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毛泽东对“第二个结合”精神实质的先行探索及当代启示
2024-12-31周玉琴李佳佳
摘 要:“第二个结合”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过程中取得的理论创新成果,标志着我们党又一次的思想解放。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在其著作中从内容形式、价值理念、方法论以及思想路线层面对“第二个结合”进行了先行探索,为新时代推进“第二个结合”,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提供了宝贵经验。新时代担负新的文化使命,需要实现文化自信与胸怀天下的统一、问题导向与人民至上的统一、实事求是与守正创新的统一,以“第二个结合”造就新的文化生命体,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关键词:毛泽东;“第二个结合”;马克思主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图分类号:B0-0;A84;D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24)12 — 0034 — 06
2021年在建党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明确提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这一新命题,即“第二个结合”。2023年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明确了“第二个结合”的重要性,“‘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让我们能够在更广阔的文化空间中,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创新。”①“第二个结合”是中国共产党人在新时代推进“第一个结合”基础上开辟出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标志着我们党的理论自觉与实践创新达到了新境界。毛泽东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开拓者,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历程中,对“第二个结合”进行了先行性探索并作出开创性贡献。本文以毛泽东的《实践论》《矛盾论》《新民主主义论》和《改造我们的学习》四本经典著作为考察对象,通过文本解读揭示毛泽东对“第二个结合”的原创性贡献,对于新时代以“第二个结合”推进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实践与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具有重要的启迪与意义。
一、毛泽东对“第二个结合”先行探索的历史背景
毛泽东对“第二个结合”的先行探索,是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结合”思想与“传统文化”理论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实践过程中的必然要求,并与毛泽东自身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以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养密不可分。
(一)理论根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结合”思想与“传统文化”理论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思想理论为毛泽东探索“第二个结合”提供了理论基石。首先,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结合”思想强调了马克思主义必须同本国具体实际相结合。马克思向来反对以教条主义态度对待和运用其理论,“我们不主张树起任何教条主义的旗帜”①。恩格斯也指出:“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②其次,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传统文化”的观点为科学对待传统文化、合理运用传统文化提供了原理上的支撑。在理论视角上,马克思、恩格斯以唯物史观为基石,从生成论、认识论、价值论等多维度理解“传统文化”的整体逻辑和基本原则。文化建立在社会经济结构基础上,并对社会的经济结构和政治结构给予一定影响。因此必须重视文化对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同时文化是具有相对独立观念的上层建筑,不同时代的文化不会因本时代社会经济政治的变化而被阻断,马克思阐明了社会传统的继承性特征,认为“一切已死的先辈们的传统,像梦魇一样纠缠着活人的头脑。”③因此,文化虽是具体的存在,但它不能脱离过去的传统。毛泽东继承与发展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理论思想,在正确认识和把握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对“第二个结合”进行了先行探索。
(二)实践导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第二个结合”的必要性与可能性
从实践要求来看,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具有必要性和可能性。从“结合”的必要性来看,马克思主义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真理,必须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才能起到指导作用,这里的“具体实际”包含中国具体国情和社会实际,自然也隐含了中国的传统历史文化。马克思主义诞生于欧洲,融入与之迥异的中国社会自然要经历一个渐进式的过程,何以能够真正实现与中国具体实际的深度结合,其关键就在于能否真正融入中国的文化环境,成为具有民族特色、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马auDXuP42Wu41BdseaQeZ+wKNnDV1xMZzLxu51ixwgSU=克思主义要解决近代中国“向何处去”这一重大问题,必须要首先在中国落地生根,被中国共产党人与中国人民接受和掌握。从“结合”的可能性来看,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虽产生于不同的时代和文化背景,但彼此存在高度的契合性。马克思主义作为改造世界的科学理论,其实践性和开放性决定了必须与时俱进地汲取不同时代、不同民族的历史文化精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突出的包容性特质,在悠长的五千年历史长河中与不同民族的文化交流共生,与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在宇宙观、社会观、道德观、天下观等层面也存在着高度契合性。可见,性质与内容上的会通使二者的结合共生具有了内在规定性。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须结合、能够结合,为毛泽东的先行探索提供了重要条件。
(三)个人因素:毛泽东作为杰出历史人物的深厚理论文化素养
毛泽东自身学贯中西,熟识和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其探索“第二个结合”的重要个人条件。历史唯物主义肯定杰出历史人物对于历史进程具有重要推动作用,毛泽东作为中国历史上的杰出人物,其思想理论和实践活动对于近代中国社会的发展有重大而深远的影响。毛泽东出身农民家庭,自幼进入私塾接受中国传统儒家文化思想的启蒙熏陶,这为他深厚的传统文化素养奠定了基础。少年时期的毛泽东出乡关求学开阔视野,旧中国的社会危机激起了他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在救国救民的理想激励下学习先进的西方近代思想文化知识以寻求改变中国社会面貌。青年时期的毛泽东学识渐长,他既受儒家文化“圣人救世”的思想影响,同时又接触到了当时社会流行的改良主义思潮,渴望探索出一条救国救民之路。经过湖南自治运动和五四运动的洗礼后,在反复的比较和鉴别中毛泽东意识到单纯依靠改良主义、资产阶级启蒙思想以及传统的道德观念并不能改变旧中国的社会面貌,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科学社会主义才能引领中国前进的方向。中国传统文化给予了毛泽东深厚文化修养,使他熟稔中华民族优秀历史文化,成为中华文化精神人格化的典范;对马克思主义的学习、理解和运用,使他深刻领悟马克思主义精髓,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先驱者。
二、文本解读视域下毛泽东对“第二个结合”的先行探索
毛泽东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不断尝试从内容形式、价值理念、方法论以及思想路线层面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的历史文化、中华民族传统的优秀思想结合,其对“第二个结合”的先行探索在经典著作中有鲜明的体现。
(一)内容与形式创新:马克思主义哲学高度上的“第二个结合”
《实践论》与《矛盾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典范之作。从“两论”的理论基础看,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与中国传统文化构成了“两论”的重要理论支撑,毛泽东在“两论”中实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在内容与形式方面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从内容层面来看,“两论”保留了中华传统文化的概念形式,对其内容进行了改造和重释,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的基础上建构了传统文化新的内涵寓意。“知行观”是中国哲学史上长期探讨的经典问题,古代有“知先行后”“知行合一”“行先知后”等不同看法,其中明代王夫之提出的“知行相资以为用”观点是较为完备的朴素唯物主义知行合一观。在《实践论》中,毛泽东以中国革命实践经验为立足点,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实践观批判继承中国传统哲学知行合一思想,正确总结了实践与认识的关系,强调了社会实践的重要性,将中国古代朴素知行观改造重释为辩证唯物主义知行统一观,指出“我们的结论是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知和行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①,从而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了中国传统知行观。在《矛盾论》中,毛泽东汲取中国传统文化的朴素辩证法思想,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机融通提供了媒介,赋予二者新的内涵与意义。在这篇经典哲学著作中,毛泽东借用了“相反相成”一词来说明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问题,“‘相反’就是说两个矛盾方面的互相排斥,或互相斗争。‘相成’就是说在一定条件之下两个矛盾方面互相联结起来,获得了同一性”②。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常见概念,在毛泽东的话语体系下“相反”和“相成”被赋予唯物辩证中“斗争性”与“同一性”的新内涵,这是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中国传统辩证法的重要体现。
从形式层面来看,“两论”运用中国人民喜见乐闻的语言形式诠释和解读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辩证法,故而丰富了中华传统文化的时代生命力。在《实践论》中,毛泽东运用传统俗语“失败者成功之母”“吃一堑长一智”来说明劳动实践才是检验人们对获取的外界认识的真理性标准;经典名著《三国演义》中的“眉头一皱计上心来”与陆九渊《与曾宅之书》中的“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被引用来形象地解释感性认识与感性认识的关系及其重要性;“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生动诠释了实践决定认识,讽刺一些“知识里手”自封为“天下第一”脱离了实践,以俗语和方言的形式从正反两方面阐释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实践本性。在《矛盾论》中也同样如此。毛泽东在论述辩证法与形而上学两种宇宙观的问题时,引用西汉董仲舒“天不变,道亦不变”的观点以解释形而上学思想的表现;引用了“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和“兼听则明,偏听则暗”强调全面认识矛盾的重要性;运用《水浒传》三打祝家庄的例子,说明“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重要性;以通俗易懂的“相反相成”概念说明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此外,毛泽东也以批判性的思维看待传统文化,他通过分析神话典故的局限性以说明矛盾在一定条件下的同一性,“这就是说,神话或童话中矛盾构成的诸方面,并不是具体的同一性,只是幻想的同一性。科学地反映现实变化的同一性的,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③“两论”成功实现了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巧妙地处理了二者的关系,为推进“第二个结合”提供了重要启示。
(二)价值向度与方法论创新:新民主主义文化体系中的“第二个结合”
《新民主主义论》是毛泽东立足唯物史观,结合中国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具体实际,从中国共产党人的立场回答抗战相持阶段“中国向何处去”而写就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著作,它的发表标志着毛泽东思想走向成熟,同时也象征着中国共产党成功开辟出了一条中国文化发展的正确道路。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毛泽东基于“民族的文化”“科学的文化”“大众的文化”三重文化价值向度建构了新民主主义文化纲领,并提出了批判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的方法论,这其中都蕴含了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理论逻辑,体现了从价值向度和方法论上对“第二个结合”的探索创新。
在价值向度的创新上,毛泽东指出,“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就是人民大众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就是新民主主义的文化,就是中华民族的新文化。”④在“民族的”价值向度中,新民主主义的文化应该是反对帝国主义压迫、主张中华民族独立和尊严的文化。五千年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自立自强、顽强斗争的思想,正是这种革命传统与斗争精神使中华民族代代延续下去。民族危亡之际,毛泽东以唯物史观为指导,把握文化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强调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革命斗争精神,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置于民族和国家的前途命运大局中。在“科学的”价值向度中,新民主主义文化应该是反对一切封建思想和迷信思想,坚持实事求是,主张客观真理,倡导理论和实践一致的。具体表现为:第一,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科学指导思想。面对近代中国的文化危机,不同阶级的能人志士探求中国文化发展的不同道路,但最后都失败了。事实证明,唯有科学性、实践性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才能够正确指导中国文化的发展。第二,必须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科学原则。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开放的理论体系,倡导在实践的过程中实现理论的发展,因此新民主主义文化建设既要毫不动摇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也要立足于现实和实践活动,注重研究实际问题,实现理论与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第三,必须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态度。对待中国传统文化要秉持批判继承的态度,抛弃其中的封建性糟粕,从中汲取先进性思想,学习与吸收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在“大众的”价值向度中,“它应为全民族中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工农劳苦民众服务,并逐渐成为他们的文化。”①新民主主义文化是人民群众的实践智慧成果,其服务对象也是人民群众。毛泽东坚持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民本思想作为新民主主义文化建设的价值指向和思想资源,夯实了新民主主义文化的群众性基础。
从方法论的创新上,《新民主主义论》中关于新民主主义文化纲领的论述中就已经内在包含了“批判继承,古为今用”的方法论。中国共产党与中国人民都植根在具有深厚五千年历史文化传统的中国,重视本国的历史与文化遗产是应有之义。毛泽东本人十分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珍惜文化遗传,始终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否定观对待中国传统文化,既反对“尊孔读经”的文化复古主义,也批评崇洋媚外的西化思想,主张在吸收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必须将古代封建统治阶级的一切腐朽的东西和古代优秀的人民文化即多少带有民主性和革命性的东西区别开来”②,重视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这一方法论对于今天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三)思想路线创新:党的建设伟大工程中的“第二个结合”
重视思想建设是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传统和独特优势,毛泽东十分重视党的思想建设,认为思想建设是党的建设的必然要求,并在党的建设伟大工程中提出了思想建党的原则。在延安整风运动时期,毛泽东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创造性地提出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进一步加强了党在思想上的建设与团结。
实事求是一词的起源最早可追溯到汉代,东汉史学家班固在《汉书·河间献王传》中用“修学好古,实事求是”来表达对刘德治学态度和个人品质的赞美。而后唐代颜师古用“务得事实,每求真是也”从学风角度注解实事求是。明清之际以王夫之、顾炎武为代表的思想家提倡以“实事求是”为原则的实学,主张经世致用的哲学思想。可见,实事求是既具有考据方法和修身立德的意蕴,也彰显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积淀出的中国哲学的鲜明特色。毛泽东本人则深受“实事求是”思想影响,是践行实事求是的典范人物。出生于湖南的青年毛泽东深受以“经世致用”为思想主张的湘学士风影响,他关心世事,既读课堂上的“有字之书”,亦投身于社会活动读这本“无字之书”,通过成立新民学会、投身驱张运动和湖南自治运动等活动,以自己的亲身实践继承发扬了实事求是精神。
毛泽东提倡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早有酝酿与发端。《反对本本主义》中提到,“马克思主义的‘本本’是要学习的,但是必须同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③;中共六届六中全会上首次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命题,明确要求实事求是地对待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的具体实际和历史文化。在延安整风运动开展之际,毛泽东已经有了此前中国革命胜利和失败的经验教训,延安相对稳定的环境也使他有契机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深刻掌握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原理,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践经验让他能够更纯熟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真理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正确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面对中国共产党已发展为一个具有八十万党员的大党以及党内的指导思想仍存在分歧的情况,毛泽东决心通过整风树立党内正确的思想路线,他以马克思主义关于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为基础,对中国传统概念中的“实事求是”进行创造性的诠释,指出“‘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④毛泽东用通俗易懂的中国话语和表达方式赋予了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有力地推进了党的思想路线建设,为凝聚全党力量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提供了路线支撑。《改造我们的学习》坚持以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原理为指导,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实事求是”思想,在推进党的建设这一伟大工程中实现了二者的有机结合,为全党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奠定了重要基础。
三、毛泽东对“第二个结合”先行探索的当代启示
以“两个结合”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是新的历史使命,毛泽东经典著作中关于“第二个结合”的先行探索为新时代推进“第二个结合”提供宝贵的理论资源和思想启示。
(一)坚持批判性与继承性相结合,以文化自信和胸怀天下实现“第二个结合”
文化自信作为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有了高度的文化自信,才能牢牢把握“第二个结合”的本质要求和深刻意蕴。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不是文化自大,不是以封闭的心态拒绝文化交流,而是在树立自身文化自信地位的基础之上,以开放包容的姿态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促进人类文明的交流互鉴。
毛泽东的文化自信和世界眼光是其能够成功践行“第二个结合”的重要成因。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毛泽东从唯物史观的高度指出文化的重要性,将文化问题与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相联结,把握文化发展规律,以马克思主义者的科学态度驳斥了近代中国社会出现的文化虚无主义、文化复古主义等思潮,提出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方法批判继承中国传统文化,以海纳百川的态度学习吸收西方的优秀文化成果,既赋予了马克思主义中国气派,又实现了中西优秀文化的和合共生。
新时代实现“第二个结合”,既要树立高度的文化自信,以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立场与方法继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中国智慧和中国理念,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筑牢中国式现代化的思想基底和文化支柱,为建设中华现代文明提供源泉动力;又要秉持胸怀天下的世界眼光,正确看待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的关系,在与世界各国不同文化交流过程中讲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故事,合理吸收与借鉴他国文化精华,实现“文化自信”与“文化他信”的统一,推进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的和谐共生。
(二)坚持实用性与人民性相结合,以问题导向和人民至上筑牢“第二个结合”
“问题是时代的声音,人心是最大的政治。”①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和人民性决定了它不可能是书斋里的学问,必须同时代共呼吸、同人民共命运,在解决最广大人民群众问题的过程中实现自身理论价值。同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也蕴含了宝贵的民本思想与经世致用理念,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进行批判性继承与改造,结合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在实践中形成了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路线。坚持问题导向和人民至上,是“第二个结合”的目标指向与根本任务。
筑牢“第二个结合”,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和人民至上。毛泽东推进“第二个结合”的出发点是为了解决中国革命中存在的问题。针对党内存在的思想问题,在“两论”与《改造我们的学习》中,毛泽东以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为指导,运用和改造了许多中国人民喜闻乐见的传统文化俗语、成语、典故,以富有中国风范的马克思主义话语纠正了党内存在的主观主义、经验主义问题。同时,毛泽东解决问题的最终落脚点是为了人民群众。“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②毛泽东坚持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原理,汲取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提到的“大众的文化”即反映了其推进“第二个结合”秉持的人民立场。新时代铸牢“第二个结合”,必须要立足中国国情与实际,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关注人民群众所急所盼的焦点问题,聚焦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中心问题,围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目标指向,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与方法,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关于治国理政、立德化民的优秀思想,为解决中国问题提供不竭的思想动力和智力支持。
(三)坚持原则性与创造性相结合,以实事求是和守正创新推进“第二个结合”
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观点,是我们党的基本思想方法、工作方法、领导方法,其本质要求是与时俱进、守正创新。习近平指出:“我们从事的是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守正才能不迷失方向、不犯颠覆性错误,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③只有坚持实事求是与守正创新的统一,才能体现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诠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常明变的价值旨归,推进“第二个结合”不断开辟新境界,创造新伟业。
毛泽东是实事求是与守正创新的典范人物,他以实事求是的态度推进“第二个结合”,开辟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新境界。毛泽东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和指导地位,在与教条主义的斗争中创造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道路;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与时代价值,在与文化虚无主义、文化复古主义的斗争中创造了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新文化,在实事求是中实现“第二个结合”的守正创新。新时代实现“第二个结合”,必须坚持实事求是与守正创新。实践没有止境,理论创新也没有止境,“第二个结合”是新时代续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的应然之举。守正是创新的必要前提,要求决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创新是守正的必然要求,要求决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要以历史自觉和文化自信守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正,以首创精神和科学思维不断创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新,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推动中华文化在新时代展现出蓬勃的生命力,历久弥新,更好地实现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宏伟目标。
〔参 考 文 献〕
[1]田鹏颖.实事求是开“第二个结合”的历史先河[J].理论月刊,2023(12):5-11.
[2]李文.从《实践论》和《矛盾论》看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05).
[3]冯留建.《新民主主义论》关于文化建设民族性、科学性和人民性研究[J].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2021,7(08):45-54.
[4]莫凡.“第二个结合”何以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历史方位、问题指向与时代创造[J].宁夏社会科学,2023(04):24-30.
[5]阎树群.论毛泽东的“结合”思想及其时代价值[J].马克思主义研究,2023(09):20-30+155.
[6]韩庆祥.全面深入理解“两个结合”的核心要义和思想精髓[J].马克思主义研究,2021(10).
[7]范嘉祥,杨增岽.马克思恩格斯经典著述中的“传统文化”析论——兼论“第二个结合”的原理性贡献[J].思想理论教育,2024(02):40-46.
〔责任编辑:包 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