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体育动作技能结构化教学的价值与实施
2024-12-31陆文强
【摘要】在小学体育课堂中,针对某一类体育知识或某一项体育动作技能开展系统性的讲解与归纳,以此提升体育教学的实效性,此种教学方式被称为“动作技能结构化教学”。在结构化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运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将理论知识进行动态化演练,使动作技能具象化。文章针对小学体育动作技能结构化教学展开全面解析,以期为广大体育教师提供教学参考。
【关键词】小学体育;结构化教学;动作技能
作者简介:陆文强(1989—),男,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同里实验小学。
体育是素质教育的基础学科之一,小学体育教师应以“立德树人”为育人目标,通过创新教学方式,优化教学理念,锻炼和塑造学生的身体素养和意志品质。教师要从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入手,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及能力水平制订针对性的教学计划,通过结构化教学落实动作技能的标准化培训,从而使学生在系统性的学习中提高体育学习兴趣,发展运动能力。
一、动作技能结构化教学的理论含义
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理论强调,任何学科的学习都应以基本结构为目标导向进行实践教学。在现代汉语中,关于“结构”一词的释义有三种,一是指各个组成部分的搭配和排列;二是指建筑物上承担重力或外力的部分的构造;三则是指组织安排(文字、情节等)。而“结构化”是指通过对现有知识进行归纳总结,使其具备清晰的逻辑条理,同时各知识点之间能够互通共融,从而构成一个系统的知识框架[1]。结构化教学则是在结构化理论的基础上,将教学资源进行整合重构,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需求及身心发展规律制订针对性教学计划,帮助学生梳理知识架构、组成系统框架的一种教学模式。
在小学阶段的体育教学中落实结构化教学,要求教师将体育学科的运动理论、技能知识通过课堂实践、运动竞赛、模拟演练等多元化的教学方式进行整合关联,对教学内容、场地、器材、流程等进行系统规划与安排,使其结构层次分明、系统完整;利用单元式教学、“学、练、赛”一体化以及综合性学习评价等现代化教学方法,使学生能够对体育学科的理论内容、运动技能有清晰的认知,并能掌握与运用体能和体育技能,丰富实践体验,养成良好的体育品德[2]。
二、小学体育动作技能结构化教学的重要价值
体育锻炼是小学阶段体育教学的主要方式。在动作技能结构化教学中,教师要将健康知识、运动理论、动作技能、竞赛标准等相关知识以结构化方式呈现,对学生的运动能力与体育品德等进行系统化培养,使学生能够在多元化的学习活动中激发运动热情,增强身体素质。
首先,开展动作技能结构化教学,有助于增强学生的运动能力。教师在体育课堂上通过将动作技能进行结构化拆解和教学,能够帮助学生巩固基本运动技能,提升运动认知和技战术运用能力,从而使学生的运动能力得以提升。例如,在篮球的动作技能教学中,教师需要在运动之前传授篮球的基本动作技能、比赛规则等,并通过多媒体设备或亲身示范,使学生对这项运动形成结构化认知,进而为学生进行运动实践奠定基础。
其次,开展动作技能结构化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质量。在以往的小学体育教学中,部分教师对基础体育知识与技能的讲解较为宽泛,仅在课堂导学环节对运动技能进行简单讲解,学生的认知结构不牢固,课堂实践效果也就不甚理想。而在动作技能结构化教学中,教师结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制订针对性教学计划,使学生在情境模拟、实践互动、“学、练、赛”一体化等多元化教学活动中夯实体育理论基础,巩固运动技能,继而得以提高学习质量[3]。
最后,开展动作技能结构化教学,能够达成体育课程的育人目标。在素质教育背景下,教师开展动作技能结构化教学,对体育运动技能进行重点讲解,能够使学生轻松熟练地掌握基本运动要领,在愉悦的课堂体验中激发体育运动热情,积极主动地参与体育活动,为“终生体育”价值观的养成奠定基础,从而有助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达成体育课程的育人目标。
三、小学体育教学中动作技能结构化教学的实践方法
(一)开展单元式教学,发挥体育育人价值
在小学阶段开展动作技能结构化教学,要求教师将体育与健康学科的知识点进行整合规划,将基础理论知识与动作技能建立学习关联,从而使学生在系统化的课堂学习中发展学科素养[4]。单元式教学是在结构化教学的基础上,通过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重构,以单元为基本单位,将多个环节有机结合起来,为学生提供系统化教学的一种教学方式。为此,教师应将动作技能的结构化教学与单元式教学进行有机融合,以大单元教学为载体,以核心素养培养为导向,通过对教材进行深度挖掘,提炼相关基本原理和练习方法,使其与学生的学习特点相契合,为学生构建系统、完整的单元式结构化教学。教师在开展单元式结构化教学的过程中,要全面落实《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的教学要求,强调学生的主体学习地位,同时发挥结构化教学的育人功效,帮助学生在结构化学习中掌握运动技能,提升运动能力。
例如,在开展“侧手翻”这一技能的教学时,教师可根据教材要求,在教学设计阶段对教学内容进行结构化整合,先按照动作技能的内在逻辑进行系统、完整的结构化讲解,再采用三段式教学对学生的动作技能进行巩固与提升。首先,在结构化教学的第一阶段,教师要对教材中的运动基础知识和练习方法进行细致拆分与讲解,使学生能够通过学习掌握运动要领。同时,教师还要做好运动热身引导,为后续的侧手翻实践做足准备。
其次,在第二阶段的教学中,教师可根据动作技能的学习难度设定不同的教学时长,让学生在进阶式的实践演练中提高对动作技能的准确认知。如用8分钟的时间练习撑墙摆腿;用15分钟的时间练习支撑蹬摆侧手翻;用10分钟的时间练习侧手翻过V字垫。在进阶式的教学安排中,学生的运动能力能够逐步提升。
最后,在第三阶段的巩固教学中,教师可让学生通过分组合作的形式,重复练习侧手翻中难度较高的动作技巧;还可利用辅助道具提高学习难度,让学生在互帮互助中牢固掌握侧手翻技能。
通过构建单元式结构化教学课堂,教师可通过原理教学、动作实践、巩固技能三个层次的教学提高学生的动作能力,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多种练习方法,从而实现体能全面协调发展[5]。
(二)践行“学、练、赛”一体化理念,锻炼学生的运动能力
新课标明确指出,体育与健康课程要落实“教会、勤练、常赛”要求,注重“学、练、赛”一体化教学,指导学生学会基本运动技能、体能和专项运动技能。为此,在设计小学体育动作技能结构化教学内容时,教师要以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兴趣爱好为导向,通过强化运动技能要领、加强学练融合、营造良性竞争氛围等多元化的教学手段,为学生构建一个趣味化、现代化、结构化的体育课堂,以此促进“学、练、赛”一体化,提高动作技能结构化教学的实效性[6]。
教育学界的学者对于结构化教学有更深层次的见解。有学者提出,所谓结构化教学,就是将知识教学、课堂学习以及实践应用三者整合互融。因此,在小学体育动作技能结构化教学中,体育教师可按照“教、学、用”的教学流程,达成“学、练、赛”的理论践行,围绕教材开展基础知识教学,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组织学生实践演练,开展教学竞赛,从而达成学以致用的学习目标,提高体育课堂教学质量。
以“跳跃”这一动作技能的结构化教学为例。教师在理论教学阶段,应对跳跃技能进行系统讲解,使学生明确跳跃的基础流程,规范助跑、起跳、腾跃、落地等环节的动作。教师可在现代化教学资源的辅助下,利用智能白板等多媒体手段播Vf1GO+fmDQr2zFthc+XWOg==放跳跃技能的动作解析视频,使学生在标准动作的慢放、回放中掌握技能要领,以此完成“学、练、赛”结构化教学中的“学”环节。接着,教师要将跳跃项目中立定跳远、跳高等运动技能的学习难点进行重点讲解,并引导学生通过反复训练,提升体能和运动能力。例如,在练习跳远的起跳姿势时,教师可以通过趣味游戏的方式,让学生两两一组练习沙坑跳,其他学生共同监督,姿势不标准的学生要进行蛙跳惩罚,以此达到“练”的目的。而在“赛”的结构化教学环节,教师可根据本堂课的教学要求,组织个人跳高比赛、小组立定跳远赛等活动,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使其在充满激情与挑战的课堂竞赛氛围中巩固技能要领,增强运动自信,提高体育素养。
(三)实施差异化教学评价,增强运动积极性
教学评价作为激励学生积极探索、诊断学生学习误区的教学法宝,在动作技能的结构化教学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教学导向作用。教师通过在体育课堂中运用多样态的教学评价,能够让学生对自身的学习态度、进步情况等进行自我审视与评估,并通过制订针对性的整改计划,调整体育学习方向,提升自身体育素养。
体育教师需以教师评价为主,鼓励学生、家长等主体参与到评价中,使评价主体多元化[7]。在点评过程中,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学习能力设定动态化的评价标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对不同运动能力的学生按照差异化的标准进行精准点评,以公平公正的态度进行评价反馈,并制订层次化的教学整改计划,在个性化的动作技能教学中,增强学生的运动素养。
在生生互评环节,教师则可以组织分组合作、对抗竞赛等形式的活动,让学生对其他小组的表现进行点评,使学生在互帮互助中实现运动能力的提升。在自我评价环节,学生则要对自身的基本运动技能、体能以及在竞赛中的实际表现等进行自我审视与反省,并在教师的引导下及时调整学习状态,优化学习方法,进而养成良好的体育品德,提升体育核心素养[8]。
例如,在篮球项目的结构化教学中,虽然大部分学生十分热爱篮球,但是在运动过程中却掌握不好动作要领,尤其是在急停运球的步伐规律以及控球技能上较为薄弱。为此,教师可通过动作示范,深化学生对急停运球技能的掌握,纠正学生的不规范动作,使学生的急停运球能力得到提升。为了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教师还可以通过实践演练的方式,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急停控球训练,使学生相互督促,掌握核心技能。在教学演练过程中,教师应对学生的运球技能、脚步行进以及投篮动作等进行分析评估,帮助学生突破学习难点,规范动作标准,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篮球技能。
结语
在小学阶段的体育教学中,教师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通过开展动作技能结构化教学,培养学生的体育核心素养。教师要从顶层设计出发,对体育教学内容、体育实践过程、体育教学评价等环节进行整合规划,依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实施结构化教学,使其在课堂学习中将零散的知识点进行系统关联,并加以实践运用,从而激发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运动认知、体能和运动能力,达成“知行合一”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高春明,夏冰.小学体育与健康教学内容结构化的“内化”与“外显”[J].体育教学,2024,44(8):23-25.
[2]陈金龙.小学体育结构化技能教学的意蕴及策略探析[J].小学教学研究,2024(6):50-51,60.
[3]尤腾虹.小学体育大单元中专项运动技能结构化教学策略[J].冰雪体育创新研究,2024,5(12):79-81.
[4]戴嘉睿.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体育有氧大单元教学实践研究[J].新教育,2024(增刊2):79-80.
[5]马海丁.小学高年级篮球结构化教学探索[J].甘肃教育,2024(16):61-65.
[6]谭德振.核心素养背景下的小学体育技巧教学策略[J].辽宁教育,2023(23):79-81.
[7]魏敬,陈威.“学、练、赛”一体化:体教融合下的乡村小学体育教学改革之策[J].新课程评论,2024(6):41-47.
[8]李国虎.体育学科结构化动作技能教学的内涵解析与策略研究[J].小学教学参考,2023(18):4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