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玉米栽培新技术实施步骤与主要病虫害防治方法的重点分析

2024-12-31高纪馨

种子世界 2024年7期
关键词:病虫害防治玉米

摘 要:在我国,玉米是重要的粮食作物,其在工业领域也具备不可忽视的作用。为实现既定的生产目标,从根本上提升年产量及品质,玉米栽培新技术得到了广泛应用。同时,为降低病虫害等风险问题出现的可能性,还应合理运用科学、有效的防治手段。但是在操作阶段,依然存在较多有待处理的隐患。本文重点分析玉米栽培新技术及主要病虫害的防治方法,为相关人员提供参考。

关键词:玉米;栽培新技术;病虫害防治

当前,伴随着我国玉米种植面积的全面提升,应用高效栽培技术,扩大粮食产能,便逐步成为广大农民群众的首要目标。为全面提高玉米产量,获取更高的经济效益,推动农业稳定发展,种植户应汲取以往的经验,秉承因地制宜的原则,将玉米栽培新技术应用到实处。在病虫害的防治阶段,还应围绕对症下药的观念,规避各类隐患风险的同时,助力农业经济增长。

1玉米栽培新技术

1.1前期准备

1.1.1合理选种

现阶段,在我国农业领域,尽管市面上常见的玉米种子种类繁多,但是在实际的种植阶段,所选种子质量与幼苗出土率息息相关。为此,为收获更多高品质农作物,应结合所在地区的气候条件、地质状态,优先选购具备较强抗病抗倒伏能力的种子。具体的操作步骤如下:其一,在选种的过程中,围绕当地的自然环境,与正规的生产厂商合作,购置拥有耐水耐旱性的玉米品类。其二,参考种植区的风速、风向及风力,采买对应高度的种子。根据以往的经验分析可知,玉米属于禾本科草本植物,一旦外界的风速较大,植株生长极易受到不利影响,另外,更要严格控制土壤中的水分含量[1]。第三,针对作物的待种时间,选择对应季节的种类。完成上述环节后,还应采用人工的方式,初步筛查待播种子中是否存在病种、坏种等问题,尽可能选用籽粒圆润的待播种子。

1.1.2选地理地

在玉米栽培的前期准备阶段,农户应挑选土壤中营养物质较高的待种农田,以确保玉米种子可以从中汲取生长所需的各类养料。为此,应结合实际情况,确定最佳的播种区域。由于玉米拥有较为旺盛的生命力,对环境的适应能力较强,植株的根系能够有效地从土壤中获取养分。因此,在选地的过程中,应优先选用地质环境优越、地下水位高度适中、土壤中养分含量充足的农田。此外,为全面强化种子的破土率,种植户更要使用专业的机械设备,完成土地的深翻处理,增强土壤的蓬松度和透气性,帮助植株更好吸收各类养料。正式播种前,农户还应将经过沤熟处理后的牲畜粪便施加至其中,实现营养物质的均匀配比,提高土地肥效,为玉米打造高质量的生长环境,规避各类不必要的风险隐患。需要重点注意的是,在施加基肥的过程中,应严格把控肥料的剂量,以免出现营养过剩的问题,确保植株始终处于稳定的生长状态。

1.1.3浸种泡种

选种工作结束后,为从根本上增强种子的破土率,降低病虫害问题出现的概率,农户还需要对种子进行浸种晾晒处理。具体的操作步骤如下:首先,参考所在地区常见的病虫害及其主体特征,在专业人士的帮助下,选购对应的药剂开展拌种作业,以杀灭残存于土壤中的害虫虫卵及幼虫。其次,结合现状,选用对应的药物,为种子包裹一层药衣。再次,正式进行播种作业前,还应向种子中混入足量的菌剂,以提高作物产量[2]。此外,将一定浓度的ZnSO4配成足量的水溶液,并将待播种子置入其中浸泡12小时左右。浸种结束后,将其平铺至阴凉通风处晾干。为提升种子的出芽率,在前期准备阶段,还应将种子优先置入30摄氏度的温水中进行浸种处理。再将温水换成等量的冷水,浸泡一天一夜即可。随后,将其置于室温环境中,催发24小时,并确保相关区域的水分子含量始终处于高饱和状态。

1.2适时播种

在我国,不同区域的地质环境普遍存在较强的差异性,在玉米的种植阶段,关于栽培时间的选择,应参考所在地区的自然环境和天气变化情况。比如,在我国的北部地区,进入春季后,由于风速和风力相对较大,因此农户通常会在4月末至5月初播种。在这一时间节点内,小麦等作物普遍完成收割作业,采用轮换手段落实玉米的播种处理,有利于从根本上提高种子的破土率。常规条件下,夏玉米的栽种期通常为6月上旬。与此同时,若外界环境满足要求,也可以提早播种,这样更有利于为后续的收割环节打下坚实基础。此外,超前播种也有利于规避病虫害等问题,以免收成受到严重影响。在播种的前期准备阶段,还应密切关注气温变化,降低在高温环境中种植的可能性。

1.3合理密植

为实现玉米栽培新技术的合理应用,农户在种植玉米时,为保证植株始终处于正常的生长状态,还应借助有效的手段,实现种子的合理密植,确保每一株玉米都能获得足量的营养物质和水分,并及时完成光合作用。在玉米的整个生长周期内,随着时间的推移,植株的性状便能得到全面体现。为此,合理密植有利于保证植株在成长阶段稳定发育[3]。农户还应结合农田现状,充分考量当地的水分供应状况。假如所在地区的供水能力稳定,则可以适度增大单位面积内作物的间隙。相反,针对供水能力较差的区域,为帮助作物获取足量的光照,应降低单位密度。另外,还应根据种子的类型,明确肥料的施加量和频次。

1.4田间管理

在完成玉米栽培环节后,为提升作物的年产值,农户应结合实际情况,实现田间管理手段的合理利用。在正式播种前,为帮助作物提高抗病抗虫害的能力,农户需要对种子进行包衣处理。完成种植作业后,还应密切观察作物长势,并在特定的时间段进行整改。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若农田中存在长势尚不稳定的植株幼苗,应在第一时间移除,并采用人工的方式,拔除附近的草本植物。正式进入收割期前,还应为作物提供生长所需的各类营养物质。农户应结合作物的成长状态,设计科学有效的施肥方案,以培育出更多籽粒圆润的高品质玉米。在植株的整个成长周期内,其对养分和水分的需求量都存在较强差异。为此,农户应结合以往的经验,设计具有指向性的田间管理方案。随着我国科技水平的全面提高,种植户还可以借助各类科学设备,测量土壤的肥沃程度,合理施加肥料。

在玉米的生长周期内,田间管理是其中不可忽视的环节。落实相关工作,既能培育出高质量的作物,更能为植株营造稳定的成长空间。第一,正式开展管理工作时,结合不同的时间阶段,采用合理有效的技术手段,完成作物的合理管控。同时,还应保证管理始终处于不间断状态。第二,在前期的准备阶段,农户应明确管理目的。第三,凭借对应的管理目标,完成水分灌注、肥料施加及除草作业。

1.4.1浇灌水分

在玉米的成长过程中,当其处于不同的生长状态时,所需的水分剂量各不相同。数据显示,在植株的生长初期,当其正式进入拔节期前,日均的水分消耗量为每平方米2立方;盛花期前,日均的需水量约为每平方米5立方;结穗期为每平方米6立方;收获期内的耗水量约为每平方米3立方。

农户在为植株供水时,不得仅凭个人的主观判断随意向农田中浇水。相反,应结合当前的生产现状,适度灌溉。正常状态下,当太阳上升至一定高度时,作物的叶片便会出现缺水现象,一直持续至傍晚时分。此时,农户需要为其提供大量的水分。同时,在玉米的成长周期内,农田应始终处于湿润状态。结合以往的经验分析可知,当植株处于幼苗期时,土壤的含水量应高于60%,苗期的水分含量应超过50%,结穗期前应在70%左右,收获期来临前,含水量应高于75%。

1.4.2施加肥料

在我国农业领域,对比其他类型的植株,在玉米的整个生长周期内,农户都应为其提供大量的营养物质。在施肥阶段,应优先施加含有N、P、K等元素的肥料,Ca、Mg、Zn次之。此外,为规避不必要的风险问题,应尽量降低化学肥料的添加量,优先使用经过沤熟处理的农家有机肥及各类复合型肥料。

在玉米的整个生长周期内,当其处于不同的成长阶段时,所需的营养物质也各不相同。根据以往的经验分析可知,当其处于幼年期时,农户应为其供给大量的N离子。植株正式进入拔节期或盛花期前,氮元素的需求量将达到峰值。为此,种植户应结合作物的主观需求,为其提供对应的肥料。另外,为实现既定的生产目标,确保植株始终处于稳定的生长状态,还要精准把控施肥频次。其一,关于提苗肥的施加,主要的施肥对象为养分含量较低的田地。常规条件下,农户应将此类肥料与二度中耕肥同时施入土壤内。其二,当玉米正式进入盛花期前,由于这一阶段的植株需要从地下汲取大量的营养物质和水分,因此应向其中施入足量的氮肥,施加剂量占总肥料的40%即可。其三,当植株正式进入收获期前,还应采用滴灌一体化施肥技术,在浇水的过程中,向其中注入定量的高效氮肥,以强化作物品质,提升粮食产能。

1.4.3中耕除草

中耕除草作业的实施不但能够适度提升土壤温度,更能为植株打造稳定的成长空间,助力玉米的稳定生长。在实际的操作阶段,农户应使用专业的农机设备,进行犁地处理。但是,在中耕的过程中,应确保整地的厚度在7cm以内。反之,会对植株根部产生不可逆的伤害。在特定的情况下,还应填筑适量的土壤,将其附着至作物根系。这样不仅能确保玉米能够有效抵御各类极端天气,更能缩减风险问题出现的可能性。此外,在除草时,应优先选用毒性较低、不易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影响的药剂。在施药的过程中,还需要在泵头外侧加装防护装置,以免除草剂喷溅至作物表面。

2玉米主要病虫害防治

2.1主要虫害

2.1.1谷螟

成年谷螟的体长最高可达9mm,头部呈灰褐色,腹部为灰白色,广泛分布在我国各个省份,当其正式进入成年期后,便可进入繁殖状态。一旦植株感染,处于低龄期的幼虫大多以叶片为食。

2.1.2麦蛾

麦蛾又称谷蛾,喜食玉米种子,容易蛀空种子内部。在温度较低的高海拔地区,繁殖周期为三代;在温度适宜的区域,繁殖周期最多为六代。

2.2主要病害

2.2.1大斑病

在玉米的生长周期内,大斑病是最常见的病害之一。当植株感染大斑病时,会在玉米叶片表面发现灰斑,并且随着病情的加剧,叶片的中间位置会变为黄褐色。当降水充足时,灰斑的面积也会变大,从而导致玉米无法稳定生长。

2.2.2黑穗病

在玉米的整个生长周期内,极其容易发现该病症。但是其不会对植株造成干扰,毫无规律可循。

2.3防治对策

2.3.1生物防治

在玉米的生长过程中,为降低病虫害等风险问题出现的可能性,可以借助生物手段,实现病虫害的有效防治。例如,在玉米螟等虫害的治理阶段,由于其喜食叶心,当其处于幼龄期时,通常会寄居至作物的花丝处。随着时间的推移,玉米螟会吸取植株内部的大量汁液,最终导致作物过早衰亡。若采用传统的农业防治法,难以实现既定的生产目标。因此,种植户可以在农田中适量引入此类虫害在自然界的天敌,例如赤眼蜂等虫类,以降低玉米螟的繁殖速度。同时,还可以借助诱捕法,因为螟虫具备较强的向光性,所以可以在田间放置定量的捕虫灯。当室外光照强度下降至一定程度后,开启灯具对其进行全面捕捉。

2.3.2农业防治

农户在应用栽培新技术时,若农田中玉米植株的间距较小,叶片的覆盖面积便会不断提升。根据以往的经验分析可知,假如种植区的水分含量和温度过高,植株感染病虫害的可能性便会不断提升。为规避不必要的风险问题,应用农业防治技术时的策略如下[4]:在前期的准备阶段,应使用专业的农机设备,完成土地的全面整理,并彻底焚烧前茬作物的根系,以预防在次年耕种玉米时,土壤中的各类病菌及害虫虫卵侵蚀植株。播种前,实现农田的深翻处理,并施行轮茬播种技术,将残存于土壤深层的各类害虫移至地表,降低其对作物的不利影响,进而提高玉米的年产值。

2.3.3物理防治

第一,为实现病虫害的有效防治,在播种前的准备工作中,农户应选用抵抗力较强的品种。若选用的种子为杂交种,市面上可选的种子类型有东单1331、良玉99号等。假如种子的抵抗能力较强,当其处于成长状态时,对于各类病菌的抵御水平也相对较高。结束种子的选购环节后,还应挑选最佳的种植区,待种农田中不应有各类病菌和害虫。第二,采用轮茬播种技术,适度改变播种时间,并在完成播种作业后,第一时间使用足够厚度的膜布,将其覆盖至土壤表层。第三,及时开展田间管控。在植株的生长过程中,若农田中存在病菌感染现象,应立即移除患病作物,并同时施加低毒性的杀虫杀菌剂。

2.3.4化学防治

在玉米的成长周期内,向农田中施入足量的Zn元素,不但能增强作物长势,更能赋予植株较强的抗病能力,帮助其有效抵御纹枯病等常见病害。提高有机肥料的施加量,并使用专业的药剂对种子进行包衣处理,可以提升玉米的抵抗性。将菊杀乳油、农梦特乳油等药剂,按照一定的比例均匀混合后,能够有效降低黏虫等虫害出现的概率[5]。在前期的准备阶段,完成对于农田的深翻处理,不但能够为植株营造适宜的生长环境,更能从根本上实现既定的生产目标。

综上所述,为实现玉米栽培新技术的有效应用,在前期的准备阶段,农户应优先选用高品质的玉米品种和播种时间。完成种植区的选择后,借助专业的农机设备,对田间土壤进行深翻处理。同时,还应强化对于田间管理的重视程度,为植株提供生长所需的营养物质。应用高效的防治手段,减弱病虫害等风险因素对作物产量及品质产生的不利影响,推动农业稳步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天赐.玉米栽培新技术及病虫害防治策略研究[J].世界热带农业信息,2023(05):40-41.

[2]李桂海.玉米栽培新技术及病虫害防治方式[J].农业技术与装备,2022(07):176-178.

[3]吴锐.玉米栽培新技术及主要病虫害防治策略[J].农家参谋,2020(14):66.

[4]鲍发贤.玉米栽培新技术及病虫害防治探讨——以广西河池市为例[J].种子科技,2023,41(09):49-51.

[5]冀峰.玉米栽培新技术及病虫害防治策略分析[J].农村实用技术,2023(06):74-75.

猜你喜欢

病虫害防治玉米
收玉米啦!
玉米适当晚收好处多
我的玉米送给你
玉米
浅谈四川地区果树病虫害防治误区及对策
浅谈无公害蔬菜种植技术及病虫害防治
玉米栽培技术及病虫害防治策略对策
园林病虫害科学防治的有效措施浅谈
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研究与应用
探讨大豆病虫害防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