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以生为本之小学小古文启蒙策略
2024-12-31陈傅
【摘要】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编排了多篇小古文。相比于之前的教材,统编版教材对小学生的古文阅读能力有了更高要求。在执教小古文时,语文教师要更加注意以生为本式的启蒙,让学生习得必备技能,找到学习小古文的乐趣,领悟古人的智慧,从此热爱上古文,并在学习和生活中学着用古文的表达方式进行仿练,全面提高语文核心素养,根植文化自信。
【关键词】小学语文;小古文;诵读;仿说;语文核心素养
作者简介:陈傅(1991—),男,江苏省南通市崇川区张謇第一小学。
古文是一种文化传承、一种精神寄托,是华夏儿女的智慧成果。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编排了多篇小古文,这些古文有的韵律优美,有的幽默风趣,有的富含哲理,有的意蕴深远……它们是华夏文明的宝藏,也是中国文化的根脉所在。然而,古文毕竟不同于现代汉语,二者在语法、语意表达方式等方面都有着不小的区别,这也造成了部分小学生在学习古文时产生畏难心理,或者以死记硬背的方式学习,最终导致他们的古文阅读能力得不到提高。为了传承中华文化精髓,提高小学生学习古文的兴趣,小学语文教师需要在以生为本的基础上进行小学小古文启蒙教育探索。
一、小古文启蒙之关键手段
诵读是学习小古文的有效手段。教师在指导学生诵读时,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发展规律进行科学指导。
(一)无意识参与
根据心理学原理,教师可充分运用周围有限的资源来为学生创设古文学习情境,从而引导学生无意识参与。比如,在午间休息时间,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设备播放一些根据古文内容制作而成的视频,让学生当作消遣视频来观看,久而久之,学生能够感受到古文语言的优美。同时,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将自己喜欢的古文名句贴在教室后墙上,并鼓励他们大胆诵读和交流。除了在教室内创设小古文的学习情境,教师还可以在开展室外大课间活动时,针对学生的某个动作,讲解古文中表示该动作的字、词、句,营造浓厚的古文学习氛围。
(二)有意识模仿
小学生十分热爱模仿,教师则是他们最优的模仿对象。因此,教师应发挥示范作用,正确示范古文诵读。比如,教师可在主题班会中示范一段小古文诵读,激发学生的模仿欲望,引导学生跟着教师一起诵读小古文,将停顿、语调、情感等正确且恰当地表达出来,读出古文韵味。学校还可以配合举办诵读活动,教师要积极参加,上台诵读,为学生做好榜样;教师还可以与学生一同登台,共同诵读经典小古文,鼓励他们大胆展现自我。在耳濡目染之下,学生主动参与古文学习的意识能有所增强,古文阅读能力也能相应提升。
(三)自主式展示
诵读古文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语感,还有一个目的是促使学生从内心爱上小古文,并愿意主动学习、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师可依据小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开设“小古文大讲堂”,提供一些趣味十足的小古文供学生诵读,同时鼓励他们诵读自己感兴趣的小古文,台下的学生要根据“读正确、读流利、读出意思来”的评价标准,以评委的角色评价台上学生的诵读水平。“小古文大讲堂”的开设能够让全体学生都参与进来,成为学生展示自我的平台,同时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古文学习效率。
二、小古文启蒙之循序渐进
低年级学生刚刚开始接触小古文,如果教师一上来就让学生诵读、翻译、谈思想感情,那么可能会导致学生认为古文学习很枯燥。要想真正做好小古文的启蒙,激发兴趣和循序渐进的练习是十分必要的。
(一)短小古文激兴趣
一年级的学生是纯粹的、充满童趣的,会有各种古灵精怪的想法,这正是他们探索世界时的真实状态。那么,小古文的启蒙就可以从他们有趣的生活开始。
例如,针对《放风筝》中的“青草地,放风筝。汝前行,吾后行”这两句话,教师先是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幻灯片上的画面进行联想、理解,再指导学生齐读、个别读、分组读、配乐读,充分调动他们的兴趣;再与其他学科知识进行融合,让学生练习仿说。
出示:青草地,________。汝前________,吾后________。
教师引导学生结合在体育课上练习翻跟头这个活动,仿说小古文。学生回想自己当时的经历,仿说:“青草地,翻跟斗。汝前翻,吾后翻。”
就这样,学生不仅会读、会思考,还学会在学习和生活中找到仿说的素材,提高了学习古文的动力。
(二)观察分析知形象
小古文内容大多来源于真实生活,其中关于景物的描写更是细致入微。而低年级小学生往往是通过眼睛、耳朵、鼻子、手等直观了解外界事物的。对此,教师可从生活日常入手,引导学生感知古文。
1.观察说小景
有这么一篇题为《芦花》的小古文,其正文为“水滨多芦荻。秋日开花,一片白色,西风吹来,花飞如雪”。
教师结合古文内容,提供相应季节的图片,鼓励学生畅所欲言。
春天,万物复苏,桃花争艳,学生说:“园中多桃花。春日开花,一片粉红,暖风吹来,花香四溢。”夏天,荷花挺立,摇摆于绿叶之间,学生说:“池塘多荷花。夏日开花,一片白色,热浪袭来,花香满鼻。”秋天,丹桂飘香,学生说:“路边多桂花。秋日开花,一片金黄,凉风吹来,如下花雨。”
在以上活动中,学生从生活中挖掘素材,模仿小古文的表达方式进行仿说,初步体会古文的言意美。
2.观察说异同
在启蒙初期阶段,教师还可适当提高难度,带领学生读小古文《菊》,再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熟悉的花进行仿说。
《菊》的全文为“菊花盛开,清香四溢。其瓣如丝,如爪。其色或黄、或白、或赭、或红。种类繁多。性耐寒,严霜既降,百花零落,惟菊独盛。”
教师先是指导学生通读小古文,了解其大意,再带领学生通过各种方式观赏菊花,以及其他类型的花,鼓励学生仿说。
出示:_____________盛开,_____________。其瓣如_____________,如_____________。其色或_____________、或_____________、或_____________、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为了更好地启蒙学生,教师不要在字数上限制过多,以免打消学生的积极性。只要学生将形、色说准确,教师就要给予学生表扬和肯定,以持续保持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引入正轨习教材
启蒙初期阶段侧重于激发兴趣、积累经验。学生在学习教材上的古文时,已经进入了小古文启蒙的中期阶段。《司马光》是小学生正式学习的第一篇小古文,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根据《义务教育教科书(五·四学制)教师教学用书:语文三年级上册》中的教学目标要求,学生不仅要读正确、会写相关生字,还要会用自己的话讲故事,说出文言文与现代文的语言差异[1]。这些要求明确了学生需要发展的语文核心素养。
以《司马光》的教学为例,在执教过程中,教师可引导学生对比古文与现代文,思考不一样的地方;借助边学边读的方法,一步一步引导学生掌握学习小古文的方法;通过读、思、议,慢慢引导学生将故事讲完整、讲清楚;指导学生借助道具演一演,让其他学生观察,接着所有学生一起将古文内容大声朗读出来。最终,学生在表演情境中了解了司马光砸缸的整个过程,同时也将古文内容读通读透。
三、小古文启蒙之多元活动
有了一定的古文学习经验,意味着学生已经进入小古文启蒙后期阶段。除了学习教材上规定的古文,教师还需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设计多元活动,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学、在学中思,从而进一步提升文化修养。
(一)课外读物的补充
在小古文启蒙后期,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阅读课外书,如《小学生小古文一百课》。该本读物内容丰富、篇幅短小,又有较强的教育意义,非常值得学生自主读、合作读、集体读。当然,各种形式的读都要建立在学生的兴趣之上进行。
小学生本身以形象思维为主。为此,在一开始介绍这本书时,教师可先挑几篇有意思的小古文,让学生先读一读,再结合古文内容进行联想和想象。比如《狐假虎威》,教师可以让学生在通读的基础上联想狐狸装腔作势的样子,再根据自己的理解,绘声绘色地读一读狐狸说的那句“子无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将相应的语气、神态、动作都表现出来。
除了小古文,教师还可引导学生朗读《三字经》《笠翁对韵》《千字文》等,增强学生的语感,确保后期的小古文学习稳步推进。
(二)情景短剧的演绎
要想小古文学习更加有趣,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自主设计情景剧,走进古文的世界,感受古文蕴含的传统文化内涵。
如《揠苗助长》,“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教师引导学生借助插图,联想人物对话时的神态、动作、心理活动等,指导学生小组合作编写剧本,再试着演一演、改一改,最终形成一个完整的表演呈现在大家面前。
在编写剧本的过程中,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构思、表达看法、互相协商,将小古文的学习完全当成一件自己内心想做的事。这种由内而外的引导教学体现了以生为本的理念。
(三)实地踏访的情境
小古文的启蒙不仅仅局限于书本,还可以通过各种户外实践活动来实现。比如,学生可以参观校园,也可以踏访名胜古迹,参加研学活动,丰富学习体验,提高文化素养。
因各地环境不同,教师可借助当地资源,如校史室、博物馆、书法馆、名人故居、楹联展等,让学生在不同环境和不同活动中了解古代汉语的表达方式及在生活中的运用,全方位营造出一个充满古韵的学习情境。
南通市张謇第一小学由张謇先生亲手创办,并担任首任校长,这样的资源非常宝贵。笔者以百年老校为纽带,拉近学生与张謇先生的距离,带领学生走进校史室,了解张謇先生办校的宗旨,温习校训“忠信笃敬”,朗读校园张贴的张謇名言,慢慢默念,直至成诵。
以学校为起点,笔者带领学生到唐闸古镇踏访张謇家风家教展示馆,看对联、听故事,开展研学活动。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融入真实情境中,笔者还组织学生开展“小导游招募”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需要搜集关于张謇先生生前的相关资料,尤其是家书,将所找到的资料进行分类整理,最终形成一篇完整且逻辑清晰的张謇家风家教展览馆导游词。最后,学生要在众人面前以小导游的身份介绍张謇家风家教展示馆。
总之,小古文的学习不应局限于书本之上、教室之内,而可以拓展至现实的学习生活场景中。学生踏访当地的名胜古迹,将课堂所学的古文与生活实际相连接,使得小古文的学习变得更加丰富、更加立体。
结语
以生为本之小学小古文启蒙并非一朝一夕之事,而需要教师长期进行系统、科学的引导,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语文核心素养。教师要紧跟时代步伐,在实践中摸索适合班级学生的小古文启蒙策略,形成一套最符合当下班级学情的小古文启蒙方案,真正实现以生为本。
【参考文献】
[1]温儒敏,陈先云.义务教育教科书(五·四学制)教师教学用书:语文三年级上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