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小麦高产栽培技术实施方案及病虫害绿色防控措施
2024-12-31王海燕
摘 要:小麦是我国最为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具有十分悠久的种植历史。随着人口规模的不断扩大,对粮食产量的需求与日俱增。在小麦栽培过程中,要想实现高产、无病虫害的种植目标,就需要细化每一个栽培细节,并制定符合本地区自然条件的种植标准。
关键词:小麦;高产栽培技术;病虫害防控
在国民经济中,农业具有十分特殊的地位,虽然经济效益难以与高附加值产业相提并论,但是一旦粮食安全受到威胁,就会形成巨大的危机,因此农业种植产业理应得到重视。对于小麦栽培而言,在其生长过程中时常会遭受病虫害的威胁,应对方式不当会带来难以挽回的经济损失。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政府相关部门应大力推广先进的优质小麦高产栽培技术以及病虫害绿色防控措施。
1优质小麦高产栽培技术
1.1科学选种
武城县位于山东省西北,隶属德州市,平原区域较多,地势平坦、土层较厚,属于暖温带季风大陆性气候,降雨量充足、光照强度高、四季分明,适合大面积种植小麦。美中不足的是,武城县时有气象灾害发生,且具备“十年九旱”的特点,种植户需要格外注意。在选择小麦种子的过程中,应遵循“因地制宜”的基本原则,充分考虑本地的实际情况来选择最为合适的小麦品种,所选小麦应具备较强的抗逆性与抗病虫害能力,此外,抗旱与抗寒能力也十分重要,最好是经过长时间检验的本地化品种,例如济麦22、泰麦198、新麦296以及鲁研951等,其中鲁研951的亩株数能够达到四十五万株,收成极好,可以超量完成小麦生产目标。
种植户应选择强筋小麦,这类小麦的存活能力较强。如果种植地区的土壤存在肥力不足、营养成分短缺等问题,可以选择具备抗旱性和耐贫瘠性的品种。如果种植地区的土壤肥力充足,选择小麦品种时应更加注重抗倒伏能力,并且具有较强的增产潜力。农户应制定可能出现的自然灾害防范方案,在小麦栽培过程中最大程度地规避自然灾害威胁。除此之外,还需要考虑如何避免小麦出现大面积减产的问题,如果小麦种植地区属于重热风区域,农户应选择生长发育成熟快、抗早衰的小麦品种,在降水量充足的前提下,小麦的生长发育需求得到满足,促进其成活率的提升。
1.2精细化整地
山东地区的海拔高度适中,平原面积占比较大,因此具备得天独厚的农业种植条件。通常情况下,小麦的环境适应能力较强,但是也需要在正式播种前进行精细化整地。主要操作如下:选择品质优良的小麦品种,对种子进行特殊处理,翻耕土地。山东省的小麦播种时间一般选在九月末至十月初,此时的气温较为适宜,且降雨量大。在小麦生长发育过程中,确保其优质高产的必要条件就是在正式播种前做好准备工作。种植户应充分了解武城县地区的天气与环境,包括与其他地区的气候差异。为了丰富土壤中的营养元素,加速小麦的生长发育,种植人员应对土地进行深耕处理,以改变土壤内部结构。在种植小麦的过程中,切忌在同一块耕地上反复种植,最好采用轮作种植模式,避免土壤肥力过度流失,病虫害威胁加大,最终导致小麦大面积减产,农户的经济效益受到影响。因此,应提高小麦出苗的齐整程度,以提升其产量与品质。农户应积极学习并熟练掌握先进的施肥技术,施肥节点要选在深耕整地之前,施加有机肥或者碳酸钙、碳酸二铵等。整地深度一般不超过三十厘米。在土壤条件适宜的情况下,可以选择不同的方式进行整地,确保土壤的肥力能够满足小麦的生长发育需求,具体操作如下:
第一,在前一茬小麦收割完成后,农户需要立即深耕土地,以促进其雨水吸收能力得到增强。第二,如果在秋季进行第二次播种,需要深度耕作前一茬农作物秸秆下方的土壤,确保其足够疏松,便于通气。在上述工作完毕后,地面应低于垄面,以提高后续的灌溉效率。第三,施加足量的基肥,由于秸秆中富含有机化肥,为了对土壤环境和条件进行优化调节,提高其养分含量,可以适当地焚烧秸秆,并进行循环利用。
1.3正式播种
第一,在上述准备工作完毕后,农户需要选择最为合适的时机进行播种。通常情况而言,山东地区的小麦最佳播种时间为九月下旬至十月中旬。需要注意的是,农户也可以根据实际需求对播种时间进行适当调整,例如气候变化、土壤情况以及种子品种等。等到第二年春季小麦返青后,在夏季收获。通过对小麦播种时机进行精确化管理,不仅能够促进小麦品质与产量的提升,还能够将恶劣气候条件对小麦生长发育的影响降至最低,避免小麦早熟或者晚熟而降低其经济效益。
第二,在选择栽培技术的过程中,如果没有遭遇天灾等不可抗性因素,种植户应准时播种,确保小麦种子的成活率。种植户应更加注重小麦的育苗以及施肥工作,一旦小麦的播种时间节点过于提前,就可能会出现生长发育周期迟缓的问题,最终影响成熟期收获,错过最佳时机,小麦根部发生不可逆的老化问题,进而影响其产量与品质,并且该时期的小麦极其容易受到病虫害的侵袭,给农户带来难以挽回的经济损失。种植户需要充分考虑本地的小麦种植条件,选定最为适宜的种植时间节点。在小麦播种过程中,需要控制好播种的地下深度,播种深度过大会导致其无法出苗,影响小麦收成;如果播种深度不足,小麦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就会无法吸收充足的养分与水分,最终导致幼苗的出苗率大幅度降低。
第三,在对小麦种植密度进行确定的过程中,种植户应对小麦品种特点、播种环境、田间管理情况进行全方位分析,一般而言,小麦的播种密度为每平方千米一百一十至一百三十千克,密度过小会对耕地资源造成浪费,土地利用率低下,进而影响其抗倒伏能力,最终造成小麦减产;密度过大会导致每株小麦所能吸收的阳光和水分减少,进而对其千穗重量和穗数造成负面影响。传统的种植宽度一般不超过二十五厘米,经过权威研究可知,当宽度为二十厘米左右时,小麦的种植穗数最多。由于小麦的播种深度不同,因此可分为两种形式。种子的播种深度较大会增加水分和养分需求量,对培育壮苗工作造成影响[1]。
1.4田间管理
要想实现小麦的高产、稳产,田间管理工作的质量十分关键,包括碾压、间苗、定苗、除草、施肥等工作。种植人员应充分考虑小麦的生长发育需求,设计规划好田间管理工作的具体步骤,最大程度地提升种植效益,并为小麦的生长发育提供优质的环境。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开展工作:
首先,越冬期要多注意小麦幼苗的生长情况,及时查缺补漏。等到小麦进入生长期,需要进行水肥管理,根据麦苗的生长发育情况适当地调整灌溉量,促进田间管理合理性的提升。在小麦出苗后,种植户应将工作重心放在田间管理上,仔细检查小麦的出苗情况,如果发现问题,需要立即开展补苗工作;如果出苗后的小麦幼苗颜色发黄或者生长发育迟缓,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对其施加适量的化肥,确保小麦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拥有充足的养分和水分。控制好小麦的生长周期使其发育速度一致,也十分重要,并且合理地应用农业技术促进小麦产量和品质的提升。每一生长阶段的小麦都离不开充足的养分,种植户应选择适当的时机进行施肥,尤其是要注意小麦的拔节期与抽穗期,以促进其产量得到提高。此外,小麦在生长过程中需要足够的水分,因此灌溉工作应得到重视,在施肥之前应做好灌溉幼苗的准备,但是需要注意避免灌溉过量而导致小麦被淹死。
其次,对于田间管理工作而言,应选择合适的农用机械减轻农户的劳作负担。政府相关部门要为农民解决生产问题。第一,应对农业机械技术所能起到的积极作用有充分的认识,并掌握其中的操作要点。第二,建立并完善农用机械安全监管制度,通过“以点带面”的形式推广农业机械技术。对于升级农业技术而言,制造、发明以及购买高质量的机械设备较为重要。
最后,为了将先进农业技术的研发成果转化为农业机械化的具体应用,政府相关部门可以制定机械化精确操作章程,例如精确播种、施工以及施肥等,以提高水资源、种子、化肥、农药等农业资源的利用效率,避免浪费。对于完善机械设备操控步骤而言,提高其运行效率,可以起到降低农民劳作强度的作用,并且加大自动化技术投入力度。上述方法可以有效确保基层农业机械化应用水平的稳步提升。例如通过运用自动化技术进行控制,能够有效提升劳作效率,确保小麦种植密度不会偏高或偏低,避免重复操作,减少无用功[2]。
2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
在绿色优质小麦栽培过程中,病虫害是影响小麦产量与品质的主要威胁。政府相关部门应针对该问题制定防控方案。夏季温度高,温差大,降雨量多,这使得病虫害多发于此季节。此外,降水过多也会加剧病虫害威胁,因此相关人员需推广绿色防控技术,降低化学农药的使用量,以免对环境造成污染。结合武城县地区的天气情况做好病虫害防控工作,提高小麦产量应全面推广机械化技术。幼苗时期的小麦对病虫害的抵抗力较弱,易受到其威胁,如果防控工作做得不到位,田间就会出现小麦幼苗大面积缺失的状况,进而对其产量和农民经济效益造成巨大的影响。小麦种植在我国分布甚广,因此要遵循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的基本原则。针对主要病害采取综合防控,充分发挥抗病品种的优势,通过对小麦绿色栽培技术的配套利用,科学选择防控措施,实现小麦种植的高产、优质、低成本。
2.1提前处理种子
为了更好地防患于未然,应在正式播种前对小麦种子进行科学处理,可以起到良好的预防作用。由于小麦对病虫害的敏感性不强,因此很难迅速察觉到病虫害威胁,容易错过最佳防治期。在小麦病虫害防控过程中,应注重每一个生长阶段,使用绿色、无污染的农药对种子进行特殊处理,并清除杂草,不给害虫提供藏身之所。此外,还要对小麦种植区域的气候特征以及土壤情况进行仔细分析,优中选优,为其生长发育提供物质基础[3]。
2.2农业防控
近年来,农业防治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应用。相较于其他病虫害防治技术而言,农业防治手段同样能够取得良好的效果,在防治病虫害发生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为小麦的茁壮生长提供适宜环境。第一,在小麦栽培过程中,种植户可以通过对种子进行包衣处理的形式,实现预防纹枯病以及黑穗病的目标。要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对播种日期和播种量进行科学合理的把控,同时,应定期察看田间杂草和土壤情况,定期清除杂草,避免小麦生存空间被剥夺。第二,要对土壤进行定期翻耕,能够让土壤水分、温度以及肥力处于合理区间,也可以对病原体及害虫幼虫等起到很好的抑制效果。农业防治措施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较小,能够更好地保护生态环境,符合可持续发展观。
2.3物理防控
为降低化学农药的使用量,物理防控技术也应被充分考虑。在小麦栽培过程中,可以使用防虫网或无纺布覆盖等方式降低化学农药用量。在科技水平迅猛发展的大背景下,加速现代化进程已成为农业领域的共识,为了更好地促进农业现代化,满足时代发展需求,需要具体分析目前发展状况,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病虫害物理防治措施,并在实践中不断融会贯通,不仅可以减少农户使用有害杀虫剂的频率,还节约了栽培成本,降低病虫害防治过程中的农药用量,避免产生抗药性,提高农户的经济效益。在病虫害防控过程中,可以先采用农业方法测试出病虫害的严重程度,进而实现精准防控,减少无用功,促进整个小麦种植业的平稳、高效、低毒、低残留发展。这样可使小麦成品的品质更加优良,满足现代化农业发展目标,迎合当今的市场需求,保证本地的小麦品种更具市场竞争力[4]。
2.4药物防控
结合武城县地区的实际情况来看,农户应注意病虫害防控工作。高产小麦栽培技术能够提高其产量和质量,有利于提高农户的经济效益,并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为了降低病虫害对于小麦产量的影响,保证小麦栽培质量,栽培人员应做好小麦病虫害防治工作,针对不同病虫害问题,采取针对性防治措施,达到增产保质的目的。其中,药物防治是目前最为常见的方式。种植人员可以根据小麦的实际生长情况科学选择化学药剂。在小麦抽穗过程中,用药效果最佳。需要注意的是,为了降低对环境的污染,应选择绿色、环保的农药。如果小麦种植面积较大,为了节省人力成本,可以选择使用无人机喷洒农药。小麦在灌浆期比较容易染病,需要谨慎对待。
2.5生物防控
生物防控技术是绿色防治开展过程中十分关键的构成部分,具备防治成效优异、经济性良好等优点,受到广大农户的青睐。一般情况下,小麦病虫害主要是蚜虫入侵,种植人员应秉持预防为主、整治为辅的原则,使用高效科学的生物防治技术[5]。从生物防治技术的实际使用成效来看,防治蚜虫的方式十分多元化。种植人员应重视十月中下旬的病虫害信息,并依据未来一段时期的天气情况,提前选择针对蚜虫的生物技术手段,从而高效抑制蚜虫在田地间的大范围扩散,避免小麦受到不良影响。
综上所述,小麦种植过程中,病虫害防控工作与绿色种植同样关键。政府相关部门应采取合适的宣传手段,使农户能够充分认识到绿色防控思想的重要性,并选择符合本地实际情况的种植技术进行大范围推广,了解常见病虫害的特点与应对措施,促进农业经济效益的提高。
参考文献:
[1]蒋明库.小麦高产栽培及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J].农村实用技术,2023(10):91-92.
[2]刘明霞.山东无棣县优质小麦高产种植及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J].农业工程技术,2023,43(25):73+75.
[3]西日甫汗·艾合买提,艾比班.小麦高产栽培及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分析[J].农业开发与装备,2023(01):210-211.
[4]蒋波.优质小麦高产栽培及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探究[J].种子科技,2023,41(01):103-105.
[5]马瑞军.长治市鲜食玉米优质高产栽培技术及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J].农业技术与装备,2022(03):164-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