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素集聚下齐齐哈尔市城市文化发展与对外推介的策略研究
2024-12-31董芳
摘 要:本文主要从要素集聚角度展开分析,突出强调了城市精神文化在城市文化发展中的核心引领作用;提出通过明确城市文化定位,提炼城市文化核心价值,以“文创+”为导向,以生态文化、冰雪文化、非遗文化、多民族文化四驾马车驱动齐市城市文化发展;倡导在青年优先发展理念下,探索劳动力要素与城市文化发展契合点,构建与时代需求相适应的劳动力社会流动格局;强调优化城市空间形态,刻画独树一帜、高辨识度的城市形象;全力发掘城市特色文化要素,并协同创新要素,建立健全、完善提升传统文化和创意文化相融合的主题博物馆等城市文化设施,将非遗保护与传播融入到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依托新媒体技术,以“互联网+”创新文化传播方式,借助多媒介、多模态、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先进技术,构建旅游+IP模式、城市吉祥物+IP模式,打造沉浸式城市文化体验项目、主题游戏和APP,开发元宇宙、区块链等新技术新产品,讲好城市故事。
关键词:要素集聚,城市文化,城市文化发展,对外推介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24)12 — 0143 — 04
在当今经济文化全球化、一体化日趋加强的时代,经济与文化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关系日益凸显。经济发展需要文化的精神动力引领,而文化发展也必须有经济作为载体和助力。文化竞争力是城市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素,在城市发展中有着决定性地位和作用。文化是城市的内核,抒写城市的人格与气质。代表着城市主体共同精神追求和价值认同的城市文化已经成为当代中国城市社会发展当中不可或缺的社会资源。
一、城市文化的内涵和要素聚集的概念理解
(一)城市文化的内涵与作用
城市文化是城市区域内生活的人类在改造自然、社会和自我的对象化活动中,共同创造的形态文化、经济文化、社会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城市文化载体的内涵体系包括理念文化、行为文化、产业文化、人文景观文化、自然景观文化。简言之,城市文化是物质创造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具有集聚性、辐射性、开放性、兼容性和世俗化特征。城市文化是城市的精神根本,主宰城市竞争力。在当代中国,城市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例如,依照对欧洲144个城市中58个社会经济和文化变量的数据库抽样分析,所有城市都有强有力的文化政策导向。采用非线性方法通过机器学习技术进行数据分析,发现文化变量在这些城市的功能组织中起着核心作用。
(二)要素聚集的概念理解
要素聚集是指资本、技术、标准、品牌、制度、人才和经营网络等经济要素,以"要素流"的形式,通过提高要素聚集的组合集中程度或提升要素流级别的方式,彼此联系、相互作用的过程,是要素的空间集聚。要素聚集可分为劳动力要素的聚集、资本要素的聚集、技术要素的聚集和制度要素的聚集几方面。全社会的发展都离不开生产要素。同样,城市发展也与要素数量的增加、质量的改善和要素间配置方式的优化息息相关。
二、齐齐哈尔市城市文化发展与传播所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城市文化发展要素明显不足,对齐市的城市精神文化内核突出强调不够。虽然强调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但缺乏对自身城市精神文化的特色突出和气质凝练。同时,因为对城市精神文化内核的具体行动效力和实施力度不够,所以难以形成从政府到市民的上下合力、全民动员,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城市精神文化思想理论与具体实践之间的部分脱节。
(二)对城市文化资源开发力度不够,利用效率不高,发展手段单一,宣传形式偏重于传统,缺乏创新。以非遗文化和少数民族文化为例,在齐市两者虽然品类众多,独具特色,但由于缺乏推介平台,本市的市民对具体非遗项目大多缺乏了解,酒香也怕巷子深。网络平台只有一个以齐齐哈尔市群众艺术馆命名的,与非展遗文化展示相关的微信公众号,并且由于内容缺乏特色,获得公众的关注度并不高。非遗文化和少数民族文化在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推广程度不高,即便有也是处于单打独斗的状态,缺乏体系和系统性、整体性,艺术层次不高。少数民族民俗文化也仅限于小范围内的年庆活动,缺乏政府层面搭建的、在全市域范围内的有计划、系统性的实地推展。
(三)城市文化产品品类单一,非遗文化、少数民族文化和现代文化、流行文化融合度不高、创新性不强,缺乏文化创意标识和特色城市文化形象。以齐市的“鹤”文化为例,相关文化产品仅限于对“鹤”形象的原型仿制。城市文化形象模糊,缺乏独属于齐市的创意品象设计,产品风格缺乏特色,“鹤”文化产品品类开发程度有限,与齐市特有的少数民族文化、非遗项目结合力度不够,“鹤”文化产品产业化程度不高,缺乏具有品牌效应的城市文化产品。
三、齐齐哈尔市城市文化发展与对外推介的策略与建议
(一) 塑造独具特色的城市精神文化内核,引领城市文化发展。以人为本,赋予城市文化以人文情怀。城市的知识、信仰、道德、习俗的是构成城市文化核心的元素,也体现了所有居民集体认可并遵循的行为准则和价值观。城市精神文化不仅塑造我们城市的物质环境,更造就了城市公民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以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导,以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工匠精神、科学精神、法治精神提升城市文明程度,树立开放、创新、包容的城市品格。以优质的公共文化设施布局、丰富的文化产品,完善城市公民文化生活,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以今年冬天火爆全网的“尔滨”为例,除了以冰雪大世界为代表的冰雪旅游不可抗拒的独特景观魅力外,离不开整个由政府到市民,自上而下“以客为先,以客为尊,以客为友,以客为亲”的全民总动员。“尔滨”对南方“小土豆”宠爱有加,设身处地、细心周到地考虑到游客的实际需求并在第一时间付诸行动,对出现的个别不法行为的毫不姑息、有力监管、快速处置,千方百计地提升旅游顾客的满意度和体验感,让游客感受到与冰天雪地的寒冷大相径庭的“尔滨”人如火如荼的热情。整座城市所闪现出的真诚、热情、团结、友爱、正直、善良、温暖、乐观等美好的城市文化与人文情怀,才是“尔滨”在2023年冬天得以爆火的真正原因。山东淄博得以爆火也是基于同样的原因。只有当一座城市以民主、文明、和谐、诚信、友善、敬业等正能量价值观凝聚其城市居民,并以城市文化的形式上下一心、自然统一地展现在城市烟火的每个侧面,镌刻成整座城市的城市印象和城市记忆时,整个城市文化所烘托的人文情怀自然是独具凝聚力和吸引力的。
(二) 明确城市文化定位,提炼城市文化核心价值,以“文创+”为导向,以生态文化、冰雪文化、非遗文化、多民族文化四驾马车,并驾齐驱带动整座城市文化发展。
在生态文化方面:作为黑龙江省西部地区政治、经济、科技、文化、教育和商贸中心,齐齐哈尔市四季分明,拥有著名的被称为世界最大的芦苇湿地的国家 4A 级旅游景区扎龙国家级珍贵水禽自然保区。作为重要自然资源和独特生态系统,湿地不仅为人类提供食物、淡水、基因库、水能,同时兼具调节气候、降解污染、调蓄洪峰、减少灾害以及支撑水循环、养分循环、生物多样性等功能,是湿地生态文化的发端。湿地的洲、滩、岛、水等地貌和丰沛的植被、珍稀鸟类一起,构成了动静相宜、完美和谐生态系统。以湿地为生存载体,各民族创造出了属于自己的宗教、风俗、生产生活方式、文化遗产、美学、教育等民族印记。扎龙湿地春有草长莺飞,千鹤归乡;夏有青芦葱郁,鹤影流连;秋有金苇成浪,鹤群飞天;冬有北风江寒,枯蓬残雪。各具特色、迥然不同的四季风景,加上早以写鹤、画鹤、吟鹤、观鹤自成一体的鹤文化,构成了齐市独有的湿地生态文化。在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以人为主体的生态价值观基础上,从对湿地的欣赏、崇拜、敬畏中,在与湿地的群落联系中领悟与升华,在人与自然的和谐融通中积累、发掘物质资源和精神成就,塑造独具魅力的生态精神、生态美学、生态制度、生态物质文化和生态行为文化。此外,齐齐哈空气质量优良,辖区内“一江九河” 零污染。上述原因都为齐市开展生态文化旅游,提供了极好的资源环境和物质条件。
齐齐哈尔也是全国唯一荣获“绿色食品之都”称号的城市,通过农业部认证的“三品”数量涵盖11大系列1080个产品。其中,140个获有机、绿色食品标识,940个获无公害农产品认证。梅里斯洋葱、讷河马铃薯和泰来大米获得地理标志认证。因具有无污染、无公害、安全、优质、营养性等典型特征,绿色食品顺应了世界食品贸易的结构变化,以及人们对食品质量需求不断提高和消费理念日益转变的总体趋势,具有深厚的市场消费基础。因此,齐市应加快绿色食品产业化进程,推进产品升级,创立特色品牌。依托绿色食品资源优势,突出发展绿色主导产业,推动确立生态产业的产业化,形成生产规模和市场,培养特色、优质品牌,不断确立发展各龙头企业在产品研发、生产、公关、包装、运输和市场营销各方面的优势,逐步形成种、养、加、流通一体化经营,通过建立基地、扶壮龙头、增加订单、拓宽销售渠道等方式积极推进绿色食品产业发展,走以名企带名牌的生态产业新型发展之路。
在冰雪文化方面:齐齐哈尔市冬季平均气温-20℃,全年辖区内水域结冰期约为 5 个半月,冰层厚度约 1m,开展滑冰、滑雪等冰上体育运动和冰雕、雪雕等冰雪娱乐活动的物质条件优越。冰雪运动、“江湖”冬捕、雪地温泉、踏雪观鹤、飞雪迎春等冰雪文化异彩纷呈。冬捕已被列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依托上述资源展开的狗拉雪橇、彩虹滑梯、雪地摩托等群众冰雪娱乐项目;温泉养生、凿冰捕鱼等习俗体验;“滚冰”祈福,祭湖醒网、头鱼拍卖等少数民族渔猎文化都丰富繁荣了齐市冰雪旅游的产品供给。
在非遗文化方面:齐齐哈尔市目前拥有国家、省、市、县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0项。其中,国家级非遗项目6项,省级非遗项目45项,市级非遗项目166项,涉及品类主要涵盖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曲艺、传统体育及游艺杂技、传统美术、传统医药、民俗、传统戏剧几大类。全市共建立非遗传承基地8个、非遗工坊10个、非遗传习所10处。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克东满绣为例,其曾被用作绣制帝王龙锦、宫廷文武官袍的专用工艺,被誉为“中国清朝皇族刺绣”。我们可以将满绣与齐市特有的“鹤文化”、时下流行文化相结合,利用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的积极认知、民族自信和热爱传承,迎合他们标新立异、特立独行的时尚追求, 以高级定制、高端品牌、创意产品等形式体验、融入、转化到现代生活当中。又如,源于公元900年以契丹人的烤肉制作为雏形的齐齐哈尔烤肉,以其食材的严格挑选、独特的拌肉技巧、丰富的调味品、熟练的烤制技艺、多样的蘸配菜选择、口感的层次感和丰富度而闻名,也体现了多民族融合的结果。为了充分诠释齐齐哈尔国际烤肉美食之都的美誉,应从繁育养殖、分割加工、冷链物流、超市门店、电商销售等环节推动烤肉全产业链建立与开拓。
在多民族文化方面:齐市的35个民族民俗风情各异,达斡尔族的黑灰节,回族的开斋节、古尔邦节,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敖包大会,锡伯族的抹黑节等民族特色浓郁。齐市可以在突出各民族文化独特性与多元性,兼顾静态开发与动态开发,非遗展示、民俗节庆的文化体验相结合的基础上;衍生出文创+商品,文创+内容产品,文创+演艺,文创+服务等形式。
(三)抓住契机,探索劳动力要素与城市文化发展的契合点,构建与时代需求相适应的劳动力社会流动格局。劳动力要素是现代经济体系发展的客观需求和必要组成部分。在当前,人口增长率下降、人口老龄化严重进而导致劳动力人口总量下降的趋势下,劳动力要素在城市文化发展中的作用尤为凸显。如何解决劳动力要素流动受阻、劳动力要素价格扭曲和劳动力要素配置效率低下等问题,通过创设就业岗位、促进就业公平、健全就业服务体系等一系列手段,保障劳动力供给数量、提升劳动力输出质量,创建公正、合理、顺畅、井然的劳动力迁移格局。
在当今劳动力主体减少、供给不足的社会形势下,青年是有效推进城市高质量发展的生力军,是城市发展的核心驱动力。2022 年 4 月中宣部、国家发改委、共青团中央等 17 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开展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试点的意见》中首次提出“青年发展型城市”的概念,着重强调以人为核心、青年优先的发展理念,不断优化政策环境和社会环境,满足青年多样化、多层次发展需求,将青年创新创造活力和高质量发展与城市创新创造、高质量发展相互融合、促进。因此,政府应切实了解并解决青年的现实问题和实际需求,出台更多有利于青年就业创业的政策,包括创业补贴,税收减免低息贷款等,以激发青年的创业热情和创新活力。其次,建立健全青年就业创业服务体系,提供创业培训、项目孵化、市场拓展等一站式服务,帮助青年顺利实现就业和创业。此外,还应注重与企业的协同,拓宽青年就业渠道,提高青年就业率。在青年发展型城市的建设中,就业创业支持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四)优化城市文化环境,有意识地将城市文化与城市地标相融合,塑造独树一帜、特色鲜明的城市形象,打造文化街区与景点,提高城市辨识度。以英国的曼彻斯特为例,从城市雕塑、马路标识到路边垃圾桶,都以该市著名的形象标识蜜蜂为主题,整座城市特征明显,令人印象深刻。上海的东方明珠、外滩、外白渡大桥,成都的宽窄巷子、锦里、武侯祠也属于类似的例子。如何将在中国拥有祥瑞文化、长寿文化等美好寓意的鹤文化,与非遗冰灯、卜奎玻璃画、宋氏刻瓷、玛瑙雕刻、陶瓷冰雪画、水冲石雕刻等非遗技艺相结合,创新出形神兼具的特色广场景观区、特色建筑群、主题雕塑、主题灯饰等,打造独一无二的城市地标和文化创意标识。
(五)提升城市文化设施水平,建立健全传统文化和创意文化相融合的为主题博物馆,文化馆、展示馆、传习馆、传承基地等, “以点带面”,逐步提高公众参与度,将非遗保护与传播融入到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城市文化发展虽然以城市精神文化发展为核心,但也同样离不开城市规划、居所设计、基础设施建设、社交公共空间搭建、公共文化活动设计、城市科学文化普及教育等方面的城市公共服务建设。齐市可以优化青年就业创业、婚恋交友、社会融入、文娱社交、权益保障环境;利用保障性住房、公租房、人才公寓等在解决、提升青年居住条件的同时,缓解、降低青年的生活压力;借助各类O2O平台催生新型青年社群和网络社区;营造公平优质的生育、托育、教育环境;组织动员青年引领城市文明风尚、投身创新创业热潮、助推生活品质提升。
(六)充分结合传统媒体,依托新媒体技术,以“互联网+”创新文化传播方式,讲好城市故事。齐市可以建立大型非遗文化园,将克东满绣、民间剪纸、玛瑙雕刻、景泰蓝制作、嫩江卵石画、依安烙画等非遗项目集中在一起,建立手工坊区,增加当前流行的DIY形式和传承人与游客的互动合作环节;联合齐市烤肉、龙江正宗扒猪头、龙福老窖酿造、克东腐乳等非遗项目,建立非遗美食一条街;建立民族演艺园,集中展示达斡尔族萨满舞、满族花棍秧歌舞、舞中幡、鄂温克族萨满舞、朝鲜族碟子舞、回民舞龙舞等。齐市还可以通过举办文化节庆活动,承办国际艺术节、音乐会,开展与国际友好城市间的文化艺术交流展、巡回演出等方式,建立国际文化交流平台,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另一方面,以数字技术,互联网技术和移动通信技术为支撑,依托微博、微信、博客、播客等社交媒体,抖音、快手等短视频社交平台和百家号、知乎、小红书等自媒体平台,利用新媒体即时性、交互性、个性化、多元化、超媒体性和超时空性的特质,以多媒介、多模态形式,孵化出优秀的、具有较强公信力和影响力的“网红”主播,营造“出圈”效应,打造“亮点”城市。利用“Z 世代”年轻人对于动漫电影和网络游戏的热衷,借助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先进技术,打造沉浸式城市文化体验项目、开发城市文化主题游戏,APP,构建旅游+IP模式、城市吉祥物+IP模式,吸引更多年轻群体的关注与参与。针对“Z 世代”群体的消费价值观,投其所好开展内容营销创意,开发元宇宙、区块链等新技术新产品。以线上线下的互动体验,具象化人们对城市文化的经历与感知。
四、结语
城市文化是城市的内核,是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整座城市形态文化、经济文化、社会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其中,城市精神文化是城市人格的核心内容和根本体现。城市文化发展是一座城市得以发展的核心动力和竞争力,需要城市区域内各要素间的合理流动和有效配置。只有在保障生态环境这一城市发展基本生存空间的基础上,抓住青年劳动力福利,促进人口合理规模、合理结构、合理分布;全力发掘城市特色文化要素,并协同创新要素,二者相得益彰;建立健全、完善提升城市的公共服务体系;坚定坚持对外开放,搭建城市文化国内与国际、现实与虚拟文化交流平台;充分利用人口要素、经济要素、土地要素、金融要素、创新要素、文化要素、公共服务、对外开放、生态环境各要素间协调发展,才能使齐齐哈尔市搭上中国经济文化发展快车,起步腾飞、再创辉煌!
〔参 考 文 献〕
[1]王世铎.我国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教材中农村文化呈现特征分析研究——以人教版和北师大版教材为例[J].教育科学,2014(06):51-55.
[2]陈昊.土家族新生代农民工城市文化适应研究——基于湘西土家族新生代农民工的调查[D].武汉:中南民族大学,2011:23.
〔责任编辑:杨 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