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环塔里木经济带特色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路径研究

2024-12-31万东王艺侯玉龙

智慧农业导刊 2024年7期
关键词:典型案例经验启示特色产业

基金项目: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两山”理论与南疆高质量绿色发展研究中心)重点项目(JDZD20

2201,JDZD202204);2022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XJEDU2022J038)

第一作者简介:万东(1997-),男,硕士,助教。研究方向为农业经济理论与政策等。

DOI:10.20028/j.zhnydk.2024.07.028

摘" 要: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来,全国各地掀起乡村振兴建设的热潮,新疆很多地方涌现了独具特色的典型案例。分析和总结产业融合发展促进乡村振兴案例,有助于检验和完善乡村振兴顶层设计和制度体系,有助于提供具有可操作性和可借鉴性的经验做法。该文重点分析环塔里木经济带部分县级和村级乡村振兴典型案例的具体做法和逻辑,并归纳相应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环塔里木经济带;特色产业;乡村振兴;典型案例;经验启示

中图分类号:F323" " " 文献标志码:A" " " " " 文章编号:2096-9902(2024)07-0114-05

Abstract: Since the report of the 19th CPC National Congress put forward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there has been an upsurge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construction all over the country, and typical cases with unique characteristics have emerged in many places in Xinjiang. The analysis and summary of the cases of industrial integration and development promoting rural revitalization will facilitate the testing and improvement of the top-level design and institutional system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and help to provide operational and referential experiences and practices.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specific practices and logic of some typical cases of county-level and village-level rural revitalization in the Tarim Economic Belt, and sums up the corresponding enlightening significance.

Keywords: Tarim Economic Belt; characteristic Industry; rural revitalization; typical case; experience and enlightenment

新疆一盘棋,南疆是“棋眼”。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简称“我区”)党委十届八次全会首次提出建设“南疆环塔里木经济带”,与“天山北坡经济带”形成联动发展格局的战略构想,是新时代我区经济发展布局的重大战略性、结构性调整,对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维护社会稳定与长治久安具有重大现实意义。乡村振兴是一项极其复杂的系统性工程,最重要的就是产业振兴和产业兴旺。只有产业振兴和产业兴旺,才能提高乡村地区吸引力,带动资本、人才等关键生产要素向乡村集聚。国外农业农村发展实践同样表明,构建契合农村实际和农民需求的产业体系,是推动乡村发展的根本途径。在日本和韩国的农业农村发展实践中,都强调了产业融合对乡村产业振兴的重要性。作为乡村振兴的物质基础,产业兴旺既是乡村振兴的支撑,更是引领乡村振兴的关键。三产融合作为推动产业振兴和产业兴旺、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措施,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意义重大。乡村振兴的关键是产业振兴,产业振兴的突破口在于三产融合发展,而推进农村三产融合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扶持和顶层设计。培育产业深度融合的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实现农业产业发展的质变,从根本上提升农产品的附加值,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点。农村三产融合发展,是要素跨界的优化重组,是农村土地、资金、人才和技术等要素在各产业的良性循环。其必将促进农村新业态新产业快速发展和农民收入的持续增长,推动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进程,进一步筑牢乡村振兴基础。但值得注意的是,乡村振兴战略必须分阶段实施,同时不能只强调三产融合,因为适合三产融合的地区仅为少数。

新疆,尤其是南疆环塔里木经济带,农业资源丰富,农业基础条件良好,要想“富民兴疆”,必须要依靠产业的兴旺和发展,而产业兴旺离不开产业融合发展。发挥南疆环塔里木经济带特色产业的优势,延伸相关产业链,提高一、二、三产业融合水平,为南疆环塔里木经济带当下发展积势蓄力,为未来发展奠定基石。因此本文以南疆环塔里木经济带这一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农业生态脆弱区的特殊区域为研究对象,立足于当地的典型地区和典型案例,系统总结典型乡村振兴案例经验,丰富了特殊区域下的乡村振兴典型案例研究,拓展了农村地区农业发展潜力和空间,为日后新疆特色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发展模式探索新思路。

1" 理论基础

1.1" 特色产业理论

特色产业理论是区域经济学的核心理论之一,它强调在一定区域内,依托当地特有的资源和优势,发展具有特色、竞争力强的产业,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特色产业理论的核心思想是:依托当地资源优势,发展具有特色的产业。这包括自然资源、人力资源、技术资源等,通过这些资源的优势,形成具有竞争力的特色产业。注重产业创新和升级。特色产业不仅仅是传统的生产活动,更是一种创新和升级的过程。通过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品牌创新等手段,提高产业的附加值和竞争力。发挥区域优势,实现产业集聚。特色产业的发展需要依托区域内的各种优势,如政策优势、地理位置优势、人才优势等,通过产业集聚,形成规模效应和产业链效应。注重可持续发展。特色产业的发展需要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和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良性循环。

1.2" 赋能理论

赋能理论(Empowerment Theory)是管理学和组织行为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最早由美国学者Solomon在《黑人赋权:社会工作与被压迫的社区》中提出。这个理论是指组织中上层对下层的授权并赋予能力,使得下层的组织单元能够依赖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以获得更好的结果,现已广泛应用于社会学、管理学等领域。

2" 案例分析

2.1" 文创赋能休闲旅游发展:阿克苏地区温宿县塔格拉克村

2.1.1" 案例简介

塔格拉克村位于阿克苏地区温宿县柯柯牙镇,距阿克苏市城区81 km、温宿县城75 km,行政区面积887 km2。全村267户,751人。现有耕地1 712亩(1亩约等于667 m2)、草场306万亩,人均耕地面积2.3亩,户均宅基地2亩。2020年村集体经济收入46.8万元,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11 868元(不含景区收入)。自2019年起,积极打造“归园田居·塔村”乡村旅游品牌,2020年8月被评为国家级乡村旅游重点村,2021年8月被评定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2.1.2" 发展成效

1)树立乡村旅游品牌。阿克苏文化旅游发展集团有限公司确定了“乡村振兴+美丽乡村建设+旅游+扶贫”发展思路,编制了乡村振兴暨乡村旅游发展规划,利用5个月时间打基础、增业态、广宣传,成功打造了“归园田居·塔村”乡村旅游品牌。项目开发建设总投资1.344亿元,其中企业自筹6 000万元,招商引资7 440万元,先后开展了乡村环境整治、水电道路改造、绿化美化和80余处网红打卡点的打造。开发建设火车主题公园、滑雪场、餐饮步行街、无动力游乐园、步步惊心游乐园、玻璃水滑道、玻璃栈道、恐龙园、低空飞行及星辰客栈特色民宿等各类休闲娱乐体验项目,启动了游客服务中心和生态停车场项目建设,村内区间车2020年10月试运行。

2)旅游收入持续增长。2020年在确保疫情防控的基础上,保持节假日2 000人以上、平时1 000人以上的常态化游客量。2020年共接待游客35万人次,同比增长20%;年收入3 000万元,同比增长300%。

3)旅游带动就业人数增加。随着景区业态的丰富,目前已吸纳200余名农牧民稳定就业,全村70%以上村民通过旅游直接受益。全村共738人,其中劳动力316人,在旅游行业就业创业140人,旅游就业占从业人数的44%以上。

4)乡村环境大大改善。在“归园田居·塔村”建设发展过程中,旅游公司投资新建和改造村委会大门及院落、道路沿途路灯、村民住宅、围栏、人行道、垃圾桶、公共厕所、村民广场和美食街,积极与各部门对接争取项目,先后建设3 km盘山公路、20 km乡村公路、1座跨河大桥和1座托木尔峰保护区科普展览馆。

2.2" 精准产业助力乡村振兴:阿克苏地区乌什县托万克麦盖提村

2.2.1" 案例简介

产业扶贫是推动贫困地区长期可持续发展、帮助贫困人口就地就业的长远之计,但是不少产业扶贫存在产业选择不精准、缺乏技术支持和市场化运作、贫困人口内生动力不足等问题。托万克麦盖提村,坐落于离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克苏地区乌什县城向东北13 km处的托什干河南岸,当地人俗称“七村”。托万克麦盖提村驻村工作队充分了解托万克麦盖提村的贫困状况和产业扶贫中存在的问题,利用当地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等条件,开发林下黑木耳种植产业,并采用“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运作模式,带领村民脱贫致富。

2.2.2" 发展成效

1)提高家庭收入,贫困人口内生动力显著增强。种植黑木耳亩均收入10 000元,分别是小麦、玉米亩均收入的25倍、12.5倍。通过产业扶贫,托万克麦盖提村贫困人口全部实现脱贫,2018年人均收入达13 258元,同比2016年增长了3.5倍。村民的生产生活方式明显改变,精神面貌大大改善,内生动力显著增强。

2)多渠道增加贫困人口的就业机会。驻村工作队引导100余名村民(其中贫困人口36人)到村办企业菌棒厂、核桃深加工厂就业,村民可得到月工资2 500元;组织56名村民(其中贫困人口28人)组成施工队,承包村里的黑木耳拱棚建设项目,村民可得月工资3 600元。同时,驻村工作队建设托万克麦盖提村农民培训学校,举办菌类园艺、核桃加工、黑木耳种植技术等培训班,累计培训村民4 400余人次,实现劳动力培训全覆盖,全面提高村民的就业技能,为长期脱贫致富奠定了良好基础。

2.3" 文旅融合创新发展路径:和田地区和田市吉亚乡阔恰村

2.3.1" 案例简介

大漠胡杨景区位于新疆和田市吉亚乡阔恰村阿和公路沿线,距离和田市区18 km,与阿和沙漠公路相连,交通便利,由政府投资和企业招商引资共计1.7亿元,占地面积6 000余亩,按照AAAA级景区打造,现已成为和田旅游标杆。近年来,和田坚持把旅游业打造为战略支柱性产业,大力实施旅游扶贫、旅游惠民工程,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设施,积极争取对口援助省市支持,开展旅游宣传推介,落实系列旅游惠民政策,不断提升和田旅游知名度,拉动和田旅游消费,带动旅游从业人员增收。

2.3.2" 发展成效

大漠胡杨景区成为市域旅游的重要景区之一,带动阔恰村当地贫困农民参与到旅游经济活动当中。景区建成后,和田市每年累计接待国内外游客450万人次,其中,有35万人是奔大漠胡杨景区和阔恰村而来。2018年“十一”黄金周期间景区接待游客近10万人次,村民收入200多万元。目前,景区已解决阔恰村300人就业;辐射带动周边1 000人在保安、保洁、导游、餐饮和服务等岗位就业;同时刺激并带动周边乃至全乡旅游相关产业快速发展。

2.4" 产业融合助力富民兴村:和田地区民丰县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

2.4.1" 案例简介

和田地区民丰县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田地区民丰县叶亦克乡及县农业园区内,规划面积0.692 6 km2,以发展和田地区地理标志保护品种“尼雅黑鸡”为主导产业。示范园所在的民丰县,古称尼雅,是西域三十六国之一的“精绝国”所在地,曾是丝绸南道上的一个重要驿站。示范园定位是以“适度规模、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促进循环经济发展”为总体思路,以“培龙头、建基地、拓市场、活流通”为发展重点,利用“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自身优势,通过加强基地原料建设,加大资金投入,扩大生产规模等多种方式,创建现代农业生产新模式、新思路,实现园区农业产业快速、持续、健康发展。

2.4.2" 发展成效

作为全国第二批国家级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的民丰县尼雅黑鸡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建设项目,充分发挥了示范引领作用,利用民丰县当地资源,构建种植、养殖、产品深加工、仓储物流、营销网络建设、休闲观光农业三产交叉融合的现代产业体系,初步形成民丰县乃至和田地区富有特色的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的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特色农牧产品优势区及现代农业产业园,既给企业带来了经济效益,又极大促进了当地农业经济发展,示范效果明显。截至2020年末,园区已孕育雏鸡482.79万羽,屠宰417.56万羽,产品约7 759.12 t,产销率达85.96%。培育了3个农业经营主体、1个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2019年实现园区内农户平均增收2.4万元。

2.5" 创新创业实现精准扶贫: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乌恰县黑孜苇乡坎久干村

2.5.1" 案例简介

新疆乌恰县黑孜苇乡坎久干村下辖3个村民小组307户962人,主要依托坎久干村杏园内上百棵树龄近百年的古杏树和依山而立的高原自然生态风光,结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和人文环境特征,整合专项帮扶资金,建设具有柯尔克孜特色的集“赏、吃、住、行、游、购、娱”为一体的“百杏生态园”乡村旅游精准扶贫项目,促进全村经济社会发展。该乡村旅游精准扶贫项目覆盖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138户462人,带动不少于200人创业就业。2017年坎久干村实现了贫困村脱贫摘帽,贫困发生率由识别时的58.13%下降至0.27%。

2.5.2" 发展成效

在2018年杏园建设和试运营期间,先后接待考察观摩团和旅游婚庆团60余批次、1.4万余人次,“杏园”旅游品牌效应和社会效应基本形成。2019年6月18日正式对外营业,当年累计接待游客10万余人,营业收入196.61万元。项目运营过程中,直接带动16户贫困户45人次在扶贫创业中心从事餐饮、服务员、保安、保洁、绿化等岗位工作,每人每月可获得劳务报酬2 000~2 500元,社会效应和扶贫效应明显。

3" 经验启示

3.1" 强化政府部门的联动效应

强化政府部门的联动效应是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重要环节。第一,成立由多个政府部门参与的联合工作组或委员会,负责协调不同部门之间的政策和资源,确保政策的一致性和有效实施。第二,政府应制定综合性的政策计划,涵盖科技、农业、工业、旅游业和流通服务业等领域,以打破部门间的壁垒,促进资源共享和政策协同。第三,建立政府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机制,促进部门之间的沟通和协作。例如,可以建立跨部门的信息共享平台,及时发布政策信息、市场动态等,以便各部门及时了解并作出相应的决策。第四,政府应加强不同政策之间的协调,确保各项政策相互支持、相互补充。例如,在制定农业政策时,应充分考虑与科技、工业、旅游业等相关政策的协调,以形成合力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第五,政府可以推动部门间合作项目,鼓励不同部门之间开展合作,共同解决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中的问题。例如,可以组织农业、科技、旅游等部门共同开展农业科技创新、旅游产品开发等项目。第六,政府应加强对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相关政策的监督和评估,确保政策的有效实施。同时,也要及时发现和解决政策执行中存在的问题,不断完善政策体系。

3.2" 夯实产业融合的基础条件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第一,加强农村道路建设,提高农村交通的通达性和便捷性。这有助于农产品运输、农民出行,以及与外部市场连接。第二,加强农村水利设施建设,确保农田灌溉和农村生活用水的需求。稳定的水源是农业生产的重要保障。第三,确保农村地区的电力供应稳定,同时加强通信设施建设,如光纤、移动通信基站等,以满足现代农业和村民生活的需求。推进农村住房改造和环境整治,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为农村产业融合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第四,加强农业科技设施建设,如农业科技园区、农业示范基地等,为农业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提供平台。第五,完善农村教育设施,提高农民的教育水平和技能,为农村产业融合提供人才支撑。第六,推进农村流通设施和农产品批发市场信息化提升工程,加强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建设,完善流通环节食品检疫检测体系,以及拓展现代流通体系的覆盖范围。

3.3" 加强新型经营主体培育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如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是推动农业发展的重要力量,可以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促进农业的现代化和规模化发展。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涉及多个领域和方面。新技术、新业态、新商业模式贯穿其中,对经营主体的要求相对较高。对于以普通农户为代表的传统经营主体,如果不能向新型经营主体转型,往往难以在产业融合发展中发挥主导作用。因此,相对于一般意义上的现代农业,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更需要重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作用。然而,一些本土化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受到资源、能力、理念和营销渠道的限制,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往往非常缓慢,在提升农业价值链、增加农业附加值方面的效果也不太理想。因此,需要加快新型经营主体的培育,并引进外部植入型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来发挥引领、示范作用,带动本土化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更好地实现提质增效升级。做好新型经营主体培育是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一环。通过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同时,引导和支持企业和社会资本参与农业生产和经营,推动农业现代化和规模化发展。此外,需要引进外部植入型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来发挥引领、示范作用,带动本土化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更好地实现提质增效升级。

参考文献:

[1] 温铁军,杨洲,张俊娜.乡村振兴战略中产业兴旺的实现方式[J].行政管理改革,2018(8):26-32.

[2] 徐充,李建柱.新世纪以来日本内容产业振兴及对中国的启示[J].天府新论,2014(1):139-143.

[3] 周立,李彦岩,王彩虹,等.乡村振兴战略中的产业融合和六次产业发展[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39(3):16-24.

[4] 陈学云,程长明.乡村振兴战略的三产融合路径:逻辑必然与实证判定[J].农业经济问题,2018(11):91-100.

[5] 朱启臻.乡村振兴背景下的乡村产业——产业兴旺的一种社会学解释[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35(3):89-95.

[6] 陈龙.新时代中国特色乡村振兴战略探究[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18(3):55-62.

[7] 周立.乡村振兴战略与中国的百年乡村振兴实践[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8(3):6-13.

[8] 魏后凯.如何走好新时代乡村振兴之路[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8(3):14-18.

[9] 钟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科学内涵与实现路径[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39(5):71-76,2.

[10] 李国祥.实现乡村产业兴旺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的若干重大关系[J].中州学刊,2018(1):32-38.

[11] 张强,张怀超,刘占芳.乡村振兴:从衰落走向复兴的战略选择[J].经济与管理,2018,32(1):6-11.

[12] 王亚华,苏毅清.乡村振兴——中国农村发展新战略[J].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7(6):49-55.

[13] 蒋和平.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及可借鉴发展模式[J].农业经济与管理,2017(6):17-24.

[14] 张晓山.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几个抓手[J].人民论坛,2017(33):72-74.

[15] 罗必良.明确发展思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J].南方经济,2017(10):8-11.

[16] 王鹏,刘勇.日韩乡村发展经验及对中国乡村振兴的启示[J].世界农业,2020(3):107-111,121.

[17] 谭明交,向从武.日韩农业“六次产业化”对我国实施乡村振兴之镜鉴[J].新疆农垦经济,2018(4):10-18.

[18] 刘海洋.乡村产业振兴路径:优化升级与三产融合[J].经济纵横,2018(11):111-116.

[19] 孔祥利,夏金梅.乡村振兴战略与农村三产融合发展的价值逻辑关联及协同路径选择[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49(2):10-18.

[20] 茹蕾,杨光.日本乡村振兴战略借鉴及政策建议[J].世界农业,2019(3):90-93.

[21] 龚晶.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J].蔬菜,2016(3):1-5.

猜你喜欢

典型案例经验启示特色产业
党建引领谋发展,特色产业促振兴
新店:健身器材特色产业“化蛹成蝶”
西海岸:特色产业振兴乡村
多个特色产业在全国领先
基于研究性教学模式的产品设计课程典型案例分析
中国古代官德培育及其启示
税务代理制度的美日经验
兰州市成功治理大气污染经验研究
例谈没收手机引发的师生矛盾冲突
案例教学法在中职外贸实务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