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自主学习的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策略

2024-12-31陈健红

教育界·A 2024年35期

【摘要】计算教学是小学数学课程教学的重要内容,它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发展具有正向作用。在小学数学计算教学实践中,教师要以自主学习为教学基础,组织多样化的计算活动,让学生自主解题。这样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计算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为其未来的学习与发展提供有力支持。文章从创设教学情境、重视教学点拨、开展多元活动、优化小组合作等方面,分析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中实施自主学习的具体策略,以供参考。

【关键词】自主学习;小学数学;计算教学

作者简介:陈健红(1979—),女,江苏省启东市陈尚义小学。

计算教学与自主学习的融合,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还可以充分锻炼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教师要遵循“以生为本”的教学原则,充分展现自主学习模式的优势,引导学生主动发现与探究数学知识,灵活运用有效的计算方法,实现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目标。这样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实现学生的深度学习与发展目标。

一、基于自主学习的小学数学计算教学意义

(一)有助于培养问题解决能力

自主学习模式重点强调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可以让学生在参与数学计算的过程中,主动尝试运用不同的解题方式解决各种计算难题。在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中,教师创造自主学习环境,引导学生深入分析各种计算问题,厘清问题的已知条件与要求,帮助学生掌握数学计算原理与方法,为学生后续的解题过程夯实基础。这样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兴趣,使其能够在反复的计算练习中灵活运用不同的解题策略,逐渐掌握分析计算问题的方法与技巧,提升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二)有助于养成终身学习习惯

自主学习能力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自我管控能力,它对学生终身学习习惯的养成具有促进作用。在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中,教师深入了解自主学习模式的核心内容,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使其自主思考与计算不同的计算问题,在保障学生计算效率与质量的基础上,促进学生的持续性学习。这样有助于学生实现自我提升目标,能够让学生在后续的学习与生活中不断获取丰富的知识与技能,养成终身学习习惯。

(三)有助于促进数学思维发展

在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中应用自主学习模式,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数学计算与分析能力,还可以促进学生的数学思维发展。在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主动探索与实践,学会系统分析计算问题,积极寻找最优的解题方法,使其能够理解问题的计算原理与逻辑结构,以此深化学生对数学概念、公式等知识的记忆与理解。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让学生在深刻理解数学知识的基础上,探究数学学科的本质与规律,为学生的数学思维发展提供助力。

二、基于自主学习的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具体策略

(一)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计算兴趣

1.设计引导问题,培养自主学习意识

引导问题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确定思考方向,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教师在开展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过程中,可以结合学生的探究能力,积极创设具有探究性与引导性的问题情境,充分激发学生对数学计算的探索兴趣,使其主动参与情境学习。对此,教师要设计一系列的计算问题,引导学生在情境中自主思考与探究,从而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深化其对计算原理的理解,保障学生的自主学习效果[1]。

例如,在开展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小数的初步认识”这一课的计算教学时,教师首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引导学生理解一位小数的含义,知道小数各部分的名称,初步构建整数、自然数、小数等的概念。其次,教师可以结合小数定义,向学生提出“小数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6.3’中的‘6’和‘3’分别代表什么”等问题,利用问题引导学生逐渐建立小数概念,使其初步理解小数意义。最后,教师可以结合“简单小数的加、减法”这部分知识,创设“春游”情境,利用问题串逐步引导学生进行小数加、减计算练习,帮助学生构建清晰的小数概念认知,以此强化学生的数学认知。

教师设计引导问题,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使其体验数学问题的计算过程。这样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计算能力和数学素养,培养其自主学习意识。

2.结合生活经验,夯实自主学习基础

为了充分发挥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育人作用,教师需要全面了解学生的认知规律与发展水平,灵活运用生活教育理念,为学生创设生活化的计算情境,使其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等的过程。教师营造良好的自主探究氛围,可以让学生积极参与情境计算活动,在增加数学课堂互动的基础上,帮助学生完成生活化的计算练习,使其能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充分锻炼自身的计算能力[2]。

例如,在开展苏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20以内的退位减法”这一课的计算教学时,教师首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引导学生在真实情境中自主探索“十几减9”的计算方法,理解其中的数学算理,初步学会有条理地思考与表达。其次,教师可以合理引入生活情境,组织学生模拟超市购物情景,让学生分别扮演收银员与顾客。教师提出“某位顾客共有15元,想买一袋9元的饼干,收银员应该找多少钱”的问题,使学生通过计算“15-9=6”,得出“找回6元”的结果。教师创设贴近学生现实生活的计算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最后,为了有效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教师可以鼓励学生积极寻找现实生活中与“十几减9”相关的真实案例,增强计算教学的实用性,以此夯实学生的自主学习基础。

教师结合生活经验,鼓励学生自主探索与尝试,根据生活经验提出不同的解决思路,可以优化学生的学习方法,提高学生的主动性,使其感受数学计算的实用性,夯实学生的自主学习基础。

(二)重视教学点拨,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

在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中,教师应当明确自身的角色定位与责任,为学生的自主学习与计算提供教学指导,帮助学生在掌握计算原理的基础上,形成系统化与全面化的知识体系。对此,教师需要针对某个特定的计算教学环节,采用点拨、比较、验证等教学指导方式,帮助学生突破思维障碍,对计算知识产生探索兴趣。这种教学方式可以引发学生的自主学习与思考,使其探索更高效的计算方法,以此提升学生的计算思维[3]。

例如,在开展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简易方程”这一课的计算教学时,教师首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引导学生了解方程的含义,让学生学会根据等式的性质解方程,掌握形如“a+b=c”的方程的两种不同解法。其次,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顾等式的基本性质,如“在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等,帮助学生梳理核心内容。最后,教师可以选择经典例题,向学生详细讲解解方程的每个环节,逐步引导学生运用等式性质解方程,让学生掌握解方程的基本方法,以此促进学生计算思维发展。

教师重视教学点拨,可以识别学生的计算难点与困惑,深化学生对计算原理的认知与理解,以此满足不同学生的计算需求。这样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计算实践能力,有效培养学生的优化意识与计算思维。

(三)开展多元活动,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1.利用数字游戏活动,构建自主学习环境

教师可以将游戏活动引入计算教学,合理利用游戏活动的趣味性,激发学生探索计算知识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使其在学习计算概念与公式的基础上,享受数学课程的学习乐趣。数字游戏活动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还可以活跃数学课堂氛围,促使学生开展计算练习,增强小学数学计算教学活动的趣味性[4]。

例如,在开展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分数乘法”这一课的计算教学时,教师首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引导学生理解分数乘分数的意义,掌握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并能够正确进行计算,体会数学学习的乐趣。其次,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设计“分数岛探险”数字游戏活动,使用多媒体设备向学生展示游戏规则:从起点出发,依次解决地图上的分数乘法问题,保障“分数岛”的秩序。最后,为了有效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教师可以提高最后3个游戏关卡的计算难度,利用较难的分数乘法问题,为学生营造自主学习与探究氛围,激发其继续“探险”的兴趣,以此培养学生的快速计算能力。

教师利用数字游戏活动,可以集中学生的学习注意力,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使其能够全身心地投入自主计算活动。这样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数学计算能力,满足学生的自主学习需求。

2.设计动手操作活动,激发自主学习潜力

相较于其他教学模式,小学数学计算教学更侧重于学生的实践操作。鉴于学生活泼好动的性格特点,教师可以设计符合学生特点的动手操作活动,帮助学生在巩固计算知识的基础上,积极参与计算与探究活动,从中发现数学现象与规律。教师开展动手操作活动,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练习机会,使其体验数学计算过程,感受解决问题的乐趣与成就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强化学生的直观感受,激发其自主学习潜力[5]。

例如,在开展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分数加法和减法”这一课的计算教学时,教师首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引导学生理解并掌握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正确进行分数加减的混合运算,进一步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其次,教师可以根据本课的课程要求,提前准备好不同颜色的分数圆形卡片(圆形卡片上标记不同的分数),组织学生积极开展动手操作活动。最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分数连加、连减或加减混合运算的题目,找到对应的分数圆形卡片,直观展示分数计算过程,充分锻炼学生的计算能力。

教师设计动手操作活动,可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与探索,主动思考并动手操作,不断深化学生对计算知识的理解。这样有助于拓宽学生的计算思路,使其能够取得持续性进步,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潜力。

(四)优化小组合作,提升学生的计算技能

小组合作学习是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有效方法,它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计算动力,还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互动。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表达能力、数学基础等要素,综合评估学生的数学能力,对其进行合理分组,让学生能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充分展现自己的学习优势,与其他组员配合开展自主计算练习,共同完成小组合作学习目标。教师要优化小组合作学习模式,为学生设计多样化的小组计算任务,其中需要包含基础练习、进阶挑战等不同层次的计算练习,以此不断提升小学数学计算教学深度。

例如,在开展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整数四则混合运算”这一课的计算教学时,教师首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向学生介绍中括号,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含有中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的顺序,帮助其积累计算经验。其次,教师可以结合计算教学目标,为学生设置明确的小组合作目标,即掌握含有中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的规则,使其在目标的引导下,共同完成不同的例题或习题集,以此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最后,在学生参与小组合作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围绕具体的运算题目,分享自己的解题思路和方法,让学生尝试从多角度解决计算问题,掌握计算技巧。

教师优化小组合作,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让学生在合作与探讨的过程中掌握计算技巧,以此全面提升学生的数学计算能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结语

综上所述,计算教学是小学数学课程的基础教学,它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还可以帮助学生拓展计算思维。教师要通过设计引导问题、结合生活经验和设计动手操作活动等多样化的教学策略,不断创新与优化计算教学过程,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空间,使其自主探索多样化的解题思路,在实现个性化学习目标的基础上,体会数学计算的乐趣,以此有效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效果,为其未来的学习与发展提供有力支持,进而达成小学数学课堂的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黄婷婷.结构化视域下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策略[J].亚太教育,2023(13):159-162.

[2]孙鹏.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J].亚太教育,2023(11):177-179.

[3]谢梅芳.让自主学习真实发生:构建小学数学自主课堂的研究[J].华夏教师,2023(36):73-75.

[4]郭学锐,付丽,孙京红.让自主学习真实发生:小学数学SPACE教学法的构建与实施[J].基础教育课程,2022(14):50-57.

[5]赵祯贵.利用网络资源促进小学学生数学自主学习能力提升之研究[J].数据,2021(5):187-1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