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跨学科学习在初中体育中的应用策略

2024-12-31刘永泉

教育界·A 2024年35期

【摘要】跨学科学习旨在通过将其他学科的理论、技能等与主学科教学内容相融合,引导学生结合已有经验进行关联性学习,以此打破学科壁垒,开拓学生的学习思路,培养他们跨学科学习的意识与能力,使其得到更加全面的发展。文章解读跨学科教学的内涵,研究初中体育实施跨学科学习的教学思路,最后结合案例分析法,探究通过将体育与生物、信息技术、地理、道德与法治等学科相融合,开展丰富的跨学科学习活动,进而提高初中体育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关键词】跨学科学习;初中体育;体育教学

作者简介:刘永泉(1977—),男,福建省莆田第二十五中学。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教师应根据学生运动技能形成规律和身心发展规律,整体设计课程内容;关注体育与健康教育内容、体能与技能、学练与比赛、体育与其他相关学科等方面的有机融合,提高学生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能力。基于此,在初中体育教学中,教师为了达成新课标的要求,可以结合多个领域的知识、理论、技能等,创建多样化的跨学科学习活动,将体育与其他学科相融合,引导学生进行关联性学习与实践,以此培养他们举一反三的能力,促进其综合素养发展。

一、跨学科教学概述

跨学科教学从表面意义来说,指的是跨越多个不同学科的教学行为;从内容上来说,跨学科教学至少涉及两门不同学科的内容。由此可见,跨学科教学指的是,把两门或两门以上不同学科的内容进行融合,通过打破学科壁垒,增强学科之间的联系,使具有不同育人价值的学科发挥出融合性教育的作用,借助其他学科的理论、思想、技能、方法等,推动主学科知识的教学,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和把握主学科内容,同时,促进学生综合素养发展。

初中体育跨学科学习指的是,以体育学科的知识和技能为核心,结合其他学科的知识、方法等,展开多学科教学,使学生通过关联多学科内容进行学习和体验,实现对体育知识的深度理解,扎实掌握体育技能,明白学习体育的意义,同时,使其形成较强的综合素养,提升跨学科学习的能力与质量。

二、初中体育跨学科学习的教学设计思路

在初中体育课程中,教师开展跨学科学习时,首先应深入了解体育教学的内容,探索与之相关的其他学科的信息,厘清学科之间的关系,再将体育知识与其他学科知识进行重组,初步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比如,教师如果教授体育健康方面的知识,可以选取生物学中的相关理论,将两部分内容进行串联、重组。

其次,教师要规划跨学科教学活动,让体育与其他学科之间建立更深的联系,让学生能够实现有效的跨学科学习。比如,教师设计引导式跨学科学习活动,先通过创设情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再通过教学引导,让他们能够结合其他学科的学习经验、实践经验等,对体育知识进行关联分析与理解,使其在迁移体验中掌握体育理论知识、技能知识。

最后,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进行评价,利用评价了解学生跨学科学习的情况,根据反馈信息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从而使学生顺利完成跨学科学习任务,提升其最终学习效果。

三、跨学科学习在初中体育教学中的应用措施

(一)体育与生物学科融合

体育不仅包括运动项目方面的知识,也包括身体健康方面的知识。对此,教师在教授体育健康部分的内容时,可以联系生物学科,引导学生结合生物学理论、生命科学知识,探究体育运动与生命健康之间的关系,分析哪些运动方式能够让人保持身体健康,哪些运动方式会损伤人的身体等。另外,教师可以结合基本的生物学知识,让学生进一步了解人体各器官的功能、各部分的作用等,使其真正明白体育运动的意义,增强他们通过运动保持身体健康的意识[1]。

例如,教师可以从“人体的奥秘”视角出发,结合生物学知识,围绕体育健康部分的内容,开展跨学科探知活动。跑步运动是一项有氧运动,学生通过跑步既可以增强心肺功能,也能提高自身的耐力。为了让学生真正理解跑步的作用,使其重视跑步技能的学习和练习,养成良好的跑步习惯,教师可以结合生物学科开展跨学科教学活动。首先,教师引导学生探究心肺功能(体育)与人体呼吸(生物学)之间的关系。在跑步过程中,掌握正确的呼吸方法,能够有效增强肺活量,而肺活量越大,每次呼吸所摄取的氧气也越多,为肌肉提供的燃料也越多,使得跑步者的跑步时长和跑步强度都能有所提升,同时,跑步者的心脏和肺部也可以更有效地运输氧气和二氧化碳,从而增强心肺功能,维持健康的身体功能。其次,学生理解跑步运动的重要性之后,教师开展短跑活动,以此了解班级学生对跑步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及他们的真实运动能力和健康状况等。最后,教师对学生的跑步情况进行评价,提出跑步练习的优化建议。比如,让心肺功能较弱的学生适当跑步,逐渐增强肺活量;让心肺功能较强的学生练习长跑,逐渐提升他们的耐力等。

教师开展生物与体育融合教学活动,既可以开阔学生的眼界,让他们了解更多与人体健康有关的知识,又能使其形成正确的运动意识,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逐渐提高身体素质。

(二)体育与信息技术融合

掌握体育运动技巧是提高体育运动能力的关键之一。然而,有的体育技巧只能在肢体运动的过程中呈现,难以进行定格展示,教师如果只是口头描述,很难让学生真正掌握技能要点,从而影响他们的实际体育运动效果。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可以结合信息技术学科,开展信息化体育教学活动。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体育运动的视频,使用暂停、放大等功能,将一瞬间的运动行为、肢体动作等清晰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同时结合画面进行详细讲解,从而让学生进一步了解体育运动的正确姿势、关键技巧等,使其在模仿和练习中扎实掌握运动技能,提升体育运动能力[2]。

例如,对于跳远运动而言,有一部分肢体变化需要在空中进行,而教师在演示教学过程中,只能定格起跳前和落地后的动作,学生很难看清楚空中的肢体变化过程和要点。另外,起跳和落地的一瞬间同样存在肢体变化,学生也很难看清楚。为了让学生了解以上三个关键点的手臂变化、腿部变化、身体重心变化等,教师可以利用视频,开展直观的信息化体育教学活动[3]。首先,教师播放跳远运动的视频,在运动员起跳的一瞬间暂停视频,让学生观察此时运动员的脚部动作、手臂动作、身体方向等,使其了解起跳一瞬间的动作要领。其次,在运动员起跳后,身体腾空时,教师需要多次定格视频,引导学生观察运动员在空中每个瞬间的肢体变化情况。比如,手臂由后向前摆,身体重心随身体位置的变化而变化,腿部由后向前伸等。再次,在运动员落地的一瞬间,教师再一次暂停视频,让学生观察运动员脚跟、手臂、腿部、身体重心的变化。学生通过观察和解析视频画面,能够初步了解跳远运动在各个环节的动作要领。最后,教师开展跳远比赛,让学生根据理论知识进行实践练习,使其真正掌握跳远运动的技巧、要领等。另外,教师要对学生的运动结果进行评价,指出其中的错误,并提出改进建议,从而进一步提升其跳远能力[4]。

(三)体育与地理学科融合

在初中体育课程中,教师教授田径类运动项目时,可以结合地理学科的知识,利用现实生活环境,创建跨学科迁移实践活动。初中体育教学对跑步运动有着较高的要求,学生既要掌握跑步运动的基本技能,如起跑动作、摆臂动作、呼吸方法、速度调节方法等,又要增强对跑步运动的信心,提高适应各类田径比赛环境的能力,能够主动克服压力和困难,在跑步过程中始终保持良好的心态,同时,能够简单处理在田径运动中出现的损伤情况。为了提高学生参与跑步活动的兴趣,提升他们的相关能力,教师可以结合地理知识,利用现实中的各种地形场地,开展不同环境下的跑步比赛活动[5]。

首先,教师需要调查适合各种类型跑步运动的练习场地,如平地、小丘陵、小山地、环形跑道等,同时,根据不同地形的特点,确定体能训练项目,设计富有趣味性的田径比赛活动。比如,针对平地场地,教师可以设计半场马拉松比赛活动,锻炼学生的肺活量及耐力;对于小山地场地,教师可以设计变速跑比赛活动,让学生在跑步过程中自行根据地势特点调节跑步速度,以此提高其体能水平;针对环形、曲形跑步场地,教师可以设计接力跑、障碍跑等趣味比赛活动,同时,增加损伤处理学习,以此锻炼学生的抗压能力,提升其克服困难的勇气。其次,教师带领学生到现实场地之中,开展相应的跑步比赛活动。比如,在环形场地中,教师开展障碍跑及损伤处理比赛活动。教师先利用跨栏、轮胎、鞍马等在场地中设置障碍,再将学生按“同组异质”原则进行分组。同时,教师需要明确比赛规则。比如,在规定时间内,各组所有成员依次从起点开始,越过各种障碍跑到终点,最后一名成员到达终点后,其他成员需根据提示信息对其进行运动损伤处理,任务完成后敲响铃铛,确定比赛用时,最后比较各组的总体时长和损伤处理情况,评出最佳小组。此外,在比赛过程中,教师需要观察、评价、记录各组学生的跑步情况,找出他们的弱点,提出完善建议,在比赛结束后对其进行指导,以此提高学生的跑步能力[6]。

(四)体育与道德与法治学科融合

立德树人是当前教育的根本任务。在核心素养视域下,教师开展体育教学活动,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基本的体育运动技能,提高他们的运动能力,还要对其进行体育品德方面的培养。为了更好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学生体育核心素养的发展,教师可以结合道德与法治学科的理论、观点等,开展跨学科主题理解与感悟活动[7]。

首先,教师根据体育品德方面的教育要求,结合道德与法治知识,设计跨学科学习主题。体育品德包含体育精神、体育道德、体育品格三个维度,包括团队精神、进取精神、公平竞争意识、诚信自律意识、责任意识、正确的胜负观等。基于此,教师可以结合道德与法治学科知识,设计“集体活动中的团队精神”“遵守体育比赛的规则”“正确看待比赛结果”“在体育运动中勇于挑战自我”“比赛中顽强拼搏的身影”等主题[8]。

其次,教师带领学生观看各种体育竞技比赛的视频,比如,各届奥林匹克运动会中的感人片段,足球世界杯比赛中的经典传球、进球片段,我国运动员在比赛中逆转翻盘的片段等,引导学生讨论视频内容,让他们思考运动员在比赛过程中各种行为的意义。比如,在篮球和足球比赛中,同一队防守与进攻的队员相互配合,这种配合不仅能表现出成员之间的默契度,还能充分展现出他们的团队精神。又如,在马拉松比赛中,运动员需要不断克服在跑步各个阶段出现的各种困难,如疲惫感增强、体能下降、皮肤磨损、阳光暴晒、速度减慢、意志力下降等,通过借助各种外力或内力改变这些不适情况,如补充水分、增强信心、提高心理承受能力、提高求胜欲望等,从而战胜困难,坚持跑到终点。教师让学生观察运动员的行为,引导他们对其进行讨论、分析,能够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提升抗压能力的重要性,从而领悟积极进取、勇敢顽强的体育拼搏精神。

最后,教师可以针对篮球、足球、排球、体操、田径等体育运动项目,开展小组合作活动。比如,教师创建篮球比赛、足球比赛、排球比赛等,让学生通过参与各种团队比赛项目,体会组员默契配合的重要性,使其在相互鼓励、相互帮助中克服各种困难,坚持完成比赛。此外,教师要借助评价,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责任意识,提升他们的耐力、抗压能力等,从而使学生逐渐形成良好的体育品德[9]。

结语

综上所述,为了增强初中体育教学的多样性、关联性、实用性和有效性,教师可以运用跨学科学习模式,开展丰富多样的融合性教学活动,把体育知识与技能同其他学科的内容相融合,引导学生进行综合性学习、迁移性实践等,使其在扎实掌握体育知识的同时,得到多学科综合素养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陆伟.新课标背景下跨学科体育教学实践与反思:以初中体育耐久跑为例[J].体育视野,2023(20):43-45.

[2]包含发.初中体育跨学科主题学习探究[J].甘肃教育,2023(20):85-88.

[3]陈坤裕.核心素养理念下的初中体育跨学科融合教学[J].体育视野,2023(16):57-59.

[4]沈毅.跨学科融合在初中体育教学中的应用:以道德与法治课程和体育课程融合为例[J].体育视野,2023(16):72-74.

[5]赵鑫君.“融体育”:新课标下初中体育开展跨学科主题学习的思与行[J].今日教育,2023(2):58-61.

[6]陈逸健.“教—学—评”一体化背景下初中体育与健康耐久跑课堂学习评价新模式研究[J].中学课程资源,2024,20(8): 13-16.

[7]杨友良.基于“运动与安全”大概念的初中体育与健康跨学科主题学习 [J].体育风尚,2024(8): 68-70.

[8]李礼.因材施教,科学教学:初中体育男女分班教学的思考 [J].体育风尚,2024(8): 110-112.

[9]甘宏兵.初中体育教评练赛一体化模式对学生团队合作能力的促进作用 [J].读写算,2024(26): 131-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