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林玉米大豆带状复合高效种植技术的普及和有效应用探讨
2024-12-31石丁山
摘 要: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向前发展,进一步推动了农业产业的现代化发展进程,这也使农业生产技术水平得到了不断地提升。玉米和大豆作为比较常见的农作物,也是人们日常生产生活的基本食物之一,消费者对玉米和大豆的需求量相对较高,如果出现供给不足,将会严重影响到正常的饮食和生产生活。传统玉米大豆种植模式之下,普遍存在着农田,利用效率低下,耕作周期较长的情况。为更好地满足市场对优质玉米大豆的实际需求,就需要转变传统的种植方式,积极推广应用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充分利用两种作物的特征,对种植间距进行合理调整,以此来提高玉米的产量,为农民群众带来可观的经济收益。本文主要结合实际工作经验,探讨了上林县玉米大豆大壮复合种植技术,希望通过研究对广大同行有所帮助。
关键词: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机械播种;技术要点
2011年大豆玉米大创复合种植技术被农业部列为轻简化实用性技术,并在2019年遴选为国家大豆振兴计划重点推广技术,在2020年中央1号文件当中又指出了加大对玉米大豆间作新农艺推广的支持力度。目前各个省市也陆续出台了相应的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指导意见和相关的农机推荐目录,实现了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的广泛推广和应用。该种种植模式应用过程中需要完善相应的机械设备配套,保证现代化机械设备充分应用其中,大幅提升作业效率和作业质量,保证播种出全苗培育健壮幼苗,如此才能够实现大豆玉米大豆复合种植的快速普及和应用。同时在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模式之下,还需要加快现代化种植技术的有效应用,以此来提高种植效益和种植质量。
1、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概述
1.1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的特点
随着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粮食需求不断增加,而土地资源有限。为了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粮食产量,我国农业科学家开始研究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这种种植方式可以在同一块土地上种植两种作物,提高产量,有助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是一种在同一块土地上分行或分带间隔种植大豆和玉米的种植方式。这种种植方法可以充分发挥两种作物的生长优势,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产量[1]。其特点主要包括空间利用效率增加、生长互补、土壤养分循环、减少病虫害、适应性强。一方面大豆和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充分利用土地资源,提高空间利用效率。在相同面积的土地上,可以种植更多的作物,从而提高产量。另一方面大豆和玉米的生长周期和生长需求不同,相互之间具有生长互补性。大豆生长初期,可以利用玉米的遮阴,减少水分蒸发;玉米生长后期,大豆已经成熟,可以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再一方面大豆是一种豆科植物,具有固氮能力。与玉米种植相结合,可以提高土壤肥力,改善土壤结构。第四,大豆和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可以降低病虫害的发生,减少对农药的依赖,提高作物品质。最后一方面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适用于不同地区、气候和土壤条件,具有较强的适应性。
1.2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对播种农机提出的要求
由于大豆和玉米的生长习性和需求不同,因此播种农机需要具备可调节种植密度的功能,以满足两种农作物不同的种植需求。同时,带状复合种植要求种子在土壤中的精准定位,确保大豆和玉米的种子能够按照一定比例、一定距离间隔地种植在田地中。另外,播种农机需要具备多品种适应性,能够适应不同种类和规格的大豆和玉米种子进行种植。为了提高种植效率和精准度,播种农机需要具备智能化控制系统,能够根据不同地块的情况进行智能调整,实现精准播种[2]。
2、上林县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
2.1种植地的选择与处理
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模式是一种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作物产量和经济效益的种植方式。在选择种植地时,应考虑选择土壤肥沃、排水良好、保水能力强的地块。这类土壤有利于玉米和大豆的生长,有利于提高产量。保证气候适宜、降水充足、温度适中。这类气候条件有利于玉米和大豆的生长和发育。同时还需要选择地势平坦、坡度较小、易于耕作的地块。这类地形条件有利于实现机械化种植和管理,降低劳动成本。在种植前进行深翻耕,一般要求翻耕深度在20-30cm左右。翻耕可以改善土壤结构,破碎土块,利于作物生长。同时,翻耕可将土壤中的病虫害、杂草种子等有害物质翻至地表,减少病虫害和杂草的危害。在翻耕过程中,结合土壤性状和作物需求,施入适量的有机肥和化肥。底肥应以有机肥为主,如农家肥、堆肥等,有机肥可以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同时为作物提供养分。化肥应以氮、磷、钾肥为主,根据土壤养分状况和作物需求合理施用[3]。一般使用完全腐熟的有机肥2000-3000kg/667m2,45%的氮磷钾复合肥20-30kg。将肥料混合均匀之后撒入到地表,翻耕到土壤层以下。在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模式下,可以考虑进行轮作与间作。轮作可以降低病虫害的发生,提高土壤肥力;间作可以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作物产量。常见的轮作作物有豆类、薯类、蔬菜等,间作作物有蔬菜、草本中药材等。
2.2品种选择
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模式之下,玉米品种一般选择植株紧凑或者半紧凑,植株中高度耐密植抗倒伏耐干旱的高产优质品种,例如青青700、云端152、正大808。大豆品种应该选择耐密植的优质品种,春大豆适宜选择桂春15号、桂春8号,夏季大豆可以选择使用桂夏3号和桂夏7号。
2.3播种技术
2.3.1播种模式
大豆玉米带状间模式下,玉米大豆之间的间距控制在60-70cm,玉米行距40cm,大豆行距30-40cm大豆玉米行比优选3∶2或者2∶2模式,玉米株距16-18cm大豆穴距20-25cm。大豆玉米带状套装种植模式之下,大豆玉米的带间距60cm,玉米行距40cm,大豆行距30-40cm。大豆玉米行比选择3∶2模式或者2∶2模式玉米株距16-18cm,大豆株距15-20cm。
2.3.2播种时间
在玉米大豆播种过程中,要结合大豆和玉米的生长发育规律,确定最佳播种日期,一般情况下春玉米2月上旬播种,春大豆2月中旬末至下旬初播种。夏秋玉米和大豆7月中旬播种。土壤较干旱或较湿润时,根据天气预报等墒播种或结合滴灌装置实施播种;土壤极度干旱时,需造墒播种,先漫灌表层土壤,再晾晒至适宜墒情(以3-5天为宜)后播种[4]。
2.3.3机械设备详细操作流程
根据种子的大小、发芽率、种植密度等因素,确定合适的播种量。通常情况下,玉米和大豆的播种量分别为3-5kg/667m2和1-2kg/667m2。播种前调整合适的播种深度。玉米和大豆的播种深度通常为2-5cm。玉米和大豆的株距和行距通常分别为40cm和30cm。根据土壤养分含量、作物需求和肥料种类,确定合适的施肥量。通常情况下,施肥量为5-20kg/667m2。
2.3.4大田封闭除草
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模式下,常用的封闭除草剂有乙草胺、丙草胺、丁草胺、异丙草胺等。这些除草剂可以有效防除一年生禾本科杂草和部分阔叶杂草。根据除草剂的种类和产品说明,一般使用剂量为乙草胺50-70g/667m2,丙草胺30-50g/667m2,丁草胺50-70g/667m2,异丙草胺40-60g/667m2。具体使用剂量应参照产品标签和实际杂草情况。将除草剂与适量的水混合均匀,兑水量一般为20-30kg667m2。具体兑水量应参照产品标签和实际土壤状况。在播种后至出苗前,将兑好水的除草剂均匀地喷洒在田间,尽量做到全面覆盖。喷洒时,应选择无风或微风天气,以避免药液飘散。同时,要注意避免喷洒到作物幼苗上,以免影响幼苗生长。
2.4大田管理
2.4.1查苗补苗
在玉米长出1-2片叶子、大豆长出1-2片叶子时进行第一次查苗,此后每隔10-15天左右进行一次查苗,共进行1-2次。玉米长出3-5片叶子、大豆长出2-3片叶子时进行一次补苗。通过观察作物生长情况,检查是否有缺苗、死苗、病虫害等问题。对于缺苗、死苗等情况,要及时进行补苗,主要选择生长健壮、品种相同的幼苗进行移栽。在补苗前,先将预备苗进行浇水、施肥等管理措施,以保证幼苗生长良好。补苗时,幼苗栽植在缺苗位置,并覆盖土壤,压实[5]。
2.4.2肥水管理
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模式之下,应该明确不同的施肥技术模式,要按照玉米施足氮肥,大豆不施氮肥或者少施氮肥的基本原则,种植之前应该施足基肥。然后在玉米生长发育的关键阶段做到科学施肥,一般玉米在拔节期和孕穗期追施尿素5-8kg/667m2和8-10kg/667m2,将肥料施入距离玉米根侧8-10cm的位置,施肥深度控制在5-10cm。豆根部具有根瘤菌,能够更好的固定空气当中的氮元素,一般在大豆开花前追施一次尿素,使用量控制在3-5kg/667m2。并且在开花前还可以施入少量的磷酸二氢钾,使用0.3kg/667m2,将其配制成0.1%的溶液进行叶面喷洒,这样能够促进开花,增强叶子光合作用能力。在玉米和大豆施肥的关键阶段,结合土壤墒情及时进行灌溉处理,保证田间墒情能够达到65%-70%。
2.5病虫害防治
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模式下,玉米和大豆的常见病虫害有:玉米螟、玉米蚜虫、大豆蚜虫、大豆食心虫、大豆霜霉病等。
2.5.1玉米螟
玉米螟是一种重要的农业害虫,主要危害玉米作物。雌螟在玉米叶片上产卵,每个卵簇可含有数十到几百个卵。卵期一般为5-7天,受温度和湿度等环境因素的影响。孵化后的幼虫会钻入玉米植株,以玉米的叶片和茎部为食。幼虫期一般为15-30天,经历5个龄期。幼虫在玉米植株内完成生长后,会离开植株,钻入土壤中形成蛹室,进入蛹期,持续约7-14天。成虫羽化后,从蛹室中爬出,开始进行交配和产卵。成虫寿命一般为1-2周。幼虫主要以玉米的叶片和茎部为食,可导致叶片被蛀食和干枯,茎部被蛀穿,严重时可导致植株生长衰弱甚至死亡。幼虫喜欢钻入茎部和蛹室,使得为害不易被察觉,增加了防治的难度。幼虫对不同玉米部位的选择性:玉米螟幼虫对玉米不同部位的选择性较强,如幼虫更倾向于在玉米的心部和叶片间钻行,而对玉米的穗部为害相对较少。成虫主要以玉米穗为食,喜欢破坏未成熟的玉米穗,导致玉米的产量和质量下降。在玉米螟幼虫孵化期,可用5%高效氯氟氰菊酯乳油1000倍液或2.5%溴氰菊酯乳油1000倍液喷雾防治。在玉米螟成虫发生期,可用10%高效氯氟氰菊酯乳油3000倍液或2.5%溴氰菊酯乳油3000倍液喷雾防治。
2.5.2玉米草地贪夜蛾
草地贪夜蛾以玉米叶片为食,会导致叶片出现半透明薄膜小孔和不规则的长形孔洞,严重时整株玉米叶片会被吃光,影响光合作用,进而影响玉米的生长。该种害虫食量大,特别是高龄期,能够短时间内将一片地区的玉米吃光,导致玉米生长发育受阻,严重时可能导致玉米死亡。防控该种害虫推荐使用 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使用16-20mL/667m2,或者茚虫威使用8-12g/667m2,或者氯虫苯甲酰胺使用10-15mL/667m2或者四氯虫酰胺使用30-40mL/667m2,兑水30-40kg/667m2均匀喷雾。
2.5.3大豆食心虫
大豆食心虫雌虫在大豆植株上产卵,每个卵簇可含有数十到数百个卵。卵期一般为5-7天,受温度和湿度等环境因素的影响。孵化后的幼虫会钻入大豆植株,以大豆的叶片、茎部和豆荚为食。幼虫期一般为15-30天,经历5个龄期。幼虫在大豆植株内完成生长后,会离开植株,寻找适合的场所形成蛹室,进入蛹期,持续约7-14天。成虫羽化后,从蛹室中爬出,开始进行交配和产卵。成虫寿命一般为1-2周。大豆食心虫幼虫主要以大豆的叶片、茎部和豆荚为食,可导致叶片被蛀食和叶片间的豆荚被蛀穿,严重时可导致植株生长衰弱和豆荚的减产。幼虫喜欢钻入大豆的茎部和豆荚内,使得为害不易被察觉,增加了防治的难度。大豆食心虫幼虫对大豆不同部位的选择性较强,如幼虫更倾向于在大豆的心部和叶片间钻行,而对豆荚为害相对较少。食心虫幼虫在食食过程中,会造成大豆的机械损伤,破坏植株的正常生长和发育。大豆食心虫幼虫在为害过程中,可能接触和传播一些病原菌,导致大豆发生病害。大豆食心虫防治应该选择在卵孵化期和幼虫蛀食期,可用5%高效氯氟氰菊酯乳油1000倍液或2.5%溴氰菊酯乳油1000倍液喷雾防治。
2.5.4大豆霜霉病
大豆霜霉病喜欢潮湿的环境,特别是高湿度和多雨的条件下容易发生。在大豆生长期间,如果有长时间的湿润天气,有利于霜霉病的发生。该种病害可以在大豆植株的各个部位发病,包括叶片、茎部和豆荚等。病害初期,在叶片上形成水渍样病斑,随着病害的发展,病斑会扩大并形成白色的菌核,菌核在湿润条件下会形成菌核体,从而感染更多的组织。大豆霜霉病具有快速蔓延和扩展的特点。一旦病菌感染到植株的某一部位,如叶片或茎部,病菌会通过菌丝和菌核的形式在植株上快速扩散,并感染周围的组织,导致病害迅速蔓延。霜霉病的病原菌霜霉菌可以通过菌核的形式在土壤中存活,并在适宜的条件下再次感染大豆植株。此外,病原菌还可以通过风、水和农具等方式传播到健康的植株上,进一步导致病害的扩散。大豆霜霉病在病情初期,可用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喷雾防治。在病情发展期,可用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7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喷雾防治。上述药物每间隔7-14天使用一次,用药量控制在30-50kg/667m2,必要时连续使用2-3次。
3结语
综上所述,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是一种农业种植方式,其背景是针对传统单一作物种植方式的不足和资源利用效率低下的问题而提出的。在这种种植模式下,将大豆和玉米结合在一起,形成带状复合种植的模式,以实现生态系统的协同效益。这种种植方式的特点主要包括增加土壤肥力、减少土壤侵蚀、提高农作物产量、节约耕作成本等。在今后的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过程中,应该积极推广应用新型机械设备,明确相应的播种技术规范,保障播种质量,播种出全苗,培育健壮幼苗。
参考文献:
[1]周莉娜,周志刚.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J].特种经济动植物,2023,26(12):154-155,158.
[2]马夙静,王璐.浅谈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J].现代化农业,2024(1):12-14.
[3]陈玲.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应用实践探究[J].世界热带农业信息,2023(11):26-27.
[4]吕磊,樊兴杏,王小龙等.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示范[J].种子科技,2023,41(21):84-86,144.
[5]崔建庆.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病虫害防控技术要点[J].世界热带农业信息,2023(10):1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