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思政”视域下健全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的小学实践探索

2024-12-31吉庆燕

教育界·A 2024年35期

【摘要】文章讨论了“大思政”教育理念和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的内涵,并分析了“大思政”视域下健全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的意义。在此基础上,文章阐述了通过成立教联体、搭建平台、整合资源等手段,在“大思政”视域下健全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的具体做法,期望可以帮助广大教师顺利健全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优化教育生态,提升育人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大思政”教育;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小学教学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3年广州市“百个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题”“‘大思政’教育视域下健全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的行动研究”(课题编号78)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吉庆燕(1973—),女,广东省广州市花都区新雅街新雅小学。

2021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政课不仅应该在课堂上讲,也应该在社会生活中来讲。2022年印发的《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也提出了“改革创新主渠道教学”“善用社会大课堂”“构建大师资体系”“拓展工作格局”“加强组织领导”等建议。在这样的背景下,学校应当积极创新教学模式,充分利用家庭及社会资源,切实提高育人效果。

《关于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强调:“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要决策部署,事关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事关国家发展和民族未来。”《意见》还要求学校、家庭、社会三方积极参与未成年人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完善工作机制,各展优势、密切配合、相互支持,形成家校社相互协同、优势互补、同向同行的教育合力,共同担负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责任。在“大思政”视域下,学校应当加强与家长、学校附近社会服务机构的合作,打造健全的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保障思政课的效果。

一、内涵与意义

(一)“大思政”教育理念的内涵

从表面上看,思政课和“大思政课”只有一字之差,但实质上,“大思政课”是把校园小课堂和现实大社会相结合的创新实践课程,“大思政课”之“大”,在于胸怀“国之大者”、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教师要在“大思政课”中带领学生通过对历史与现实的学习、思考,了解时代大变迁,正确认知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大势。深入实施“大思政课”建设工程,是主动适应新时代新征程对人才培养质量的更高要求,构建全新育人生态,深化思政课改革创新的关键举措。在构建“大思政”教育体系时,学校要坚持以人为本,以解决现实问题为出发点,科学整合各教育要素[1]。

(二)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的内涵

构建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的目标是建立学校积极主导、家庭主动尽责、社会有效支持的协同育人机制,使得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的氛围更加浓厚。为顺利构建定位清晰、机制健全、联动紧密、科学高效的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个方面的教育力量需要密切合作,共同参与讨论,共同承担教育责任,科学培养学生[2]。

(三)“大思政”视域下健全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的意义

在“大思政”视域下健全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是新时代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对于培养合格、可靠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意义[3]。

首先,在“大思政”视域下健全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有利于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健全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可以打破以往教育模式中家庭、学校和社会教育相互割裂的局面,推动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个育人主体紧密合作、共同努力,更充分地整合、利用校内外的教育资源和力量,形成全方位、立体化的教育体系,从而有效影响学生,使其坚定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升道德品质,增强社会责任感。其次,在“大思政”视域下健全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有利于思政教育创新发展。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个方面的力量形成合力后,教师可以更顺利地打破传统思政教育的局限,丰富思政教育的内容、形式和手段,增强思政教育的影响力和感染力,提高思政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顺利地在社会生活中引导学生学习思政知识,使思政教育更加贴近生活、贴近学生[4]。最后,在“大思政”视域下健全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在健全的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下,学生可以在有针对性的教育环境中学习,教师和家长会给学生提供多样化的教育资源,帮助学生及时发现和解决思想、学习、生活上的问题,从而实现个性化发展。除此之外,教师也可以和社区、实践基地等组织社会实践活动、志愿服务活动,为学生提供丰富的体验和实践机会,指导学生将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结合,以有效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实践能力,提升他们的综合竞争力。

二、在“大思政”视域下健全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的实践策略

在“大思政”视域下健全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的实践策略包括成立教联体、搭建线上线下平台、整合多方资源等。

(一)成立家校社教联体,实现齐抓共管、协同育人

《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联体”工作方案》指出,学校应当因地制宜建立“教联体”,通过联责任、联资源、联空间,会同家长和社会各方共同研究学生成长中面临的新情况,解决学生成长中面临的新问题。由此可见,在成立家校社教联体时,学校应发挥引导作用,积极整合家长和社会育人力量。为此,教师应当主动与家长交流学生的情况,指导家长科学开展家庭教育;与此同时,教师也要用好社会育人资源,带领学生到社会空间参与教育活动。除此之外,学校也需要整合学校周边的社会资源,积极地和相关工作人员沟通,建立完善的对接机制,有针对性地解决学生成长过程中的突出问题,为学生参与文化学习、体育锻炼、艺术活动、劳动教育、科学教育、社会实践、课后服务等提供全方位的保障。

在成立家校社教联体的过程中,学校和教师需要重视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首先,学校应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为了确保家校社教联体充分发挥作用,家校社三方应建立定期沟通机制,举办联席会议、家长会、社区座谈会等沟通交流活动,并及时交流信息、分享经验,增进三方的了解和信任,以顺利解决学生的问题,为协同育人打下坚实基础。其次,学校应积极联合家长、社会力量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学校可以和家长、社区工作人员共同策划和组织社会实践活动、志愿服务活动、文化体验活动、培训学习活动等,这些活动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还可以让家校社三方的合作更紧密、有效。最后,学校应完善评价体系,邀请家长、社区工作人员等参与评价活动。为了进一步提高育人效果,学校应当认真听取家长、社区工作人员对于学生表现的看法,及时整合三方意见,指导学生改进、提升,同时为家校社教联体的协同育人提供科学依据。

(二)搭建线上线下平台,实现家校社共建共享、协同育人

为了健全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学校还应积极搭建家校社协同育人工作平台。通过各类平台,家长和社区、相关教育部门的工作人员可以了解学校的办学愿景、文化理念、育人目标、发展难题等,从而更好地帮助学校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

具体而言,学校可以采取以下五种办法搭建家校社协同育人工作平台。其一,学校可以创办微信公众号、视频号,及时发布学校的重大教育成果、教改资讯、通知公告等信息。其二,学校可以设立线上留言板和线下校务(党务)公开栏,畅通反馈渠道,及时收集家长和社区工作人员、相关教育部门工作人员的意见和建议,加强家校社的交流互动。其三,学校可以成立家长学校、各级家长委员会,并定期开展名师讲座、家教沙龙、家长团建等活动,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掌握科学的育儿方法,正确分析孩子的学习情况,学会与孩子有效沟通,从而更好地支持孩子成长。其四,学校可以设立教师入户家访制度,鼓励教师与家长良性沟通,让家长了解孩子在校内的学习情况,同时为家长提供科学、系统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其五,学校可以建立家长资源库,开办“爸爸妈妈课堂”,邀请有特长的家长进校授课,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学习体验。

(三)整合家校社多方资源,实现优势互补、协同育人

在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中,家庭、学校和社会扮演着不同的角色。而科学整合三方教育资源,可以让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取得明显成效。

1.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家庭教育对孩子的道德品质、价值取向影响极大,这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无法取代的。家长在开展家庭教育时,应该着重向孩子传递正面价值观,引导孩子逐步形成尊敬师长、诚实友善、勇于担当的道德品质。与此同时,在家庭生活中,家长应当给予孩子安全感和情感支持,根据孩子的兴趣、特长、个性和发展需求,提供针对性更强的教育资源,陪伴孩子开展课外阅读、科学实验、社会实践等,拓宽孩子的知识面,提高孩子的综合能力。除此之外,家长还可以安排孩子承担一部分家务劳动,以增强孩子的主人翁意识,提高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

2.学校是培养学生的重要基地,教师是学生成长的引路人

学校需要给学生提供系统化的教育资源和丰富的思政教育活动,确保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学校可以适当开设社会实践课程、网络安全教育课程和社交礼仪课程等,并为学生提供专业的学术指导和心理辅导,让学生得到充分锻炼,同时提升学习兴趣、发展创新思维。除此之外,学校还可以整合周边社区、教育部门的育人资源,设立校外实践基地,推动学生在实践中成长。

3.社会是一个大平台,可以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资源和机会

为了有效利用社会育人资源,教师和家长可以定期到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参与公益性家庭教育宣传与指导服务活动。教师和家长还可以联合社区工作人员组织公益性课外实践活动,以促进学生健康发展,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除此之外,教师和家长也可以带领学生到各类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法治教育基地、研学实践基地、科普教育基地,以及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非遗馆、美术馆、纪念馆、科技馆、演出场馆、体育场馆、国家公园、青少年宫、儿童活动中心参观学习[5]。

结语

综上所述,在“大思政”视域下健全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是提高协同育人成效、实现立德树人目标的重要途径。学校应当在此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确保家校社三方能够共同发挥力量。为达到上述目标,学校可以从成立教联体、搭建线上线下平台、整合多方资源三个方面健全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探索更具创新性的育人模式,为学生的发展、成长创造更加优越的环境,努力推动“大思政”视域下的家校社协同育人工作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叶锦文.构建校本大思政教育体系的思考[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1(11):11-14.

[2]孙永鸣.新时代家校社协同育人的内涵和特征[J].中国德育,2021(18):15-19.

[3]赵澜波,赵刚.学校、家庭、社会协同机制与体制研究:基于美国、日本、新加坡协同教育组织的比较[J].外国教育研究,2021,48(12):20-38.

[4]崔靖晨.新时代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探究[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1(48):107.

[5]李海龙,李广海.中小学家校社协同育人的价值、困境与实现路径[J].教学与管理,2022(2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