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人才观视角下农村地区人才回流的影响因素与策略
2024-12-31柳丝夏源
基金项目:2023年度芜湖市党校(行政学院)系统学科课题(WXK202312)
第一作者简介:柳丝(1993-),女,硕士,助理讲师。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中共党史。
DOI:10.20028/j.zhnydk.2024.11.023
摘" 要:人才对于乡村振兴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当下农村地区人才紧缺使得乡村振兴工作缺乏内生动力,人才回流对乡村振兴尤其重要。该文基于马克思主义人才观的视角,从个人、社会和国家3个层面分析人才流动的影响因素,由此提出可以从人文环境、经济环境、生活环境和基础保障4个方面进行改进,以促进人才回流,助力乡村振兴。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人才回流;乡村振兴;影响因素;策略
中图分类号:F323" " " 文献标志码:A" " " " " 文章编号:2096-9902(2024)11-0100-04
Abstract: The importance of talents for rural revitalization is self-evident. At present, however, theshortage of talents in rural areas has led to a lack of endogenous motivation in rural revitalization work, and the return of talents is particularly important. Based on the Marxist view of talent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talent flow from the three aspects of individual, society and country, and makes improvements from four aspects: humanistic environment, economic environment, living environment and basic security,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return of talents and help the revitalization of the countryside.
Keywords: Marxism; talent return; rural revitalization; influencing factor; strategy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人才是乡村振兴的关键要义,是乡村振兴的先决条件,只有全面推动人才回流才能真正促进乡村振兴。然而,人才仍然是乡村振兴中的重要难关。改革开放以来,城乡发展的巨大差距使得乡村劳动力单方面地向城市流动,农村出现了巨大的人才缺口,人才的流出使得乡村发展缺乏内生动力。乡村振兴要发挥好本土人才的作用,本土人才是乡村振兴不可或缺的关键群体。本土人才对家乡的习俗和文化具有较大的认同感、归属感;对家乡的发展变化有很大的期待和愿望,因此,农村人才回流能对乡村振兴事业起到很大的助力作用。马克思高度肯定人才的重要作用,并从一些角度阐述了人才发展的动力因素,本文力求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下提出一系列建议,推动人才向家乡回流,以弥补乡村人才的空缺。
1" 回流农村人才的类型
回流农村人才类型问题引起了广泛关注,这是因为吸引各类人才回流农村对乡村振兴至关重要。本文对“回流的农村人才”的界定是:拥有当地农村户籍,受当地教育长大,青年时期到外地奋斗或经商,并有一定学历及社会经验的个人。这类人才现在已累积了一些财富,并且在今后的发展中保持远见。其之所以选择回农村的原因也有很大差异,也许是由于城市经济局势不佳,优惠政策不到位,需要关心长辈和养育子女,也许只是想在自己的故乡实现自己的个人理想和价值等。这些回流农村人才既具备丰富的知识与技能,又积累了部分财富,在乡村振兴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所以,推动其返回农村,既可刺激农村经济,又可给全社会带来明显变化。
现实条件下回流农村人才多样性还表现为其所在领域。有的也许就是农业专家,可以通过先进农业技术与管理模式的引进,给当地农业生产带来了新鲜的生机;而另外一部分人可能会成为致力于促进地方行业多元化发展,增加就业机会的社会企业家。另外,也有可能成为教育工作者,为改善地方教育条件、造就更多的优秀人才而奋斗。
2" 影响农村地区人才回流的因素分析
农村地区人才回流对于乡村所带来的益处不言而喻,然而乡村和城市的巨大差距导致人才回流异常艰难,各方面的因素使得人才回流遇到瓶颈。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农村地区也有一定的人才回流优势因素[1]。
2.1" 个人层面
2.1.1" 个人需要
马克思认为,人无论是从事什么职业或从事什么活动,都是出于对生存的需求,生存需求是一个人最基本的需求。正如马克思所说的“无论是社会出现什么样的变革,我们都不能设想人类可以完全抛弃其自然生理需要,会置自己的生存于不顾”。原始社会,人们都是为了满足生存需求而不断地和大自然进行抗争以快速地获得满足其生存的基本物质材料。现代社会,社会生产力达到了一定的层次,就出现了更高层次的需要和追求,人不完全是为了生存需要而努力,更多的是为了发展的需要,发展需要是在生存需要得到满足后的一种更深层次的需要,是人们为了幸福、美好的生活而奋斗的不竭动力。早期的人口向城市流动也是因为在城市务工有较好的物质生活条件,能更好地满足其发展的需要。然而,当物质生活条件得到极大的满足后,人会产生出更高层次的精神需要,即价值实现的需要。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价值实现的需求是激发人们不断前行的深层次的动力。价值实现的需求使得人们通过激发自身的潜能给社会带来正向的积极的影响。在改革开放早期,大多数人为了解决生存的需要、发展的需要,不得不背井离乡,去大城市务工。现代社会,不少人还停留在满足生存和发展需要的层次中,因此,人才回流显得较为艰难。从长期看,乡村给更多人以满足价值实现需要的广阔天地,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给乡村人才回流创造了更多的条件和可能[2]。
2.1.2" 个人情感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身处异乡的人常常会思念家乡的亲人和朋友,渴望回归并和他们团聚。家庭是一个温暖的港湾,是能够提供情感支持和归属感的地方。对于许多人来说,家乡是一个带有特定的文化、历史和传统的独特的地方,与家乡的情感联系深深根植在他们的内心深处,当他们面临回到家乡的机会,他们往往会受到这种情感联系的吸引。因此,个人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也对人才回流起到了重要作用。在外务工创业的人们在基本需要得到满足以后,他们回流的动力并不仅仅是为了自己的利益,而是出于对家乡发展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2.1.3" 自由时间
在马克思的著作中,自由被视为一个重要因素,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和个体的解放起着关键作用。自由时间不仅仅是指个人的休闲和娱乐时间,更重要的是指个人在社会生产过程中获得解放的时间。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丰富人的精神世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人的精神世界满足的最终价值理想是通过缩短劳动时间,增长自由时间进而实现的。马克思认为,自由时间能够给个人提供更多的独立思考和创造的机会,从而使人才各方面得到充分的发展,而个人的发展又会推动社会生产力的提升,对社会造成良好的影响。相比城市务工,在乡村的广阔田地里,人才需要充分激发个人的想象力、创造力,才能应对乡村创业带来的各种挑战。从自由时间的层面,乡村更有益于激发个人的内在潜能,以达到丰富人的精神世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效果。
2.2 社会层面
2.2.1" 社会保障体系
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是吸引人才回流的关键。这类制度不仅能给人才一个稳定的环境,而且在社会医疗、养老保险、失业救济等重要方面也有保障。但相对于城市而言,农村地区普遍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特别是医疗、养老方面的缺陷会妨碍优秀年轻人回流。农村若能够建立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使回流人才能够享有必要的保障与福利,则有利于减轻其生活与工作负担,使其更加积极参与乡村发展。这些人将能更安心地致力于改善地方经济社会环境,因为他们有了可靠的社会保障。
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能促使人才得以保留、生产力得以发展。人们在感受到自己的幸福得到了重视与保障之后,对乡村社区的贡献才会更加强烈、更加渴望。另外,一个好的社会保障制度也可以吸引更多的人选择在农村留任,从而为地方可持续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撑。
2.2.2" 教育和医疗条件
教育和医疗条件也是人才回流的重要考量因素。优质的教育资源和医疗条件能够为人才提供更好的学习和工作环境。对于有子女的家庭而言,他们更加看重教育资源的质量。如果一个地区的教育资源不仅数量充足,而且质量出众,那么人才回流会更有动力。此外,健全的医疗体系也能为人才提供安心的就医环境,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从而为回流提供更多的动力。乡村的教育和医疗条件与发达城市相比,目前仍然存在较大的差距,这种差距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乡村人才的回流[3]。
2.2.3" 生活环境
生活环境既包括自然环境又涉及社会环境,环境好坏又直接影响人才流动情况。马克思指出,“人所处的各种自然条件,包括地质条件、山岳人文地理条件、气候条件以及其他条件”,这些因素会影响到人们对生活环境的态度。人才更重视生活环境上的优势,包括空气质量,社区设施及交通便利等。但是当前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建设较为落后,公共服务与便利设施不足,使得很多年轻人倾向于选择进城居住。城市有着更加完备的基础设施,如教育、医疗、交通等,也为人们提供了更加丰富的工作机会与生活环境。相比较而言,农村地区现代化基础设施的匮乏使其生活质量很难和城市媲美。
一个好的生活环境,会产生很多正面的效果。首先,高质量的空气、舒适的居住环境,有利于维护人的身心健康。其次,便捷的交通系统可以为人们节省时间成本和提高生活效率。最后,良好的社区设施与公共服务又能加强居民间的交往与社会融合,营造一个较为和谐的社会环境。
2.3" 国家层面
2.3.1" 经济环境
乡村若是有稳定的经济状况或良好的经济发展前景都能吸引人才回流。以往,乡村的经济主要由于资源、技术、资金和人才等方面的不足,导致乡村的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由此带来的一系列的负面影响,使得乡村的经济环境和城市相比依然有差距。然而,这并不意味着乡村地区就没有发展的潜力。首先,乡村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其次,乡村地区拥有广阔的土地面积和较低的生产成本。再次,每个乡村都有其独特的文化、历史和风味,可以通过挖掘乡村的特色资源,打造独具魅力的旅游景点和乡村特色产品,吸引游客前来观光和购买,从而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
2.3.2" "政策法规
一个完善的政策法规体系能够为回流人才提供更多的权益保障和福利待遇,使他们有更大的动力选择回乡发展。通过税收减免政策,人才回乡可以享受到税收减免的优惠,减轻了创业负担;住房补贴和创业扶持政策也为他们提供了更好的居住和创业条件,促进了乡村经济的发展;子女教育优惠、医疗保障政策旨在让人才能够安稳回乡长期发展。然而,现实是由于政府缺乏务实的政策措施,人才回乡的愿望常常受到限制。而且,即使有相应优惠政策,也面临着优惠政策实施不到位的问题。例如,有些地方的政府部门在实施政策时,缺乏有效的宣传和指导,导致回乡人才对政策不了解或难以申请到相关政策优惠。另外,一些地方的政府在政策具体操作上存在不足,例如审批流程繁琐、办事效率低下等,使得回乡人才在创业或就业过程中遇到了各种困难。
3" 促进农村地区人才回流的应对策略
3.1" 营造回乡创业的人文环境
创业不仅需要个人的努力,更需要社会的认同和支持。因而通过宣传营造一个浓厚的回乡创业氛围显得尤其重要。
3.1.1" 做好“家文化”的宣传
家是每一个人最原始的港湾;家乡,成为了人们之间情感联系的发源地。要把人才吸引到家乡来,就必须开展全面、准确的宣传,使“家文化”的魅力得到宣传。比如,在触摸故乡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遗产的过程中,会让人产生特殊的归属感;品尝着故乡特有的美味佳肴时,心中就会勾画出对故乡的憧憬与眷恋;当人们饱览了故乡山川湖海、花草树木后,就能体味到故乡的美和宜居。多角度积极宣传“家文化”至关重要,其能燃起游子心灵深处对故乡的憧憬与期盼。通过返乡人才归属感、幸福感的传播,更多的人可以感受到故乡浓浓的亲情味道。所以,要积极地宣传故乡的温馨,传达故乡的爱,表现故乡的美,引起人民对故乡的爱。
只有不断地、多元化地进行宣传和推广,“家文化”才会深入人心,并成为返乡的有力诱因,使每个游子从外面奔波归来,寻找到回家的路,体会到故乡那种特有的温暖与情怀。
3.1.2" 正确价值观的宣传
首先,对外出人才进行价值观上的宣传工作,个人的人生价值不仅体现在个人的发展进步,更多地体现在社会的发展进步,要把个人的利益和家乡的利益融合起来,以个人能力带动家乡的发展。不仅要增强他们对于家乡的归属感和认同感,更要增强他们对家乡变富变强的责任感、使命感。可以通过各种媒体、宣传栏等渠道,积极传播回乡创业的成功案例和故事。这样不仅能够让更多人了解到回乡创业的机会和潜力,更能够为有志于回乡创业的人提供正面的榜样和动力。人作为情感性、社会性动物,需要正面的社会环境给予正向的反馈,推动其充分地激发潜能,促进其全面的发展。政府可以设置各种创业竞赛,通过表彰先进的方法,鼓励先进典型继续努力,同时也能激发有志之士回乡创业的热情,以此营造良好的社会创业氛围。
3.2" 打造回乡创业的经济环境
3.2.1" 制定优惠政策
政府可以通过制定一系列优惠政策,为回乡创业者提供土地、场地、资金和办公空间等资源支持,为回乡创业者提供便捷的创业平台。政策的制定是为了解决问题、改善社会,但仅有政策的制定并不足以实现目标,真正能够带来变革的是政策的落地执行。然而,要实现政策的有效落地并非易事,政策制定者应设立有效的执行机构和监测系统,确保政策的落地执行。回乡创业的优惠政策也务必要通过宣传的手段,让人们知晓回乡创业的优势和机遇,以此激发他们的创业热情。政策好、能落地、广宣传使得政策真正能成为促进乡土人才回流的动力。
3.2.2" 搭建创业平台
搭建回乡创业的交流平台使得创业者有了能够接触到较好的人脉、机会、资源和项目的机会。如通过举办各类创业大会、论坛和培训班等活动,可为回乡创业者提供一个相互学习、交流和合作的机会。通过创建一个专门的创业者社群或在线平台,使创业者可以互相分享经验、交流创意、解决问题,并提供支持和帮助。通过分享创业经验、互相帮助解决问题,更能够营造出一种积极向上的创业氛围。毕竟,创业不是一条孤独的道路,只有通过交流合作才能够实现更好的发展。
3.3" 改善回乡创业的生活环境
3.3.1"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家乡的基础设施建设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改善道路交通状况是改善家乡基础设施的首要任务之一。提倡修建高速公路等便捷的交通工具,这将大大提升人们出行的便利性。顺畅的交通网络不仅能够减少通勤时间,还可以促进货物的流通,为创业者带来更多商机。除了交通状况的改善,加大对公共设施的投入也是至关重要的。一个良好的供水系统、供电系统和通信网络能够为创业者提供更好的办公和生活条件。当创业者能够稳定地获得水、电和网络支持时,他们的生产效率和创新能力也会得到提升。因此,投资改善这些基础设施将为创业者提供更好的发展环境,也将为创业者提供更好的办公和生活条件。
3.3.2" 加强生态环境治理
农村环境治理有利于给返乡人才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对此,可以采取举办环保讲座、开展环境保护宣传活动等方式提高村民的环保意识。制定奖惩制度也是一种有效的环境治理手段。通过设立环保奖励机制,对于那些积极参与环境保护、致力于环境改善的个人和组织,给予相应的奖励和荣誉,以激励更多人投身于环境保护工作。投入环保资金也是加强农村环境治理的重要手段。政府和相关机构应该适时增加对环境保护项目的投资,建立健全的资金保障机制,确保资金能够有效地用于清洁能源、废弃物处理、生态建设等方面,从而提升农村环境的质量和可持续性。
3.4" 强化回乡创业的基础保障
3.4.1"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对返乡人才,要针对他们建立特有的社会保障体系。一方面,强化养老保障制度建设,设立完善的养老保险制度,把他们纳入到国家养老体系的范围之内。也要提高退休金的发放标准,为广大老年人提供稳定而高品质的养老生活。另一方面,加强医疗保障体系建设,推动医疗保险覆盖面的扩大,降低医疗费用负担,提高医疗保障待遇,确保人们在面临疾病时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医疗救助。同时,我们将进一步加大失业保险和工伤保险的保障力度,确保失业和工伤人员能够公平享受到相应的福利待遇。
3.4.2" 教育和医疗的优惠政策
城乡之间的教育水平和差距虽很难在短时间内消除,但是可以尽量给返乡创业人员在教育和医疗上一定的优待来让在外游子感受到家乡的号召,如可通过免费教育、家庭教育补贴、学区选择优先等方式来鼓励和支持回流人才的子女获得更好的教育。还要加强对教育资源的投入,通过引进更多的优秀教师和建设更高质量的学校,以满足不断增长的高质量教育需求。良好的就医环境和水平也能让人才更多地感受到家乡的温暖,这些政策包括健康保险待遇、医疗费用减免、优先就医等。要加大对医疗资源的投入,引进先进的医疗设施和技术,提高医院诊疗水平和服务质量。除此之外,要加强对医生、护士等医疗人员的培养和管理,提高医务人员的专业素质和服务态度。以上措施都旨在为回流人才提供更好的教育质量和医疗服务,使他们能够为社会的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4]。
4" 结束语
人才是未来乡村发展的内在驱动力,相对于外乡人而言,本地人才回流不仅能促进乡村的发展,还能缓解留守儿童、空巢老人等社会现象,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因此,政府要对在外人才进行全面精准的常态化摸排,做好“家文化”宣传、正确价值观的宣传和回乡创业优惠政策的宣传,从而吸引人才回归乡村,以达到乡村良好发展、家庭和谐稳定、社会长期稳定、经济势头良好的效益。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22-10-26.
[2] 刘姗,梁丽芝.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土人才回流的困境与出路[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32(5):22-30.
[3] 袁贵仁,杨耕.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4]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