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现代农业中水稻种植技术综述与田间管理实施办法

2024-12-31魏涛

种子世界 2024年7期
关键词:水稻种植田间管理现代农业

摘 要: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水稻种植的要求越来越高,只有主动探索全新的水稻种植策略,才能让水稻种植质量得到显著提高。通过对现代农业体系下水稻种植的田间管理技术进行分析,不仅能够显著提高水稻产能,还将大幅提高水稻种植质量。水稻田间管理技术是影响水稻产量和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科学的管理措施在提升水稻品质和产量的同时,也优化了水稻品种,提高了水稻种植经济效益。

关键词:现代农业;水稻种植;田间管理

现代化农业技术不断发展,我国针对各种农作物的农业种植能力大幅提高。水稻种植是我国农业体系下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需要结合科学合理的农业种植技术来提高种植效果。通过从水稻种植技术与田间管理的角度对现代化水稻种植进行分析,能够在提高水稻种植质量的同时提升水稻产能。

1水稻种植与田间管理综述

在现代化农业体系下,水稻作为核心农作物,其种植质量非常关键,通过主动加强种植技术与田间管理技术的分析,能够让水稻种植产量与质量得到显著提升。对于农业种植领域而言,水稻种植与田间管理的本质就是针对水稻生长全过程开展的农业管理,只有各个环节加强水稻种植质量控制,才能有效提高水稻种植时的产能与质量。需要注意的是,水稻种植作为系统性工作,需要通过环境资源的合理分配来分析水稻种植要点,必要时还可以针对水稻种植进行技术优化。只有结合水稻种植需求来积极调整种植与管理策略,才能在水稻种植技术与田间管理的支持下最大限度提高种植效果。

水稻作为我国的核心农作物之一,水稻种植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我国农业体系的长期发展,水稻种植能够通过科学技术提高水稻种植质量,合理开展田间管理还能进一步推动水稻种植技术的长期发展。在水稻种植过程中,因为不同地区的环境、资源存在差异,因此即便采用相同的种植与田间管理技术,水稻种植效果依然存在差异。为了最大限度提高种植质量,就应该结合实际情况来主动调整水稻种植策略,以达到提高水稻种植能力的最终目的。仅从农业种植角度出发,通过对水稻种植技术与田间管理进行针对性分析,其核心作用就是在水稻种植中最大限度提高资源利用率。只要能够结合实际需求主动加强种植管理,就能够让水稻种植质量真正得到应有的保障。

2现代农业水稻种植技术分析

在农业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为了让水稻种植质量得到更多保障,就必须以现代化农业技术为核心,主动开展现代化水稻种植。只有结合地方农业条件与资源环境等各种因素开展针对性种植,才能让水稻种植效果变得更好。

2.1水稻选种育苗

在水稻种植过程中,选种将会直接影响最终种植效果,不当选种不仅容易影响水稻产能,还容易引发病虫害问题。为了提高水稻种植质量,就必须从选种环节入手,通过择优选取高品质水稻种子,让后续种植工作的开展变得更加顺利。在选择种子时,应该尽量挑选籽粒饱满的水稻种子,种植开始之前需要将种子翻晒1~2天,种子处理有利于提高种子的生长能力,翻晒完成还可以利用盐水将饱满度不足的种子清理干净[1]。在此期间,还可以针对种子的发芽情况进行测定,并通过将种子浸泡在温水中来了解种子的发芽情况,只有种子发芽率超过80%,才能真正满足水稻种植的实际需求。在选种过程中还需要重点关注种植环境,只有因地制宜开展种植工作,才能结合地势、气候条件等因素来提高种子产能与品质。

2.2种子处理与苗床管理

在水稻播种之前,需要针对种子进行消毒处理,可以在种子处理期间将多菌灵进行百倍稀释,通过种子浸泡的方式来保障种子处理效果。在种子浸泡结束后需要利用清水进行清洗并开展播种催芽,为了最大限度提高种子催芽效果,应该将催芽温度控制在27~28℃,合理控制催芽温度是保障种子处理效果的关键。

在水稻种植完成后,水稻秧苗不仅需要从种子中获取营养,还需要主动获取来自苗床营养土中的养分。为了最大限度提高种植能力,就应该主动进行苗床选择,营养土应该更多选取中性偏酸且没有除草剂的旱田土,具有较高腐殖质含量的土壤,如果过多选择黏性土壤,就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水稻种子的生长能力。需要注意的是,只有结合实际情况主动加强苗床管理,才能为水稻营造出良好的生长环境。

2.3育苗

在水稻种植过程中,育苗阶段的水稻往往更加适合在(30±3)℃的环境中生长,在种子出苗之前,应该重点开展水稻保温管理。需要注意的是,育苗温度应该始终控制在合理范围内,育苗温度过高容易导致种芽被烧伤,一般可以将育苗温度控制在36℃以内。在出苗阶段发现嫩芽后,应该第一时间开展通风管理,此时还可以将苗床温度控制在18~20℃这一范围内。在育苗阶段,应该重点考虑水稻与环境之间的联系,并通过在育苗期科学控制水稻种植密度,让水稻更加充分地获取养分。水稻在生长环境良好的情况下,通常可以选择早育苗与早插秧,这样不仅有助于增加水稻精米率,还能够增加蛋白质含量,因此科学育苗下的水稻品质将会得到显著改善[2]。

2.4大田土壤选择

在水稻种植过程中,应该在插秧开始前针对大田土壤进行研究,并结合切实可行的测土方法来主动分析地区内的土壤成分,只有结合土壤成分、类型等多种因素,才能让后续水稻种植工作变得更加具有针对性。在此期间,还应该重点关注土壤中的水肥情况,分析是否需要在土壤中增施肥料,只有为土壤提供足够水稻生长的养分,才能让种植成果得到更多保障。为了让土壤环境得到进一步提高,还可以适当加入具有足够有机质的土壤来优化水稻生长发育环境。在水稻种植过程中,水稻根系将会在生长阶段发挥出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需要在种植期间适当加强对土壤紧密性的控制。在水稻移栽之前需要进行翻土处理,通过将翻土深度控制在合理范围内,能够最大限度满足根系对土壤内养分的吸收。一般而言,根系活力的增强将会导致水肥吸收量的增加,进而让水稻获得良好的发育环境并实现高产、稳产。

2.5整地移栽

在水稻种植过程中,为了给水稻幼苗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不仅需要对土壤情况进行严格控制,必要情况下还可以通过整地移栽的方式来激发水稻的生长潜力。在整地移栽正式开始前,应该针对水稻移栽地进行清理,很多种植地区往往会选择交叉种植的方式来进行轮作。这种轮作方式将会导致土壤内残留一定量的根茎,此时就需要提前对其他作物的遗留物质进行处理,这样便可以有效防止对水稻生长发育环境带来影响。在整地移栽期间,还应该适当关注水稻生长特性,只有主动加强细节管理,才能在不影响水稻生长发育的情况下完成移植。

3水稻种植中的田间管理策略分析

在水稻种植过程中,应该结合水稻各个生长阶段的实际情况来调整田间管理策略,通过对水稻生长时的外部环境进行控制,并结合水稻的环境适应能力来进行调节,提高水稻的生长发育能力。

3.1水稻光照管理

在农业种植中,水稻属于喜光作物,在种植期间可以通过充足的光照来保持水稻生长能力。一般而言,应该确保水稻在种植期间每天都能接受6小时的光照,良好的光合作用能够为水稻植株的生长提供大量养分。光照时间不足容易导致水稻植株的生长发育受阻,进而影响到水稻的整体产能。在水稻的幼苗期,合理开展光照控制才能让幼苗生长得更加顺利,而分蘖期则需要保持良好的光照来促使有机物与分蘖数的增加,这样可以有效避免水稻茎叶出现早衰的情况,秧苗在自然光的影响下,将会在返青3天左右进行分蘖,如果此时的水稻自然光照不足50%,返青分蘖时间最多能够延迟到14天,如果只有5%的自然光照,水稻分蘖就会受到影响,严重时秧苗死亡。水稻是否饱满与穗后光照强度有直接关系,所以应该主动增加光能利用率,特别是在抽穗时期,更应该确保光照能够满足水稻生长需求,只有这样才能让水稻真正实现稳产、高产[3]。

3.2温度管控

在水稻种植过程中,温度管控的重要性毋庸置疑,水稻在各个生长时期都对环境温度有着非常高的要求。无论水稻的品种是否相同,需要合理开展温度控制工作,通过对环境温度不断进行调整来满足水稻不同时期的种植环境需求。通常情况下,粕型杂交水稻在种植期间对种植温度的要求要高于常规粕稻,而常规粕稻的温度要求则高于粳稻。即便是相同的水稻品种,同样会因为海拔的不同而对温度有着更多要求,一般低海拔地区的种子品种对温度的要求比高海拔地区更高。

在插秧的前三天,应该提前将温室大棚打开,这样能够保障棚内温度与棚外温度一致,这样可以最快速地确保水稻幼苗得以适应外界温度。但如果水稻插秧期的温度不足1℃,就应该在水稻种植中适当采取科学保温措施。水稻幼苗一般会在分蘖期进入快速成长期,此时将温度控制在32~34℃就能让秧苗快速完成分蘖,抽穗期应该吸收足够的有机物来维持谷粒饱满度。除此之外,通过严格控制环境温度,还可以有效避免颖花孕育失败的情况出现。为了防止昼夜温差过大使得花粉受到影响,应该对白天、夜晚的环境温度进行控制,白天温度可以控制在26~33℃,夜晚温度则要限制在30℃以内。对于水稻种植而言,为了最大限度提高种植质量,就应该结合实际情况来加强温度管理,只有在不同阶段结合水稻种植需求调整温度参数,才能让水稻种植效果得到应有的保障。

3.3水分调控

科学开展水分调控工作有利于促进水稻的生长,水分调控能够让水稻根系变得更加健壮,水分调控有助于茎秆增粗,此时不仅水稻生长能力将会有所提高,植株的抗倒伏能力也将因此而增强。在水稻种植过程中,水分管理是否合理还会影响到水稻的倒伏率,水稻无效分蘖会直接影响到水稻的结实率,水稻产能与品质都将受到影响。在水稻种植过程中,需要通过科学的水分管理来满足水稻的生长需求。研究发现,水稻在不同生长阶段对于水分的要求不同,可以分为水分敏感期与非敏感期,在高产栽培中需要重点加强水分管理。在水分非敏感期开展间歇性灌溉,在水分敏感期始终维持充分的水分供给。

在水稻生长过程中,分蘖期、抽穗期等阶段都属于水分敏感期,由于水稻在各个时期对于水分的需求各不相同,所以在播种开始前应该主动将苗床浇透,这样便能够保证土壤具备足够出苗的水分。幼苗期应该将土壤中的水位高度限制在3.3cm以内,这样的水位高度能够满足秧苗的生长需求,进而达到促进水稻根系生长的能力[4]。在水稻生长后期,为了确保水稻根系能够获取足够的养分,就应该在水分控制中做到干湿结合,科学利用间接灌溉能够有效提高水稻种植质量。

3.4施肥控制

在水稻田间管理工作中,应该重点加强施肥管控,只有从环保性、经济性等多个维度来进行施肥,才能最大限度降低施肥对于环境的影响。在此期间,还可以结合土壤状况以及水稻营养需求来加强肥料管理,合理选择施肥方式,只有主动加强施肥管理才能为水稻提供足够的营养。在水稻种植期间,可以适当采取全层施肥,并以磷肥为核心来补充其他肥料,这样便可以有效满足水稻生根、长叶的营养需求。除此之外,分蘖肥应该提前完成施肥,水稻在抽穗以及扬花授粉时期,需要通过叶面喷肥的方式来提高施肥质量,避免施肥不当导致颖花退化的问题发生。

3.5病虫害防治与收获管理

在水稻种植期间,水稻往往会受到各类病虫害的侵袭,这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水稻的正常发育。为了降低病虫害带来的负面影响,应该在水稻种植过程中严格落实预防为先的管理原则,只有杜绝病虫害带来的负面影响,才能让水稻生长能力得到显著提高。为了加强病虫害管理,应该在选种时优先挑选具有较强抗病能力的水稻,并针对稻瘟病、螟虫等常见病虫害做出处理预案,这样便可以在发现病虫害症状后快速解决病虫害问题。对于水稻种植而言,不同病虫害所需要开展的防治工作往往各不相同,因此有必要结合水稻种植需求来合理调整种植策略,让水稻种植工作的开展变得更加顺利。可以选择药物防治、生物防治等多种防治办法,也可以通过组合防治来提高病虫害防治能力,只有结合实际情况加强病虫害管理,才能让病虫害防治效果变得更好。

在水稻种植收获环节,应该精准把握收获时间,并针对水稻生长的各个阶段进行针对性管理。一般而言,水稻收获有助于增加稻谷产能与品质,收获过早容易出现扁粒问题,收获过晚容易出现粒穗老化的情况,所以应该在蜡熟末期以及完熟初期进行收获,此时的水稻不仅有良好的含水量,谷粒也结实饱满。在收获完成后需要将稻谷晾晒一段时间,以完成对含水量的控制[5]。

总而言之,水稻作为我国不可缺少的重要作物,水稻种植与田间管理质量非常关键,通过主动加强种植技术与田间管理技术的分析,能够让水稻种植能力得到显著提升。随着更多人意识到水稻种植与田间管理的重要性,现代水稻种植技术将会变得更好。

参考文献:

[1]郭烈春.水稻种植管理及病虫害防治技术的科学合理运用[J].农业开发与装备,2022(12):222-223.

[2]宋治豪,涂光洪,田孟祥,等.探析水稻栽培技术与提高水稻种植效益的措施[J].农家参谋,2022(19):43-45.

[3]张玲,何莉,王伦,等.汉中地区水稻种植田间管理与病虫害防治措施[J].农家参谋,2022(06):43-45.

[4]何奇峰.适度规模经营中的劳动力因素——基于中部地区三个水稻种植户的案例研究[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38 (06):17-30.

[5]韦金安.水稻栽培过程中稳产提质理念与田间管理手段的融合[J].南方农业,2021,15(14):41-42+45.

猜你喜欢

水稻种植田间管理现代农业
无花果田间管理
“用好现代农业科技,多种粮、种好粮”
现代农业离不开化肥
夏季中药材田间管理做好这五点
初夏马铃薯 田间管理抓哪些
油菜田间管理抓『四防』
砥砺奋进 打造现代农业强市
现代农业
水稻种植中关于抗病技术的创新探讨
浅探水稻种植过程中的抗病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