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南丹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的现状及优化技术措施应用

2024-12-31何岸玲

种子世界 2024年7期
关键词:存在问题对策

摘 要:南丹县属于高寒山区,中北部乡镇旱地大多一年只种一季玉米。近年来,随着形势的发展,全国推广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在不影响玉米产量的提前下种植大豆(玉米不减产,多收一季豆),解决我国大豆自给自足问题。南丹县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面积逐渐增多,从而提高综合产量和经济效益。但是,许多农户在进行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过程中,还存在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品种搭配不合理、带状种植行数比例不科学、种植密度不够、田间管理粗放、大豆水肥管理工作不及时也不科学、没有找到有效解决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两种作物除草的高效、便捷的方式方法、大豆和玉米病虫害防治工作滞后等。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中玉米品种的选择及相应对策,推进大豆玉米产业的发展。

关键词: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存在问题;对策

大豆和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是将大豆和玉米两种农作物在同一地块上进行种植,通过相互促进和相互配合,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农作物增产的目标。大豆和玉米的生长季节和生理特点互补性较强。大豆对光照要求较高,可以利用玉米的遮荫效应,减轻夏季高温对大豆的不良影响。而大豆的根系能改善土壤环境,提供充足的氮源和有机质,有助于玉米的生长和吸收养分。同时,大豆和玉米的种植结构差异明显,通过带状种植可以增加作物间的空间距离,减少病虫害的传播机会,有效降低病虫害的发生风险。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的有效推广,能够更好地增强农田的种植效益和种植质量,但在生产过程中也需要不断加强工作经验的有效总结,明确该项技术在应用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确保该项种植技术能够在广大基层地区得以有效地推行。

1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基本情况

1.1品种选用情况

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春大豆选用桂春15号、桂春8号、桂1603、本地六月黄等,夏大豆品种选用桂夏3号、桂夏7号、桂夏1702、华夏10号、本地10月青皮豆等。春玉米、夏秋玉米品种选用万川1306、宜单629、正大808、正大769、庆红509、高金888、金卡1918等。

1.2种植密度情况

玉米行距50cm,大豆行距35cm,大豆与玉米行间距70cm,玉米株距40cm(双株),种植密度2770株/667hm2;大豆穴距25cm,每穴播种3粒,种植密度1万株/667hm2以上。

1.3田间管护情况

示范基地种植基肥以低氮高磷钾肥为主、玉米苗期追施速效性氮肥、大豆中后期主要追施钾肥和叶面喷施磷钾硼等叶面肥、在病虫害防治工作中主要防治蚜虫和螟虫等。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主要推广种植玉米基肥以45%(15-15-15)高浓度复合肥为准,玉米苗期追施速效性氮肥;大豆不施肥或只施基肥磷肥25kg/667hm2;基本不进行病虫害防治。

2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中存在的问题

大部分示范基地种植规格不符合要求。全县11个乡镇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情况看,除县乡示范基地外,其他推广种植存在规格不符合自治区、市级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方案要求,主要是行数比例不规范,种植密度不够。

部分示范基地种植品种不佳。一是玉米品种选用不佳。大部分选用的玉米品种不是紧凑型玉米品种,多数玉米品种为平展型,加上种植规格不符合要求,玉米与大豆行距小于70cm,造成大豆被遮光严重,生长矮小、且倒伏。如部分玉米种植品种是正大619(平展型);种植模式 2+3(2 行玉米+3 行大豆),一个生产单元1.5~1.6m(技术方案要求是2.4~2.6m),玉米大豆行距30~40cm(技术方案要求是70cm),导致大豆因阳光不足,旺长、倒伏。二是大豆品种选用不对。部分大豆品种是农户从网上或者当地种子经销门店购买,为北方大豆品种,不适宜本地气候,生长矮小、结荚少或不结荚。还有少部分种植时误把夏大豆品种拿来春种,不结荚。

大豆和玉米除草及病虫害防治工作滞后。由于大豆、玉米两种作物选用的除草剂不同,除县乡示范基地外,其他推广种植多数不进行芽前封闭除草或芽后除草不到位,出现杂草多或受芽后喷施除草剂不规范危害,造成大豆或玉米烂苗现象。推广种植大部分基本不进行病虫害防治工作,出现部分玉米、大豆受病虫危害影响产量现象。

3对策

3.1合理搭配适宜品种

春玉米、秋玉米品种应选用株型紧凑或半紧凑、株高中等、耐密抗倒、耐旱抗病的高产优质品种,目前在当地的推广应用较好的玉米品种为桂单629、万川1306、正大809、金卡1918、高金888、庆红509、青青700、迪卡011、青青19号、桂单907、桂单563、桂单919、正昊玉403等。春大豆宜选用耐荫、早熟、株型收敛、有限结荚习性、抗倒的高产抗病品种,如桂春15号、桂春8号、桂1603等,夏大豆品种选用桂夏3号、桂夏7号、桂夏1702、华夏10号等。

3.2科学配置行比,合理密植

可以实行一年两茬带状复合种植,在生产应用上分为间种、套种两种模式。主要主推大豆玉米行比3∶2的间作技术模式。每个生产单元宽度为2.4~2.6m,大豆带与玉米带间距60~70cm(开沟宽30~40cm),玉米行距40~50cm,大豆行距30~40cm。玉米株距35~40cm(双株),种植密度2770~3170株/667m2。大豆穴距25~30cm,每穴播种3粒,种植密度1万株/667m2以上。

3.3精细化整地

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模式下,种植地两次耕耙可以有效破碎土块,改善土壤结构,有利于作物根系生长和发育。使得有机肥和化肥更加均匀地分布在土壤中,提高土壤肥力。同时,两次耕耙可以调整土壤水分、空气和温度等环境条件,有利于作物生长。翻耕深度一般为20~30cm,翻耕过程中,应确保土地翻耕均匀,无明显土块和草根。在第一次耕耙后,使用圆盘耙或翼形耙进行第二次耕耙。第二次耕耙的目的是破碎土块,整理厢面,使土壤更加细腻。

3.4适期播种

春玉米-春大豆带状复合间种模式掌握在春季土层深度5cm温度稳定在10℃以上时即可播种。南丹县为桂北地区,一般在3月下旬至4月初播种。夏秋玉米-夏(秋)大豆带状复合间种模式要求在立秋前种植,最适宜在7月20日左右播种,最迟不超过立秋前。春玉米收获前20天免耕带状套种夏大豆,春大豆收获后免耕播种夏秋玉米。

3.5科学施肥

施肥原则:大豆玉米分别控制施肥;玉米施足氮肥,大豆少施或不施氮肥;带状复合种植玉米单株施肥量与净作玉米单株施肥量相同,1行玉米施肥量相当于净作2行玉米施肥量,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播种机玉米的下肥量调整为净作玉米下肥量的2倍。

带状复合种植玉米在施足有机肥的基础上,一般施纯氮肥15~20kg/667m2,氮磷钾平衡施肥(N∶P2O5∶K2O=1∶0.5∶0.8~1.0),即施尿素30~40kg/667m2、过磷酸钙40~50kg/667m2、氯化钾25~30kg/667m2,或者施用26-11-11高氮复合肥60~80kg/667m2、氯化钾15kg/667m2。使用玉米专用控释复合肥的,一次性作种肥施用。人工播种或免耕栽培的,在玉米带中间开施肥沟条施种肥,玉米播种在施肥沟两边;追肥撒施在玉米行间,然后培土盖肥,或在玉米株间打洞深施。机械播种的,种肥随机械播种一起施用。带状复合种植玉米底肥不得全田撒施。

玉米前期施肥量(底肥、种肥)一般按氮肥、钾肥总施肥量的50%和磷肥的100%施用,即播种时施15-15-15三元复合肥50kg/667m2或尿素15~20kg/667m2、过磷酸钙20~25kg/667m2、氯化钾12~15kg/667m2;在8叶期追施攻秆肥,一般施氮肥总施肥量的15~20%,即施尿素5~8kg/667m2;在12叶追施攻苞肥,一般施氮肥总施肥量的30~35%、钾肥总施肥量的50%,即施尿素7~10kg/667m2、氯化钾10~15kg/667m2。施肥后机械培土或人工培土盖肥。玉米生长后期视长势可以补施或叶面追施少量氮磷钾和微肥。

带状复合种植大豆的施肥方法是:一般低肥力地块施纯氮3~5kg/667m2,中等肥力地块施纯氮2~3kg/667m2,高肥力地块不施氮肥,即低肥力地块施低氮(15-15-15)平衡复合肥20~30kg/667m2,中等肥力地块施低氮(15-15-15)平衡复合肥15~20kg/667m2。大豆施肥应在整地时提前作底肥撒施或在播种时作种肥施用。大豆后期肥力不足可施尿素3~5kg或用1%尿素水溶液叶面喷施。

3.6杂草防除

杂草防除要坚持“治早治小”的原则,根据当地草情和杂草种类,选对药剂做好芽前封闭和苗后除草。

芽前封闭可用96%精异丙甲草胺乳油,如阔叶草较多可混加75%噻吩磺隆进行封闭除草,如播种前田间已有前茬作物或杂草出苗,可混加适量草甘膦或草铵膦进行封闭除草。封闭除草应在雨后无风、土壤湿润条件下进行,播种后2天之内完成,切忌选用对下茬作物有残留危害的除草剂。芽前封闭可使用背负式喷雾器或打药机全田均匀喷施。

苗后除草要优先选择同时登记在大豆和玉米上的除草剂。如大豆玉米间作田苗后除草,可选择同时登记在大豆和玉米上的灭草松全田喷施;大豆玉米套作或间作田间杂草谱复杂时,应分别针对大豆带和玉米带进行定向喷施除草剂,如玉米苗后除草剂可使用噻吩磺隆(唑嘧磺草胺)+氯氟吡氧乙酸,大豆出苗后长至第3~5片复叶时,可使用精喹禾灵+氟磺胺草醚、精喹禾灵+氯氟吡氧乙酸分别进行定向茎叶喷施。人工喷药除草可选用自走式单杆喷雾机或背负式喷雾器加装定向喷头和定向罩子,分别对着大豆带或玉米带喷药,喷头离地高度以喷药雾滴不超出大豆带或玉米带为准,严禁药滴超出大豆带或玉米带,定向喷施除草剂应在无风的下午进行。

中后期杂草防除可与玉米施肥培土相结合。

3.7病虫综合防治

根据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病虫害发生特点,加强田间病虫调查监测,准确掌握病虫发生动态,做到及时发现、适时防治。尽可能协调采用农艺、物理、生物、化学等有效技术措施进行综合防控病虫危害。大豆作物登记防治病虫农药品种较少,各地可在试验示范基础上科学选用未登记药剂。施用化学药剂过程要严格执行农药安全使用操作规程,注意合理轮换用药和安全间隔期。

3.7.1播种期防治

选择适合当地的耐密、耐荫抗性品种,合理密植,做好种子处理,预防病虫害。大豆播种期重点防治地老虎、蛴螬等地下害虫和蚜虫、大豆根腐病等,可在播种时选择含有精甲·咯菌腈、丁硫·福美双、噻虫嗪·噻呋酰胺等成分的种衣剂进行种子包衣或拌种,要根据当地播种期主要病虫种类选择相应的药剂进行种子处理。

3.7.2生长前期防治

大豆苗期-分枝期(始花期):主要病虫害为蚜虫、粉虱、斜纹夜蛾、豆卷叶螟等。防治蚜虫、粉虱等刺吸类害虫可选用吡虫啉、高氯?吡虫啉、噻虫?高氯氟等,防治斜纹夜蛾、豆卷叶螟等食叶类害虫,可选用苏云金杆菌、高效氯氟氰菊酯、氯虫苯甲酰胺等。

玉米苗期-拔节期(大喇叭口期):主要病虫害为玉米纹枯病、玉米大小斑病、玉米螟和草地贪夜蛾等。防治玉米螟、草地贪夜蛾等,可在成虫发生期使用杀虫灯结合性诱剂诱杀;抓住低龄幼虫期,优先选用球孢白僵菌、金龟子绿僵菌、甘蓝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等生物药剂,应急防治可选用四氯虫酰胺、氯虫苯甲酰胺、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乙基多杀菌素、茚虫威等,注意喷洒玉米心叶部位。防治玉米纹枯病、玉米大小斑病等,可在发病初期选用井冈霉素、丙环·嘧菌酯等。

3.7.3生长中后期防治

大豆花荚期:主要病虫害为稻绿蝽、点蜂缘蝽等蝽类害虫和豆荚螟、高隆象、大豆食心虫等蛀荚类害虫。防治点蜂缘蝽可选用聚集信息素或噻嗪酮等药剂;防治豆荚螟、高隆象、大豆食心虫等,抓住成虫盛发期,撒施食诱剂诱杀,初孵幼虫防治可选用苏云金杆菌、氯虫苯甲酰胺、高效氯氟氰菊酯、溴氰菊酯等。

3.7.4玉米抽雄期

主要病虫害为玉米大小斑病、纹枯病、锈病、茎腐病、玉米螟和草地贪夜蛾。防治玉米大小斑病、纹枯病、锈病等可选用枯草芽孢杆菌、井冈霉素、苯醚甲环唑、吡唑醚菌酯、丙环?嘧菌酯等。防治玉米螟和草地贪夜蛾等可选用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茚虫威、氯虫苯甲酰胺、四氯虫酰胺等。茎腐病可选用木霉菌颗粒剂进行防治。

在确保混用安全的条件下,各时期病虫害防治措施应尽可能与大豆玉米田间喷施化学除草剂、化控剂、叶面肥等相结合,进行“套餐式”田间作业。对草地贪夜蛾、斜纹夜蛾、地老虎、蛴螬等强趋光性害虫,可在其成虫发生期应用杀虫灯进行诱杀。

3.8适时采收

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以大豆先收、玉米后收为主。

3.8.1人工收获

大豆叶片大部分变黄脱落,90%豆荚变为成熟颜色(品种特有的颜色),摇动时开始有响声的植株达50%以上时,即可人工分批收获。春玉米苞叶枯黄、籽粒变硬、乳线消失后即成熟,可抢晴人工收获;秋玉米成熟后天气比较干爽,可适当延期收获以提高籽粒充实度。

3.8.2机械收获

大豆在九成成熟、粒用玉米完熟期(籽粒变硬、乳线消失)时即可收获。大豆收割机具可选择窄幅履带自走式大豆收获机或者全喂入谷物联合收获机,最大宽幅不大于1.8m(3∶2模式、2∶2模式)和2.3m(4∶2模式、4∶4模式),收获机割台高度小于9cm;大豆收获后,收获玉米可选择自走式玉米收获机或者全喂入谷物联合收获机。收获机具需要机手熟练操作,以免收割夹带损伤尚未可以收获的玉米或大豆植株。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在资源利用、病虫害防控、生态环境保护和农田经济效益等方面具有显著优势,并且可以满足市场需求,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因此为更好地实现该项技术的有效推广,就需要认真探讨技术在应用过程中所存在的诸多问题和不足加快构建完善的技术应用对策,保障现代化种植技术能够在广大基层地区得以有效地推行和应用。

参考文献:

[1]王文彬,杨力,王春吉,等.盐城市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一调二优三控”技术体系[J].大麦与谷类科学,2023,40(1):57-61.

[2]颜红,丁秀蕾.龙口市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应用现状与思考[J].农业知识,2023(1):13-15.

[3]宋英博.黑龙江省三江平原地区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要点[J].园艺与种苗,2023,43(1):72-73.

[4]陈小龙,赵元凤,张海勃.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模式与技术:以内蒙古为例[J].中国农机化学报,2023,44(1):48-52.

[5]刘燕,陈彬,于庆旭,等.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机械化技术与装备研究进展[J].中国农机化学报,2023,44(1):39-47.

猜你喜欢

存在问题对策
诊错因 知对策
对策
面对新高考的选择、困惑及对策
关于职工队伍稳定的认识和对策
防治“老慢支”有对策
走,找对策去!
机械设备的维护与管理
医院门诊一卡通收费信息化发展研究
我国信用评级业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瞬变电磁在矿井水文地质工作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