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背景下我国田径比赛发展优化路径研究
2024-12-31钱晟丁小红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全民健身”与“奥运争光”两大体育强国发展战略对我国体育产业发展提出了新要求。田径比赛作为我国传统体育比赛项目之一,具有的内外部功能能够有效融合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因此,本研究针对新时代背景下我国田径比赛发展优化路径展开研究,对我国田径比赛发展现状进行总结整理,发现现状主要表现为比赛数量与规模的增长;比赛传播模式与组织形式的多样;比赛规则与环境的创新;资本与主体的多元。在此基础上,提出发展优化路径,包括:加大监督力度,促进品牌建设;加大宣传力度,促进全民参与;促进比赛规范化,全面评估风险;加强比赛均衡化,优化产业布局。
关键词:田径比赛 "发展现状 "发展优化路径
中图分类号:G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02-(2024)-07-037-3-ZL
1、引言
为促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中国梦,建设体育强国是必不可少的。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体育届不断努力奋斗,将建设体育强国的愿望时刻放在心中。而想要实现体育强国的目标,竞技体育是不可忽视的硬指标,也是促进体育产业发展的坚实基础之一。田径比赛是我国体育届发展历史最为悠久的传统项目比赛,为我国体育队伍在各界奥运会中获得金牌等优异成绩做出了重要贡献。如表1所示,自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以来,我国田径体育团队共获得11枚金牌。本研究旨在此背景下,结合体育强国建设纲要,对我国田径比赛发展优化路径展开探讨,以期为我国田径比赛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参考。
2、我国田径比赛发展现状
2.1、数量与规模的增长
近年来,我国体育相关政策的下放使我国社会资本参与田径比赛的比率提高,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国田径比赛数量的增长,同时各比赛的开展规模也在一定程度上扩大。《2023中国路跑蓝皮书》显示,2023年我国田径比赛数量高达699场(不包含越野及山地项目),其中马拉松赛事245场,半程马拉松赛事377场,10km赛事34场。2023年我国举办的田径比赛中,认证赛事的总参赛规模人数为418.42万人,举办场所覆盖了我国31个省市,其中浙江省、江苏省、山东省等地区省市举办赛事的数量较高,田径比赛在地域分布上相对不均衡,同时也存在一定的问题。由于我国田径比赛审批权的下放时间相对较短,后续监督制度、管理模式等相关文件均相对不够完善,使得在实际开展田径比赛时的监管、服务过程中可能存在不足,进而导致各种问题的发生。比如比赛开展时间设置出现问题,导致当日出现特殊气候(雾霾天气);比赛报名费设置不当,导致比赛参与人群被限制;比赛前期准备预案措施不足,导致比赛开展期间城市交通堵塞情况严重等。
2.2、传播模式与组织形式的多样
近几年我国田径比赛模式与组织形式的创新性不断提高,传播形式与传播手段也呈现多样化的趋势,以网络直播等新形式助力比赛的传播,比如标枪嘉年华等创新活动的开办。与此同时,以科学技术助力赛事举办也逐渐成为提升开办水平的有效渠道之一,如以人脸识别技术进行比赛签到,以心率监控技术保证参赛者安全,以智能取物减轻比赛举办方人力消耗压力。为了满足田径比赛爱好者的需求,2023年宜昌马拉松比赛采用了最新的VR全景航拍技术,为观众提供720°身临其境的观赛感受。
在田径比赛组织形式方面,2017年在天津市举办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三届运动会”首次创新设置了群众组的马拉松比赛,以多队伍组合的形式开展比赛,打破了传统体育比赛的“唯金牌论”,搭建起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间联系的桥梁,促使更多国民参与到体育竞技中去。2018年,我国田径比赛的重要赛事之一——全国田径锦标赛,将裁判员的入场设置为独立展示环节。目前我国针对不同人群群体开设了多种多样的田径比赛,如针对专业田径运动员开设的锦标赛、冠军赛、大奖赛等;针对学生群体的校园马拉松大赛、全国大学生田径锦标赛等;针对残疾人、老年人等特殊人群的残疾人锦标赛、老将锦标赛等。但当下田径比赛的举办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如同质化现象严重,部分比赛的举办仅仅是跟风之作,举办方对于比赛开展的真正价值并没有正确认识。对比赛的推广宣传重视度也不足。尤其是部分以城市政府为举办方主体的环城马拉松比赛,由于政府本身举办比赛的目标在于宣传城市,对于赛事本身推广严重不足,导致最终比赛只宣传了城市,而忽视了田径比赛在社会民众中的宣传。
2.3、规则与环境的创新
近年来,国际田径比赛大环境发展不断,如2018年首届田径世界杯团体赛中竞赛规则发生了变化。在此背景下,我国田径比赛秉持着创新发展的原则,在比赛规则、规程方面坚持创新。一方面中国田径协会引入了国际田径比赛规则《IAAF Competition Rules(2018-2019)》,由专业人员进行翻译修正,进而制定出了应用至今的《田径竞赛规则(2018-2019)》;另一方面,我国积极学习国际田径比赛优秀经验,可以对我国比赛进行改革创新,如2018年全国田径锦标赛进行了规则创新。但就近期举办的田径比赛而言,其偏重点依然为专业赛事,对于群众性赛事的重视性不足,“唯金牌论”仍然对我国田径比赛的举办具有一定的束缚性,最终导致群众性赛事的发展存在局限性。
2.4、资本与主体的多元
近年来,我国田径比赛的市场机制在政府的引导下不断完善,主办方在开办赛事时常常会主动与社会资本联合,通过社会资本的注入,促使田径比赛开办主体的多样化。如在2018年,中国田径协会主动联合深圳市菲普莱体育发展有限公司,与该公司合作建立中国田径竞赛信息管理系统,为我国田径比赛的开办提供信息化管理服务;同年,中国田径协会与北控医疗健康产业集团建立合作关系,在田径比赛开展过程中的多个领域中进行战略合作。社会资本的注入为我国田径比赛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突破了过往单纯以政府为开办主体,促使田径比赛迎合市场需求,更加多元化的发展。但社会资本的注入不仅仅会带来益处,也会带来一些问题。首先我国田径比赛中注入社会资本的相关制度规则尚不完善,对于监管服务、风险评估等必要配套措施都比较缺乏;其次,传统办赛观念下开展的田径比赛依然存在着同质化严重、规范性不足等问题;最后,田径比赛中适当注入社会资本是能够产生有益影响的,但若注入的社会资本过多,有可能会导致赛事过度商业化,最终使得田径比赛泛娱乐化,失去开办比赛的真正意义。
3、新时代背景下我国田径比赛发展优化路径
3.1、加大监督力度,促进品牌建设
与国外相比,我国田径比赛开展相对较晚,因此对比赛的监督管理体系尚且存在一定缺漏。在赛事品牌的建设上重视度不足,因此我国田径比赛文化的建设也相对有限。
因此,为了迎合新时代体育竞技产业发展,我国田径比赛应在理念与思路上进行改革变化,立足于本土特色,在增加比赛数量的同时,不能忽视比赛质量,加强对比赛的监督力度,提升田径竞技赛事品牌建设意识,以比赛文化的构建为突破点,解决田径比赛同质化严重的问题,提升比赛创新度。与此同时,还应加强对田径比赛品牌的宣传工作的重视度,以新兴技术优化宣传效果。如可采用“线上+线下”的形式,通过新技术拓宽田径比赛在社会群众中的影响面。
对田径比赛的良好监督是赛事有效发展的基础保障,而做好赛事监督工作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善:(1)对于田径比赛的举办方,应为相关工作人员提供专业的培训课程,以此提升工作人员的专业水平,如举办田径比赛专业学术交流会;(2)社会各级田径协会可设置专门的田径比赛监督管理组织,安排专业人员对当地举办的田径比赛进行监督管理;(3)各省市在举办环城田径比赛时,要结合当地特色,积极应用历史文化、地理环境等优势,以更加全面的眼光设计比赛模式,探求比赛与城市文化宣传的最佳契合点,如东北地区的省市可结合气候特色,在冬日举办冰雪马拉松等;(4)各大田径比赛的开展过程中应安排专人收集比赛相关素材,如照片、视频、纪念册、成绩册等,并将各种素材转换为数字化素材进行保存;(5)开展田径比赛时,举办方应充分考虑相关产业与比赛的融合,如可将田径比赛作为城市旅游宣传的核心点之一,将赛事与当地旅游业深度融合,营造更具特色的地域田径比赛品牌,进而促进我国整体田径比赛文化的建设。
3.2、加大宣传力度,促进全民参与
随着田径比赛规模的不断扩大,举办田径竞技环城赛的城市数量不断增加,新型的“田径+城市”模式渐渐形成,大量城市将田径比赛作为城市文化宣传的有效载体之一,从而提升城市影响力。举办方在开展田径比赛时,应充分应用新兴科学技术,促使赛事观赏性的提升,充分发挥田径比赛的内、外部功能,彰显田径比赛的真实魅力,激发社会群众参与田径比赛的积极性。
在新时代背景下,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为田径比赛的宣传提供了新渠道。相关举办方应充分应用互联网技术,创新田径比赛的宣传模式,使赛事信息资源的推广方式更加多元化,搭建中国田径比赛网络信息服务平台,促使田径比赛走向大众视野,提升社会大众在赛事中的参与度。此外,田径比赛的开展可打造“公司运营+政府监督”的新模式,由专业赛事公司负责比赛的开展与运营,由当地政府部门负责监督管理工作,同时可在田径比赛中增设群众参与环节,为社会群众提供与专业运动员交流互动的平台,提升社会群众的参与感受。
3.3、促进比赛规范化,全面评估风险
当下我国各个田径比赛大多是由当地政府主办,但赛事的运营则是以外包的形式进行的,这种形式能够有效降低政府工作压力,但在比赛组织与风险评估方面带来了一些不足。要改善这些不足,需要政府部门与外包部门的共同努力,合作分工。我国的田径赛事种类众多,且大多数赛事都需要较大的开办场所,涉及的工作人员众多,因此极易受到外界因素干扰。为了促进比赛规范化,全面开展风险评估工作是十分重要的。
田径比赛的风险评估工作本身相对繁杂,内容较多,如组织风险管理工作,包含比赛报名的管理、比赛相关物品的发放、工作人员的位置安排、比赛时间安排等;参赛人员风险管理工作,包含参赛人员的资格审查、受伤参赛人员的送医、相关饮食安排、相关住宿安排等;场地器材风险管理工作,包含比赛场所的安排、赛道的规划、器材的管理等;自然环境风险管理工作,包含气候条件的监控与管理、地理环境的监控与管理、自然灾害的监控与管理;后勤保障风险管理工作,包含交通的调度与管理、电力网络等的调度与管理、医疗救护的安排调整等;除此之外,社会环境风险管理工作,包含宗教信仰风险管理、风俗习惯风险管理等。
由于田径比赛风险评估工作非常重要,相关主办单位应在赛事开办前成立独立的风险评估部门,对赛事进行全方面的风险评估,并制定出针对各项风险的预防方案,以此维护田径比赛的规范化,确保田径比赛的顺利开展。
3.4、加强比赛均衡化,优化产业布局
对于我国体育产业整体而言,体育竞技比赛是产业中活跃度最高的核心部分,同时也是体育产业对社会影响力的重要组成,体育竞技比赛的发展对体育产业整体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因此,充分开发田径比赛资源是促进我国田径体育产业发展的关键点。田径比赛在选择举办城市时,其重要影响因素之一就是城市的契合度,城市本身竞技水平、文化特色、社会生态等多方面发展现状都会影响该城市和田径比赛的契合度。调查研究显示,我国田径比赛的空间分布相对不均衡,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各城市间发展程度不均衡的情况。想要改善这一问题,应由我国政府指定相应政策,从根本上为经济发展较为落后的地区提供帮助,引导当地积极开发田径比赛资源,反向带动当地经济消费水平发展。另外,还可实施田径比赛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利用优势互补,整合区域资源,推进区域田径赛事产业合作共赢发展,以此均衡田径赛事区域分布,优化赛事产业空间布局。
4、结语
田径比赛是我国传统体育竞技赛事之一,为我国争夺金牌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在新时代背景下,我国田径比赛产业将为体育强国目标的实现提供助力。为了促进我国田径比赛的有效发展,相关举办方应吸取多年来相关赛事的举办经验,同时从以下几个方面不断努力:加大监督力度,促进品牌建设;加大宣传力度,促进全民参与;促进比赛规范化,全面评估风险;加强比赛均衡化,优化产业布局。
参考文献:
[1]黄明礼.田径运动大发展背景下化工院校体育教学改革[J].热固性树脂,2024,39(02).
[2]袁运平,黄淡伟,余维立,等.中国田径速度类项目发展脉络、经验凝练与提升策略[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22,42(05).
[3]李贵森.“健康中国”战略下提升人才核心竞争力的路径选择——体育核心素养视域下优化高校田径课程的思考[J].价格理论与实践,2022(03).
[4]许辉.农村田径体育运动发展与训练——评《多维视角下的农村体育研究》[J].中国农业气象,2022,43(03).
[5]姜鑫,高炳宏.田径教练员培训体系的现状及对策——评《我国优秀田径教练员知识结构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2022(01).
[6]魏鑫,钟亚平,邹克宁.世界田径运动竞技实力动态演变及驱动因素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21,57(08).
[7]黄绮雯,周威,姚慧,何俊毅.2015-2019年世界田径锦标赛优势项目发展的洲际特征[J].体育学刊,2020,27(06).
[8]武文强,崔雨,蔡勇,王梦茹.我国街头田径赛事问题分析及优化策略[J].体育文化导刊,2019(04).
[9]解正伟.竞技运动专项的“核心”及其训练研究——以田径项目为例[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7,40(09).
[10]赵琦,龙斌.我国高水平竞技田径运动发展困境及应对[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7,5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