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融入德育的有效策略

2024-12-31葛亚鹏

教育界·A 2024年35期

【摘要】文章探讨了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融入德育的有效策略,如情境教学法、实例探究法、合作学习模式、反思日志法以及评价激励法等。借助这些手段,教师能够将德育内容巧妙地融入数学课堂中,培育学生的道德修养,同时增强其团队协作能力和责任意识。实践证明,上述策略不仅能增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还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具有显著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小学数学;德育;情境教学法;案例分析法;合作学习模式

【基金项目】本文为南通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1年度德育专项课题“基于生活德育视角下流动儿童心理环境建设策略研究(课题编号:DY20210005)”之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葛亚鹏(1982—),男,江苏省海安市城东镇韩洋小学。

在人的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中,德育处于引领地位。将德育元素融入小学数学课堂,能够有效帮助学生形成健全的道德认知和道德情感,使其获得数学核心素养及道德修养的同步提升。

一、运用情境教学法,将德育元素融入教学情境

为了更好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落实德育,教师可以通过设计一系列充满德育元素的数学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探索数学知识的同时,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具体而言,教师可将数学题与现实生活中的道德议题相结合,引导学生在探究解题方法和规律的同时,感悟其中蕴含的价值观[1]。例如,教师在教学“加减法运算”这部分内容时,可以创设一个生动的超市购物情境,要求学生计算商品总价和找零金额,同时渗透诚信与公平等品质的重要性。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学生不仅能够在情境活动中提升计算能力,还能增强诚信意识。

在讲授“比例的基本性质”这一数学知识点时,教师充分运用情境教学法,巧妙地将德育要素融入数学课堂中。具体来说,教师创设了一个“绿色餐桌行动”的情境,以某学校食堂的日常运营为背景,设计食物的准备与分配问题。首先,教师给学生展示了一组数据:食堂每天准备的食材可以制作100份餐点,但实际统计显示,有20份餐点因为各种原因未能被消费而被丢弃。接着,教师指导学生结合比例的基本性质计算食物浪费的比例(即20/100=20%)。这个计算过程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比例概念的理解,还能让他们加强对食物浪费问题的重视。最后,教师组织学生基于计算结果展开小组讨论,探讨浪费的弊端、浪费对环境的影响,以及个人可以采取的减少浪费的措施。在讨论环节,学生积极提出建议,如根据需求取餐,避免过量;推广清盘行动,珍视每一粒食物;设置食物回收点,实现资源再利用等。

整个活动不仅能有效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和应用意识,还能提高学生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度和社会责任感,使他们认识到节约粮食、减少浪费不仅是个人优秀品德的体现,也是对社会资源的一种尊重和保护。

二、采用案例分析法,探究数学史中的德育故事

为了在数学教学中融入德育内容,教师可充分挖掘数学史中富含德育价值的人物及其背后的故事,让学生了解我国卓越的数学家是如何在物质条件匮乏和技术水平不高的环境下,凭借着对知识的热忱、对真理的执着、非凡的才智以及坚忍不拔的精神,在数学领域谱写出不朽篇章。

比如,教师可以为学生讲述数学巨匠华罗庚的事迹,他的生命历程是对勤奋与执着最鲜活的注解。尽管出身贫寒,华罗庚还是凭借着对数学的炽热激情与不懈努力,突破重重障碍,终成世界级数学大家。他的经历告诉我们:不论起点高低,只要怀揣坚定的理想并持之以恒地奋斗,便能攀上知识的巅峰。课堂上,教师可通过详细介绍华罗庚如何在艰苦环境中坚持自我学习,在数学探索中展现非凡的韧性和创新精神,来鼓舞学生在面临学业挑战时保持不屈不挠的精神,勇敢地探索未知,永不放弃。

再如,教学“圆周率与圆的周长公式”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领略中国古代杰出数学家祖冲之的伟大功绩。作为中国乃至全世界数学史上的明星,祖冲之的名字象征着中国古代科学智慧的最高成就。教师可以详尽介绍祖冲之的生活经历及成就,讲述祖冲之是如何在简陋书房中运用原始的计算工具,坚持不懈地进行圆周率的精密计算的。正是这种超越常人的坚持与努力,让祖冲之成功突破时代局限,将圆周率的计算精确到了前所未有的小数点后第七位。这项成就不仅震惊了当时的整个学术界,也为后来的数学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提供了宝贵的思路与启示。此外,在讲述祖冲之的成就时,教师应当重点突出其成就背后所彰显的宝贵精神。祖冲之的故事不仅是个人智慧与才能的体现,更是中华民族儿女勇于探索未知、敢于创新、坚持不懈追求科学真理精神的真实写照。

通过这样的讲解,教师不仅能加深学生对中国在数学领域的杰出贡献与辉煌成就的认知,还能在学生心中根植民族自豪感与爱国情怀的种子,从而激励他们在新时代背景下积极承担起继承并发扬民族精神的责任与使命,为国家科技的发展与繁荣贡献力量。

三、采取合作学习模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在素质教育背景下,教师可以在小学数学课堂上引入合作学习模式,引导学生合作探索数学的奥秘。合作学习模式不仅能深化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认知,更重要的是还能让学生亲身体验合作的力量[2]。在团队中,每个学生都扮演不可或缺的角色。通过对话与交流,学生能够学会倾听、理解并尊重不同的观点与意见。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也能够逐渐认识到,个人能力有限,而团队的合力却能产生巨大的效能,有效提高任务完成的效率。这样的经历能够使学生深刻认识到团队合作的价值,为其未来融入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合作学习还能够培育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学生学会关注并考虑团队成员的需求与感受,能够为团队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在引入合作学习模式时,教师可以设计一系列与学生日常生活紧密相关且充满挑战性的任务,引导学生以小组形式合作解决问题。例如,在教学“实际测量”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以安排学生开展小组合作测量活动,要求小组学生精确测量教室或者校园某个特定区域的尺寸(长、宽、高)。这样的任务既能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又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和求知欲望。在测量活动中,小组成员需明确各自的分工,如一部分学生负责使用测量工具(卷尺、激光测距仪等)进行准确测量;另一部分学生则负责详细记录数据,确保信息的准确性;还有一部分学生扮演监督者或协调者的角色,确保测量过程的有序进行和团队成员间的有效交流。

这种分工合作的方式不仅能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测量技能,增强量感,还能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使他们学会尊重并接纳他人的不同意见。此外,小组在测量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各种难题。面对这些挑战,小组成员需要共同努力、群策群力,通过集体讨论和协商来寻找最优解决方案。这一过程不仅能增强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能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适应变化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小组成员一起克服困难、成功完成测量任务后产生的成就感和自豪感能提升学生的学习自信心和学习积极性。

四、采取反思日记法,促进学生自我反思

为了促进学生全面、均衡发展,教师可以采取鼓励学生撰写数学学习反思日记的创新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自我反省,促使学生在总结数学学习心得的同时,反思自身的道德行为,不断提升自我。数学学习心得日记可以成为反映学生内心活动的一面镜子,展现他们在数学探索之旅中的成长与表现[3]。学生可以一周为一个周期,定期记录自己在数学学习过程中遇到的挑战。所谓的挑战不仅仅局限于数学题,还涉及道德选择和实践的情境。每一篇日记都可以成为学生与自我对话的一个机会,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学会学习、学会生活。教师应定期检查学生的数学学习心得日记,通过正面激励和指导,帮助学生在反思中进步,促进学生道德修养、人格修养的不断提升。

小李是一名五年级的学生,他对数学学习充满热情,但在学习途中时常遭遇困难与挑战。于是,教师建议小李撰写数学学习反思日记。小李欣然采纳此建议,每周撰写一篇日记,记录自己在数学学习旅程中的心得和反思。在日记中,他详尽记录了解题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尝试的策略,以及找到的解决之道。尤为特别的是,他会深思这些体验对其个人成长的启迪。

例如,某次,小李屡次尝试攻克一道复杂的几何题,皆未得果,深感挫败,甚至萌生了放弃的想法。在日记中,他反省自身的种种消极情绪,并体悟到在面对难题时保持坚韧与毅力的重要性。于是,他重新调整心态,再度投入解题,终以不懈努力找到正确答案。此次经历使小李深刻理解了“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这一道理,亦增强了面对挑战时的勇气与

毅力。

通过持续撰写反思日记,小李的数学能力不仅有了显著提升,更重要的是,他还学会自我反思、自我激励,在面临困难时能保持积极心态与坚定意志。这些品德不仅对他的数学学习大有裨益,也将会在他未来的人生旅程中发挥关键作用。可见,数学学习反思日记这一手段有助于促进学生认识自我、全面发展。

五、采用评价激励法,推动学生全面发展

在当前教育改革的背景下,教师应构建多元化的教学评价机制,采用多元的评价主体和评价方式,鼓励学生自我监督学习的过程和结果。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教师需要将“立德树人”教育理念融入评价机制的构建中,确保学生在发展数学核心素养的同时,提升道德素养、人格修养和责任意识。具体来说,教师可构建一个多元化、综合性的评价机制,关注学生的数学学习结果和数学学习过程,同时还要将学生的思想品德表现纳入考量标准之中,全方位地评估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学习态度、合作能力、责任心等方面的表现。

例如,教师可以开展一个“探索之旅”活动,考查学生在面对困难时的表现和态度。以小雯为例,她在面对复杂的问题时毫不退缩,反复尝试,直至解决问题,她的表现就是一个生动具体的教学实例。教师借此机会对学生进行正向激励,使全班学生认识到持之以恒的重要性。

又如,在开展“数学与环境保护”的项目化学习活动时,教师构建了一套考查学生团队协作能力、责任感以及创新思维等多方面能力的评价机制,全面评价学生的表现。教师特别留意活动过程中学生与他人的交流合作情况,包括能否有效地沟通、能否接纳不同的观点、是否愿意主动承担责任等,以此考查学生各方面的表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此外,在批改学生作业时,教师采取“学习+道德”的双重评估方式,不仅指出学生知识方面的薄弱点,还通过评语指导学生反省自己的表现,以此鼓励学生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那些能够主动改正错误的学生,教师也用评语来肯定他们的自我进步意识。

结语

借助情境教学法、案例分析法、合作学习模式、反思日记法和评价激励法等手段,教师能够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渗透道德教育,在提升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同时,培育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与社会责任感,推动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吕世兰.探析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德育[J].安徽教育科研,2023(31):36-38.

[2]赵艳玲.立德树人视域下小学数学课堂德育渗透策略[J].吉林教育,2023(31):36-38.

[3]高佳慧.小学数学学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途径[J].天津教育,2023(29):53-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