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核心素养提升的语文知识内容结构化教学策略探索

2024-12-31蔡炜芸

教育界·A 2024年35期

【摘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灌输式教学已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为此,教师可以开展结构化教学,即遵循不同学段特征构建层次化学习框架,优化内容结构来实现学生系统化学习,聚焦于思维培养优化结构化教学,从而引导学生在听说读写训练中发展结构化思维,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

【关键词】小学语文;结构化教学;核心素养;学习框架;知识系统化

【基金项目】本文系思明区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3年度专项课题“基于核心素养提升的语文知识内容结构化策略探究”(课题编号:SX2024Z051)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蔡炜芸(1980—),女,福建省厦门市前埔北区小学。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知识积累是基础,促使学生探索知识、自主构建知识结构是关键。当前,一些语文教师仍然采用传统的单篇割裂式教学法,重视知识点的渗透却忽略其内在联系的梳理,导致学生所学知识分散、碎片化,阻碍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影响了学生对知识体系的全面认识[1]。针对这一问题,推动结构化教学显得尤为重要。结构化教学旨在搭建知识之间的桥梁,构建完整、综合的学习网络,从而使学生深入地理解知识,培养学科核心素养。

一、遵循学段特征,构建层次化学习框架

在结构化教学中,教师需结合具体学段特征与教学内容,通过强化内容的处理与融合,逐步形成层次分明的、体系化的教学结构[2]。

(一)低年段:点面结合,发现结构关联

在低年级的语文课堂上,部分教师通常重点关注词语和句型的练习,而忽略了对文章的整体理解。要改变这种情况,教师可以利用问题链等帮助学生全面感知和理解课文内容,提高他们的文本解读能力。

以统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棉花姑娘》这一课为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鼓励学生从宏观的视角出发全面把握阅读材料。比如,教师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棉花姑娘生病时,有哪些小动物前来看望她?她是如何向这些小动物寻求帮助的?这些小动物又是如何回应她的请求的?”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这些核心问题,有利于让学生逐步掌握文章的语言结构,深入理解故事内容,串联起故事中的各个角色,从而体会到童话故事结构重复的特点和韵律美。通过这种点面结合的学习方式,学生不仅能够积累语言知识,还能够提升阅读理解能力。

(二)中年段:单元整合,构建体系框架

统编版语文教材围绕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双重线索构建了单元结构。针对中年段的语文教学,教师需清晰把握这一结构特点,系统化地设计教学内容,以达成各个单元设定的教学目标。通过聚焦每个单元的语文要素,并进行整体性的教学规划,教师能有效指导学生进行阅读,帮助他们实现结构化学习的目标[3]。

例如,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聚焦于“猜测与推想”的主题,鼓励学生通过阅读激发想象力;单元核心在于“一边读一边预测,顺着故事情节去猜想”,并教授预测的基本方法;单元内容包括《总也倒不了的老屋》、《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和《小狗学叫》三篇课文。《总也倒不了的老屋》旨在让学生掌握预测的基本技巧,《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需要学生对预测策略进行实操演练,《小狗学叫》则要求学生在预测故事发展的同时,能够领略幽默语境中故事的深层含义。这三篇课文的教学逐层递进,旨在逐步提升学生的阅读预测能力。因此,教师在规划教学时,应遵循“学习预测方法—应用预测策略—增强预测能力”的逻辑顺序,整合单元教学内容,以帮助学生构建系统完整的知识框架。

(三)高年段:故事串联,构建结构网络

在高年级的结构化教学中,教师需根据学生的具体需求,利用教材中每个单元的内在联系,引导他们从单篇课文的学习过渡至多篇课文的学习,帮助他们掌握结构化的学习方法,从而实现整体的教学目标。

例如,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课文是民间故事。为了帮助学生深刻理解并感受民间故事的独特魅力,教师可以开展一系列有针对性的结构化学习活动。首先,指导学生梳理《猎人海力布》《牛郎织女(一)》《牛郎织女(二)》的故事主线和主要情节,体会民间故事中富有创意的幻想元素。接着,引入《梁山伯与祝英台》、《孟姜女哭长城》和《白蛇传》等著名的民间故事作品,鼓励学生通过阅读这些作品来深入感知民间故事中使用的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最后,引导学生通过列表的方式整理、概括民间故事的特点,构建民间故事知识结构网络。通过围绕单元主题编排紧密的教学活动,教师能够促使学生的阅读范围从课内延伸到课外,助力学生构筑起对民间故事特色的深层次认知框架,进而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

二、优化内容结构,实现学生系统化学习

在知识的海洋中,学习素材是承载学习之船的水,而内容结构的优化则是使学习之船快速前行的关键。面对丰富多彩的学习素材,如何有效地进行系统化整理,使之成为有逻辑、有条理的知识体系,是教师在结构化教学中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教师通过进行同质元素的整合、互补元素的融合以及对立元素的对比,能让学生更清晰地把握知识的脉络,深入理解学习内容[4]。

(一)同质元素的结构设计

学习材料的获取并非直接复制教材内容,而是需要教师为达成特定教学目标,对教材内容进行精心挑选、调整、组合及扩展。通过结构化处理,学习材料不仅能突出教学重点,还能揭示知识的内在逻辑,有效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结构化的学习材料通常包含一系列相互关联的同质元素,有助于引导学生深入挖掘语文知识的内涵,更深层次地了解知识结构。

例如,在教授统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动物儿歌》一课时,教师有选择性地挑出“蜻蜓”“蝴蝶”“蚯蚓”“蚂蚁”“蝌蚪”“蜘蛛”等词,并以结构化的方式呈现给学生,让学生迅速观察到这些词的共同点—每个字都带有虫字旁,从而初步认识到这些词与小动物有关联。之后,学生进一步发现每个字中,右边部分的字的读音大多与整个字的读音相同,进而对形声字的构造原理产生初步的认识。

结构化的学习材料不仅限于字词或句子,还包括段落或篇章。例如,在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中,教师通过组合《陶罐和铁罐》及《鹿角和鹿腿》等具有共同主题的文章,引导学生学习“各有所长”类故事的典型叙事结构,让学生深刻领会到这些故事所传达的深刻道理。这种对学习材料进行的基于同质元素的结构设计与整理,能够帮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形成结构化认知。

(二)互补元素的结构编排

互补的学习材料由相互关联、互为支撑和补充的元素构成,可以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视角,促使他们进行意义连接、信息重构,从而实现对知识点全面、精确和深刻的理解。这种学习材料的设计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认知效率,还能促进他们高阶思维的发展。

例如,在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七单元课文《火烧云》中,第一至第三自然段运用丰富的描述颜色的词语描绘了火烧云的壮丽景象。教师将这些词语进行系统分类,如分组展示“红彤彤”“金灿灿”和“葡萄灰”“梨黄”“茄子紫”等,以给学生提供结构化的学习材料。这样,学生在朗读时既能感受到火烧云的美,又能通过分析这些形象的词语提升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可见,教师通过对学习材料进行基于互补元素的结构编排,能帮助学生更全面地理解知识。

(三)对立元素的结构对比

结构化学习材料通常还包括异质的甚至是相互矛盾或对立的元素,这种构成可以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并促使他们提出疑问,进行批判性思考和深入探究。这个过程对学生来说是一个重塑知识框架的过程。

在统编版语文教材中,有的课文包含了对照角色、对立性格或相反观点的内容,这类课文是设计具有对立元素的学习材料的绝佳资源。例如,在统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我是什么》这篇课文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基于水的双重性质,创建“温和、滋润大地、驱动机械”与“狂野、淹没庄稼、摧毁家园”两组词语串,帮助学生认识到水的正面作用和潜在危险。同样,在教授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课文《“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时,教师可以通过呈现父母对巴迪写的诗的两种评价,激起学生的思维兴趣,引导他们对巴迪写的诗以及巴迪父母的评价进行思考。此外,教师可以根据课文内容引入一些异质或者反面的材料,进一步拓展学生的思辨空间,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这样的教学方法不仅有助于学生全面地理解课文内容,还能提高他们的分析和判断能力。

三、聚焦思维培养,优化结构化教学

人脑处理信息的能力有限,而结构化思维能帮助人们有序归纳和整理信息。阅读教学内容丰富且繁杂,涉及词语积累、内容概括和表达方法理解等。为帮助学生有效掌握知识,教师应聚焦学生的思维培养,通过有序的阅读训练培养学生的结构化思维。

(一)关键词导向,精准组织教学

关键词是揭示文章主题和作者情感态度的重要元素。由于一些文章的主题和作者的情感态度隐而不显,因此,教师应指导学生以关键词为抓手,围绕关键词分析和理解文本内容,把握文章的深层含义。

例如,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燕子》这篇课文描写了燕子的外形和它们飞行时的特点,以此突出它们的活泼、伶俐、可爱。在学生通读全文后,教师引导学生寻找关键词。通过讨论,学生选出“图画”作为关键词。教师以此为导向,引导学生找出文中的各种图画,如外形图、归来图、斜飞图、掠水图和休憩图等。学生分享自己最喜欢的图画,并说明理由。在学生分段阅读时,教师同样引导学生找出关键词。学生探讨出“有趣”这个关键词,并认识到作者以“有趣的图画”为中心来创作文章。教师以此为线索组织教学,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文章的主题和作者的情感态度。通过这种学习方法,学生不仅能够提高阅读理解能力,还能培养想象力和创造力。

(二)中心句引领,系统规划学习

中心句是文章或段落的核心,它提炼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和情感。学生在阅读时,如果能准确识别中心句,就能迅速把握文章的主旨。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当重视中心句的挖掘,并以其为基石来设计教学内容,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关键点。

例如,在教授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忆读书》一课时,教师指导学生找到文章的中心句“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教师利用这个中心句将教学内容清晰地划分为三个板块。首先,引导学生通过梳理冰心的读书经历来深入理解“多读书”的含义,同时体会冰心对书籍的热爱之情。其次,引导学生探讨“哪些书是好书”,认识到优质读物的重要性。最后,通过讨论阅读的好处,即“读书好”的部分,引导学生领会到读书的价值。这种以中心句为引领的教学方法,不仅能帮助学生快速理解文章的关键,还能有效地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典范句启迪,深入拓展教学

在文本解析中,教师需要指导学生鉴赏和仿写在语言风格上具有明显特色的句子,让学生理解这些句子的独特性,并将学到的句型应用在自己的写作中,从而提升他们的表达能力。

例如,在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七单元课文《火烧云》中,描述火烧云的句子值得学生学习并仿写。教师引导学生分析第四自然段中的几个句子,分析和提炼其描述思路。学生提炼出其描述思路为“出现—样子—变化—消失”。接着,教师让学生按照这一思路进行创作。学生根据自己平时的观察,描绘自己心中火烧云变化的情景。这样的练习不仅使教学内容得到了拓展,还让学生掌握了描绘景物变化的技巧,促进了他们思维的结构化。

结语

综上所述,针对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知识分散及碎片化问题,教师通过构建层次化学习框架、优化内容结构、聚焦思维培养,开展结构化教学,能够促进学生自主探索与建构知识,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培养学生的系统思维。在新时代教育中,教师应更加重视知识的综合性和学生思维的逻辑性,让学生的语文学习更加具有创造性和系统性,以便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徐金贵.结构化:小学语文教学内容的共生建构[J].教育视界,2020(26):4-7.

[2]秦美娟.共学力:共生视野下小学语文的教学追求[J].新课程导学,2020(36):42-43.

[3]吴敏敏.小学语文结构化思维课堂的建构[J].江苏教育,2021(69):34-36.

[4]方军.“整体性—结构化”:单元“综合探究”教学的有效实践[J].教学月刊·中学版(政治教学),2016(10):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