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富裕目标下乡村艺术支教人才培养研究
2024-12-31励继红
作者简介:励继红(1970-),女,硕士,副教授,浙江省高职高专院校中青年专业带头人。研究方向为音乐教育。
DOI:10.20028/j.zhnydk.2024.11.036
摘" 要:教育不仅关系着人的成长和发展,更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关键力量。该文是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的大背景下,从乡村振兴的角度聚焦“精神富裕”,围绕乡村艺术支教工作所需的能力培养,积极开展表演艺术专业人才培养的路径探索,充分发挥高职院校教育在乡村精神富有中的作用。
关键词:精神富有;乡村治理;艺术支教;人才培养;路径
中图分类号:F323" " " 文献标志码:A" " " " " 文章编号:2096-9902(2024)11-0152-04
Abstract: Education is not only related to human growth and development, but it is also the key force to promote social progress. In the context where \"Chinese modernization is the modernization of the common prosperity of all the people\" as stated in the report of the 20th CPC National Congress, this paper focuses on \"spiritual affluenc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focusing on the ability training needed for rural art support work. We are supposed to actively explore the ways to train performing arts professionals and give full play to the role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rural spiritual wealth.
Keywords: spiritual rich; rural governance; art education; talent training; path
乡村振兴战略是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对“三农”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战略,坚持推进乡村振兴工作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和制度创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乡村振兴,将共同富裕作为现代化的重要战略目标之一,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提出推进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全面振兴。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乡村人才振兴是关键。本文结合高职学校自身人才培养的情况,通过加强校地合作,形成有高职特色、可推广的“乡村艺术支教”人才培养新成果。
1" 乡村教育
乡村教育的实施地在乡村,主要是为在乡村中生活的儿童青少年提供教育服务。我国是个农业大国,乡村教育在中国全面教育中占有重要的比重,是中国教育的重要阵地。近些年,城市化进程加快,区域、城乡间教育发展不均衡问题相对突出。因此,乡村教育不仅是乡村的教育,对促进乡村儿童青少年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提升乡风文明有着积极推动作用,对城市和乡村都具有重要意义。
精神富有是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内在要求。城镇化越是加快,乡村教育越要加强。做好乡村教育,推进城乡基本教育公共服务均等化,培养有助于当地文化传承(乡土教育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人才,把乡村教育办成“在农村”“富农村”“为农民”的教育,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支撑,需要政府相关部门和全体教育工作者时刻不忘肩头的责任,开拓创新、攻坚克难,有助于提升中国的整体教育质量。
乡村学校音乐教育发展现状中,首先要关注的就是师资问题,尤其是经济落后的地区,绝大多数音乐教师是非音乐专业毕业的兼职教师。师资构成决定了目前乡村音乐教学的效果也是不尽如人意。在乡村振兴中,人才队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扎实有序做好乡村发展,推动乡村振兴取得新进展。
2" 艺术支教
随着社会的发展,艺术支教越来越被重视,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乡村“精神富有”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而立德树人恰好是教育的根本任务,通过加大乡村教育投入,营造文明乡风,立德树人,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达到乡村“精神富有”的可行路径。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发展素质教育。通过制订各类人才加入乡村教育的政策措施,让优秀人才向乡村教育聚集,加强乡村教育队伍建设,为乡村“精神富有”凝心聚魄。吕杨在《艺术支教对农村人才培养的重要影响探讨》一文中指出,音乐教育是推进农村中小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高校积极推动音乐相关专业即将毕业的学生前往农村进行艺术支教活动,不仅能提升支教学生的综合素质,还能进一步促进农村地区学生的全面成长。蔡伊婷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大学生支教活动的现状及实践研究》一文中指出,大学生支教作为一项有意义的社会公益活动,也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部分,能极大地改变乡村教育的现状。叶榕欣在《“三全育人”视角下大学生艺术支教推进乡村美育的举措研究》一文中指出,有效改善农村美育缺失问题,培养留守儿童的审美能力,成为农村教育振兴和乡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抓手。随着社会的发展,艺术支教能改变乡村教育的氛围、为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注入更多的活力,有着良好的社会效益,也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社会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
3" 开展艺术支教人才培养的意义
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精神,是乡村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需要包括高等院校在内的学校教育作为乡村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一环,充分发挥学校教育在乡村精神富有中的作用,以院校教育资源推动农村公共文化建设,为乡村“精神富有”筑牢根基。乡村艺术支教既有重要性、艰巨性,也有长期性的特点。充分利用高等院校拥有的丰富文化资源开展艺术支教活动,让同学们在发挥专业优势的同时,能够深入了解当地的特色和非遗传统,探索艺术赋能乡村振兴的新路径。让高等院校参与到农村文化建设中来,深化产教融合,助力乡村学校的艺术教育,有利于培养高职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创新意识。
一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关键在人,这需要积极动员大学生群体“走进乡村,扎根乡村,发展乡村”,助力乡村振兴。
二是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工作的意见》,为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工作搭建平台,引导高校毕业生投身扶贫开发和农业现代化建设;引导高校毕业生到中西部地区、东北地区和艰苦边远地区工作,加快构建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下得去、留得住、干得好、流得动”的长效机制。
三是2019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鼓励引导人才向艰苦边远地区和基层一线流动的意见》,要求要发挥人才项目的示范引领作用,加强基层一线人才帮扶协作,广泛培养、吸引、用好各方面人才。
四是2022年,民政部、教育部、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联合印发《关于做好2022年普通高校毕业生到城乡社区就业工作的通知》,要求多渠道吸纳高校毕业生到城乡社区就业创业,为提高城乡社区治理和服务精准化精细化水平、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提供人才支撑。
4" 乡村艺术支教人才培养路径
助力乡村振兴是时代使命,高职院校应以强烈的历史主动精神和政治责任感,自觉地探讨艺术支教对乡村人才培养的重要影响,探索培养一批愿意投身乡村音乐教育的骨干,繁荣乡村文化。
4.1" 在党的二十大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背景下,从养成教育的角度打造乡村艺术支教人才
养成教育就是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语言习惯和行为习惯的教育,着眼于价值引领、有效衔接和注重细节。高职院校从养成入手,积极探索新时期高职生培养的突破口。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党的十九大报告进一步指出,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新时代、新征程,立德树人也对教师的教育提出了更为明确的要求。浙江旅游职业学院表演艺术专业师生共同开展系列融入立德树人理念的实训项目或实践活动,基于高职学生核心素质培育,努力探索“课堂教育、实践教育、养成教育”相衔接、相融合的培养模式。
培养目标。注重对学生专业精神、服务意识和优雅气质的人格塑造,加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批判性思维的训练,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培养方式。关注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协同育人。通过通识教育、社区教育等辅助专业教育的开展,为高职学生社会性发展提供更大舞台。
培养模式。增强高职德育实效,让学生从校内到校外、从理论到实践、从学生到教师、从理想到现实,实现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不断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促进高职学生全面发展。
4.2" 充分挖掘美育所具备的作用,积极推动乡村艺术支教人才培养
美育的内容就是真善美的和谐一致。高职教育除了立足于打造“职业人”,还应强调以美育人,强调德智体美相辅相成、相互融合。通过“美育+”,深挖其中蕴含的优秀思想、人文精神、道德规范,探讨文化滋养对学生成长的作用。浙江旅游职业学院作为“双高”院校,在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中,表演艺术专业的师资团队有信心讲好助力乡村振兴的故事。主要目标如下。
一是把美育纳入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计划中,构建符合高职特征的美育体系和运行机制,建立、健全与高职学生成长需要相衔接的相关管理制度体系,实现教育的协调发展。
二是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把教育的普遍性与美育的特殊性结合起来,把审美实践和审美创造作为学习效果和考核评价的主要内容,构建完整、有序、彰显美育功能的高职美育模式,助力高质量实施全民艺术普及活动。
三是为学生提供更多、更好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力争形成一批推动艺术、文化的普及的成果。
4.3" 深化乡村治理的文化路径探索,培育新时代基层文化人才
2021年5月,党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支持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意见》,2021年11月,文化和旅游部、浙江省人民政府联合印发《关于高质量打造新时代文化高地推进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行动方案(2021—2025年)》,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和旅游工作重要论述精神。乡村振兴,教育先行。进一步加快基层文化业态发展步伐,建立一支具有较强能力的文化人才队伍,形成促进乡村振兴的工作合力。高职学校自身通过加强校地合作,产教融合,深化乡村治理的文化路径探索,形成有高职特色、可推广的乡村基层文艺人才培养新成果。
4.3.1" 开展对农村文化礼堂人才培养的研究
农村文化礼堂是浙江省首创的。农村文化礼堂建设是浙江省委、省政府为改变农村落后的文化面貌而做出的尝试。农村文化礼堂具有教化的功能,能够组织开展文化节庆、教育培训、文体娱乐等。2024年1月,在衢州召开了浙江省农村文化礼堂建设现场会。会议强调,建设农村文化礼堂,要想清楚“为什么建”和弄明白“建成什么样”。会议指出下阶段文化礼堂重要工作之一是突出人才引育,在队伍建设上迭代升级。截止到2024年1月,浙江省文化礼堂已有20 511家。以衢州市柯城区沟溪乡余东村5个文化礼堂为例,农民画家艺术交流活动、乡村“十大碗”选拔赛、趣味运动会、文艺表演等活动都在文化礼堂举办,热闹的文化礼堂成为“全域礼堂”,并成为了一种乡村文化符号。
农村文化礼堂建设是促进共同富裕、精神富有的重要平台。首先,为协助开展文化礼堂各项工作,建设一支文化礼堂专(兼)职管理人员、志愿者队伍,通过结合农村需求、村民需求组织开展各类活动,让村村文化活起来,把农村文化礼堂建设成为凝聚人心的主阵地。通过丰富的文化礼堂活动和“文化管家”的暖心服务,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具有时代的意义。“文化管家”既是乡村文化活动的参与者,也是活动的策划者和指挥者,职责涵盖活动策划、文化培训、群众文化队伍建设、展览展示等,是文化礼堂创特色、树品牌的重要环节。高职院校对“文化管家”人才的培养要从文化礼堂的发展需求层面来审视出发,提炼“文化管家”的特点,探索培养一批愿意投身乡村文化事业,能组织充分融合传承传统文化、弘扬主流价值、丰富文体活动;其次,能提高乡村文艺骨干队伍的创作、表演、编导能力和水平,推出具有寓教于乐的礼堂活动,切实提升道德感染力,繁荣乡村文化;再次,能思考农村文化礼堂的长效机制建设,切实推动农村文化礼堂可持续发展,进而塑造具有辨识度的文化礼堂。为民办实事是“农村文化礼堂”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让文化礼堂成为新时期农民的精神家园。浙江旅游职业学院在办学条件、专业布局、人才培养、教学改革等方面为建设留在群众身边的“文化管家”队伍、培育乡村振兴高素质人才作出了积极贡献。
4.3.2" 开展对小镇旅游演艺人才培养的研究
文旅产业是实现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的可持续发展路径之一,而旅游演艺是近年来文旅市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旅游演艺就是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典型业态之一。2019年,文化和旅游部印发了《关于促进旅游演艺发展的指导意见》,作为国内首个促进旅游演艺发展的文件,其明确提出,到2025年,旅游演艺市场的发展布局将更为优化,涌现一批有示范价值的旅游演艺品牌,鼓励积极参与到旅游演艺发展的大潮中。浙江从文化大省、文化强省到文化浙江,文化旅游成为现代旅游业发展的新亮点。2024年1月,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公布第二批省级旅游演艺集聚区和第二批旅游演艺精品项目名单。第二批省级旅游演艺集聚区3个:杭州西溪湿地旅游演艺集聚区、宁波方特旅游演艺集聚区、舟山东沙古渔镇旅游演艺集聚区;第二批旅游演艺精品项目10个:《如梦上塘》杭州市拱墅区、《最后的黎明——刺杀001》宁波市奉化区、《太阳之光》温州市瓯海区、《越韵风华》绍兴市嵊州市、《寻仙记》台州市仙居县、《大梦天台山》台州市天台县、《汴梁一梦》金华市东阳市、《牛头山沉浸式旅游演艺》金华市武义县、《醉美太湖》湖州市长兴县、《东海谣》舟山市嵊泗县,通过打造一批经典演艺剧目来推动特色文化小镇的建设和发展。高职院校立足于人才培养的现实条件,积极分析本土文化的表现内容和表现形式,做出更适应市场结构和市场发展的小镇旅游演艺产品及人才培养,让小镇文化品牌“活”起来,尤其是沉浸式话剧、儿童剧等主打体验式特色的小剧场,进一步带动小镇文化发展,成为实现精神文化共富的重要着力点。
目前,旅游演艺存在着策划、编创团队人才不足的问题。小镇旅游演艺的策划、编创应具备较高的历史文化知识和艺术修养,能顺应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时代潮流,深入挖掘小镇文化旅游演艺潜力,创作出主旨表达鲜明的小镇旅游演艺作品。由此,对小镇旅游演艺人才培养主要是策划、创编、表演和传承。首先,围绕“以文促旅、以旅彰文”的改革目标,探索出推动小镇旅游演艺业发展的新模式,形成比较完善的杭州地区的小镇旅游演艺人才的可持续发展体系,为“出成果、出人才”打下坚实基础。其次,通过策划、管理、表演、创新和传承等专业人才的培养,生产出更多更符合这个时代的演艺项目,说好小镇故事,打造小镇的品牌价值。
5" 结束语
教育不仅关系着人的成长和发展,更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关键力量。文化振兴既是乡村振兴的精神基础也是精神灵魂。浙江旅游职业学院表演艺术专业在师资、人才、创编等方面的独特优势,积极探索职业教育助力乡村振兴的有效路径、探索艺术支教人才培养的多维路径,通过开展艺术支教志愿服务及人才培养服务,鼓励更多学生加入到艺术支教活动中来,充分发挥高职院校教育在乡村精神富有中的作用,切实担负起职业教育赋能乡村振兴的责任使命,彰显精神文明和精神力量对乡村振兴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
[1] 吕杨.艺术支教对农村人才培养的重要影响探讨[J].农业经济问题,2023(8):145.
[2] 滕文妍.5G背景下远程艺术支教问题与策略研究——以希望网校为例[J].艺术教育,2023(10):246-249.
[3] 蔡伊婷,叶凌嘉,邵一言.乡村振兴背景下大学生支教活动的现状及实践研究[J].人生与伴侣,2023(7):74-76.
[4] 叶榕欣,乐上泓.“三全育人”视角下大学生艺术支教推进乡村美育的举措研究——以闽江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暖风支教团“123”美育浸润工程为例[J].艺苑,2022(6):101-104.
[5] 李经.播撒美育火种 建设美丽乡村——西北师范大学“互联网+”艺术支教纪实[J].中国音乐教育,2023(3):68-72.
[6] 陈诗敏.音乐教育扶贫在“后扶贫”时代的探索——基于河南省兰考县的艺术支教报告[J].人民音乐,2022(11):26-31.
[7] 吴锦西.高校音乐教育实践课程与农村支教活动对接的实践探讨[J].农业经济问题,2023(6):2.
[8] 李敢,李硕.乡村振兴背景下“共同富裕”的实践探索与理论机制:一个综合分析视角[J].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24(2):8-20.
[9] 杜梦瑶,冯晓婧.乡村艺术支教中的民族音乐教学实践探索与反思[J].艺术教育,2023(8):70-73.
[10] 吴丹.师范院校音乐教育助力本土音乐文化发展研究[J].戏剧之家,2023(11):88-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