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经济与农业现代化的耦合协调问题研究
2024-12-31余梦玲马松林
摘 要:基于2012—2021 年中国30 个省级行政区(不含西藏自治区及港澳台地区)的面板数据,采用熵值法构建数字经济与农业现代化的综合评估体系,测算两者之间的耦合协调度。研究结果显示:数字经济与农业现代化呈显著同步增长趋势;区域间耦合协调度差异明显,东部地区领先,中部地区次之,东北地区与西部地区相对滞后。进一步通过Tobit模型实证分析发现,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对外开放程度及产业结构优化显著促进了两者的耦合协调发展。因此,政府在制定相关政策时,需要全面考虑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以促进数字经济与农业现代化的协调发展。
关键词:数字经济;农业现代化;耦合度;Tobit 模型
中图分类号:F323" " " " " " " " " "文献标志码:A" " " " " " " " "文章编号:1674-7909(2024)13-44-5
DOI:10.19345/j.cnki.1674-7909.2024.13.009
0 引言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并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根据《数字农业农村发展规划(2019—2025年)》,我国在“十四五”时期大力推广数字技术应用,旨在显著提升农业生产的数字化水平。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石,其现代化进程对于实现中国式现代化至关重要。
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农业现代化是其中的短板。目前,我国面临粮食供需紧平衡、供给侧结构性矛盾、科技水平低、劳动生产率和土地产出率不高、国际竞争力弱等问题[1]。同时,城乡发展不平衡、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薄弱、产业和治理水平有待提高等问题阻碍了农村现代化进程。若不及时补齐这些短板,将影响中国式现代化和强国战略的推进。因此,加快农业现代化关乎农业振兴,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经之路。
鉴于农业现代化在中国式现代化中的关键短板地位,以及数字经济作为新时代发展引擎的潜 力,深入探讨数字经济与农业现代化的耦合发展尤
为迫切。这不仅回应了国家战略规划,也顺应了全球农业现代化与数字化转型的趋势[2]。该研究重点关注数字经济与农业现代化的深度融合,旨在揭示 两者耦合发展的内在逻辑,探索适应现代农业的模 式、政策框架及实施路径。通过理论分析与实践探索,笔者希望为我国农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 理论基础和可操作的实践指导,并期待未来有更多 研究力量参与,共同推动我国经济全面均衡发展的 目标早日实现。
1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1.1 数字经济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
数字经济的发展为我国农业数字化注入了强 劲动力,显著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其核心在于数据的收集、分析与应用,为农业现代化奠定了基础。
首先,物联网和大数据技术的应用实现了农业 生产的精细化管理,提高了生产效率并推动了绿色 生产模式应用,使农业生产更智能 、高效和可持 续[3]。其次,电商和互联网的创新重塑了农产品供 应链,拓宽了市场渠道,显著增加了农民收益。这突破了传统市场的地域限制,使农产品更快速广泛地进入市场,满足了消费者的多样化需求。最后,数字经济还通过数字教育平台加速了农业科技普及和农民技能提升,为现代农业发展培养了高素质人才,注入了新的活力[4]。数字经济在推动农业数字化和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1.2 农业现代化是数字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
农业现代化不仅是农业自身转型的重要里程碑,更与数字经济形成了相互促进的共生关系,共同为社会经济的稳健发展奠定了基础[5]。这种共生关系通过多元化的正面效应,为数字经济注入强大 活力。
首先,农业现代化对高效、精准管理的需求,极 大推动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前沿数字技术快速发展与应用,成为数字经济技术迭代的重要驱动力,并促使产业结构向高端转型。其次,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建设,如农村宽带网络和农业物联网的铺设,不仅缩小了城乡数字鸿沟,也拓展了数字经济活动的地理边界,为数字生态的全面渗透创造条件。最后,农业现代化对数字技术人才的需求加速教育体系的改革,促使教育资源向数字经济相关领域倾斜,培养更多专业人才,优化就业结构,为数字经济长远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
2 研究设计
2.1 数据来源
基于2012—2021年我国30个省级行政区(不 含西藏自治区及港澳台地区)的面板数据,系统分 析数字经济与农业现代化之间的复杂关系。鉴于此阶段为我国数字经济迅速崛起的关键时期,该研究在揭示数字经济对农业现代化进程的深远影响方面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与理论意义。该研究的数据资源广泛整合自《中国农村统计年鉴》等权威统计出版物,以及全国农业农村关键经济指标数据库、农业农村部官方网站、中国农经信息网等权威信息渠道,确保研究结论的专业性、严谨性和可信度。
2.2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农业现代化作为农业领域的深刻变革,核心在 于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提升生产力与生产效率,以满足食物需求、促进可持续发展,涵盖生产、经营和管理的全面转型。参考徐辉等的研究[2,6-7],该研究采用专业化指标体系来评估农业现代化水平,涵盖投 入、产出、生态和发展4个维度。
在数字经济领域,笔者从数字基础设施、数字创新、数字普惠金融指数3个方面,细化了11个三级指标,构建了一个多维度、高精度的评价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这为深入剖析数字经济的内在机制、特征及其对经济社会的广泛影响提供了坚实的数据基础与理论支撑。
2.3 研究方法
2.3.1 熵值法
熵值法用于对数值的标准化处理。目前,学者对指标权重计算的方法有多种,包括德尔菲法、熵权法、多层次分析法等,每种方法都有其优缺点。为消除各指标间量纲影响,该研究采用熵值法对指" 标进行标准化处理。计算公式见式(1)和式(2)。
正向指标:Yij=(Xij-Xmin)/(Xmax-Xmin)" " " " " " " "(1)
负向指标:Yij=(Xmax-Xij)/(Xmax-Xmin)" " " " " " " (2)
式(1)、式(2)中:Yij为第i个样本的第j个指标 的标准化值,Xij为第i个样本的第j个指标的原始值,Xmax和Xmin分别为第j个指标的最大值和最小值。各指标数据标准化处理后的结果用Dtij表示。通过计算第j项指标所占比重Ptij、j项指标熵值ej及各项指标权重wj,最后计算综合得分utij,见式(3)。
[utij=j=1nwj×Dtij]" " " " " " " " " " " " " (3)
式(3)中:utij为第t年,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数字经济与农业现代化的发展程度,数值的提升反映了i省(自治区、直辖市)在数字经济和农业现代化方面的显著进步,彰显了该地区的高质量发展。
2.3.2 耦合协调度模型
在深入探索系统间相互关联和协调程度时,耦合度是一个关键的量化工具。然而,考虑到区域发展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尤其是在数字经济与农业现代化两大系统之间的耦合发展,仅仅依赖耦合度模型可能无法全面揭示其优劣程度。为更专业、更客观地评估这两大系统耦合发展的质量,笔者参考王 淑佳等[8-9]的研究方法,引入耦合协调度模型。此模型不仅关注系统间的相互作用强度,还关注两者之间的协调性和同步性,从而能够更全面地反映数字经济与农业现代化之间的耦合发展状态。
数字经济与农业现代化耦合协调度的计算公 式见式(4)至式(6)。
C=(U1U2)1/2/(U1+U2)" " " " " " " " " " (4)
T=αU1+βU2" " " " " " " " " " " " " " "(5)
D=C×T" " " " " " " " " " " " " " " " "(6)
式(4)至(6)中:C为数字化和农业现代化的耦合度,U1和U2为数字化和农业现代化的综合得分。由模型可知,C介于0~1,C值越大,耦合度越高,表明数字经济系统与农业现代化系统的协调发展程度越高。
耦合协调度模型同时融合衡量两大系统间耦合程度的C值,以及这两大系统综合发展态势的T值。因此,D值的提升不仅象征两大系统间耦合关系的日益协调,更意味着数字经济与农业现代化在整体发展上取得了显著的进步和更高的综合水平。
α、β为待定权重系数,且α+β=1。笔者认为,数字经济与农业现代化在协调发展过程中同等重要,故取α=β=0.5。参考卢辉等[10]的研究成果,并根据实际情况和研究需要,将耦合协调度分为失调类、拮抗类、磨合类和协调类4大类,具体分类和判别标准见表2。表2 数字经济与农业现代化耦合协调度分类和判别标准
3 结果分析
3.1 发展水平分析
通过熵权法计算出我国2012—2021年的数字 经济和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结果如图1所示。从 时间层面看,我国的数字经济和农业现代化整体发 展水平在不断提高,且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在近年来的增长速度较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较快,但目前仍低于农业现代化水平。
我国各地区在数字经济与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上呈现显著地域差异。我国东部地区凭借地理位置、开放经济政策和丰富创新资源,在数字经济与农业现代化方面均领先,江浙地区表现尤为突出。中部和西部地区数字经济稳步提升,但需加强基础设施、人才培养和创新能力。东北地区发展水平相对较低,受历史产业结构、经济转型压力和区域政策等因素影响,需寻求新的发展路径以加快转型升级。各地区应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发展战略和政策措施,推动数字经济与农业现代化的协调发展。
3.2 耦合关联水平分析
从空间布局看,我国数字经济与农业现代化融 合进程呈现地域差异。我国东部沿海地区领先发 展,展现技术进步与产业协同优势;中部地区稳步追赶,潜力巨大。而东西部地区则面临结构性、体制性及地理经济等多重挑战,耦合发展相对滞后。
当前,全国多数省(自治区、直辖市)正处于磨合协调期,表明整体向好但需持续努力。未来,我国应深化技术创新、优化资源配置、强化政策引导,推动更多省(自治区、直辖市)跨越磨合,实现协调耦合。
地域不均衡性虽反映现状,也启示未来潜力。我国需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发挥东部地区示范作用,加大对中西部及东北地区的支持力度,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共绘数字经济与农业现代化深度融合新蓝图。
3.3 影响因素分析
运用Stata18.0软件对2012—2021年可能影响数字经济与农业现代化耦合协调发展的因素进行Tobit回归分析。结果表明,经济发展水平(GDP)、产业结构优化(ID)、对外开放程度(OP)在5%水平上均显著,而教育水平(EN)不显著,如表3所示。
在对中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数据的深入分析中,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优化及对外开放对数字经济与农业现代化的协同发展表现出显著的正向推动作用。
在经济发展方面,生产总值实现了稳健增长,反映了经济活力大。生产总值更作为核心驱动力,显著促进数字经济与农业现代化的并行发展,凸显经济增长对两者和谐共生的关键价值。
产业结构优化,尤其是第三产业的蓬勃发展,对两者的协调发展产生深远影响。第三产业的扩展可优化资源配置,加速城乡产业一体化进程,为农业现代化的转型升级和农业数字化奠定坚实基础。
对外开放程度在5%的显著性水平上对数字经济与农业现代化的耦合发展有积极的推动作用。通过贸易、技术引进和资本流动,对外开放加速全" 国创新,推动两大领域深度融合。
尽管教育被视为促进两者协同发展的关键因素,但实证分析发现对其推动作用不显著,表明教 育与经济的互动机制较为复杂,需进一步研究以优 化教育投资效益。
综上,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优化及对外开 放程度是推动数字经济与农业现代化协同发展的核心力量。教育与经济的互动关系仍需深入探讨,以实现更高效的资源配置与经济增长。
4 结论及政策启示
4.1 结论
该研究通过构建数字经济与农业现代化的指标体系,量化评估了2012—2021年我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耦合发展水平,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2012—2021年,我国数字技术与农业现代化综合发展水平显著上升,表明两者融合取得重要成就,呈现良好互促态势。
第二,在全国范围内,数字经济与农业现代化的耦合协调度在此期间持续增长,显示出两者在共同发展中形成良性互动关系。
第三,经济发展水平、对外开放程度、产业结构优化是推动两者耦合协调发展的核心动力。这些因素通过促进技术创新、资本流动和信息共享,强化经济结构的协同效应,推动农业现代化加速发展与数字经济的繁荣。
综上,该研究通过量化分析验证我国在推动数字经济与农业现代化融合方面的显著成效,并揭示关键推动因素。这些成果为政策制定提供实证支持,并为未来战略规划指明方向。我国应继续加大对数字经济与农业现代化的支持力度,推动两者深度融合,进一步优化和升级经济结构。
4.2 政策启示
为推动我国数字经济与农业现代化协同发展,需从以下关键领域着手,全面推进两者共进。
4.2.1 稳固经济基础,精准配置资源
经济基础稳固是实现战略目标的前提。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应增强经济实力,确保生产总值稳健增长,为数字经济与农业现代化提供资金支持;优化财政投入结构,聚焦数字基础设施与农业科技创新,确保资源精准配置,推动可持续发展。
4.2.2 深化产业结构,引领转型升级
产业结构优化是协同发展的关键。我国应加速现代服务业尤其是金融与信息技术服务业的发展,延伸农业产业链,推动产业深度融合;利用数字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提升农业生产效率与产品品质,构建现代农业服务体系,增强农业竞争力。
4.2.3 扩大对外开放,促进国际合作
国际合作是协同发展的重要助力。我国应吸引外资进入数字与智慧农业,推动国际技术与国内生产融合,促进技术交流与人才流动;加强与国际组织合作,借鉴先进经验,推动数字经济与农业现代化的国际化进程。
4.2.4 强化教育与经济融合,培养复合型人才
教育是协同发展的重要支撑。我国应深化教育改革,强化数字经济与现代农业相关专业建设,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提供丰富实践机会;加强国际教育合作,引入先进教学理念,培养具有国际视野与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支撑数字经济与农业现代化发展。
参考文献:
[1]梁琳.数字经济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路径研究[J].经济纵横,2022(9):113-120.
[2]王伟新,殷徐康,王晨光.数字经济助推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测度、机制与启示[J].农业现代化研究,2023,44(4):609-623.
[3]王文青,乔立娟,王建忠.数字经济赋能农业农村现代化:理论机制与实证检验[J].统计与决策,2023,39(24):52-57.
[4]傅华楠,李晓春.数字经济驱动中国农业现代化的机制与效应[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22(3):18-31.
[5]李媛,阮连杰.数字经济背景下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拓展路径与政策取向[J].西安财经大学学报,2023,36(2):21-29.
[6]徐辉,肖祥鹏.数字经济与农业现代化耦合协调时空演化研究[J].生态经济,2024,40(6):101-107,125.
[7]姚毓春,张嘉实.数字经济与城乡融合发展耦合协调的测度与评价研究[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51(1):54-67.
[8]王淑佳,孔伟,任亮,等.国内耦合协调度模型的误区及修正[J].自然资源学报,2021,36(3):793-810.
[9]黄飞飞,许秀梅,陈秀芝.农业数字化与农业现代化的耦合协调性研究[J].北方园艺,2023(1):142-150.
[10]卢辉,徐辉.长江经济带生态保护与经济高质量发展耦合关系的实证[J].统计与决策,2022,38(14):101-104.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藏粮于地战略实施研究”(20FJYB064)。
作者简介:余梦玲(2000—),女,硕士生,研究方向:农业经济。
通信作者:马松林(1979—),男,博士,教授,研究方向:农业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