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
2024-12-31常文峰蒲莉程伟
摘 要:新时代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内涵深邃、逻辑严密、系统完备,具体包括:“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科学自然观,“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观,“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的生态民生观,“山水林湖田草沙是生命共同体”的整体系统观,“用最严格制度保护生态环境”的生态法治观,“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之路”的全球共赢观。新时代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对于我国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推进绿色发展、建设美丽中国、促进全球生态治理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新时代;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
中图分类号:X2;D64;D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24)12 — 0011 — 04
伟大的时代产生伟大的理论,伟大的理论引领伟大的时代[1]。党的十八大以来,针对我国发展中长期累积的生态短板问题和全球共同面临生态环境治理赤字,党和政府以强烈的责任担当和鲜明的问题导向,形成了内涵深邃、逻辑严谨、体系完整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为新时代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理论武器和行动指南,确立了基本原则和根本遵循,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治理重塑贡献了中国智慧、中国理念和中国方案。
一、“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科学自然观
“自然观是对整个自然界及其发展规律的认识”[2]。人与自然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辩证关系,人类社会的发展就是“人化自然”和“自然人化”的过程,因此,“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是人类发展的永恒主题”[3]。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的核心和根本。它来源于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思想精粹,以“历史唯物主义为依托,以辩证唯物主义为宗旨”[4],系统地论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依赖自然,人对于自然具有主动性和能动性,同时,自然界对人类具有制约性。它厚植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诸如“天人合一”“道法自然”“民胞物与”“生生之德”“取之有道”“用之有度”等,是独特的生态智慧;它来源于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生态实践,以及对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的科学认识和全球生态问题的深度反思。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用之不觉、失之难存。”[5]人因自然而生,人与自然是一种共生共存、共荣共进关系。整个自然界具有物质性客观存在性。
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6],大自然是“生命之母、文明之基”[7]。人类发展活动必须敬畏自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本身之间关系。马克思认为:“不以伟大的自然规律为依据的人类计划,只会带来灾难。”[8]实践充分证明,如果人类尊重自然规律、有序合理利用自然资料,自然界会给人类慷慨地提供各种各样的物质资料和生产资料;如果人类违背自然规律、我行我素开发、无序粗暴掠夺自然,自然界将给人类无情的、严厉的惩罚。因此,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意味着我们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始终坚持生态为民、生态利民、生态惠民的理念,坚持生命共同体理念,坚持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协调统一,“以高品质生态环境高质量发展,加快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9]。坚持“走具有绿色底色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在世界范围内高举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旗帜,建立绿色化、智能化、低污染、低消耗的新型人类文明”[10]。
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为理念的绿色发展观
理念引导实践,实践催生理念。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新发展理念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原创性理论成果,是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最新理论结晶,是我国立足新发展阶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指导原则。
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习近平总书记经过长期思考和实践探索总结出的“两山”论,到2013年以国家主席身份首次出国访问时得到了进一步完善,至此,“两山”的论“趋于成熟和定型”[11]。“两山”的论为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提供了路径和遵循。这一理念在十九大党章修正案中写入党章,在2018年的全国两会宪法修正案中载入了宪法,从而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上升成为党的意志和国家的意志,为我们更好地推动绿色发展提供了理论武器和行动指南。
全面推进绿色发展。绿色发展就是要“解决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问题”[12]。生态环境问题本质上就是经济发展方式问题,绿色发展方式、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就是适应新时代新发展新要求的经济发展方式,是我国“发展观的一场深刻革命”[13][15][16][19][22][30]。绿色发展是我国实现高质量发展必然要求,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必由之路,也是治理我国环境问题和解决污染问题的根本之策。我国主要从实现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调整、能源结构和国土结构的优化,提供全民共建绿色之路,给自然生态修复和发展留下了充分休养生息的时间和空间,在新发展理念的指引下,“形成以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为主体的生态经济体系”[14]。因此,要坚持绿色富国、绿色惠民,走绿色发展的生态文明之路,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让绿色生态成为我国最大财富、最大优势、最大品牌,走出一条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现代化道路,让华夏大地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优美,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新格局,使中华民族在走向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新征程中阔步迈向生态文明新时代。
三、“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的生态民生观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民幸福生活的重要内容。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们生存的基础,生态环境关乎每一个人身心健康,关乎社会的发展进步。如果没有清新的空气、清洁的水源、安全的食物,没有良好的生态环境的相伴,即使人们再富裕,社会创造再多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所谓幸福美好生活都是无稽之谈。所以,良好的生态环境就是最起码、最基本的民生工程。因此,我们“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15]。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人类自身,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需要我们全社会各行各业行动起来,共同建设我们美好的家园。
着力解决损害人民健康的生态环境问题。改革开放以来,长期积累的各类环境污染呈现出高发易发频发的态势,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短板,严重危害着广大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已经变成民生之患、民心之痛。生态环境中最重要的大气、水、土壤受到污染,2013年以来,雾霾天气、一些地区饮水安全和土壤重金属含量过高等污染问题集中暴露,社会反响强烈,已成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突出短板,整治生态环境问题已然成为我国民生建设的优先领域,为了实施大气、水、土壤污染的综合治理,我国先后实施了以“气九条”“水十条” “土十条”为抓手,着力解决损害群众最直接、最现实、最基本的生态环境问题,切实扭转不断恶化、日益严峻的生态环境局面,切实把建设健康中国和美丽中国有机结合起来,造福人民。
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生态环境的需要。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奋斗目标。生态环境问题不仅仅是一个经济问题,也是社会问题和政治问题,我们党要实现下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建设生态文明“关系人民福祉,关系民族未来”[16]。在党的领导下,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代接着一代干,驰而不息,久久为功,推动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让广大人民生活在天蓝水碧、山清水秀的环境中,让我们的人民安居乐业、生活美满,使我们的人民生态环境改善,生活环境美丽,居住环境舒适,让广大人民确实享受到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带来的红利,让人民群众真真切切、实实在在地拥有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最终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多重和谐。
四、“山水林湖田草沙是生命共同体”的整体系统观
用系统论的方法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大自然是一个相互依赖、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庞大系统。辩证系统观认为:“整个自然界是物质的,它的结构层次是无限的,自然界是以系统的形式而存在的。”[17]当前的生态研究已经走向了社会—自然—经济复合体的生态系统。将治山、治水、治林、治田、治湖、治草、治沙等生态系统进行整体规划,统筹协调,综合施策,标本兼治,综合治理,这样治理就不会导致顾此失彼,不会因为片面性的治理而导致系统性的破坏,而是将山水林田湖草沙作为一个生命共同体全面地进行系统性治理。“山水林田湖草沙是不可分割的生态系统”[18] 。
坚持系统观念,用重大生态工程建设修复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坚持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深入实施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生态保护和修复”[19]。主要开展大规模的国土绿化行动,开展生态修复工程,设定生态红线,优化空间布局。为了构建高效、合理、可持续的国土开发空间格局,2013年7月27日,国家林业局宣布启动“生态红线”行动工程,这是划定了林地、森林、湿地、荒漠植被和物种四条生态红线[20],为生态环境保护,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人口、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保证国家生态安全提供可靠的依据。据统计,2012年至2021年,我国累计完成造林9.6亿亩,防治治沙2.78亿亩,种草改良6亿亩,新增和修复湿地1200多万亩[21]。中国森林连续30年保持双增长,荒漠化土地和沙化土地实现双减少,为全球绿色发展和环境治理作出了表率。
五、“用最严格制度保护生态环境”的生态法治观
有法可依,建立起源头严防的制度。全面依法治国是“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内容之4340d96828616127cc2598f2ee29b608一,依法保护生态环境是全面依法治国的应有之义,因此,“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依靠法治”[22]。党的十八以来,“我国制定了数十项涉及生态文明建设的改革方案,从制度保障等方面对生态文明建设进行了全面系统部署安排”[23]。2015年1月1日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被称为“史上最严”的环保法,这是“我国环境立法史上的又一座里程碑,是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成果”[24]。此外,我国制定和修订了环境保护税法以及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法与核安全法等法律和改革方案,基本形成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四梁八柱”。这些生态环境相关法律规章的修订、完善与实施,实现了生态环境保护有法可依,使生态环境保护不断走向科学化、制度化、法治化、规范化,为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障。
执法必严,创新生态环境保护监督制度。首先,实行生态环境督查制度。为了促进生态环境改善,加强生态环境的监管力度,我国健全完善了生态环境督查制度,实行“统一监管、分工负责”和“国家监察、地方监管、单位负责”监管体系。其次,加强机构改革力度。国务院组建生态环保部,对有关属于生态环境相关职能机构进行改革整合,推动国家生态治理能力和机构建设。2014年,最高人民法院设立环境资源审判庭。这表明,我国生态环境保护监督机制改革创新迈出了重大步伐。
违法必究,建立生态环境后果严惩制度。就企业而言,企业是经济的细胞,企业是生态环境污染治理的主体,严格落实谁污染谁付费的制度,加大对违规破坏生态环境、污染环境的企业和个体处罚力度,让违法者因为破坏生态环境而付出沉重的代价;就领导干部而言,实行环境保护考核“一票否决”制,建立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因此,建立科学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以法治思维、法治理念、法治方式,让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成为生态文明建设推动者、保障者与守卫者。
六、“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之路”的全球共赢观
积极参与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我们共同生活在一个地球上,尤其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时,任何一个国家都不能独善其身,全球化就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因此,保护生态环境,应对气候变化,已经成为全人类共同面临的挑战。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积极参与气候变化合作机制,加强与西方国家的沟通与协调,加强南南合作,坚决维护发展中国家的正当利益和合理关切。中国宣布“建立规模二百亿元人民币的气候变化南南合作基金,可以支持其他发展中国家”[25]。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站在全人类生存和发展高度应对全球气候变化,顺应时代发展,主动担当作为,积极参与全球气候变化治理,并于2016年9月3日加入《巴黎气候变化协定》,“这是我们对子孙后代必须承担的责任”[26]。我国为全世界生态安全和环境保护作出了积极贡献。
合作共赢,打造清洁美丽的世界。中国不仅追求美丽中国的建设,更追求美丽世界的建设。我国大力支持非洲实现绿色、低碳和可持续发展,在非洲建设清洁能源、培训生态保护人才,注入绿色资金,真正体现了我国真、实、亲、诚的对非方针。在一带一路倡议中,我国主张同沿线各国、各地区携手打造“绿色丝绸之路”[27]。我国“坚持绿色低碳,建设一个清洁美丽的世界”[28],共同造福于沿线各国人民,促进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与民生改善,让绿色发展成为我国的一张名片,为构建清洁美丽的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和衷共济,共建人类共同的家园。绿色是大自然的底色,是生命的象征,是美好生活的基础。土地荒漠化是人类生存和发展共同的挑战,我们要弘扬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共同推进全球荒漠生态系统联防联治,开发沙漠生态产业,让荒漠造福人类。通过积极参与全球生态治理和人类共同面临的生态危机时候,我国主张世界各国应当同舟共济,携手合作,“共同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29],全方位多视角多领域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落地生根,走深走实。
七、结语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30] 。生态文明是工业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人类社会的一种新式文明形态。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观开辟了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的新境界,在实践上也实现了山清水秀、绿色发展的新成就,为高质量发展、可持续发展和美丽中国建设提供指导原则和根本遵循,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了中国力量和中国智慧。
〔参 考 文 献〕
[1]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研究中心.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N].人民日报,2022-08-18(10).
[2]靳辉明.思想巨人马克思[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8:322.
[3]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基本问题[M].北京:人民出版社,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20:313.
[4]包存宽.生态兴则文明兴:党的生态文明思想探源与逻辑[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21:15-16.
[5]习近平.论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2:9.
[6]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面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49.
[7]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中国式现代化面对面[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23:142.
[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51.
[9]习近平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强调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 加快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N].人民日报,2023-07-19(01).
[10]任仲文.何为中国式现代化[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22:185.
[11]沈满洪.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研究——从“两山”重要思想到生态文明思想体系[J].治理研究,2018(02):7.
[12]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16.
[13][15][16][19][22][30]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36,8,5,77,99,6.
[14]习近平总书记在出席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生态兴则文明兴[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8-05-21(01).
〔责任编辑:秋 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