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正创新 构建育人新生态
2024-12-31沈卫东
【摘要】学校的育人新生态,是一个特殊的生态。这一生态从宏观到中观,再到微观;从顶层设计到课程构建,再到课堂教学,是一个充满活力的复杂的生态系统。顶层设计要体现继承与发展的辩证统一,彰显学校特有的整体育人生态。构建课程育人新生态,要体现原则性与创造性的辩证统一。课程的设置直接决定学校的教育形态,也是学校育人生态的反映。打造课堂育人新生态,要体现变与不变的辩证统一。课堂是教师、学生、教学资源、学习任务等按照一定的规则组成的有机的生态,良好的课堂生态能促进学生的发展。
【关键词】守正创新;育人新生态;顶层设计
作者简介:沈卫东(1969—),男,上海市浦东新区三林镇中心小学。
目前,新一轮课程教学改革方兴未艾。不少所谓的教育创新在表面花样翻新的掩盖下,并未产生实质性变化,虚假创新、低效创新抑或无效创新屡见不鲜。教育要想走在时代前列,以今天的教育培养未来的人才,实现教育高质量发展,需要让学校回归教育本位,选择适合学校的发展之路,创设生机勃勃的学校育人新生态。
学校的育人新生态是一个具有层次的系统。要想在守正的基础上创新,以创新为守正注入活力,需要立足校本实际。从宏观的角度来说,需要在恪守正道、传承基因的基础上,优化顶层设计,彰显学校整体的育人生态;从中观的角度来说,需要在坚守规范、立足需求的基础上,构建课程的育人生态;从微观的角度来说,需要在正本清源、互动融通的基础上打造课堂的育人生态。
一、恪守正道,传承基因,优化“真·固”教育顶层设计
顶层设计是一个源于系统工程学的概念,被广泛应用于教育领域,意为自上而下,从高到低,运用系统方法,以全局视角对学校教育各要素进行系统配置和组合,确定办学理念、愿景目标、实施策略和达成路径。学校发展离不开顶层设计,顶层设计具有全局性、决定性和方向性的统筹规划作用。对办学理念、办学目标和“一训三风”的再次提炼、塑造,是对教育价值的坚守,是学校顶层设计之魂,既体现了恪守正道、传承基因的理念,又实现了学校顶层设计的优化。守正与创新相辅相成,体现了继承与发展的辩证统一、集思广益和达成共识的统一以及形势发展与学校现实的统一,彰显了学校特有的整体育人生态。
优化顶层设计、确定价值导向、明确办学理念是构建学校育人新生态的必要前提。三林镇中心小学已有121年的办学历史,前身是“贞固蒙学堂”。“贞固蒙学”主张教育不分男女,始于启蒙,未来方能入道,走向正道[1]。学校在历史文化传承中结合学校实际,经征求意见、反复讨论、专家论证,最终形成学校的核心办学理念。
学校确立“贞固”校训,即坚持正道,始终如一。“蒙学”是对传统的儿童启蒙教育的统称。小学教育是“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阶段是学生接受系统教育的初始阶段,通过让学生求真知识,悟真道理,练真本领,为学生终身发展打下扎实基础。为此,学校践行“真·固”教育主张,即求真知识、真道理和真本领,固基础、生本和核心素养。“真·固”教育的教育导向是核心素养,教育立场是以学生为主体,教育目的是为学生幸福人生奠基。在此基础上,学校确立办学理念、办学目标,以及校风、教风、学风。
办学理念:求真知,固根本,五年奠基一生。
办学目标:建立学生幸福成长、教师自主发展、家长积极参与、社会高度认同的优质学校。
学生培养目标:培养会学习、会思考、会自理、会合作,有志向、有担当、有情趣、有创意的新时代小学生。
教师发展目标:培养会学习、会研究、会合作、会育人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
校风:志于道,知于行。
教风:教以正,守以常。
学风:学不厌,思不倦。
顶层设计落地的关键在于价值认同,即师生认同学校核心理念和教育价值观,并能自觉付诸实践。办学的共同愿景对于构建育人新生态具有促进功能,“一训三风”则体现了育人生态文化滋养的润物无声。
二、坚守规范,立足需求,构建“真·固”风采课程
课程可以理解为学生在学校的学习和生活。目前我国实施的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三级管理为学校实施全面的、生本的、多样的、有趣的课程提供了政策保障。因此,完善课程体系,构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满足学生个性需求的、体现学生立场的、学生喜欢的课程群,切实提升课程品质,是构建学校育人新生态的重要基石。
守正创新,构建课程育人新生态,体现了原则性与创造性的辩证统一、课程实施者与开发者的统一、个性发展和素养落地的统一。课程的创新应是校本化的、丰富多彩的,也应遵守国家对课程的规定。
国家对学校课程质的规定和量的规定诸如课纲、考纲、学科课标等,是学校课程共有的内在属性,学校开设的课程种类、内容和形式都应体现课程的共有属性。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开发,需要准确体现和有效贯彻国家对课程的规定。
校本课程是由学校根据自身的办学理念和学生的需求自主开发的课程,它旨在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展示学校办学特色。学校整体设计校本“真·固”风采课程方案,贯彻“求真才实学,展成长风采”的课程理念,设置“人文风采”“传统风采”“科学风采”“健康风采”“运动风采”“艺术风采”“实践风采”等板块下的30多门校本课程,为学生提供可选择、多场景的课程和个性化的课程实施策略,助力学生多元发展。例如,“人文风采”板块中的集邮校本课程,充分挖掘邮票中蕴含的教育元素,围绕“邮话祖国”“邮话文学”“邮话艺术”“邮话科技”“邮话节日”“邮话童年”等主题,开展学邮识、观邮展、唱邮票上的红歌、看邮票讲故事、绘邮票、写书信、赏邮品等活动,充分发挥集邮益智陶情、德美兼修的育人价值,从课程的角度优化整合集邮活动,实现核心素养落地,促进学生发展。
此外,学校在以上七大风采的基础上进行整合、创新,构建德育课程生态,形成“认识自我”“认识自然”“参与社会”三大主题和“爱国教育”“责任教育”“安全教育”“劳动教育”“生命教育”“习惯养成”六大板块。在此基础上,学校开发编写《健康好习惯 礼仪大学堂》《家庭教育指导手册》《一年级入学指导手册》等系列学习读本。
校本课程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三类课程联动,使学校课程形成相对稳定的框架,包括纲目门类、内外结构、时空安排、组织形式和场景变换。学校以课程的整体改革打通五育并举的课程通道,实现课内和课外、校内与校外、学科教学和实践活动、课内教学和课后服务的统一,构成学生在校学习、生活的秩序之本,给学校课程育人生态以鲜明的标志。
课程承载着学校的办学思想,是育德启智的重要载体,也是学校育人生态的反映。课程的设置直接决定学校的教育形态,课程之质决定教育之貌。
三、正本清源,互动融通,打造“真·固”益彩课堂
课堂在学校育人生态中牵一发动全身,聚焦课堂教学、改进教学方式是构建学校育人新生态的关键环节。课堂是学生学习的场所,也是育人的载体,学生的学习大部分在课堂进行,课堂的样态直接决定学校育人生态。
守正创新,打造课堂育人新生态,体现了变与不变的辩证统一。“不变”是对教学规律、教学原则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遵循,体现科学性;“变”是根据学情的差异创造性地实施教学,体现艺术性。
在深入推进新一轮课程教学的实践中,学校着力打造“真·固”益彩课堂,构建课堂育人新生态。益彩课堂是活泼的、互动的、学有发展的、学有感悟的,体现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的统一、学生独立思考与思维碰撞的统一、知识能力和学科素养的统一,指向教师教得精彩,学生学得出彩,教与学相得益彰。益彩课堂具有四个特点,即真—去伪存真、去繁就简、去粗取精;实—教得真实、学得厚实、练得扎实;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手脑互动;通—前后贯通、左右联通、触类旁通。“真·固”益彩课堂让教与学有魂、有道、有度、有感、有品。
第一,正本清源,回归课堂教学本位,让教与学有魂。学校坚持素养导向,推动教学从“知识传授”向“素养培育”转变,从“教为中心”向“学为中心”转移,从“学科认知”向“学科实践”过渡。
第二,去伪存真,把握课堂教学本质,让教与学有道。教师既要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认知特点组织教学,又要处理好教学中的种种关系,如处理好学生、教师和教学资源的关系,以学定教和以教导学的关系,教学的科学性与艺术性的关系,预设与生成的关系,等等。
第三,优化整合,调适课堂教学内容,让教与学有度。在系统思考课程、教材的前提下,教师全面实施单元整体教学,科学运用教材,统整学期目标、单元目标和课时目标,精准落实教学目标,调整每课时学习内容,使目标、内容、学习方式更适合学生。
第四,激发情感,营造课堂教学氛围,让教与学有感。学习能力不仅是技术传授,还有学习情感的培养。部分教师用高分和名次去激发学生的兴趣,导致学生缺少情感体验。情感体验不仅是重要的学习要素,还是重要的学习产物。教师联系生活和教学内容,让学生感受学习的乐趣,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获得快乐体验。
第五,思考实践,开展课堂教学研究,让教与学有品。近年来,教师大力开展“基于核心素养的校本化‘单元微课程’设计与实施的实践研究”“基于网络环境下教师创新课堂教学方式的实践研究”“素养导向下,小学学科作业再设计的实践研究”等课题研究,坚持素养导向,落实新课标理念,提升课堂品质,构建课堂育人新生态。
教师通过微课程设计与实施,对传统课程进行拓展和延伸,优化教学方式,拓宽学习空间,融合学科项目化,丰富“做中学”“思中学”“用中学”的学科实践体验,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和学习能力,积极探索学科育人的实践路径。
在网络环境下,教师创新课堂教学方式,把教师、学生、技术工具、学习所需的信息资源联系在一起,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丰富的教育环境、资源和技术工具,让教与学的方式更加丰富、开放。
教师开展小学学科作业再设计的实践研究,构建校本化的学科作业群,优化基础性作业,增加综合实践性作业,设计项目化作业,让作业成为知识巩固与素养提升的桥梁。作业设计的研究如春风化雨,悄然间让课堂焕发出勃勃生机,让学习更加高效而精彩。
课堂是师生成长的共同的场景,是教师、学生、教学资源、学习任务等按照一定的规则组成的有机的生态。作为一个系统,良好的课堂生态能促进学生的成长。教师要回归课堂教学本位,把握课堂学习的本质,调整课堂教学内容,营造课堂教学氛围,开展课堂教学研究,让自己的课堂有魂、有道、有度、有感、有品。这样的育人新生态让课堂学习成为学生的心灵成长之旅,而教师也能在心灵之旅中与学生共成长。
与自然生态相比,学校的育人新生态是一个特殊的生态。这一生态从宏观到中观,再到微观;从顶层设计到课程构建,再到课堂教学,是一个充满活力的复杂的生态系统,其内部各要素诸如教师与学生、教师与课程、教师与课堂、学生与课程、学生与课堂、学习内容与技术工具之间发挥着不同的生态功能。生态是关系的产物,学校的育人新生态还蕴含其他要素,如学校管理、师资队伍、体制机制、校园环境、家长、社区、社会等,各要素之间相互影响,有机联系,共同构成一个育人生态圈。
一所好学校必然要顺应时代要求,构筑育人新生态,让学生在育人新生态中自然、自由、自如地成长。面对纷繁复杂的教育变革,学校需要坚持守正与创新的辩证统一,以守正为创新构建育人新生态把稳舵盘,行稳致远;以创新为守正育人根本注入活力,与时俱进。
【参考文献】
[1]沈卫东.教育内卷下,校长要有怎样的办学定力[J].当代教育家,2021(10):58-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