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致观察 有趣表达
2024-12-31张添燕
如何将植物写清楚,写鲜活呢?
一、记录生长变化
只有细致、连续地观察,才能清楚地知晓植物生长的变化过程,并用文字将其清楚展现。怎样记录植物一段时间内的生长变化呢?可借助表格或者日记的方式完成。如一位同学在写《大蒜的生长》这篇作文前,做了这样的观察备忘录:
10月12日" 掰开蒜瓣,种下,撒上一层碎土。
10月16日" 蒜瓣顶端冒出小芽儿。
10月19日" 蒜瓣上长出两片叶子,尖尖的。
10月24日" 蒜叶一天天长大,叶子越来越长。
有了这样连续细致的观察,以及完整的信息储备,写作时肯定言之有物、言之有序、言之有情。
二、借鉴优美表达
“阅读是吸纳,表达是倾吐。”唐代大诗人杜甫也告诉我们:唯有“读书破万卷”,方能“下笔如有神”。现在的课文,基本与本单元的写作密切相关。阅读这些课文,积累丰富的词汇,学习作家的表达方式,会让我们的作文也拥有“充满新鲜感的词句”。比如,一位同学在写观察到的大蒜从发芽到长叶的过程时,就借鉴了叶圣陶《爬山虎的脚》一文的表达方式,读来特别有意思:
大蒜刚生出的芽是嫩绿色的,还没有米粒大,并不引人注意。引人注意的是长大了的叶子,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身材那么苗条,让人看着非常舒服。我走近细看,大蒜的叶子还没完全舒展开,像是以叶脉为中心线对折起来了一样。片片叶子一顺儿指向天空,显得很坚挺,用手摸一摸,却是凉凉的,软软的。
“并不引人注意”“引人注意的是”“让人看着非常舒服”“一顺儿指向天空”……这些表达朗朗上口。读这样的文字,你是不是感到格外亲切?
三、注意动静结合
一般情况下,植物都是处于静止不动状态的,这种安静、稳定的静态美,像画一般美好。我们在描写它们的特征时,要将这种静默的姿态写全面。也要关注它们的动态,尤其是被风吹动的样子,还有变化,这样,语言就会随着植物的摇曳充满生机,富有生命力。如:
蒜瓣种下去没几天就发芽了。一个个米粒大小的绿芽,从白色的、饱胀的蒜瓣尖尖里破壳而出,这真让人惊叹生命的神奇。随着日子一天天过去,点点绿芽变成了两片肥肥的小胖叶,然后又渐渐变长,而且里面又抽出细细的尖叶。当外面的叶子长到20厘米左右时,就慢慢地向外圈弯去,构成了漂亮的弧线。原先呈三棱形的叶片,也全部舒展开,摊平。而里面的叶子依然坚挺,笔直地站立着。一阵风拂过,满田的叶子就跳起了欢快的舞蹈,仿佛水面漾起的一层层涟漪。
“破壳而出”“渐渐变长”“抽出尖叶”“向外围弯去”“舒展摊平”等词语,非常准确地写出了大蒜叶子生长的动态变化过程。原本静止不动的画面,在小作者的笔下变得如播放动画一样,可见小作者观察的细致和观察时间的连续性。最后的“叶子跳起欢快的舞蹈”“漾起一层层涟漪”更是将静止的画面动态化了,让人惊叹生命的顽强。
四、融入想象和联想
“想象是写作的灵魂。”很难想象,如果一篇作文只是将看到的写出来,而没有写由此产生的想象和联想,该是多么无趣!比如在写植物时,我们的眼里不能只有颜色和形状,还要想到这也是生命,就像安徒生《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的那株豌豆苗那样,有着随遇而安的旺盛生命力……展开丰富的想象,而后用拟人、比喻等修辞,将观察所得写出来,这样的文字才有趣。请看下面这段文字:
大蒜刚种下去的时候,蒜瓣的表面没什么动静,像个害羞的小姑娘不愿让人看到她的模样似的。过了几天,地面终于出现了星星点点的绿色,不过还是“草色遥看近却无”的光景。看来,这蒜姑娘有点变得勇敢起来了!渐渐地,蒜芽抽成了蒜叶,细细长长,它们依然半掩着身子,还是那么腼腆,一副不肯见人的娇羞模样。
在小作者眼里,大蒜就像一个害羞的小姑娘,始终不愿意让人看到她的模样,她从躲在蒜瓣里不敢出来,到露出星星点点的小脑袋,再到长出叶子,依然还是“半掩着身子”“还是那么腼腆,一副不肯见人的娇羞模样”,这样有趣的文字,谁不爱读呢!
五、写真实感受
“一枝一叶总关情。”生命是神奇的,无论是植物还是动物,都值得我们敬畏和学习。写景状物,就是要表达心中的喜爱和赞美之情。因此,还要将真实感受、想法、启发也融入作文中,这样,就能引起读者的共鸣。请看下面这段文字:
我信心满满地将大蒜头掰开,一颗颗地插进泥土里。没过几天,我的蒜瓣顶上终于冒出了一点点绿芽,像活泼的精灵,探出尖尖的脑袋,好奇地打量着外面的世界。又过了几天,绿芽们纷纷长大,变成了瘦长的叶子。再看看那半截埋在土中的蒜瓣,已经发黑发蔫了。我以为是它们生病了,奶奶却笑着说:“是蒜瓣把自己储藏的养分都贡献给叶子了,它们还会慢慢呵护着自己的孩子生根的。”“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爱’如故”,大蒜伟大的母爱深深地感动了我!
小作者把蒜瓣上刚长出的点点绿芽,比作了充满好奇、活泼好动的精灵,展示了生命的鲜活、可爱。而后,又从蒜瓣的发黑发蔫,联想到是不是大蒜也像人一样生病了。最后,透过奶奶的话和诗句,深情赞美了大蒜无私奉献的精神。情感真挚,表达自然、流畅。
佳作展示
桑葚飘香
又是一年蚕肥季。桑树园里,绿莹莹的桑叶,养白了蚕儿,酱紫色的桑葚,馋煞了我。
下午放学回到家,我迫不及待地放下书包,就循着桑葚的清香,蹑手蹑脚地溜进桑树园里,去采摘这甜美的桑葚,大快朵颐。
桑树园里安静得很,偶尔吹过来阵阵微风,让桑树外面枝头上的叶子轻轻摆动几下,而后又静止不动了。这些巴掌大的叶子,在阳光的照耀下,上面仿佛跳跃着光亮的精灵,绿得那么新鲜,似乎充满了无限的生命力。
灰白色的桑枝条上,结出了一个个桑葚。刚长出来的桑葚是淡绿的,表面糙糙的,干得很。渐渐地,它们不断长大,变红,变紫,直至紫得发黑。这个时候的桑葚上表面的突出状颗粒似饱胀的黑米,润润的,亮亮的。一根枝条上,往往有着各种生长阶段的桑葚,大大小小,绿的,红的,紫的,或者半绿半红,半红半紫的,都有,仿佛是个数世同堂、生生不息的大家族。这些桑葚,刚开始的时候还半掩半藏地躲在叶子后面。随着逐渐成熟,它们肥美的身躯就探出了叶子之外,让人一看就能看到,并生发尝一尝的心思。
我瞅着一个饱满、浑身紫得发亮的桑葚,伸出拇指和食指轻轻捏住,然后往旁边一扭,就收入掌中了。我忍不住提起它上面细小的茎,把果肉送进嘴里,轻轻一抿,顿时,一股酸溜溜、甜滋滋的汁水就在唇齿间散开,直奔心田。我干脆张大嘴巴,直接让桑葚落入口中,一个,两个,三个……我贪婪地品尝着,直到小小的肚子变得滚圆滚圆的,才悄悄走出来,一溜烟儿跑回家。
“咦,哪来的黑嘴小怪?”妈妈迎面走来,一阵惊呼。
我赶忙跑到镜子前一看,呀!脸上黑一块白一块的,嘴巴四周像长了一圈胡子,嘴唇、舌头也早变成了紫色!
点" 评
在小作者的笔下,再平凡不过的桑树以及它的果实——桑葚都活了起来,充满无限的魅力。这归功于小作者细致的观察和丰富的语言积累。文中多处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字里行间洋溢着旺盛的生命力。最后对桑葚味道的描写,还有妈妈风趣地称我是“黑嘴小怪”的小插曲,让文章情趣盎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