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名者”的现实质感(评论)
2024-12-31王威廉
自苏格拉底开始,人对自己的追问就从未停息。尤其是即将进入后人类时代的今天,人的自我认同问题已经构成人生的核心问题。巫宏振的中篇小说《我是谁》通过一个身份迷失的主人公,深入探讨了现代社会中关于身份认同、记忆缺失和自我寻找的复杂议题。小说的核心围绕着主人公陈游弋对自身身份的困惑展开,他的故事不仅揭示了个人记忆的脆弱性,更反映了一个社会学意义上的“无名者”在当下的生存困境。
小说通过陈游弋的身份困惑,揭示了个人与社会之间的紧张关系。陈游弋先后使用多个姓氏,如赵、钱、孙、李等,而目前的“陈”姓也并非真实姓氏。这种身份的不确定性与他所处的社会环境密切相关,他像是漂浮在身份的洪流中,不断地被迫适应周围的社会规则,然而始终无法确立一个属于自己的真正归属感。小说中的身份困惑实际上隐喻了许多人在现代社会中面对的身份危机。如今,身份不仅是个人的象征,它还与法律、道德、文化等多重因素交织,小说通过陈游弋的无名和“黑户”身份,凸显了这个危机在社会边缘群体中的严峻性。
记忆缺失这个设置具有匠心,将主题进一步引向了个人与过去的断裂。陈游弋由于一次打斗受伤而丧失部分记忆,这一情节增强了小说的戏剧张力,也带来了关于“记忆与自我”的哲学思考。记忆是个人身份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塑造了个人对自我的认知,也影响着一个人与世界的互动。陈游弋虽然无法确切记起过去,但他记得家门口的大榕树、河流和水电站,这些支离破碎的记忆片段成为他与过往唯一的联系。巫宏振通过这种模糊的记忆,凸显了个人身份的易碎性与不确定性。失去记忆意味着失去了理解自我、理解历史的基础,而这种缺失给了小说强烈的存在主义色彩,呈现了主人公在自我认知方面的痛苦与迷茫。
此外,小说对人际关系的描写极为细腻,尤其是陈游弋与邻居、房东以及同事们的互动,进一步展示了在一个失去合法身份的人的生活中,情感与人际网络的不可或缺性。王婶、老郭、方珊珊等人物成为陈游弋生活中的支撑点,他们的存在虽然不具备法律意义上的约束力,却在情感上对陈游弋起到了巨大的安慰与帮助。这种人际关系反映了小说的一个重要主题:身份并不完全依赖于法律或社会认证,它也可以通过人际的温情和信任得以维系。然而,巫宏振也没有避讳这种关系的脆弱性,随着陈游弋的欺骗被揭露,他与方珊珊的爱情破裂,体现了在虚假身份之下,即使最亲密的关系也难以长期维持。
关于爱情与欺骗的描写,小说通过陈游弋与方珊珊的恋情展现了一个身份不明者在情感世界中的挣扎。方珊珊是一个“正常人”,有合法的身份和家庭,而陈游弋则因自己的“黑户”身份始终心怀不安。这一情节反映了社会身份与个人情感之间的冲突:在当代社会,合法身份不仅影响着个人的工作、生活,也成为情感关系中的隐形压力。陈游弋选择隐瞒自己的身份,这种欺骗虽然出于无奈,却最终导致了两人关系的破裂。这不仅是陈游弋个人生活的悲剧,也折射了无身份者在现代社会中无处立足的现实困境。
小说的开放性结局让人深思。陈游弋通过种种努力仍未能确认自己的身份,他的寻亲之路漫长而充满不确定性。这种结局既给读者留有想象空间,也强化了小说的主题。在现代社会中,身份认同的获得可能是一个永远无法完成的过程。小说不仅展现了一个人试图寻找自我身份的艰辛,更深刻揭示了社会边缘群体的无力感和迷茫感。
巫宏振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主人公陈游弋在自我寻找过程中的迷茫与挣扎,巧妙地将个人的记忆与社会的压迫交织在一起,构建了一个具有强烈现实意义和哲学深度的故事。小说通过丰富的情节和复杂的人物关系,深刻揭示了个人身份的多重面貌,令人深思现代社会中关于自我与他者、合法与非法、真实与虚假的诸多问题。
我与宏振认识多年,知道他的艰辛与坚持。他为了更好地写作,辞去了舒服的文职工作,选择成为一名体力工作者,他要把全部的思想精力投入写作中去。这在当下时代已经非常罕见,现在很多从事写作的年轻人都受过很好的教育,甚至在大学就读于创意写作,直接开始写作,与真实的生活经验是隔阂的。反观宏振,他这种劳动与写作并行的生活经验,为他的作品注入了别具一格的生命力和现实质感。
以这部中篇小说《我是谁》为例,巫宏振显然充分运用了他在日常生活中积累的观察与经验,这使得小说中的人物、情境和细节充满真实感和触动性。他通过那些细微却富有象征意义的场景——如大榕树、河流、水电站等记忆碎片——描绘了一个人在社会边缘的漂泊感。这种日常化的描写不仅让故事显得亲切可信,也使作品获得了独特的现实主义力量。主人公陈游弋的身份迷失和社会生存困境,正是从细腻的日常观察中提炼出来的深刻主题,也是他自身的困境,他并没有回避这点,反而迎难而上。他用日常生活的真实细节来刻画出人物的复杂性和人性的深度。例如,小说中对陈游弋不同工作经历的描述,从皮具厂工人到火锅店员工,无一不是基于作者自身对劳动者群体的深入了解。这些细节的刻画既增加了作品的现实感,也让人物形象更为鲜活。在人物的情感纠葛和生活困境中,巫宏振以他敏锐的观察力,捕捉到了现代生活中的孤独与挣扎。
他的作品具有非常值得关注的独特性:既有现实主义的厚重感,又不乏对人性深层的探讨。这篇《我是谁》不仅是一部探讨身份危机的小说,更是他对生活本身深刻观察与体验的结果。他展现了一个普通人在现代社会中如何面对自我、他者以及整个社会体系的挑战,这个话题远未终结,甚至越发尖锐。
我对他未来的作品充满期待。
责任编辑 杨静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