病的发生。在小麦生长过程中,需控制氮肥的施入量,合理配置氮、磷、钾肥的比例。对于严重发病的小麦地块,增加钾肥的施用量可提高植株的抗病能力。在小麦生长后期,可适度施用化学药剂防治纹枯病,但需严格控制药剂的使用量。
2.3小麦白粉病
小麦白粉病对小麦叶片造成严重危害,随着病情恶化,扩展到小麦茎秆、叶鞘等部位。初期,患部呈现黄色小斑点,随着病情加重,斑点逐渐加深,覆盖一层白粉状霉层,最终转变为浅褐色。对于小麦白粉病的防治,应综合农业与化学防治技术,选择抗病性强的小麦品种,并增施腐熟有机肥料、适量磷肥、钾肥以提升植株的抗病能力。干旱地区需及时灌溉以保持田间湿度,而强降雨后需排水,避免湿度过高。及时除草可减少土壤中的病菌数量,结合化学药剂防治。化学药剂如烯唑醇、三唑酮可有效防治小麦白粉病,使用时需注意施药方法,控制施药量,避免植株被过度处理。手动喷雾时需充分稀释化学药剂,防止小麦植株受损。
2.4小麦虫害防治
小麦常见的害虫包括吸浆虫、蚜虫和地下害虫。为有效防治这些害虫,需采取综合措施,结合农业和化学防治方法。针对严重的小麦地下害虫问题,需要对土壤进行处理。每亩可施用3%辛硫磷2~2.5kg,或50%辛硫磷兑水1000~2000g,并与细土混合制成毒土,每亩施入2~2.5kg。对付小麦蚜虫,可通过灌水和施氮肥控制其数量,同时施加适量的钾肥和磷肥。针对具有毁灭性的小麦吸浆虫,选择抗虫性强的小麦品种至关重要。在播种前,可使用化学药剂对小麦进行拌种处理,以消灭种子表面的病菌,降低吸浆虫发生的可能性。拌种药剂可选用50%辛硫磷或4.5%甲敌粉,有助于提高小麦的生理机能和千粒重,确保种植产量。小麦粘虫是常见的害虫之一,发生严重时会导致叶片被啃食,影响小麦产量。物理防治是防治粘虫的一种方式,可在成虫初期使用杀虫灯,每亩悬挂一个,并合理控制相邻杀虫灯之间的距离,以取得最佳的防治效果。
3区域化科学管理
小麦纹枯病是一种传播速度较快的病害,对其进行有效管理至关重要。种植人员在防治该病过程中应对可能出现的影响进行分类管理,实施区域化管理策略,对已感染和未感染小麦纹枯病的植株进行隔离,以防止病害的大面积传播,为小麦创造安全的生长环境。在小麦纹枯病的防治中,主要采取农业防治和化学防治相结合的方式。在农业防治方面,应在小麦种植初期根据品种或种植区域进行分类管理,实现区域化管理。对于湿度较高的种植区域,应加强病虫害的防治工作。化学防治方法主要包括使用化学药物进行配制,以有效清除小麦中的有害微生物,减少小麦纹枯病的发生风险。为科学制定小麦病虫害防治对策,需对小麦种植地区的病虫害种类和发病程度进行调查研究,结合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防治策略。通过综合防治措施和科学管理,可以有效预防和控制小麦纹枯病,保障小麦的生长和产量[3]。
4定期翻耕田地
对种植作物的土壤进行翻耕,保证土壤肥力,消除土壤中的害虫。种植人员还要做好土地类型规划工作,种植地区要设置标志,多对土壤进行晾晒,可达到消灭土壤中病菌的目的,从根源上防治小麦病虫害。小麦成熟收获前要定时施加抗蚜威,也可施加氮氢肥,有助于提升小麦病虫害防治效果。小麦种植过程中,应加大利用病虫害防治技术,降低病虫害防治中的资金投入,不仅可以提高病虫害防治效果,还可以降低病虫害防治过程中化学药物的用量。随着小麦种植面积的加大和规模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小麦病虫害问题也相对集中,病虫害防治过程中机械设备种类也更加丰富,适合开展集中专业化防治措施,有效提高小麦蚜虫、条锈病等的防治水平。
小麦作为重要的粮食作物,其高产种植技术的研究对于提高粮食产量、增加农民收入、保障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通过不断深入研究和实践探索,优质小麦高产种植技术得以不断完善和提升,为小麦生产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通过持续的努力和创新,优质小麦高产种植技术将会在粮食生产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方面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马开梅,唐朝富.绿色优质高产小麦种植技术分析[J].种子科技,2024,42 (06):40-42.
[2]蔡纯.小麦优质高产节水节肥栽培技术[J].种子科技,2024,42(06):31-33.
[3]刘明霞.山东无棣县优质小麦高产种植及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J].农业工程技术,2023,43(25):73+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