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学做合一”思想的运用

2024-12-31刘鹏

教育界·A 2024年35期

【摘要】新课改强调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主体性,引导学生探索未知事物,使其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知识和技能。陶行知提出的“教学做合一”与课改要求一致,该理念的核心就是以学生主观能动性的激发为教学出发点,倡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知识,转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在课堂上通过师生互动完成教学。文章从高中语文教学出发,对“教学做合一”的内涵及特点进行简单论述,探讨该理念的应用策略,并对其应用价值进行探讨,以期提高高中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做合一;教学策略

作者简介:刘鹏(1990—),女,山东省五莲县第一中学。

在新课改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学应用“教学做合一”理念有助于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拓宽学生的语文学习视野,帮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掌握高效的学习方法,解决传统教学分离的问题,优化高中语文教学方式。因此,研究“教学做合一”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实践应用方式具有现实意义。

一、“教学做合一”内涵及特点

(一)“教学做合一”内涵

“教学做合一”的内涵分析可以从三个角度入手。第一,教学方式、学习方法、具体做法的合而为一。“教学做”属于系统化的整体,完成的过程为“做”,学生认知发展的过程就是“学”,教师观念或行为对学生产生的影响就是“教”。在“教学做合一”的应用过程中,“做”为根本,“教”和“学”贯穿于“做”的整个过程,三者之间有机融合。第二,教法的选择应根据学法,学法的选择要以做法为基准。第三,“教学做合一”以“做”为核心。教师要从“做中教”,学生要从“做中学”[1]。

(二)“教学做合一”特点

“教学做合一”思想具有如下特点。第一,生活性。“教学做合一”强调学习过程即说明生活现象的过程,生活当中的事情需要“做”才能实现。教育必须从生活实践出发,引导学生体验日常生活,洞察世间百态,反思生活现象,从中挖掘知识的根源。“教学做合一”的应用强调“如何教”“为何学”“怎样做”,这些都与生活实际紧密相关。第二,主体性。“教学做合一”的应用打破了教师的主导地位,倡导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选择教学方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利用启发式提问方式帮助学生思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第三,实践性。“教学做合一”的实践性特点极为显著。教师将教学过程与生活实际结合,让学生通过实践总结和检验所学知识,感悟知识的学习价值。学生在实践阶段内化知识,提高素质和能力。第四,创新性。“教学做合一”思想重视学生创新思维、问题意识的培养,要求教师通过启发式提问或让学生自主提问的方式创造思维发展环境,为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奠681d15eef8f0abaa259e5a0b7b86b4c2b6f09a1678572235d535460bf9b851f6定基础[2]。

二、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学做合一”思想的应用策略

(一)在教学内容中融入“教学做合一”思想

1.设定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通过教学过程让学生产生特定转变的明确的表述,具有引导性。要想落实“教学做合一”,教师要从教学目标入手渗透该思想。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学目标的设定要从三个角度入手。笔者以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的《离骚(节选)》这篇课文的教学为例,论述教学目标设置方式。知识技能目标: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理解《楚辞》的文学意义,了解课文中实词和虚词的用法。过程方法目标:反复诵读文章,划出关键语句,注意吟诵过程中的重音、断句和情感表达,提升古诗文鉴赏能力,感受诗当中浪漫主义手法的应用。情感态度目标:理解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体会诗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风亮节,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教师在教学目标设定方面运用“教学做合一”理念,知识技能目标对应学生通过学习后应达成的目标,掌握文言文知识对应教师“教”的过程;过程方法目标对应学生的具体做法,也是学生在“做中学”和“学中做”的体现;情感态度目标则指向学生学习后的体验,也是“做”的过程[3]。

2.挖掘教材资源

在语文课堂上,教学资源是教学活动组织的重要依托。教师要挖掘教材内容,也要运用生活资源、网络资源等,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比如,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的《六国论》这篇课文阐述了秦国一统天下,六国灭亡的主要原因。在教学之前,教师可以拓展战国史,辅助学生了解文章写作背景。同时,教师还可以引入《阿房宫赋》《过秦论》等作品,让学生进行对比阅读,在学习过程中进行深入分析和探索。在开发教学资源的过程中,教师要应用“教学做合一”思想,引领学生参与学习实践过程,使其获得审美体验。

3.联系生活实际

在语文课堂上,教师要围绕学生的成长需求选择教学方法,调动其参与实践的热情,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强化其应用意识。教师应选择学生生活中的素材,让学生在生活中应用知识。以主题为“我和春天的约会”的写作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基于写作教学要求,带领学生走进自然,参与登山活动,让学生欣赏春天的美景。接着,教师可以让学生基于实践活动结果,选择与春天相关的事物,从形状、色彩和声音等角度开展写作,在写作实践中应用语文知识。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带领学生欣赏老舍的《五月的青岛》、朱自清的《春》等名家作品片段,让学生对比自己的作文,分析名家作品中的精彩之处。教师联系生活实际,带领学生参与观察实践活动,让学生进行联想、写作、对比、思考等,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写作思维,而且能真正在语文课堂上落实“教学做合一”[4]。

(二)在教学方法中突出“教学做合一”

教学方法是教学过程中完成教学任务和目标所使用的方法。需要注意的是,教学方法的应用要以学习方法为基础,体现教学方法的针对性。教师要以学生为核心,根据其特点选择教学方法。

1.教法的应用

在新课改背景下,语文教师要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以学生为主体,选择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常用的教学方法有讲述法和任务驱动法。

讲述法是教师为学生解释概念、描述情境、阐明规律、论述事实,引领学生认识、分析问题。该方法能够在短时间内向学生讲述大量知识,具有快捷性、直接性。但该方法也存在局限性,单一的讲述方式可能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利于其发挥学习主动性。在“教学做合一”思想的应用过程中,教师要灵活运用教学方法。讲述法的应用并非只是教师讲、学生听,也可以反过来进行。在学生掌握与课文有关的重点内容后,教师可以让学生扮演“小老师”,在课堂上进行讲解。例如,在教学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的《祝福》这篇课文时,教师可提前为学生布置任务,要求学生在课堂上讲解小说情节内容,说一说倒叙这一方法的作用。学生讲解之后,教师进行点评,其他学生也可以补充。师生互换角色能够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在“做”的过程中与他人互动,活跃课堂氛围[5]。

教师还可以采用任务驱动法,预先设定学习任务,鼓励学生独立探究资料,自主建构知识框架。例如,在教学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的《雷雨(节选)》这篇课文时,教师可设置预习作业,要求学生课前了解文章的创作背景,并对文章内容进行评论,之后小组合作编排话剧。在学生完成任务后,教师根据戏剧单元教学目标,从台词设置、矛盾冲突表现、人物情感变化等方面,对学生表演过程中的不足之处进行评价,并要求学生根据自身的表演身份写一篇表演心得。教师应用任务驱动法开展教学,能够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运用创新思维,展现个性,尽早发现问题,激发学生的自主性,突出其在学习中的核心地位。

2.学法的应用

教学过程也是师生互动的过程,二者需要通过合作交流达到教学目的。在高中语文课堂上,教师可以应用讨论学习法,选择学生的疑惑点安排讨论活动,指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和交流,在讨论过程中拓展思维。教师要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进行重点讲解,培养学生的提问意识和习惯。

以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的《孔雀东南飞并序》这篇课文的教学为例。学生在阅读文章后对刘兰芝的性格、才艺、外貌等形成了初步的了解,对其被驱逐表示同情。但是,部分学生对“为什么刘兰芝如此优秀,仍然不得焦母的喜爱”感到疑惑。针对此情况,教师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发散思维,展开讨论。有的学生认为焦母心胸狭隘,有的学生认为从文中“此妇无礼节”可以看出,刘兰芝不尊敬婆母。学生结合课堂所学知识开展讨论和交流,并在讨论的过程中产生新的疑问,这一过程也是教学做融合的过程。

(三)在教学过程中渗透“教学做合一”

“教学做合一”可以应用于教学的导入、探究阶段。导入环节是教学的开始,导入方法多种多样。教师要根据学情和教学内容合理选择导入方式。比如,在教学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的《声声慢》(寻寻觅觅)时,教师选择“温故知新”的导入方式,向学生提出问题:“人生在世,世事无常,离别之愁、思乡之愁、怀才不遇之愁是常见的诗词创作主题,大家还记得曾学过哪些写愁的诗词吗?”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想到李煜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教师让学生联系以往所学古诗,巧妙引出新知。歌曲导入也是重要的导入方式之一,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材料创设导入情境。比如,在教学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的《鸿门宴》这篇课文之前,教师可以选择歌曲《霸王别姬》进行导入,提问学生“为何雄霸一方的项羽会走到末路”,顺利导入《鸿门宴》。“教学做合一”的应用旨在营造和谐的氛围,促进师生互动。在探究环节,教师可以结合语文教材特点,设置具有思考性、开放性的探究问题,带领学生进行探究学习。同时,教师还要捕捉课堂中的生成资源,如学生的矛盾观点或错误回答等,及时设置问题,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6]。

(四)在教学评价中体现“教学做合一”

教学评价是围绕教学目标,利用有效的方法,遵循特定标准对教学过程进行测评的过程。教师可以在教学评价中渗透“教学做合一”思想。评价环节要从以下角度入手。

第一,评价主体要多元。教师要面向所有学生,根据其差异性和学习需求设置评价任务,获取学生的反馈,利用学生视角的多元化,辅助其理解语文学习和自身发展之间的关系。教师和学生都要参与评价。教师要鼓励学生互相评价,在评价中交流,在反馈当中有所收获。第二,评价方法要合理。教师可以选择形成性评价、诊断式评价、总结性评价等评价方式,帮助学生发现自身的优点和不足。形成性评价是根据学生在特定时间段的学习表现,通过提问、默写、测试等形式,检测其阶段性学习成果;诊断式评价是根据学生的课前准备充分程度对其进行评价,检验其预习成果,为课堂教学计划的执行奠定基础。针对以上评价方式,教师可以根据需求灵活选择。第三,评价结果要具有针对性和客观性。评价标准、方式、结果都要客观合理,具有指导性价值。教师应注重日常实践资料的积累,包括学生的读书笔记、作品集和调查报告等,建立学生档案,记录其成长变化,保证评价的全面性。同时,教师要结合语文教学的实践性特点,认真记录学生的合作表现、沟通能力、思维能力,抓住重点对其进行针对性评价,在评价过程中渗透“教学做合一”理念,以评价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以评价结果为教学指导。

结语

综上所述,“教学做合一”是具有系统性特点的教学思想,其融合教学方法、学习方法、教学做法,将“做”融于“教”和“学”的过程。在高中语文课堂上,教师可以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教学评价几个方面渗透“教学做合一”思想,发挥该思想的应用价值,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实践能力,达成语文课堂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盛天国.“教学做合一”思想运用于高中语文教学的思考[J].中学课程辅导,2023(15):9-11.

[2]曾怒敏.“教学做合一”理念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J].云南教育(中学教师),2023(3):33-35.

[3]何洋.陶行知“教学做合一”思想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与应用[J].高考,2022(19):86-88.

[4]吴鸿雁.“教学做合一”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实践探究[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22,7(2):29-30.

[5]王玉朋.基于教学做合一的高中语文高效课堂的构建研究[J].高考,2021(31):79-80.

[6]陈东超.基于教学做合一的高中语文高效课堂的构建研究[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教育),2021(14):57-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