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提高小学生简便计算能力的策略

2024-12-31尹冠江

教育界·A 2024年35期

【摘要】简便计算是进行思维训练的重要方式,对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判断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知识应用能力具有重要作用。小学数学教师要充分发挥简便计算的优势,让学生掌握简便计算的方法,提升运算教学的质量。

【关键词】小学数学;简便计算;运算能力

作者简介:尹冠江(1979—),男,南宁市武鸣区教育局。

运算能力是指根据运算法则和运算定律进行正确运算的能力。新课标指出,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有助于学生形成规范化思考问题的品质,养成一丝不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1]。简便计算是小学四则运算中一种特殊的运算方式,要求学生借助已有运算知识和经验进行快速计算,旨在提高学生的运算效率,发展学生的运算能力。可见,简便计算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具有重要的作用。然而,在具体的简便计算教学中,还存在较为突出的问题,从而影响学生运算能力的提升。基于此,本文通过分析学生简便计算出现的错误并提出相应的策略,以期提升学生灵活运算的能力。

一、常见简便计算错误情况分析

(一)忽视计算顺序

简便计算的思路有很多,但有的教师仅强调“凑整”的思路,导致学生把“凑整”当作简便计算唯一的办法,形成定式思维,在进行简便计算的时候,仅着眼于“凑整”,而忽略整体算式的计算顺序,导致计算出错。

(二)忽略计算方法

在运算教学中,部分教师常强调“只要计算结果正确就可以”,导致学生只会机械进行计算,一味追求计算结果,而不认真观察和思考使用哪种计算方法更好。这样的教学违背了简便计算的初衷,会让学生懒于主动思考简便的计算方法,甚至觉得简便计算方法更费劲,因而看到算式就直接按照常规方法进行计算。例如,在例题“86+86×99=”中,通过认真观察和思考,就能知道可以利用乘法分配律的逆运算得出结果,即“86+86×99=86×(1+99)=86×100=8600”。但是有的学生却先计算“86×99”,导致运算量变大;甚至还有的学生先计算“86+86”,导致计算结果出错。学生思维固化,急于求成,当遇到更复杂的计算时,只QBkcSwAGR60fr63d4MfqTQ==会更加害怕,不敢灵活思考,从而降低运算效率。

(三)混淆运算定律

部分学生在运算学习中容易混淆运算定律,尤其是乘法分配律和结合律,从而导致简便计算时出错。例如,在计算“25×(4×8)”时出现“(25×4)×(25×8)=100×200=20000”这样的错误。出现此问题的原因是学生对乘法运算定律的概念理解不深刻,将乘法分配律a×(b+c)与乘法结合律a×(b×c)记混了。通过简便计算,学生应运用乘法结合律把25×(4×8)转化为(25×4)×8,从而快速口算出结果。可见,运算定律的混淆无疑会对学生的简便计算产生严重的干扰。

二、提高学生简便计算能力的方法

(一)结合教材内容,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运算定律

小学数学教材系统安排了四则运算定律的内容。理解和掌握运算定律是学习简便计算的重要前提。运算定律是一种对知识高度概念化、归纳化的规则。简便计算则是一种运用运算定律将复杂的计算转化为简单的计算,从而提高计算效率的计算方法。运算定律为简便计算提供了基础的理论依据,而简便计算则是运算定律在数学问题中的具体应用。没有运算定律的指导,简便计算将失去方向;没有简便计算的实践,运算定律也将失去生命力。因此在教学中,笔者注重结合教材知识,引导学生全面理解运算定律,使学生学会灵活运用运算定律。

1.基于认知经验,促进学习理解

在教学中,笔者先分析学生已积累的知识与活动经验,再有意识、有针对性地开展运算教学,引导学生初步感知和提炼出运算定律的一般规律。如针对加法运算定律,笔者让学生自主表述加法交换律的概念,并引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这个定律。学生得出了多种表示方法,笔者抓住“a+b=b+a”的表示形式,让学生说一说式子里的a 、b可以表示什么数。通过自主表述,学生进一步加深了对加法交换律内涵和用法的理解,同时培养了抽象能力、模型思维和代数思想。

2.自主归纳与理解,促进知识迁移

运算定律是通过对等式的观察、比较和分析而抽象、概括出来的运算规律[2]。这个思维过程经历了由表象到本质、由抽象思维到一般现象的过程。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亲身经历这个思维过程,从而促进学生对运算定律的迁移运用。具体而言,教师首先结合学生熟悉的生活问题创设应用情境,让学生体会运算定律的应用背景。接着通过开展数学活动,让学生自主归纳、概括运算定律,从而体验数学模型的建构过程。最后要求学生结合具体问题,灵活选择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从而真正迁移运算定律。此外,教师还可以设计一些有针对性的习题,引导学生从更多的视角去思考、讨论运算定律的运用,让学生进一步掌握运算定律。

比如,在“乘法结合律”的教学中,教师创设生活问题情境,即一块地里种了25排树,每排种5棵,每棵树需要浇2桶水,问一共要浇多少桶水?教师首先问学生:“你是怎样计算的?”生1:“我先计算一共种了多少棵树。”生2:“我先计算每排树要浇多少桶水。”教师将学生的方法板书出来。接着引导学生观察算式:(25×5)×2=125×2=250;25×(5×2)=25×10=250。学生通过比较,认为生2的方法计算更简便。最后,教师板书: × × =( × )× = ×( × )。让学生在横线上填入相应的数字,使式子成立,并问学生有什么发现。学生通过计算、观察、分析、讨论,自主抽象出乘法结合律的表示形式,从而促进了对乘法结合律的迁移运用。

(二)技巧讲解,帮助学生灵活运用运算定律

在学生充分理解运算定律概念、意义的基础上,教师可以教授给学生一些运用技巧,让学生能够灵活地进行简便计算,从而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运算能力和计算效率。具体而言,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引导。

1.观察法

简便计算的第一步是对题目进行细致观察。审题不是浏览一遍题目信息那么简单,而是需要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寻找隐藏在数字、符号背后的规律。在此,笔者提出包含两个步骤的观察法。一看,就是看清题目中的数字、运算符号以及算式的结构特点。二判,就是初步判定算式能否进行简便计算。如果能进行简便计算,再结合学过的运算定律、技巧,进行简便计算。这就要求学生充分熟悉运算定律,思维灵活。比如,对于算式97+265+203,学生观察各个加数的特点会发现97和203可以进行“拆补化整”,自然结合加法运算律将算式调整为97+203+265,从而轻松地通过口算算出结果。这就是简便计算的过程。但是教师要注意提醒学生不是所有的计算题目都适合调整运算顺序,比如有些计算题目中虽然有特殊的数,但必须按一般的运算顺序进行计算,否则容易算错。

2.结构法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所学运算定律归纳概括出来,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从而便于知识的识别、理解、记忆和运用。

通过自主构建知识体系,学生能快速判断该如何调整算式以便进行简便计算,并确保简便计算的准确性。学生如果没有全面把握运算定律,那么在调用知识的时候可能会反应不过来,或者会由于记忆混乱而出现错误。

3.积累法

教师在日常的运算训练中要注重提醒学生积累运算经验。在多看多练的基础上,学生简便计算时才会得心应手。比如,教师可以通过“每日一小练”活动来强化学生知识经验的积累。再如,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定期进行归纳总结,概括出哪些数相加、相减、相乘、相除刚好可以得到10、100、1000…,如55+45=100、25×4=100等,还有哪些数适合进行“拆补”,如101、99等。积累了丰富的运算经验,学生在调用知识进行简便计算时就会更轻松。

(三)设计趣味训练,提高计算积极性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内驱力。教师要从学生的情感体验出发,设计能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教学活动,让学生从中受益。简便计算对于小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难度,且相对枯燥无味。对此,教师的激趣就显得尤为重要。比如,教师可以创设基于现实生活的探究情境,给学生布置课外作业:收集自家一周内的购物小票,并尝试用简便计算的方法核对小票上的商品总价,如遇到困难可请家长帮忙。学生回到家,饶有兴致地收集购物小票,根据小票上的数字进行计算。课上,教师抽查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发现学生都能通过简便计算调整购物小票上的价格顺序,进行“拆补化整”,从而较为快速地算出商品总价。

教师设计趣味性计算训练,可以大大提高学生主动进行简便计算的积极性。在快乐的运算过程中,学生不仅巩固了简便计算的知识,还能学会将数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意识到简便计算的价值。

(四)培养良好习惯,提高简便计算的准确性

运算要求严谨细致、准确无误。养成良好的运算习惯是每名学生应具备的数学学习素养。具体而言,教师可以从以下几点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运算习惯。

1.培养学生的口算习惯

简便计算中,使用口算能大大提高计算的速度。口算习惯对简6b4f1e084ffc4c422229945e8a612212bb88ace16c5bd208b5f4c61f15069c93便计算具有重要的作用。从实际教学中可以看出,口算习惯较好的学生往往更容易完成简便计算。因此,加强学生的口算训练,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口算习惯很有必要。如教师可以利用课前3分钟开展“拆补化整”等口算训练,培养学生的口算习惯。

2.培养仔细审题习惯

审好题是准确计算的前提。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 “审好题再计算”的习惯,要求学生做到边读题目边思考,看清楚要求、数字和符号,明确运算顺序,综合分析、判断简便计算方法,最后再认真地进行计算。

3.培养验算习惯

在计算过程中不容忽视的环节就是回顾与反思。验算方法随算式的不同可能有所不同。笔者建议按照四则运算的顺序验算,看得到的结果与之前计算的结果是否相同。

4.培养工整规范书写习惯

书写是否认真,格式是否规范,直接反映学生的学习态度是否端正,也会影响到运算的准确性。在平时的训练中,教师应向学生提出明确的书写要求,发现问题及时提醒、纠正,并积极肯定书写工整、规范的学生,树立榜样,让班级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

5.培养使用草稿纸的习惯

学生利用草稿纸,可以及时记录一些数据,以便进一步分析、处理。同时,利用草稿纸,还可以方便后续检验计算结果的正误,从而大大提高简便计算的正确率。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养成使用草稿纸演算的习惯,在草稿纸上留下计算思考的过程。

结语

总而言之,简便计算能力不可能在短期内训练而成,需要时间的积累。小学数学教师要给学生制订科学的简便计算学习方案,让学生循序渐进掌握简便计算方法,提高计算的效率和准确性,从而为进一步学习数学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宋元春.基于简化素养解决简算不“简”的问题:从一道小学数学学科能力检测题谈起[J].辽宁教育,2022(5):4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