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旱作覆膜马铃薯种植技术的优势与应用研究
2024-12-31鄂文曌
摘 要:马铃薯是重要的经济作物,含有大量淀粉和维生素,对环境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马铃薯虽然具有抗干旱作用,但想要确保马铃薯产量,必须采取相对种植技术来实现预期生产目的。旱作马铃薯覆膜种植技术具有保温、保湿等作用,可以提升种植产量。因此,本文以旱作覆盖马铃薯栽培为研究主体,在分析其意义基础上,对具体的栽培技术以探究。
关键词:旱作;覆膜马铃薯;技术应用
引言
虽然马铃薯的环境适应性较高、生长能力强,但长时间缺水会严重影响马铃薯的产量,使农户的经济收益减少。旱作覆膜马铃薯种植技术能够降低外界干旱环境对马铃薯的影响,地膜能保持土壤中的水分,提高土壤温度,帮助马铃薯早发芽、早收获,促进马铃薯增产增收。在使用旱作覆膜马铃薯种植技术时,农户需要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结合本地区的降水情况、地下水情况、地形因素等,科学使用旱作覆膜技术,提高种植收益。
1旱作覆膜马铃薯种植技术的优势
旱作覆膜马铃薯种植技术是指将马铃薯种植在旱地上,使用覆膜来保持土壤湿度和温度,以提高产量和质量的种植技术。相比于传统的马铃薯种植技术,旱作覆膜马铃薯种植技术具有以下优势:一是,提高了土壤温度。覆膜能够吸收和反射太阳光线,从而使土壤温度升高。这有利于马铃薯的生长和发育,缩短了生长期,提高了产量和质量。二是,保持了土壤湿度。覆膜可以减少水分的蒸发,从而保持土壤湿度。这有利于马铃薯的生长和发育,提高了产量和质量。三是,控制了杂草生长。覆膜能够有效地控制杂草的生长,减少了对马铃薯的竞争,提高了产量和质量。四是,减少了农药的使用量。覆膜能够减少害虫和病菌的侵害,从而减少了农药的使用量,降低了对环境的污染。五是,提高了经济效益。旱作覆膜马铃薯种植技术能够提高产量和质量,减少了劳动力和农资的使用量,从而提高了经济效益。
2旱作覆膜马铃薯种植技术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2.1相关技术不足
旱作覆膜马铃薯种植技术虽然受到了人们的认可,但是在该技术应用方面还存在着较多不足,工作人员并未对该技术的应用树立良好的认知,使用技术存在缺陷,使得最终马铃薯产量有所不足。在使用旱作覆膜马铃薯种植技术时,大多会选用一些机械设备。与其他技术相比,该技术的设备使用效率较低,使得农机使用成本有所增加,并不利于马铃薯种植业未来的发展。在真正使用该技术的过程中,工作人员并未根据品种不同采用不同的种植密度,导致实际应用与理论之间存在差距,难以保证产量需求。因此,旱地覆膜种植需要把握好种植密度等。此外,不少农户因为改进优化技术,便不再重视品种的选择与更新,将精力过多地放在使用技术方面,导致品种退化,使得马铃薯产量有所降低。一般来讲,若是种植密度较低,则难以真正发挥出旱地覆膜马铃薯种植技术的使用优势。所以农户还需正确把握使用技术时的种植密度,以提高产量。若是农户不注重马铃薯品种的轮换种植,极易发生病虫害,最终影响马铃薯产量。基于该技术上的问题,农户需进一步加强认知,学习更多旱作覆膜马铃薯种植技术的技巧,以此提高产量、增加收益。
2.2缺乏正确的种植意识
随着旱作覆膜马铃薯种植技术的广泛应用,部分农户并未真正了解该技术,就将其用于实际种植中,容易出现失误,导致最终产量不理想。部分农户习惯性地将地膜覆盖在土壤上,也有部分农户将地膜埋于地面。这样马铃薯产量不仅难以提高,而且有所降低。另外,不少农户仅应用旱作覆膜马铃薯种植技术,并未与其他技术结合使用,难以起到良好的种植效果。有部分农户甚至并未意识到旱作覆膜马铃薯种植技术的优势所在。所以,并未学习应用该技术,推广旱作覆膜马铃薯种植技术方面依然存在不足。总体来讲,需要工作人员真正意识到该技术的使用重点,并改善优化,从而提高马铃薯的质量和产量。
3旱作覆膜马铃薯种植技术应用
3.1提前做好准备工作
在播种前,种植人员要完成选地整地、施底肥、覆盖地膜、选择种薯以及消毒催芽等准备工作。马铃薯喜温,不耐霜冻、不耐涝,种植人员要选择排灌良好、地势平坦以及具有一定肥力的深层土壤区种植马铃薯。在整地时,第一遍深翻25cm,碾碎大块土壤;第二遍深翻30cm,施用底肥,每公顷可施用农家肥52500—75000kg、硫酸钾225kg、硝酸铵300kg、硫酸锌15kg、磷酸二铵225kg。在覆盖地膜前,种植人员需要耙细土壤,然后起垄,设置垄宽70cm、垄高12cm,使行间距保持在90cm。在起垄后,种植人员需要在田间均匀喷洒除草剂,然后全膜覆盖,用土砖压实膜边。在选择种薯时,种植人员需要选择早熟或者中早熟品种,确保种薯大小均匀、表皮完整光滑,种薯重量需在50kg以上。在播种前20—25d,种植人员需要晾晒种薯,在晾晒的过程中去除腐烂、破损的种薯,提高种薯质量。当薯芽萌发后,种植人员需要结合芽眼位置,切块处理马铃薯,每个切块的重量保持在20—30g,在切块过程中采取消毒措施。
3.2科学播种合理密植
在播种马铃薯前,种植人员首先要在覆膜的垄面上用点播器破膜打孔,孔的深度为10cm,株距为20—25cm。在播种马铃薯时,播种薯块1—2个/孔,确保芽眼朝上,覆盖细土,压实。在实践过程中,旱地覆膜马铃薯种植技术可以采用先覆膜后播种的方式,也可以采用先播种后覆膜的方式。种植人员需要结合马铃薯的目标产量,控制好种植密度,合理密植。
3.3田间管理方法
一般情况下,在马铃薯完成播种后的17d左右田间出苗,当马铃薯幼苗长有1—2片叶时,如果外界气温适宜可以划开地膜并放苗,也可以掀开地膜,科学控制放苗时间。如果外界天气晴朗,种植人员可以在10:00—14:00放苗,阴天放苗时间可以延长。需要注意的是,外界气温过高或者过低都不适合放苗。当马铃薯的幼苗生长到10cm以上时,种植人员需要定苗,每个点位需要保留1—2株,留下茎秆粗壮、长势良好的植株,在定苗后少量浇水。在完成定苗后,种植人员需要追肥,保证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同步生长,秉持“控上促下”的基本原则,开展田间管理。当马铃薯植株生长到12cm时,需要追施尿素300kg/hm2。在马铃薯现蕾期,种植人员需要追施尿素和硫酸钾,同时喷洒叶面肥,连续喷洒14d,每隔7d喷洒1次。此外,种植人员还需要做好田间除草工作,确保土壤疏松,进一步提高马铃薯产量。
3.4病虫害防治综合防控要点
一般来讲,在降水量较多的情况下会频繁出现病虫害,所以种植人员需要把控好天气状况,合理使用防治药剂。
3.4.1马铃薯青枯病
发病后病株稍矮缩,叶片浅绿或苍绿,下部叶片先萎蔫后全株下垂,开始早晚恢复,持续4—5天后,全株茎叶全部萎蔫死亡,但仍保持青绿色,叶片不凋落,叶脉变褐,茎出现褐色条纹,横剖可见维管束变褐,湿度大时,切面有菌液溢出。块茎染病后,发病轻的不明显,发病重的脐部呈灰褐色水浸状,切开薯块,维管束圈变褐,挤压时溢出白色黏液,但皮肉不从维管束处分离,严重时外皮龟裂,髓部溃烂如泥。可用50%百菌通可湿性粉剂400倍液、50%冠菌铜水分散粒剂600倍液、47%加瑞农可湿性粉剂700倍液、77%多宁可湿性粉剂800倍液灌根,每株灌对好的药液0.3—0.5升,隔10天1次,连续灌2—3次。
3.4.2马铃薯蚜虫
春季马铃薯生长期,气候干燥,利于蚜虫大量发生。可用2.5%的联苯菊酯乳油或10%的毗虫啉可湿性粉剂防治,如用70%的杀蚜松1500倍液喷施,可加入洗衣粉来消融蚜虫分泌的蜡质,效果更佳;在迁飞期可用黄色板涂上机油诱杀。
3.4.3蛴螬
在马铃薯整个生育期间,都能危害其根部,成虫危害马铃薯地上部分。可用50%辛硫磷乳剂1500倍液于翻地前喷施土面;有机底肥要彻底腐熟后才能施用;注意轮作;蛴螬发生严重的地块,可采用连浇2遍水的方法,简便有效。
3.5因地制宜实施种植
在马铃薯种植方面,需因地制宜,根据区域内的降水量、地形地貌应用旱作覆膜马铃薯种植技术。首先,需要探查当地的地形、地下水情况等,并充分发挥地形优势,为之后的马铃薯种植奠定基础。其次,对于部分不适合种植马铃薯的区域,需要优化改善生态状况,以此保证环境的生态平衡。再次,可以合理利用地下水,以此创新滴灌技术,保证马铃薯用水量。若是地下水难以满足用水需求,且种植区域内地形较为平坦,可以适当利用各类机械增加旱作覆膜马铃薯种植面积。
3.6做好覆膜处理
在覆膜前,需完成施肥以及除虫等工作,这些工作必须在覆膜前完成,否则会影响后续工作。首先,在选择肥料方面,工作人员可以尽量选用无机肥,选择完成后将其撒入土壤内,不可过多使用化肥,能有效提高马铃薯质量。其次,需要做好病虫害防治工作,在播种马铃薯后,可将除虫精粉撒入土壤中,以此降低病虫害的危害性,提高种植水平,保证最终的出苗率。再次,在覆膜的过程中需要保证薄膜的完整性,对于已经覆盖好的薄膜,需要掩盖土壤,地膜间隔在3m左右,以便降低恶劣天气对其的侵害,之后需压实薄膜,为马铃薯提供适宜的温湿度,保证马铃薯更好地生长。
3.7最佳收获时间
首先,马铃薯在生长期结束后,地上植株会停止生长,叶片逐渐变为黄色干枯状,此时可以收获。在收获前7d,需要清除地表茎叶,以防止挖掘薯块时带入病原菌或虫卵,从而影响马铃薯的品质和产量。其次,种植人员需要在晴天收获马铃薯,最佳收获时间为8:00—10:00、14:00—16:00。这个时间段气温适宜,有利于马铃薯的质量和保存。最后,在收获马铃薯后,不能及时上市的马铃薯需要避光、通风保存,以防止马铃薯发芽、变软或者腐烂。可以将马铃薯储存在干燥、阴凉、通风的地方,如地窖或储藏室中。
4优化旱作覆膜马铃薯种植技术优势
4.1防控水土流失、病虫草害
在降水量较多的情况下,病虫害易于频繁出现,对于种植人员来说,需要及时采取措施进行防治,以保证农作物的生长发育和产量。具体措施包括:一是,把控天气状况。在降水量较多的时期,需要密切关注天气状况,及时采取措施,例如覆盖遮雨棚、及时排水等,以减少病虫害的发生。二是,合理使用防治药剂。按照药剂的使用说明进行使用,避免过量使用或者不当使用导致的药害。三是,定期进行药剂喷洒。初次用药后,间隔8天再次用药,以保证防治效果。同时,要注意药剂喷洒的时间和方式,避免对农作物产生不利影响。四是,添加杀虫剂进行防治。若在药剂使用的过程中出现了病虫害,可以在药剂中添加适量的杀虫剂,以达到更好的防治效果。
4.2优化种植技艺,提高整体产量
旱作覆膜马铃薯种植技术能进一步提高马铃薯的整体产量,提高农民的经济收益,使马铃薯朝着规模化的方向发展。在覆盖地膜后,地面受光照的影响会快速增温,在地膜的保护下减少热量散失,优化出苗效果,使马铃薯早出苗、出苗壮、多发根。除此之外,地膜覆盖还可以延缓土壤水分蒸发,帮助土壤保持大量水分,增强土壤表层的含水量,有效提高马铃薯产量。
4.3扩大种植范围,降低气候影响
旱作覆膜马铃薯种植技术应用广泛,能够扩大马铃薯的种植范围,减少外界气候对马铃薯的影响。覆盖地膜能够抗干旱、抗洪涝,让土壤中的水分形成内循环,提高水分利用率。在小雨天气中,雨水可以顺着播种孔渗入地下,集中利用雨水,满足马铃薯对水分的需求。在大雨天气中,雨水会在膜上形成径流,不会直接冲击膜内的土壤。总而言之,应用旱作覆膜马铃薯种植技术能够改善更多地区的种植条件,增强马铃薯对外界气候的适应性,扩大马铃薯的种植范围,提高马铃薯产量。
4.4研究推广地膜回收技术
使用旱作覆膜马铃薯种植技术为农户的种植工作带来了较多便利,同时提高了马铃薯的质量以及产量,但也为环境带来了较多负担。这一农业垃圾难以自然降解,所以容易污染环境。针对这一问题,研究人员还需充分研究旱作薄膜技术的使用,以此实现地膜回收再利用,一方面贴合我国绿色发展理念,另一方面降低马铃薯的种植成本。
4.5加大科研力度,创新种植技术
旱作覆膜马铃薯种植技术属于新型种植技术,其创新性较强,不少农民对该技术较为陌生,所以没有对其产生良好的认知,在推广和使用该技术时存在较多阻碍。即使部分地区的农民响应使用该技术的号召,但由于没有经受过专业性指导,在该技术使用方面存在不足,导致最终马铃薯产量无法达到预期。针对这一点,相关部门还需增加资金投入,创新推广使用该技术。相关部门可以引入更多专业性人才指导当地农户操作,以此保证该技术使用的规范性,真正发挥出该技术的优势。只有真正重视使用该技术,才能保证技术使用的科学性,以此提高马铃薯产量。在这一过程中,有不少研究人员对种植技术与特种膜等设备之间的融合使用进行了大量研究,为今后旱作覆膜马铃薯种植技术提供了更多参考。
4.6进一步挖掘覆膜技术
在种植马铃薯的过程中,相关部门需要为旱作覆膜马铃薯种植技术提供更多的资金支持,以便真正发挥出该技术的应用优势。同时,还需要针对种植区域的具体状况,合理创新该技术,使该技术能够适应当地发展。在种植马铃薯的过程中,适当选取一些保水剂,这有利于提高产量和质量,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在我国,马铃薯是十分重要的经济作物,种植范围较广。在马铃薯种植中,地膜能够达到保温、保水、保肥的作用,有利于马铃薯早熟。种植人员需要做好播种前的准备工作,完成选地整地、施用底肥、覆盖地膜、选择种薯、消毒催芽、破膜打孔、播种等田间管理工作。目前,旱作覆膜马铃薯种植技术已经发展成熟,不同地区需要结合自身的气候条件、地形条件等,科学应用旱作覆膜马铃薯种植技术。
参考文献:
[1]高发富.浅谈马铃薯病虫害的绿色防控技术[J]. 农业与技术,2016(24).
[2]冯睿妮.马铃薯栽培技术的要点浅析[J].农民致富之友,2017.
[3]刘霄霖.马铃薯栽培及病虫害防治技术研究[J]. 农家参谋,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