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七元协同”协作育人机制的构建与实施

2024-12-31聂洪臣张丽霞申庆全张宁

智慧农业导刊 2024年11期
关键词:人才培养机制

基金项目:第二批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课题研究项目专业领域课题子课题阶段性研究成果(ZI2021100202)

第一作者简介:聂洪臣(1974-),男,硕士,教授,党委委员,副院长。研究方向为农业农村数智化经营管理。

DOI:10.20028/j.zhnydk.2024.11.038

摘" 要:通过黑龙江农业经济职业学院现代农业经济管理专业的“七元协同”政校行企社场农协作共同体的实践探索,总结概括机制体制建设先行、产业学院助力、培养模式改革、实训基地支撑、创新团队引领和产教研训一体推进等高职院校协同育人的机制、模式和策略,提升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助力区域农业经济社会发展,为同类高职院校提供借鉴。

关键词:七元协同;协作育人;人才培养;机制;产教研训服一体

中图分类号:FG640" " " 文献标志码:A" " " " " 文章编号:2096-9902(2024)11-0160-04

Abstract: Through the practical exploration of the \"Seven-ElementCooperation\" of the government, college, industry, enterprise, society, farm and agricultural association community of the modern agricultural economic management major in Heilongjiang Agricultural Economy Vocational College,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mechanisms, models and strategies of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in vocational colleges, such as the construction of mechanism and system, the assistance of industrial colleges, the reform of training mode, the support of practical training base, the guidance of innovation team, and the integration of industry, teaching, research and training, etc. This improves the quality of professional personnel training, promotes the regional agricultural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thus providing reference for similar vocational colleges.

Keywords: Seven-Element Cooperation; cooperative education; talent training; mechanism; integration of industry, teaching, research, training and service

为促进农业职业教育改革,推动农业农村经营管理人才培养体系提质增效,适应农业农村经济生产智能化、经营网络化、管理数字化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现代农业经济管理专业以学院16个国家级和23个省级专业建设和研究项目为支撑,对接农业经营管理核心岗位,持续优化人才培养目标、路径、模式和机制,形成了“七元协同”政校行企社场农协作育人机制,为龙江乡村振兴提供了人才培养机制支持。

1" 建立“七元协同”政校行企社场农协作共同体,协同配合,构建人才培养新机制

1.1" 牵头成立经济贸易办学联盟

依托学院牵头的产学研党建联盟、黑龙江现代农业职教集团、乡村振兴发展研究院与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联盟,先后联合牡丹江市农村合作经济经营管理总站、北大荒农垦集团有限公司、用友软件集团、新道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和浪潮集团有限公司等数智化运营技术领域知名企业、实习就业单位、区域内涉农经济组织成立了经济贸易办学联盟,发挥办学联盟的领导力作用。

1.2" 打造“七元协同”协作共同体

在经济贸易办学联盟的指导下,探索以“生源链、就业链、信息链、产业链和成果转化链”为纽带,政府、学校、行业、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农场及农户充分参与的“七元协同”政校行企社场农协作共同体。政府为合作提供引导政策支持,学校牵头整体规划和组织实施,行业代表提供专业知识和实践资源,与学校共同设计符合市场需求的课程,农业企业投入资源,支持学生实践和教师科研项目,农民专业合作社、农场、农户促进农业实践与专业教育相结合。这七者相互交织,构建了一个多方共赢的体系。

1.3" 探索全面协同育人机制

“七元协同”协作共同体在人才培养、技术创新、社会服务、就业创业和文化传承等方面实现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惠互赢。通过产业驱动、校企联动、校际协同和平台带动,全面推进协同发展。协作共同体分工协作,明确方向、标准、方案,强调落实,注重质量,逐步完善并形成了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共建共享和协同发展的机制。

1.4" 建立专业诊断、反馈、持续改进工作机制

为推动专业人才培养与岗位需求更为紧密地衔接,成立了共同体理事会,并设立专业与课程建设委员会。其中,一半以上的委员来自用人单位,确保了联盟的理论与实践更为贴近产业需求。建立专业诊断、反馈、持续改进的工作机制,引入第三方评价,并通过高水平、常态化的内外部质量保障体系,全面提升专业办学水平。

2" 校企共建产业学院,形成携手育人联合体

依托经济贸易办学联盟与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联盟,携手新道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京东集团、黑龙江俄速通科技企业孵化器有限责任公司等龙头企业建立了新道数智农商产业学院、京东智慧物流产业学院、黑龙江俄速通跨境数字贸易产业学院3个产业学院,负责具体落实专业人才培养相关工作,助推黑龙江农业经济职业学院数字新农商人才培养的转型升级,打造校企联手服务新经济新业态的典范。依据校企各自优势,以资金、人才、市场和产品等作为共建资源,按投入比例获取回报。企业主要以资金方式获取产业学院的人力、研发产品服务;学校主要以投入场地、设备、人员等方式换取产业学院的产品服务、教学服务。产业学院对合作企业的利益回报,主要是企业可以优先从学院获得发展需要的技能型人才、多层次的员工培训服务、继续教育和业务攻关服务等。

3" 党建引领,形成特色人才培养模式

3.1" 乡情固德,形成了“七元协同”农职思政育人体系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牢记服务“三农”职教使命,深入挖掘“三农”元素,深化思政改革,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和文化育人并重,学思践悟,厚植爱农情怀,传承龙江“四大精神”,赓续红色基因,将扎根“三农”使命代代相传,构建了爱农情怀养成冰山模型(图1),使学生能够在理论与实践中全面发展,提升服务农村的能力。建成国家与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各2门。

3.2" 研制涉农专业标准与职业标准,确定人才培养定位基准

全国范围内组建研制团队,研制了5项农职专业国家标准,主持研制了高职农村经营管理、农业经济管理旧版专业国家标准,主持研制中职家庭农场生产经营、高职专科现代农业经济管理、高职本科现代农业经营与管理新版专业国家标准。主导研制了北大荒农垦集团的农业经济组织经营管理“1+X”职业技能等级标准,成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数智化升级的重要指引。

以农业农村产业链、经营管理技术链与标准链、课程链、资源链、基地链和教学团队的有机衔接融合为切入点,明确了“面向农业农村—立足新产业—服务新业态—对接新职业—融入新技术”人才培养定位。提出“立德树人、对接产业、多元协同、标准引领、产教融合、技术支撑、能力强化、持续改进”的人才培养思路,进一步构建了“十链衔接”人才培养体系构建逻辑。

3.3" 项目支撑,构建了“学商相融、校企协同”人才培养模式

校企协同、五段培养、层级递进、渐进提升。融入区域内农业农村真实项目、经营业务、经营管理难题困难,汇聚合作企业的经营项目,打造项目库进课堂、入基地,利用现代农业经济管理专业教学资源库数字化平台和校内虚仿实训基地,虚实结合、线上线下结合、校内外结合,开展教学式运营与运营式教学,通过“学中做、做中学、边学边做、学商同步、学工服创一体”形成项目贯穿、业务引领的人才培养内容体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学生未来在农业农村经济管理领域的成功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3.4" 对接岗位,构建了课证融合“55253”课程体系

落实三全育人体系安排,将农业经济组织经营管理、数字营销、农产品供应链与品牌管理和业财一体信息化等“1+X”职业技能等级标准内容与要求进行分解重构,对接农业经济组织运营专员等5大核心岗位职业、职业素养5育模块、经济分析平台与农商认知平台2岗位基础模块、农业经济组织经营管理等5岗位核心模块5实践模块、农业新业态运营方向等3拓展模块,构建与完善专业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图2)。通过产业链、职业链、“1+X”证书链与课程链的有序紧密对接,提升专业人才对行业企业需求的适配度。

3.5" 打造资源建设推广范式,助力人才育训、产业升级

依托农业经济管理专业办学联盟,基于“互联互通、共建共享”的课程建设原则,面向职业院校教师、学生、涉农企业员工、农民和社会学习者,校企合作建成现代农业经济管理国家级专业教学资源库、国家级课程10门、省级课程12门,开发49个职业培训包,提升专业教学资源质量,整合区域内农业经济组织的真实项目、经营业务、难题困难搭建项目库平台。充分利用全国农业行指委平台,联合10所以上同类学校,构建校际协作共同体。建立库库联盟、校际共享、学分互认,形成了多方共建共用共享机制,提高优质共享课程资源的受益面,多方合作持续建设推广已获教育部立项的国家级教学资源库、各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国家级职业教育虚仿基地,合作开发活页式、工作手册式、数字化等各类教材15部以上,拓展社会服务功能。汇聚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业社会化服务企业、各类农业经济组织搭建校外跟岗、顶岗实习与就业平台。多样化资源平台较好满足了学生创业、创新、知识学习、业务实操与素质提升的需要。

3.6" 创新运营式教学与教学式运营、教师模块化分工的教学模式

以“1+X”证书制度为抓手,设计项目式教学任务,将“X”证书的技能要求作为项目式任务的一部分,确保项目任务既能够涵盖专业内容,又能够满足“X”证书的实际需求。以校内外实训基地承载的运营项目为驱动,通过项目(业务)课程化与课程项目(任务)化,推行面向农业经济组织真实运营业务背景的任务引领式、项目驱动式教学。专兼职教师联手,组建高水平、结构化课程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共同开展课程设计、课堂教学、资源建设、大赛指导、技术研发、应用推广和社会服务。

课程团队共同开展课程设计、课堂教学、资源建设、大赛指导、技术研发、应用推广和社会服务。对接岗位业务运营流程,开发模块化课程,课程团队明确分工,专职教师重在提升学生通识教育和基础专业技能,产业导师重在提升岗位核心技术技能与创新创业能力,在教学中专兼职教师互学“互助”互鉴,全面提升团队双师素质与能力,培育农业经济组织经营管理等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培训师资,推进“1+X”证书制度顺利实施和不断完善。

3.7" 推进课堂革命,打造“有获得感”的新课堂

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教学平台,通过校企团队多元化、教学内容任务式或项目化、教学手段智能化、教学资源数字化、教学环境职业化与考核管理企业化等途径推进课堂革命,多措并举,将传统的静默式、灌输式教师主导课堂转为对话式、探究式、合作式、翻转式、信息化和混合式的魅力课堂,推动以学生为中心、以成效为导向的教学方法改革,广泛开展项目教学、案例教学、情景教学、启发式教学和分组教学等,引导学生合作学习、自主学习,建立多元化评价体系。打造让学生“有获得感”的新课堂,集聚教学改革的力量,助推人才培养能力提升。

4" 校企行共建高水平实习实训基地,支撑发展能力领先

立足国家和黑龙江省数字经济、农业数字经济与乡村振兴战略布局,抓住黑龙江省积极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稳步向智慧农业迈进的发展契机,将数字农业产业链、技术链、创新链与专业链、人才链有机融合,紧盯现代农业转型升级,与新道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京东物流集团等企业合作,建立具有地域特色的集教学、实训、培训、科研、竞赛和科普等功能于一体的农业经济数智化运营综合性实训基地、虚拟仿真实训教学资源校企协同开发平台和虚拟仿真实训技术成果展示与应用推广平台。

农业经济数智化运营综合性实训基地建设中突出新时期“教学内容+教育技术+教学方法”的高度集成,颠覆、重构传统的技术技能实训体系,打造高水平数字化、智能化的农业经济运营虚拟仿真实训中心。配备先进的计算机、虚拟现实设备和虚拟仿真软件平台;基于行业标准和实际需求,设计逼真的虚拟实训场景;结合实际案例,使学生能够在虚拟环境中进行实际操作。开发虚拟仿真实训课程,确保课程内容与实际工作需求紧密衔接。实现“产学研训服创”一体化合作,满足了人才育训与社会服务需要。

5" 校企合作,建强教学创新团队

获批现代农业经济管理专业国家级教学创新团队立项。构建由“经济师+人力资源管理师+营销师+电子商务师+物流师”组成的“瞄准前沿、业务精湛、校企互通、专兼结合、动态优化”的双导师团队。与用友软件集团、新道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京东集团、浪潮集团有限公司等名企合作,共建农业经济数智化运营教师发展中心,实施“固本培基计划”“头雁引领计划”“数智能力升级计划”,建设一支以企业数智化运营、数字营销、智慧供应链运营、财务数智化运营专家与农村经济管理专家为骨干,专兼结合、示范引领作用好、国际影响力大、“爱三农、乐奉献、懂管理、擅经营、精分析”的高水平、结构化教学创新团队。

通过境外访学、专项培训、校企双向实践锻炼、基地轮训、合作项目研发、合作技术攻关、结对互学和名师引领等途径,多措并举,全面提升团队教师的数智思维与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课程及标准开发应用能力、模块化教学设计实施能力、实习实训指导能力、教学评价能力、技术技能积累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强化师德师风建设,校企互兼互聘、结对互学、行企实践、境内外培训、项目历练、激励调动和绩效考核,建成了高水平、结构化的“四有四能”数字新农商教学创新团队。

6" 产教研训服一体推进,助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依托学院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学院,建设紧密联动三级网络体系,创新“产教衔接、校地联动、多方协同”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机制,建成龙江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基地。依托“农经财务共享众包服务平台”,面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涉农小微企业提供数智化转型指导、数智化运营培训、工商税务代办、市场信息咨询与调查服务、项目申报、项目资金管理、融资、贷款、代理记账、法律咨询和农产品三品一标一证代办等全方位的服务,有效帮助农村经济组织补齐数智化转型升级与运营短板,提升经营管理水平和对接市场能力。同时为地方政府及部门提供“三资”监管、会计监督、项目资金管理和经济数据统计分析等服务,改善农村经营管理意识与基础薄弱的局面,开发农产品电商等农民培训包,为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提供重要保障,助推乡村振兴战略深入实施。充分发挥农业经济数智化运营综合性实训基地的“教学、服务、示范、培训、创业”等多重功能。

依托学院国家首批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示范基地,为虎林、宁安、林口和海林等地的新型职业农民、家庭农场主、合作社和村集体经济组织等开展农产品营销、休闲农业、农产品电商、合作社运营、农产品品牌策划和财务核算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服务4 000余人;面向全省农民、农企、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家庭农场农村经济管理部门,围绕创业、法律、市场营销、财务核算、理财与融资等内容提供培训与经营咨询7 000余人。为朗运农民专业合作社联社、龙泉水稻种植合作社、宁安彩华西瓜种植合作社等区域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营销代理业务,引入农产品、蜂产品、山特产品和果蔬制品等50余种产品,开设农产品网店20余个,线上、线下结合拓宽产品销售渠道;师生为周边合作社开展农产品品牌设计3项,盈利12万元;为企业开展培训等项目,创造经济效益200万元;依托国家级星创天地(创客空间),扶持“宅客”“绿藤山产品”“每日甄选”等校内大学生创业项目5项,扶持学生建设宁安市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项目1个,依托报关大师工作室,为绥芬河市外贸公司、宁安电商产业园、黑龙江俄速通科技企业孵化器有限责任公司等多家企业开展业务咨询服务。

7" 结束语

黑龙江农业经济职业学院现代农业经济管理专业紧跟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需求,打造“七元协同”政校行企社场农协作育人机制,坚持产教融合,为国家、地区培养热爱“三农”、乐于奉献、擅长经营管理、精于分析的数字新农商,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参考文献:

[1] 张丽霞,纪炳南,王立波.高职农业经济管理专业社会服务能力提升的实践性研究[J].纳税,2019,13(26):201.

[2] 赵东,聂洪臣.高职农业经济管理专业“学工服创一体”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的构建[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21,34(6):140-142.

[3] 刘玉兵,姜桂娟,姜明明,等.“双高”建设项目引领的绿色食品专业群建设与实践——以黑龙江农业经济职业学院省级“双高”院校建设为例[J].食品安全导刊,2021(29):172-174.

[4] 谢欣.集团化办学背景下“学训赛三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以成都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现代营销(经营版),2019(11):19-20.

猜你喜欢

人才培养机制
构建“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机制的思考
自制力是一种很好的筛选机制
定向培养 还需完善安置机制
速录专业 “三个一” 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破除旧机制要分步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