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与学术的统一:马克思主义深度融入新时代历史学研究路径探析
2024-12-31王淳凯
摘 要:始终保持理论与学术的统一,在学术研究中深度融入马克思主义,对于哲学社会科学而言绝非泛泛之谈,而是有着严格要求的关键性准则。这一问题具体到历史学而言,就要求研究者在反对历史虚无主义的基础上,追根溯源,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与历史学之间的学理关系,有的放矢地探寻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丰富内涵;强基固本,努力以“四史”教育进一步深化马克思主义的融入,依托切实有力的历史文献,结合卓克基会议旧址等珍贵革命文物,更为充分地展现中国共产党波澜壮阔的奋斗历程;与时俱进,建设一支始终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史学研究队伍,使史学研究成果兼具理论意义与学术价值,这是新时代青年学人的重要使命。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历史学研究;“四史”教育
中图分类号:K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24)12 — 0109 — 04
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标志,必须旗帜鲜明加以坚持”[1]。始终保持理论与学术的统一,对于哲学社会科学而言绝非泛泛之谈,而是有着严格要求的关键性准则。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是涉及新时代中国学术研究与科学理论之间关系的提纲挈领。关于如何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在哲学社会科学各学科研究中深度融合马克思主义,学界有相关论述,但具体到历史学这一对于社会发展具有特殊借鉴意义的学科而言,仍存在进一步阐释的学术空间。
一、追根溯源: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与历史学之间的学理关系
毛泽东同志指出:“学习我们的历史遗产,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给以批判的总结,是我们学习的另一重要任务”[2]。这一论述深刻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在继承于发展中兼顾马克思主义与历史遗产的智慧。通过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与历史学之间的学理关系,可以认识到,中国历史郑重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历史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不断与国情相适应的重要动力,而马克思主义则是正确认识历史事件的思想武器,具有毋庸置疑的指导地位。
作为意识形态的重要表现形式,历史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赖以生存的根基。记录着过去、映射着现在,并预示着未来,与人类社会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其中,中国历史以其独特的文化因素,得以源远流地的传承,并在现阶段仍体现出许多值得关注的特征。例如,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儒家强调仁爱,认为人民是国家的基础,《论语》作为春秋时期儒家思想的载体,展现了中华民族古老智慧的结晶,不仅能为个人生活提供参考,更蕴含着治国理政所应汲取的成分。又如顾炎武在明清之际的动乱时局中,发出了“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3]的呼声,被梁启超总结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其强调的爱国精神,为历朝历代的仁人志士所传承,也在当代进一步要求广大青年应始终不渝地热爱祖国。这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都具有着与马克思主义融会贯通的深厚底蕴。
从对近代中国社会变迁的回溯中,能让人们认识到,中国历史郑重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历史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不断与中国国情相适应的重要动力。回顾二十世纪的中国社会,在帝国主义不断侵略、民族工业曲折发展与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历史背景下,思想启蒙的中国知识分子接触到马克思主义后,积极推动马克思主义在各阶层、各地区广泛传播,吸引了更多仁人志士,敢为人先,勇往直前,挽救民族于危亡,并在这一过程中,开启了全党对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探索,正式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思想共识,推动着中国的革命与建设迈入新的阶段。正是因为中国与时俱进地选择了具有强大生命力的马克思主义,并一直延续至今,才能在历史长河之中熠熠生辉。
同时,作为一种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也是正确认识历史的思想武器。中国历史的发展,不仅使优秀传统文化代代相传,也给世人留下了一些值得商榷的因素。例如,自古以来,在祖先崇拜观念的影响下,中国民众一直很重视殡葬这一历史礼俗,这虽然对于传承孝道、联络亲缘具有一定的社会功用,但也涌现出不少问题。清代徐宗幹、许瀚修纂的《济宁直隶州志》曾有如下记载:“今则穷工极巧,富者费数百金,贫者亦不下数十金,生而茅檐瓦舍,死而龙阁凤楼,有是礼乎?”[4],因殡葬造成的铺张浪费、攀比成风、封建迷信等情况长期存在于中国社会,使其在历史上饱受争议。对此,只有以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全面辩证地认识历史礼俗,获得正确的历史见解,并在此基础上积极总结经验教训,努力引导广大中国民众自觉破除遗风陋习,才能以古为今用,使其适应历史发展的需要。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历史发展历程中的一大优势。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是始终保持人民群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坚定信心的基石,而在党的领导下开展学科建设,马克思主义不可或缺。毫无疑问,作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组成部分,历史学也必须深刻理解与马克思主义之间的学理关系,始终接受马克思主义的指导。这不仅因为马克思主义是正确认识历史事件的思想武器,能够揭示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避免主观臆断和偏见,更取决于始终坚持其指导地位,是马克思主义深度融入历史学研究的首要前提,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科专业体系发展方向的重要指标,有助于推动历史学这一学科的长足发展。在构思未来、不断谱写二十一世纪新篇章的当代中国,继续汲取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精华,仍是一场前路漫漫的远大事业。
因此,必须追根溯源,深刻认识马克思主义与历史学之间的学理关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具体而言,在理论层面,要将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作为重要的精神源泉,努力培育理论思维,做到以学促行,以行践学,知行合一;在思想层面,务必实现真诚学习、深刻理解、坚定信仰和实际应用,树立唯物史观的世界观与方法论,从马克思主义的形成、发展、内涵等领域深度把握历史,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者对中国历史的推动,以此为基础,将马克思主义作为最重要的理论依据持续融入。
二、强基固本:以“四史”教育进一步深化马克思主义的融入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七次集体学习中指出:“学习党史、国史,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继续推向前进的必修课”[5]。这一思想涉及中国共产党从革命战争到治国理政历程中的诸多关切,蕴含着深刻含义。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背景下,广大学人不仅要深刻认识马克思主义与历史学研究的关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领导,更需要积极弘扬。
古往今来,任何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政党的形成和发展,都离不开对其历史的回顾与总结。作为中国历史具有跨时代意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四史”见证着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到开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篇章的全部历程,传承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可以让人们更好地了解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历程,增强对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也有助于揭示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伟大胜利的历史规律,为现实提供重要启示。纵观“四史”,无论是战争年代还是和平年代,都涌现出了众多英雄的光荣事迹,例如英勇无畏飞夺泸定桥的红军战士、面对日寇誓死不屈的杨靖宇、为人民鞠躬尽瘁的焦裕禄等,都为党和国家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对于中国人民而言,这些英雄人物不仅不陌生,还因为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开展“四史”教育,而被后人所努力学习与代代传承,进一步展现出“四史”是推动全社会不断进步的重要动力。
“四史”教育的不断深化,可以为马克思主义深度融入新时代历史学研究提供坚强后盾。马克思认为:“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6]。据此,历史学的整体发展方向,是由当前整个社会的实际条件所决定的,伴随着社会变迁而不断推进。从这种意义上说,坚持马克思主义,是有着高标准且与时俱进的要求。具体到“四史”教育而言,应该深刻认识到,“四史”的学习教育具有自身的特点和规律,要继承与发扬马克思主义的优良学风,必须不断学习和全面总结“四史”,确保“四史”留下的宝贵历史经验得到传承和发扬,努力从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历史进程中学习领会马克思主义,才能够更好地从新的视域深刻理解中国历史的发展趋势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真谛,更为有效地的认识与改造客观世界。
然而,在现代社会,一些年轻人热衷于去探索外来新事物,这很容易在未知当中迷失方向,忽略原则性问题,甚至出现受到境外势力影响,妄议中华民族历史伤痕的不法行径。虽然在近代历史上,闭关锁国政策曾使中国一度落后于世界发展潮流,给后人留下了开放包容才能推动社会进步的沉重历史教训,但作为当代青年,除了要注意科学文化素质的发展,提升自身的知识储备,更应重视思想政治素质的进步,不断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而自发接受“四史”教育正是其实现途径。只有积极动员广大青年参与其中,以持之以恒的教育为基础,塑造党在历史上的光辉形象,才能让他们明白保家卫国的模范人物与为人民服务的先进事迹绝非遥不可及,而是体现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正是因为7wTVTPd7Yhq/ORBBCxWZlnzGg34WxaBqYwfO2jBsHUc=他们,中国才会取得今天的辉煌成就。归根结底,让广大青年面对历史与时政问题时能够做出正确的判断,拒绝低俗趣味和拜金主义,重新树立宏伟理想,塑造坚定信念,深远持久地提升思想觉悟,对个人和国家的未来充满期待。
针对当前出现的新情况,“四史”教育也应该不断与时俱进。作为对百年奋斗历程取得的卓越成就和经验教训的回顾总结,新时代提出了进一步深化“四史”教育工作的新要求,即要加强党对“四史”教育工作的领导,强化政治责任,提高政治能力,用好红色资源,把学史用史提高到新水平,努力形成立足现实、展望未来、指导实践的方式方法,教育引导广大干部、群众牢记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怎么来的,以此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追求,推动全社会形成自发的学习氛围,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使其深入人心、代代传承。另一方面,广大青年学者也应该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努力深化对“四史”这门“必修课”的配套研究。例如,作为红军长征时期自遵义会议以来规格最高的政治局常委会议,1935年7月,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中共中央领导人在川西藏族聚居区召开了卓克基会议,“中央领导同志在此停留一周,在藏民中广泛进行北上抗日的爱国宣传”[7],不仅在当时有力丰富中央关于民族团结问题的认识,也在今日传承长征精神的同时促进文化旅游与乡村振兴融合发展,卓克基会议旧址、西索民居等地仅在2022年6-7月就接待游客40.11万人,实现相关收入34636.59万元。但是,这一具有重要意义的“四史”研究对象,却至今未被史学界高度重视,已有研究成果对卓克基会议相关史实的研究长期不足,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当地红色文旅发展对策的进一步制定。有鉴于此,只有着重收集与“四史”相关的近现代档案、地方志、报刊、文史资料,甚至是人民军队留下的石刻标语、口述记录,通过对这些类型不一、内容丰富的创新性史料,实事求是地进行筛选与考证,为深入研究提供更多切实有力的历史文献依据,并不断推动研究范式的创新,“兢兢业业为党存史述史、树碑立传、传经弘道”[8],才能更为正确地分析相关历史问题,深入理解党的宗旨,深刻领悟党的先进性,在书写中国共产党波澜壮阔的光辉奋斗历程中,强基固本,进一步推动马克思主义在学术研究领域的深度融入。
三、与时俱进:建设一支始终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史学研究队伍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9]。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崇尚自己的历史,有治史、用史、学史的传统,早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出现从事历史记录、研究的专职人员:史官,并在历朝历代不断发展,一直延续至今,虽然不乏部分编纂者具有一些过度美化当权者的表述,例如由民国时期张维翰、童振藻编纂,被视为“中国第一部现代意义的城市志”[10]的《昆明市志》,就对云南督军唐继尧在省会市政方面的贡献大加溢美,但纵观中国不同时期的历史编纂者,整体上还是以相对客观的记载为主。
然而,在中华民族面对紧要关头的抗日战争时期,日伪当局为了在沦陷区控制思想文化,妄图达到统治中国民众的愚民效果,曾组织人员开展大规模修志活动,其所编纂的历史著作,被后世称之为“汉奸志”。不可否认,此类方志记录了抗战时期沦陷区的部分社会情况,客观上保留了侵略罪证,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但这些为日伪服务的历史工作者在思想上投敌叛国,导致其得出的结论,不是为日伪的奴化统治歌功颂德,就是对中国抗日武装污蔑抹黑,“黄公于民国二十八年三月间来权横磁篆,见及斯患,力圆拯济,当是也,县政所及一城而已,城防之外土匪,肆虐乡曲之间,伏莽纵横,议者咸以匪势浩大,恢复治安,必须请兵上宪,大举清乡而后可”[11],可谓颠倒黑白,辱国害民。有鉴于此,必须在个人的学术创新中深度融入科学理论。
由此可见,在历史学科发展的历程中,建设一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历史学研究队伍至关重要。对此,自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涌现出郭沫若、吕振羽、范文澜、翦伯赞、白寿彝等众多马克思主义史学家。同时,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相继通过了《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等三个历史决议,集中全党智慧回顾了建党、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问题,并做出明确结论。党对历史经验教训的总结与研究,为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长远发展指明了坚定的方向。同时,党和国家立足于整体发展战略,明确历史学在哲学社会科学中的学科发展定位,建立了一批以培养合格的历史学研究队伍为根本的专业科研机构与人才发展体系,充分激发其活力和潜力,努力推动历史学研究的学术创新,使其成为建设文化强国过程中不容忽视的重要力量。
不过,在中国社会的发展历程中,社会观念也会随之不断变迁,新的现象和问题不断涌现,许多历史学研究者都曾在新旧观念中间有过徘徊,希望能在参与社会时探寻到适当的切入点。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需要系统研究中国历史和文化,更加需要把握人类发展历史规律,在对历史的深入思考中汲取智慧、走向未来”[12],对历史的正确认识与深入分析,揭示其背后深刻的内涵,是保持对本国、本民族历史充足信心的前提。在进一步塑造当代主流意识形态的新时期,历史学研究队伍应始终坚持正确政治立场,既要永不忘记自己国家的历史,关注国家发展和人民福祉的需要,也绝不能成为自己国家历史的曲解者,始终保持历史研究的客观性。
在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中国社会发展进入转型期的当下,作为历史学研究队伍重要组成部分的青年学人,应该主动接受新时代赋予的更高要求,教育全体人民坚定历史自信、筑牢历史记忆,让历史学研究始终闪耀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光辉。具体而言,应在宏观领域紧密关注时代发展,在历史问题时兼具现实关怀,及时了解人类优秀文明成果,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深度融入历史学科的学术创新之中,以坚定的意志和不懈的努力,树立强烈的历史感、责任感、使命感,努力对国家发展与民族复兴做出自己能力所及的支持;在微观领域时刻关注学术动态,勇于参与史学难点问题的考察,提高探索历史趋势的思维能力,深入阐释不同历史事件背后的各种底层逻辑,为相关政策的制定与执行提出行之有效的建议。这不仅是广大青年学人应该自发遵循、始终贯彻的思想准则,也是推动新时代历史学研究能够不断实现学术创新的力量源泉。
四、结语
综上所述,马克思主义思想,不仅在宏观上反映着社会发展的趋势,让广大民众了解时代精神,为弘扬中国优秀历史文化提供有力支撑,也被视为引领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前进方向的指路明灯,不断推动历史学研究在广袤的思想原野上稳步行进,深远持久地影响着政治史、经济史、科技史、思想史、军事史、民族史、区域史等历史学研究的多个领域,使其兼具理论意义与学术价值。因此,广大青年学人要实现全面发展,必须将马克思主义深度融入历史学研究之中,秉持崇高信念,有的放矢地探寻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丰富内涵,基于实际行动践行理论与学术的统一,深刻揭示其中蕴含的历史规律,在以新的史学研究成果积极面向世界的同时,加强思想建设,增强政治意识,坚决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始终保持对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坚定信心,努力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长远发展贡献历史智慧。
〔参 考 文 献〕
[1]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5-19(02).
[2]毛泽东.论新阶段[J].解放,1938(57):36.
[3] [清]顾炎武,著.日知录集释[M]黄汝成,集释,秦克诚,点校.长沙:岳麓书社,1994:471.
[4] [清]徐宗幹,修,许瀚纂.济宁直隶州志[M].南京:凤凰出版社,2004:162.
[5]在对历史的深入思考中更好走向未来 交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答卷[N].人民日报,2013-06-27(01).
[6] [德]马克思,恩格斯,著.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8卷[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61:121.
[7]中共阿坝州委党史工作委员会办公室.红军长征过马尔康[J].阿坝州党史研究资料,1984(08):1.
[8]曲青山.立足实际、守正创新 努力在党史学习教育中走在前、作表率[J].旗帜,2021(04):20.
[9] [后晋]刘昫,等.旧唐书 卷七十一[M].北京:中华书局,1975:2561.
[10]宋永平.童振藻首创城市志[N].云南日报,2006-07-18(09).
[11]黄希文.磁县县志[M].台北:成文出版社,1968:542-543.
[12]习近平.致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历史研究院成立的贺信[J].历史研究,2019(01):4.
〔责任编辑:包 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