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系统思维的乡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策略研究
2024-12-31何明婵
摘 "要:基于来安县百步井村人居环境实地调研,分析百步井村人居环境存在的问题,提出以道路、水体、农房、设施、微园和节点6大人居环境空间要素为对象,运用系统思维探索人居环境整治提升策略,以期为其他相似地区的乡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提供相关经验。
关键词:系统思维;乡村人居环境;空间要素;整治提升;策略
中图分类号:D422.6 " " "文献标志码:A " " " " "文章编号:2096-9902(2024)08-0062-04
Abstract: Based on the field investigation of human settlements in Baibujing Village, Lai'an County,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existing problems of human settlements in Baibujing village, and puts forward six spatial elements of human settlements such as roads, water bodies, farmhouses, facilities, micro-gardens and nodes as the object. By using systemic thinking, this study explores strategies for improving human settlement environment, aiming to provide relevant experiences for similar rural areas seeking to enhance their human settlement environment.
Keywords: systematic thinking; rural living environment; spatial elements; renovation and promotion; strategy
乡村人居环境整治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任务,也是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内容[1-2]。近年来,各地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方案》《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方案(2021—2025年)》国家顶层政策指引下,结合自身经济社会发展、自然资源禀赋、农业生产特征等因素,积极开展了乡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实践,如浙江省“千万工程”、江苏省特色田园乡村、湖北省乡村建设指引和广东省村容村貌整治提升等。通过加强政策引导力,发挥典型示范作用,不断完善考评机制[3]等一系列措施,乡村人居环境整体得到改善[4-5]。然而整治过程中也存在整治规划系统性不足[6],整治项目缺乏协调和整合,整治内容呈现碎片化特征等问题[7]。另外乡村人居环境整治具有地域差异性,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农村人居环境改善程度也不同[8]。从全国来看,乡村人居环境质量东部地区最高,中部次之,西部和东北地区最低[9]。从区域看,乡村人居环境质量江浙沪地区以苏南、浙北为中心,向周边梯度下降[10],江苏省呈苏南、苏中、苏北梯度降低[11],山东省半岛地区优于内陆地区[12],安徽省呈现由中部、东南到西北递减的趋势[13]。
本文以田林环绕、宅田相依的来安县百步井村作为案例,运用系统思维对道路、水体、农房、设施、微园和节点进行人居环境空间载体分析,探索乡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策略,以期为其他相似地区的乡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提供相关经验。
1 "百步井村人居环境现状
百步井村位于安徽省滁州市来安县汊河镇西部,因南北两头原有2口古井,相距100步,故称“百步井”。现有农户210户,乡村人口1 028人,是沿江片区典型的逐水而居、沿田而居的村庄(图1)。
图1 "来安县百步井村
目前,百步井村人居环境整治以设施类治理为主,包括生活垃圾治理、生活污水治理、厕所改造,乡村人居整治工作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不足。如村落内道路系统主次不分明,道路通行空间较为杂乱,部分区域路宅边界不明显。水系以水塘、沟渠为主,连通性较差,部分水塘为死水,水质较差,滨水空间单一。农房多按农户的喜好和经济能力建设,存在乱搭乱建、外立面色彩杂乱、建筑细部风格迥异、观赏性差、圈养畜禽与农宅布局交叉无序等情况。目前厕所进行了无害化卫生厕所改造,村内每户布设分类垃圾桶,村内建成污水管网和污水处理站,但缺乏管护。村落内菜园多分布宅前屋后,存在多处空闲且杂草丛生的情况。
2 "百步井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策略
基于百步井的自然地形地貌、生态环境、村落传统格局与肌理,提炼百步井人居环境重要的空间载体,以道路、水体、农房、设施、微园和节点6大核心要素为对象,结合各要素的功能、空间形态、内部元素特征,以小建设、微改造、精提升为切入点,明确整治提升内容,构建整洁有序、美丽宜居、特色突出的乡村人居环境(图2)。
图2 "百步井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策略
2.1 "道路提升
规划形成由干路、支路、巷道组成的结构清晰、内联外接顺畅的路网体系,形成便捷的交通联系。一是清理占道、乱搭乱建、乱堆乱放等现象,打造整洁有序的道路空间。二是干路和支路采用沥青混凝土路面铺装,巷道采用砖、块石、混凝土等柔性路面材料,融入乡村气息。三是干路绿化植物以列植为主,配置适宜低矮、耐旱、易打理的草花地被,形成序列感,适当采用丛植、点植增加景观层次。支路绿化充分利用宅前屋后瓜果蔬菜园,化田为景,还原乡野气息。巷道建筑围合空间尺度小,可考虑通过添置铁丝网、小盆栽等,种植爬山虎、金银花、牵牛花等养护成本低、易存活的藤本植物,垂直化绿化。四是加强安全防护,路侧临水路段,加设护栏,利用本土植物进行装饰和柔化。到达交叉口前适当位置上设置减速丘。利用杂草地闲置空间,结合乡村农户生活方式,在村庄入口及主要道路增设停车场地,实现“一场多用”,避免闲置。在临水危险路段,视距不良的急弯路段,路侧设置限速、警示、警告标志等交通标识,适当提升标识系统趣味性(图3)。
图3 "百步井村道路系统
2.2 "水系整治
水系疏通,构建水网生态廊道。通过水系疏通,打通农业生产空间、乡村生活空间、内部生态空间的水系联系,构建以水塘、水渠为主体的生态廊道,形成“双环双支”水网体系。水体清洁,美化滨水空间景观。清除岸边堆放杂物,定时清理池塘淤泥,保证水质清澈。采用亲水、生态、安全的护岸设计,通过岸线改造,拓展滨水功能场所,供村民日常休憩、活动使用。硬化严重的驳岸采用水生植物及相关绿化植物进行软化处理,恢复乡土、粗犷的岸线景观。水岸绿化植物种类不宜过多,以养护成本低的乔灌草相互搭配,适当间植多年生花卉或者开花小灌木作为点缀,丰富色彩(图4)。
图4 "百步井村水系系统
2.3 "农房整治
危房改造,除险加固。村民、村委共同参与协商拆除无历史保留价值的危旧房、废弃畜舍及厕所茅房等,消除房屋与环境安全隐患。加固、清理破损的围墙和残垣,保证安全。整体把控,统一和谐。统一风貌色调,屋顶以红色为主,墙身以灰白色为主,墙裙以深灰色为主。村西侧主路沿线墙体彩绘以农耕文化为主题,既能展示百步井的生产习俗,又能与西侧高标准农田现代化农业生产呼应,呈现乡土耕作的变迁。村庄内部墙体彩绘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乡村振兴、美丽乡村和邻里和谐为主题,既能美化乡村人居环境,也能弘扬文化精神,实现乡村颜值与乡风文明双提升。局部协调,整治提升。局部协调屋顶、墙面、围墙、院门和门窗等建筑单体要素,弱化整体不协调感。若住户有整改意向,既有平屋顶、彩钢屋顶可改为坡屋面或增加女儿墙。无院农宅增设围墙,成为院落空间与道路空间的分隔界面。院门以地方银色为主,雨棚统一改为坡顶。门窗统一采用咖啡色、原木色,重新油漆。若建筑细部无整改意向,协调难度大,可适当进行植物绿化,以生态界面的形式丰富群体轮廓线(图5)。
2.4 "设施整治
生活垃圾分类收集以农户家庭为接口,强化垃圾分类管理与引导,明确卫生保洁员负责设施日常管理,及时收集、清运,保持村庄整洁。按照不低于二类标准的要求在合适的位置设置公厕,公厕服务范围内设置明显的指引标识。衔接既有污水处理设计,注重处理后的尾水,结合洼地、农田进一步净化、储存和利用,避免直排入环境敏感区域。污水处理设施周边适度补充芦苇、菖蒲、水葱和美人蕉等水生植物,净化水体。按照“入地、捆扎、贴墙、入管”的原则,对电源线、电话线、网络联结线和电视信号线等弱电线路进行全面整治改造,消除安全隐患,实现弱电线路规范有序、整洁美观。村内环卫设施委托第三方管护,保持环境整洁。
2.5 "微园整治
①微田园。延续原有村落田宅相依的空间格局,保留农户种植习惯,种植边界围护延用现有砖块材质,形成种植肌理明显、富有特色微田园景观。②微花园。利用村内裸露地、废弃地、边角地等闲置空间,结合闲置水缸、水盆、篮子等废旧物件,进行自然式的植物绿化,打造具有艺术感、乡土气的微花园。③微养殖园。村委、村民共同协商,畜禽统一圈养,打造微养殖园,减少对村庄环境的污染。村内养鸡等无需水围的养殖,村民可保留就近庭院养殖,围栏可采用铁丝网、砖砌等,搭配柿树、枣树、金银花、丝瓜和爬山虎等绿植,既能适当遮荫,也能保持通风透气。针对村内养鹅、鸭,需要水围,可考虑在村外下风向位置集中养殖区,布置养殖舍、养殖滩、水围和植物绿化,养殖滩可考虑种植落叶果树或葡萄,养殖区四周可考虑种植绿化进行遮挡,如落叶用材林木。
2.6 "节点整治
①村庄入口。保留入口村牌,增加村名和愿景导引图,突出入口标识物主题,增强可识别性。保留农田景观,点植稀疏乔木,与天空、房舍、道路等要素结合,形成整体、丰富、有层次感的入口空间和展示界面。②村内广场。清理中心广场杂物,保持空间整洁有序,整治周边建筑界面,与周边运动场,滨水游园相结合,形成村内休闲中心。③邻里空间。以宅间空地、水岸边为主要类型,采用环绕式绿化布局,通过花基、盆栽等绿化设施软化空间边界,沿场地四周或在场地中部布置休憩设施(图6、图7)。
3 "结束语
目前,我国较早开展乡村人居环境整治的地区乡村人居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完成[14]。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面对村庄规划、乡村建设行动、历史文化保护等村庄建设管理多重任务,乡村人居环境整治不能仅关注单体、设施提升,还应注重系统思维,全方位、立体化提升乡村人居环境[15],对乡村人居环境空间载体要素的功能、空间形态、内部元素特征进行综合考量、配置优化,实现内部结构优化及功能完善,促进乡村聚落与生态田园的融合发展。本文分析了来安县百步井村人居环境现状,基于系统思维提出人居环境整治提升策略,以期为其他地区乡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 于法稳.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人居环境整治[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9(2):80-85.
[2] 李裕瑞,曹丽哲,王鹏艳,等.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与乡村振兴[J].自然资源学报,2022,37(1):96-109.
[3] 李伟,陈沫,杨帆.乡村振兴视阈下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战略价值[J].农业经济,2022(11):52-54.
[4] 王宾,于法稳.“十四五”时期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的战略任务[J].改革,2021(3):111-120.
[5] 李冬青,侯玲玲,闵师,等.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效果评估——基于全国7省农户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J].管理世界,2021,37(10):182-195,249-251.
[6] 卞素萍.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现状及创新研究——基于江浙地区的美丽乡村建设实践[J].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19(6):62-72,112.
[7] 张诚,刘旭.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碎片化困境与整体性治理[J].农村经济,2022(2):72-80.
[8] 步宇飞,高文君,于立芝,等.中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研究综述[J].农学学报,2021,11(6):96-100.
[9] 王艳飞,李婷婷,孟祥涛.2010-2020年中国乡村人居环境质量评价及其演变特征[J].地理研究,2022,41(12):3245-3258.
[10] 沈洁,秦瑜,吴恺华,等.江浙沪乡村人居环境质量评价及空间格局分析[J].苏州科技大学学报(工程技术版),2022,35(4):43-52.
[11] 戴军,马颖忆,吴未.乡村振兴视域下江苏省乡村人居环境评价与协同优化[J].江苏农业科学,2021,49(24):1-9.
[12] 杜岩,李世泰,秦伟山,等.基于乡村振兴战略的乡村人居环境质量评价与优化研究[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21,42(1):248-255.
[13] 陈静,黄江胜.乡村振兴背景下安徽省乡村人居环境质量评价及比较分析[J].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25(1):32-38.
[14] 刘平养,袁云志.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的问题与展望——以长三角地区为例[J].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22(2):99-110,112.
[15] 于法稳,胡梅梅,王广梁.面向2035年远景目标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路径及对策研究[J].中国软科学,2022(7):1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