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人物的人性之美
2024-12-31
本期学习任务:老支书在山洪暴发时舍己为人、不徇私情;桑娜夫妇生活艰难,却毅然收养邻居的孩子。普通人物的善心、善行,彰显出人性之美,令人感动。有人说,小说多为虚构,可哪个虚构的故事不是真实生活的再现?走进小说,让我们感受普通人物在面临困境时身上闪现的人性光辉吧!
任务一品味词语,感受人物心理。
“忐忑不安”中见品格""天津 李林明
对于《穷人》中桑娜的刻画,作者运用了多种描写方法,如语言、动作、心理,从而使得桑娜这一人物形象栩栩如生,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在体会桑娜的心理变化时,有一个词语不能疏漏,那就是“忐忑不安”。这个词语意蕴无穷,是桑娜矛盾心理的最佳诠释。
从字面上理解,“忐忑不安”是指人心神不定。这个词语出现在桑娜从邻居家抱回孩子后,后面紧接着描写了桑娜的一系列心理变化:“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乍一看,这些句子语序颠倒、杂乱无章,甚至逻辑混乱。可恰恰是这些混乱的心理活动,揭示出当时桑娜的心情正处在剧烈的跌宕起伏之中——紧张、害怕、担忧、后悔、自责……
桑娜已经把孩子抱回去了,作者为什么要详细描写她的心理活动呢?这样写会不会有损桑娜的形象呢?桑娜之所以“忐忑不安”,是担忧丈夫身上的担子会更重,丈夫有可能拒绝,自己亦会遭受责骂,预计以后的日子会过得更为艰难,可这些困难并未动摇桑娜抱养邻居家孩子的决心。细腻的心理描写,让桑娜的形象更加真实立体、高大丰满。
任务二"学习方法,体会人物形象。
关注情节、环境,感受人物形象"江苏 刘桂剑
《桥》这篇微型小说塑造了一位忠于职守、大公无私、舍己为人的老支书形象。今天,我们通过关注故事情节、环境描写,来感受老支书的形象吧。
一、关注情节,多角度感受人物形象。
我们读课文,发现课文围绕木桥共写了四次冲突:村民们慌不择路奔向木桥,与老支书如山般站在桥前形成第一次冲突;老支书下令“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引发了其他人“党员也是人”的抱怨,老支书的一句“可以退党”化解了矛盾,这是第二次冲突;众人过桥时,老支书从队伍中揪出了想抢在前面过桥的党员小伙子,这是第三次冲突;老支书与小伙子互相推让,让对方先过桥,结果都不幸遇难,这是第四次冲突。关注课文中的这四次冲突,老支书忠于职守、大公无私、舍己为人的光辉形象便鲜明、立体地呈现在了我们眼前。
二、关注环境描写,感受人物形象。
我们读课文时,关注“水渐渐蹿上来,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这处环境描写,可以感受到当时形势的危急;再结合老支书的表现——“冲”“揪”“吼”,可以体会到老支书的大公无私。
关注“木桥开始发抖,开始痛苦地呻吟”这处环境描写,再结合老支书的表现——“吼道”“用力把小伙子推上木桥”,我们体会到了老支书对儿子的爱。
课文通过一波三折的情节,以及环境的渲染,把老支书的形象塑造得丰满、立体。写习作时,我们也可以通过情节和环境描写,使我们所要塑造的主人公个性更加鲜明,特点更加突出。
任务三"读一本好书,了解奇人逸事。
《桥》
推荐书目:《桥》
作者:谈 歌
推荐版本:长江文艺出版社
内容简介:《桥》是谈歌的小说集,收录了《桥》《绝品》《天香酱菜》《奇人与奇石》《绝技》等篇目。这些小说聚焦民间的奇闻逸事,讲述俗世奇人的人生起落,故事曲折,语言生动。谈歌的小说延续了笔记体小说的审美追求,具有较高的文学性和可读性。
精彩片段:
徐老板仰天叹道:“六十年前,有一个无儿无女的老人,落难到我家门前,当时我才七岁,给了他一顿吃食,他把这块石头送给了我。六十年了,我一直想找一个与它有缘的人。其实,我摆在店里,就是想找一个与它有缘的人,后来遇见您,您与它的缘分胜过我呀。快带着它走吧,我怕一会儿后悔。”
徐老板说罢,便起身:“您还得回去上班呢。我送您。”
二人走出院子。
四野无人,水流花开。万古长空,一轮明月。
以上片段摘自《奇人与奇石》一文,你知道结尾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吗?快找出原文读一读,想一想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