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片片花海 那绵绵山脉
2024-12-31徐海林
“天边走来一片片云彩,是你把眷恋落在我心怀,阳光知道我的情怀,那一片片花海在为你盛开,风儿带走一片片云彩,是你把牵挂记在我心怀,月光知道我的思念,我爱你就像绵绵的山脉……”
雨后的清晨,西装革履的他,带着神清气爽,开着自家的坐骑,穿过古城,越过湍河,跨上国道,向着几公里外的郊区,他心仪的内乡县中以现代农业示范园(以下简称中以园)奔去。
他叫庞博,是总部位于河南南阳的牧原集团的员工,中以园的负责人。大家都喊他庞总。
庞博非常喜欢这首歌。车载音乐播放着,伴着优美的旋律,迎着朝阳,迎着灿烂,他的心灵早已抵达“那片片花海,那绵绵山脉”。
一
从2016年中以园诞生的那一天起,庞博每天都沉醉在“那片片花海,那绵绵山脉”里。
“以设施农业为基础,构筑现代农业景象,是我们的初衷。如今,‘大棚像氧吧,蔬菜像鲜花,西瓜空中长,番茄树上爬’,已在这里照进现实。”
庞博不是诗人,但面对走进来的每一位客人,他总喜欢用诗一样的语言,来描述他和他的伙伴们钟情着的伟大事业。
一个现代农业产业园,了不起就是生长着各种各样的农作物呗,竟然有这么美的表达?但几次深入接触,我没有感觉到他有丝毫夸张,反倒觉得他的表达是具体的、生动的、形象的、贴切的。
你看,偌大的一个白色大棚里,藏着一片片绿色的海洋。九个水肥一体化的池水面上,漂浮着一个接一个的托盘、生长着多种多样的时令蔬菜,每一棵都特别的青翠和稚嫩,像少女的眼睛,如一泓清泉,清亮透明,青翠欲滴;像空中的云朵,悠然飘动,荡漾着清水出芙蓉的美。阳光穿过头顶的薄膜,直射着它们,穿透水层,泛出柔和的光。此时,再看它们,就像是一束束鲜花,盛开在海面上,飘逸在春风里,在向你招手,向你微笑,欢迎着你的到来。
你看,那一座座黑色的大棚,多像绵绵山脉。各种各样的反季节瓜果蔬菜,如大黄瓜、小黄瓜、羊角蜜、苦瓜、番茄、西瓜……在山下的棚子里盎然生长,孕育出片片绿色,成就出方圆数百里的菜园子、果园子。
智能大棚里,风速、空气、温度、湿度、光照,都是自动调节,冬季里的温暖,夏季里的清爽,在这里,你都能享受的到。置身在这个清新、亮丽的世界里,你一定会张开嘴巴,吮吸无比新鲜的空气。
这里的西瓜,不是长在地上,而是顺秧长在空中,但它们长不大,只有大人们的两只拳头大的个头。
这里的番茄,不叫番茄,叫“粉贝贝”,也叫“大卫王”。它的主干长得像树一样,而晶莹剔透的小番茄,像葡萄,爬在树上,一串连着一串,向上生长,由青色,长成红色,红彤彤,亮晶晶,水灵灵。当主干长到一两米高的时候,5Ul9h4sVncL3/u3NzjgCA3TcsQlGK0v3pXZBCEqhIVY=下面的枝丫一修剪,整个生命就坐卧在地床上,主干继续向上生长,一串串的小番茄,仍然像串串葡萄,爬在新枝干上,惊艳亮相。
“看着它们的样子,品着它们的味道,总感觉,还是叫‘大卫王’好,因为这番茄,不但是女人们的最爱,也是男人们的最爱,是男人们离不开的绿色保健品。”庞博说。
在这里,无论什么季节,你都能享受到春风扑面,聆听到拔节的声音,你会自觉不自觉地赞叹,一个春光明媚的世界。
这就是庞博的眷恋,这就是庞博的情怀。他和他的伙伴们,不,应该是他的战友们,每天都行走,不,应该是行吟,在这片片花海和绵绵山脉间,守护着人类生命的绿色摇篮。
这花海和山脉是拟人的,是通人性的,它每时每刻都会生成崭新的画面,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们来观赏、打卡、采摘、品味、畅想。
二
太阳升得快,黎明落在地上的雨水干得快,但都没有庞博的心灵快车跑得快。
雨后的中以园,格外地清净,迎接他的是停车场树上那叽叽喳喳的鸟们,还有16个和他有着共同梦想的大学生员工伙伴们。
时钟指向7点20分,他和他的伙伴们准时开始了晨会。在停车场旁的生产道上,他们分站两列,左右对称,正前方,就是水肥一体而蓄养起来的绿色花海,右前方,则是绵绵的黑色山脉。它们是他们的事业,更是他们的追求,面对着它们开会,那是心灵在低吟浅唱。
自从踏进这片土地,每天的晨会,他们是雷打不动的。尽管有时在院里开,有时在大棚里开,但决不是一种形式,而是新的一天最美的开启状态。
会议开始,他们先喊励志、加油、鼓劲的口号,然后做俯卧撑。
他们的口号,来自企业文化,来自价值追求,来自初心和梦想,仿佛要唤醒仍在沉睡着的田野。
“为什么要做俯卧撑?做农业的,已经够累的了!”我问。
“正因为做农业,与土地打交道,还要干体力活,所以才要把身体锻炼好,不然,忙起来吃不消。”他回答说。
做俯卧撑,完全凭自觉,男同志能做四五十个,女同志也能做二三十个。
做完俯卧撑,每个人开始报告今天要做的工作,包括产品准备情况、发货情况,有什么问题,建议解决的办法……最后,庞博点评,提出要求,明确任务,统筹安排。
晨会最多20分钟,但从他的点评里,能看得出,他最关注的是当天的产品价格。
事后,我夸他思路清晰,思维敏捷,而他却说:“抓工作的方法,都是从公司学来的。”
庞博出生于1987年,河南农大研究生,学的是农林专业。毕业后曾报考地方公安,在通知报到的那一天,他有了新想法:我是学农林的,干公安,专业不对口,难以成就人生价值啊!于是,他果断放弃,2012年应聘到以养猪为主业的牧原集团,成为一名融资专员。2013年牧原集团拓展产业链,组建牧原科技公司,连续两任负责人不知何故,申请调离,领导就安排他去负责这一块的工作拓展。
不接手不知道,一接手才明白,干农业,真的是太不容易了。这个时候的他,才体会到为何农家子女都要苦读书,上大学,出农门,奔前程;为何前两任都申请调离。他在犹豫中。
牧原有师徒文化,为难时,他就请教师父,师父说:“这就是个‘病鸡’,你给他招呼好,不死,都行了。”
师父话这样说,显然是不想给他太大压力。但他却暗下决心,我一定要把这个“病鸡”给治好,让它多产蛋,多孵化小鸡,多创造价值。
庞博来自农村,是农民的儿子,尽管父亲是一名村医,家庭条件相对好一点,但农村啥苦,他都见过、吃过。他相信,自己在大学学的专业知识,能用到实践中;他相信,牧原集团这棵大树,是他的依靠,只要不怕吃苦受累,就一定能干出名堂来。
功夫不负有心人。他引进山东寿光蔬菜生产大棚技术,将原来的立柱大棚改造为无立柱大棚,方便机械化耕作,降低了人工成本,提升了生产效率;结合当地地质、水分、气候等培育生产优良番茄、水果黄瓜;尝试利用牧原有机肥,发展瓜果蔬菜,获得成功。尤其是,引进的粉贝贝小番茄,竟破天荒地创造了一颗一元钱的“中国记录”,让一个3亩多地的大棚,年实现收益45万元,带动当地10多个贫困户脱贫致富。
初战告捷,他信心十足,也让地方政府看到了牧原大学生的执着,看到了现代农业的未来。
2016年9月,内乡县政府与牧原集团决定在牧原科技基础上,投资1.2亿元,新选址,建设中以现代农业示范园。
建设之前,庞博走出国门,踏进了以色列。以色列是一个严重缺水的国家,但却拥有世界最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在沙漠上种出了丰收的粮食和如花的蔬菜。他眼界大开。
2017年1月9日,中以园开工奠基,时任内乡县长杨曙光和牧原常务副总曹治年参加了奠基仪式。庞博感受到了肩上沉甸甸的担子。
做农业难,在一张白纸般的土地上做现代农业更难,他清楚自己承担的是一种全新的挑战,一种艰难的创新,一种艰巨的探索。他立志要拼出一片新天地来。
就这样,立足示范带动,做好小而精样板田,发展设施农业,开辟现代农业新路径,成为他矢志不移地追求。
建设第一个设施大棚期间,他几乎一天24小时都在现场,挽着裤腿和袖子,和外国专家、施工人员一起,风里雨里,水里泥里,加班加点地干。人累瘦了,脸晒黑了,妻子一周不见,来到工地看他,竟大吃一惊,说他“黑得发亮”“换了个人”“变样了”“不像他了”,满是心疼。而他却幽默地说:“在我们这里,你光看穿戴和工作,是分不清谁是农民,谁是大学生的。”
第一批大棚建起来了,世界上最先进的农业技术,在这里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水培蔬菜、无土栽培的番茄长出来了,吸引着当地的农民们就业,也吸引着各级领导关注的目光。
看着干部群众们纷至沓来观光、学习,看着中小学生们兴高采烈来研学、长见识,更坚定了他做大事业的信心和决心。
三
“尝尝,看口感如何?”
晨会结束后,我和他一同,走进了园区的销售市场。他一边查看正在包装的产品,一边询问着价格,顺手拿起两颗小番茄,递给我。
我尝到了小时候的番茄味道,想到了割麦天,母亲用白糖压出的番茄的味道来。
“味道还可以吧?”带着满满的自信,他扫视着一筐筐鲜嫩的瓜果蔬菜,问我。我点了点头。
“你猜我每天啥时间最开心?”庞博问我。我正想回答,还没回答,他自己就抢先回答了:“就现在这个时间。”
“是啊,(它们)就像刚出生的孩子,怎能不让人喜欢?”我感叹着。
我能理解他此刻的心情。他已经做父亲了,他一定是把这些产品当作自己的孩子,在付出,在培育,在欣赏;他是园区的负责人,他更是把这些产品看作团队的价值之所在,在追求。
这些产品,都是农户们送来的——他们是园区大棚的承包商,生产的产品由园区包销,“送给大型商超和餐饮企业的,这个时间已经送到位了。而这里,是面向自由市场的。”他告诉我,今天出啥货,能出多少货,货怎么走,昨天他们都了如指掌了。
园区真的像花园,我和庞博边走边聊,而他却不时地蹲下腰,用手把在路上雨水坑里乱爬着的一条条蚯蚓捡拾起来,扔到花草地里。看得出,他爱这里的一切生命。
“蚯蚓越多,土壤越好。挖一锨土,从蚯蚓多少,就能看出土壤好坏。你看(路上)晒死这蚯蚓,多心疼人!”他留意到,脚底下的干路上,确实有不少被晒死的蚯蚓,“它们是在清晨的雨后,从地里爬出来的。”
“人们常说,农作物生长,需要氮磷钾,其实不是这样,需要的是碳氢氧。碳氢氧从哪里来?只能从土壤里来,所以,我们要想尽办法,把土壤养好,丰富有机质。”
他进一步举例解释,假如植物吸收了土壤里10分的有机质,结出的果品只占70%,而植物秧杆都要占30%,这30%,一定不能浪费,必须还田。我们坚持还田,所有植物秧都要还田,这就是(园区)土壤好、蚯蚓多的原因。
说到秸秆还田,庞博还说到了闷棚的概念。啥是闷棚?闷棚分干闷和湿闷,是高温盛夏天,大棚秸秆还田的方法。干闷就是农作物拉秧后,不灌水,直接密闭在大棚内,让秸秆腐化。但这种方法仅能提高地面以上局部空间温度,能杀灭棚室表层的病菌和害虫,而对杀灭土层内的病菌和害虫作用甚微。湿闷,就是将大棚土壤足水浇灌,利用水的导热能力高于土壤的特点,使土壤耕作层达到较高温度,农作物秸杆在棚内闷烂,不但能有效杀灭土壤中的病菌、虫卵,从源头上控制病虫害发生,成本低,无污染,而且增加有机质,改善土壤品质。
“通过实践探索,我们感觉,干闷和湿闷两种方法相结合,才能‘化腐朽为神奇’,效果会更好。”他说。
那么,怎样检验土壤能量大小、结构好坏呢?插一根棍,不用力能插二三十厘米;用脚踏过,脚感松软,有反弹力;抓一把土,捏一下,轻轻松开,土壤轻微蓬松,就能看出土壤水量、透水性能、空气结构。好的土壤,作物长得健壮,光合作用好,有利于生长结果。
“植物和人差不多,我们就是要把人和植物的潜能,都充分激发出来,这样,才能获得理想的价值。”
农业园建设初期,庞博和杨曙光、曹治年在北京参加一国际性商业创新论坛,领导们与一外国政要在现场临时交流,他一口流利的外语,应了急,解了难。走出会场,领导们问起缘由,他说是在服务外国专家的过程中学习提升的。
他在田间,泥巴沾满裤腿,汗水湿透衣背,直接与农民,与基层干部打交道,是地地道道的新农人;而在北京,在更广阔的舞台上,他西装革履,一口流利的外语,为县长与外国政要对话当翻译,显然一个标准的“白领”。
四
“立足乡村振兴,只为富民而生。”
庞博的务实、专业,一直在感动着我。但有一个问题,一直萦绕在我的脑海中:园区毕竟是企业化管理,是要赚钱的。我问他赚钱的逻辑,他这样回答。
我依然不明白,甚至感觉他是在说大话,做企业的岂能有不考虑挣钱的道理?我心里这样想,嘴上却在夸,“境界,够高”。
“这不是我们境界高,是我们真实的价值追求,是企业文化的内在要求,不然,一年两三千万元的销售额,利润也是可观的啊。”庞博说,“企业追求利润是需要,但不是目标,我们的目标,是让当地的百姓能在自己有限的土地上,多产出,多赚钱。”
“牧原是按绩效发工资的,那企业如何考核你们呢?”我又问。
“既看经济指标,也不全看经济指标,主要看农户的参与量。”他介绍说,“我们销售额从起初的不足100多万元,增加到每年的2000万元上下,今年销售额将突破3000万元。销售额增加的背后,说明农户赚钱多了,而我们,前几年一直是负数,近几年,也开始赚钱了,一年也能有几十万元的盈利了。但如果赚钱多了,你就背离公司的初心了。”
“庞总,你来了!”我和庞博一同走进了一个个大棚,每走进一个大棚,承包户都像亲人一样,迎接着他,和他亲切地打着招呼。而他,不是看植物的长势,就是看产品的成熟度,还蹲下腰,一把一把抓植物下黑黑的土壤,捏捏,松开,闻闻——他这,一定是在看土壤的营养和水分。临走,他还不忘问承包农户,有啥困难需要帮助。
“为什么要建这么多黑膜棚?”看着一眼望不到边的黑棚,我问他。
他告诉我,首批建设的“白棚”,他们也称之为“冷棚”,尽管是标准的高科技、高收益的设施农业,也是未来农业的发展方向,但投资太大,园区示范经营,农民打工、收入不高。于是,他就在公司和地方政府的指导下,既面向未来,又立足当下,多流转些土地,做山东寿光的“黑棚”“暖棚”。这样,投资小一些,让农户承包经营,种植反季节蔬菜,一方面产品竞争力增强了,另一方面出的产品多了,品种也多了,“随着规模、品种的增加,农民的收入,也就自然增加了”。
于是,他们就请有经验的山东师傅来,一边建棚,一边承包大棚赚钱,在园区的统一组织指导下,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帮助农民多挣钱。
开始,当地农民有顾虑,不敢承包,宁可跟着园区和山东师傅打工、少挣一点,也不愿自己承包当老板,挣大钱。而当他们看山东师傅在自家门口承包一个3亩多地的大棚,一年能赚十几万元、一二十万元,也就纷纷承包大棚经营,不但园区所在村的百姓积极承包,而且十几公里、几十公里,甚至百十公里外的一些农民听说后,也争着来承包。
当地农民张志刚,承包种植7.49亩的两个大棚,种植大黄瓜和苦瓜,仅春季一茬,就收入32.76万元,亩均收入43716元。
赵店乡农民杨景超、余关镇农民李亚男,过去靠种植烟叶为主,收入不高。他们从20公里外的家里开车来承包大棚,一年净收入都超过10万元,高兴地逢人便说:“承包大棚种蔬菜,比种烟叶省劲多,赚钱快。”
“大棚在哪,家就在哪。”我留意到,每个大棚入口处,都有一间像样的房子,“这一间房,就是俺的家,你看,空调、电视、冰箱、席梦思床、衣柜,锅碗瓢勺、桌椅板凳等生活所需,要啥有啥。前面吃住,后面是大棚生产区,园区两三天给俺们结一次账,大把大把的钞票掂在手里,美在心里,你说俺们幸福不!”
承包户王振明原来在外地承包过大棚种植,他告诉我,“这里的服务真叫一流,过去在哪里,都没见过,几乎没有缺水、缺电的时候,即使特殊情况,也立马解决到位;有啥新品种、新技术,及时培训,教俺们会说会用,虽说辛苦些,但出货多,价格好,挣钱多,既省心,又开心。”
就这样,两年过去,不少有眼光的在外打工者,纷纷回来,到这里来承包大棚,种植各种瓜果蔬菜,引发了大棚供不应求的局面,以至于有不少农户,还提前交了押金,预订大棚,他们说,在家门口包棚,挣钱多,还能照顾家中老少,一举多得。
“农民积极性高了,我们倒有压力了,大棚建都建不及!”庞博告诉我。目前,已建起的277个大棚全部由农民承包经营,有不少是夫妻两人一起,吃住都在大棚里。承包大棚的有57户,每户承包大棚的数量不等,有包一个棚的,也有包两三个、四五个的,带动农民用工有1000多人。
“仅预定的大棚,就够我们一两年建设了。”庞博说着,脸上乐开了花。
我为之振奋,既感受到了中以园的生机与活力,又感受到了农民们对现代农业的认知和祈盼,更感受到了当地农民们挣钱的福气。
五
除了雷打不动的晨会,还有雷打不动的周一例会。这例会,承包户也参加。
2024年立秋前后的一个周例会上,F区承包户范新成反映,他所在区大棚上的棉被,斜度太大,一直没修好,调整工作量太大,自己又整不了。
园区有人当场说,棉被调整,可不是个小活,我们再商量一下,应该教一下大家怎么调,如果还跟原来一样,统一调,不太现实,因为棉被厚薄不一,使用过程还会发生变形。
施工队的人也说,最好还是教会承包户,该怎么调,即使稍微有些变形,也会很简单地就调好了。
还有人说,现在还没到冬天呢,不影响生产,等等再调,也不影响个啥。
大家七嘴八舌,庞博听着,却一言不发。大家看他不说话,不表态,也都慢慢静了下来。
突然,庞博的话打破了会场的沉寂:“如果承包户是我们自己,是我们的父母,是我们的兄弟姐妹和朋友,我们该怎么想,怎么做?棉被调整工作量那么大,你就是教会承包户,承包户自己能不能做?等等,问题就在那里摆着,承包户每天都看着,心里舒不舒服?难道非要等冬天到了,要使用时,才去调?现在不调,放几个月,小问题就变成大问题了,不但会加大维护成本,更会影响承包户赚钱啊!”
他环视了一下现场的每个同志,接着说:“大棚是我们的产品,产品的问题,就是我们的问题;承包户是我们的客户,一切让客户满意的理念,我们坚守的如何?成就客户,让客户赚钱,让客户成功,只有客户成功了,我们的事业才会成功。为什么我们却总把这些明眼的东西,说在嘴上,忽略在行动中呢?我们一定要细心、耐心、真心、用心,一定要把承包户当作自己的父母,当作自己的兄弟姐妹和朋友啊!”
庞博说着说着,竟有点激动起来了,尽管声音不很高,但直抵大家心灵深处。
大家在沉思,在思考,在反省。会场又静了下来,静得掉一根针,都能听得见。
会散了。接下来,连续几天,员工们自觉利用早上凉快的时间,分组行动,集中力量,和承包户一起,把F区的一个个大棚的被子都调整到位,并手把手地教承包户学习调整技巧,一遍不会,再教一遍,直到教会为止。
“秋老虎”的天,人们只想往空调房间里钻。可园区的大学生员工们,满身灰土,累得裤腰往下滴水。承包户看在眼里,疼在心里。范新成更是感动,没想到自己的一句话,竟把孩子们累成这样。他流泪了。
采访中,我了解此事后,问庞博为何是这种理念,他反问我:“如果你是承包户,你咋想?大棚是我们生产的产品,你是我们的客户啊,产品完全生命周期,我们都得给你服务好啊,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让客户每年每季都能赚到想赚的钱啊!”
庞博告诉我,这不是他的理念,这是现代企业价值之所在,是企业文化的内涵和追求之所在,也应该成为每个企业,每个生产经营管理者,乃至每一个人所具备的理念。
“我们追求的,是客户价值最大化。”“能来承包大棚的,都是不容易的人,都是想多赚点钱的,咱服务不好,坏良心啊!”我能感觉得出,庞博这话,发自肺腑。
我在琢磨着,园区贷款建大棚,农民承包经营,种苗和生产资料统一供应,技术统一服务,产品统一销售。看似简单的流程,但要真正让承包户种出水平,种出好产品,卖出好价钱,获得好效益,可真不是件容易的事。
刚开始,中以园的服务,仅限于土棚掉土、塌方、膜压不紧、风口调不好等方面。后来,庞博直接把园区的生产部,调整成服务部,从水、电、路基础服务做起,建立了专门的服务群,谁有啥困难,直接发群里,不管是不是园区的责任,都保证服务不隔晌,及时解决到位。“一句话,只要承包户需求,咱就要及时满足。”
不仅如此,帮助承包户选好茬口、选好品种、培育地质、选育种苗,整地、施肥、起垄,定植、栽苗、吊蔓、掐须、病虫害防治,选好产品、分类包装、市场销售,每个环节,他们都全心全意服务到位。
农民王克瑞,想抢茬口、抢行情,多挣钱,冬季来临,提前种上了苦瓜、黄瓜,但没想到,接下来却下了大雪、上了大冻,让他种的苗受到了不小影响。他后悔种早了。找人看看,有人建议他清理掉,再种。他愁眉苦脸。
得知情况后,庞博放下其他工作,带着专业团队,深入王克瑞的大棚。
庞博拔掉一棵苗子,抖掉苗根的粪土,看了又看,安慰他,不用清掉再种,再种,不但加大成本,而且错过茬口,产品也卖不上价,还会产生连锁反应,影响下一茬种植,影响全年收益。
专业团队指导他加强菜苗管理,把大棚风口调到适宜的位置,适量浇水,喷施少量营养液。结果,这一茬黄瓜、苦瓜,卖了8万多元,他净赚了4万多元。他高兴极了,一再要请庞博和大伙喝酒,被婉言谢绝了。
承包户张兴然是种植高手,但高手也有失手的时候。2023年,他种植的羊角蜜,眼看要集中成熟,但销售旺季还没来到,担心收入大打折扣。他打电话和庞博交流。
庞博接到电话后,带领吕国兴等大学生技工,深入大棚内,帮他制定管理方案,实施产品延时、分批成熟措施。结果,产品推迟了成熟期,从五一假期开始陆陆续续成熟,遇到了旅游、采摘、游园的大批游客,卖出了高价钱,收入10万余元。
庞博就是这样,爱着大棚,爱着承包大棚的农民,爱着大棚生产出的产品,爱着造福百姓的事业。
爱人如己,成就他人,也成就了自己。庞博和他的伙伴们,把一个看似很不起眼的农业实体企业,发展成为当地党委政府和老百姓欢迎的现代农业示范基地。
六
“庞博,真不行了,咱还回来(做本业)。”
谈起中以园的今天,庞博多次谈到牧原董事长秦英林对中以园的关怀。他永远忘不了,在他最艰难的时候,董事长的反话鼓励。
董事长崇尚创新,对“三农”满腔真情。正是这样,才带动牧原,从22头猪养起,成长为全球最大的养猪企业,拥有数千项专利,引领着行业,助推中国早日实现养猪强国的梦想。
董事长越这样说,庞博愈发坚定成功的信念。围绕设施农业,发展现代蔬菜,提高单产效益,他成功了,不但服务农民获得稳定收益,而且带领中以园走出了亏损,实现了盈利。董事长听说后,很是高兴,就打电话嘱咐庞博:“做农业产业,不容易,能带动更多农户挣钱就好,赚钱了,不用上交公司,和你的团队共同分享,需要了,公司继续支持你们。”
更令庞博意想不到的是,2024年夏季,在公司文化培训啤酒晚会上,董事长在和他碰杯交流时,又关切地问到,“庞博,你现在(月)工资多少?”“一万五!”“太少了!去年盈利多少?”还没等庞博回答盈利多少,董事长又说:“我记得给你说过了,你们盈利,不用上交,团队分享!”
一家数千亿市值上市公司、一家行业头部企业的董事长,能如此关心、厚爱、理解创新创业的大学生,如此惦念献身现代农业一线的员工,真的是难能可贵。庞博非常感动,也备受激励。但赚来的钱,更多的还是投入到生产中,投入到服务农民的事业中。
任何一项事业成功的背后,都离不开好政策,离不开好领导,离不开好环境。在过去市场没打开时,园里生产的产品,大多都被公司消费了。“公司10多万员工都在支持我们,我们不敢有丝毫懈怠,更没有其他奢望,唯一的奢望,就把造福于民的事业做得更好。”庞博说。
庞博就是一个毛头小伙子,但在内乡,无论大小官员,还是一般百姓,对他都很尊重和支持。他难忘时任县长杨曙光和他一起做项目、规划未来的一幕幕,更忘不了在开工典礼上,杨曙光对产业园定位的表述:中以园将以高科技、高标准、高投入、高产出和高效益为特色,致力打造一个高规模、高标准,集优质种苗生产销售、高效优质蔬菜产品生产、现代农业新技术示范和推广、观光旅游和餐饮为一体的内向供给与外向创汇兼备的现代农业高新科技园,带动周边农业转型升级,朝着田园综合体的目标迈进。
如今,尽管杨曙光已离开了内乡,但庞博还会经常向他请教,每当有新的成功的时候,还会打电话和他分享,告诉他:“县里当初的定位目标,我们正在一个接一个地变成现实。”
目前,智能化的现代育苗中心不但保证园区的各类种苗供应,而且还面向社会大众,提供各类种苗代育服务。随着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中以园的客户群也在扩大,产品已通过电商平台走向全国各地。而在河南,甚至在全国有影响的胖东来、丹尼斯、永辉、爱佳、好邻居、西亚、万德隆等大型商超,还有诸多连锁餐饮商,也都成为他们忠实的客户。胖东来还派专人住在中以园,确保能够满足供应。
聚爱优选电商平台也是中以园最心仪的伙伴。通过他们,中以园的新鲜蔬菜和水果,已成为内乡、卧龙、宛城、西峡和沈丘5县40多万名中小学生享用的高品质食y6UKJxniNCeLC4WDrwYmCu513ZNdQ7VWRJWCRYvv7qE=材。未来,中以园将强化电商融合,电商平台发展到哪里,生产基地就服务到哪里,致力成为聚爱优选的优质供应商。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为满足市场供应,中以园加大科技研发力度,目前已开发出10多个系列、近百个品类的产品。
庞博告诉我,实际上,从一开始,中以园就是在利用牧原的多种资源优势,致力把一个农业生产企业,搭建成一个产业平台公司,让它也像工业园区一样,既能吸引更多的项目落地,还能吸引越来越多的农民在平台上就业、挣钱。目前,探索的生产经营模式和创新成果,已被越来越多的农民们所接受,在多个地方复制推广。中以园已为方圆百里发展现代农业,发挥出示范引领作用。
从2013年步入农业科技领域与土地打交道,10年间,庞博和他的伙伴们,不但给当地农民们带来了3000多万元的直接经济收入,而且围绕扩大培训、研学、就业,建起了现代农业博物馆,新上大大小小的各类农业项目20多个,配套了餐饮、住宿,增加了产品品类,吸引培训、研学,每年都在两三万人。
看着一批又一批来培训的基层干部和农民,看着来研学的一批又一批中小学生,他们仿佛看到了现代农业的曙光,看到了乡村振兴的希望,看到了当初规划的田园综合体盛开的最美景象。
庞博和他的伙伴们笑了,笑得那么灿烂,笑得那么踏实。
七
“为什么我对这片土地爱的深沉,因为它能长出我心中的希望。”走在园区新上的项目区,庞博不由自主地发表感想,他说农业是个弱势产业,正因为弱势,才最具挖掘潜力,才最具有希望。
是啊,在这片多情的土地上,如今,庞博和他的伙伴们真的是,想种出什么,它就会长出什么,想让它怎么生长,它就会怎么生长。
中以园承载着一代新农人太多的梦:大棚放风,原来一个棚得1个多小时,现在已实现智能化,手机操作,几分钟就完成;运输轨道车,已在个别棚投入试用,很快将全面普及,将大大减轻承包户的劳动强度;巡检机器人,将进入大棚,自动识别农作物的健康状况,自动测试土壤碳氢氧、氮磷钾和水分的含量,用传感量精准表达,指导大家根据农作物和土壤的需求,实现精准管理。
中以园的瓜果蔬菜,事关千家万户的菜篮子,市场刚需,遗憾的是,个别产品目前还有断档期。站在服务客户的角度,他们不但要把产品做得更好,而且无论什么产品,都将坚持标准化不动摇,实现颜色一致、口感一致、手感一致、价格适中,大家喜欢,都能吃得起,还要保证不断货,满足市场供应。
“产品好,产品多,都知道,都想要,品牌出来,有价值,人们一吃,都知道是中以园生产的,这就是我们的追求。”庞博信心满满。
要做到这些,还有很远的路要走,园里已流转土地3600亩,还有许多大棚要建,1000个大棚是我们要实现的目标。而山东有一家公司,只有140多个大棚,都上市了。我们也要上市,也要带着承包大棚的农民们,去闯荡资本市场,在实现乡村全面振兴中,带领广大老百姓实现共同富裕。
庞博和他的伙伴们,已构筑出了中以园的大梦。
这大梦,是骨子里的梦,是老百姓渴望的梦,是中国现代农业腾飞的梦。
这大梦,行走在新农人的心田里,徜徉在一片片花海里,蕴藏在绵绵山脉中。
这大梦,从中以园的上空起飞,穿越千山万水,飞进千家万户,滋养着人类健康的生命。
责任编辑/孙燕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