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质生产力赋能乡村产业振兴:要素机制、困境审视与路径探析

2024-12-31贾沛松许传红

中国经贸导刊 2024年16期

关键词:新质生产力;乡村产业振兴;生产力三要素;数智赋能

引言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并要求“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其中,产业振兴被视为乡村振兴的核心[1]。

一、新质生产力赋能乡村产业振兴的要素机制

新质生产力代表了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趋势,专注于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深度融合。通过促进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质的飞跃,提升农业全要素生产率,从而为乡村产业振兴注入新的活力。

(一)新质生产力为乡村产业振兴提供新型劳动者

高素质劳动者是新质生产力的第一要素。马克思认为,“生产力,即生产能力及其要素的发展”[2]。作为生产力系统中的主体性要素,劳动者是推动生产力发展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通过培育新质人才和推动乡村产业振兴的主体力量,提升劳动者综合素质与技能水平,优化生产力布局,完成乡村产业梯度转移。为了赋能乡村产业的振兴,首要任务是培养适应农村新兴生产力需求的新型劳动者。一方面,需要推动乡村人才结构的优化,提高劳动者的数字和智能技能,将传统的农业劳动者转型为掌握现代农业科技和管理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另一方面,通过创造高附加值的就业机会,吸引更多优秀人才投身于乡村的就业和创业活动,实现劳动力资源的优化配置。这样不仅能够增强乡村产业振兴的人才支持,还能激发创新的活力。

(二)新质生产力为乡村产业振兴提供新型劳动资料

新型劳动资料是新质生产力的动力源泉与载体。马克思认为,“劳动资料不仅是人类劳动力发展的测量器,还是劳动借以进行的社会关系的指示器”[3]。新质生产力推动劳动资料由传统农业机械转向人工智能、自动化设备,提升科技效能,实现农业由机械化向数智化转型,推动人类利用和改造自然的革命 。借助虚拟现实和人机交互等先进技术,新质生产力为劳动资料赋予了数字化特质,扩展了其内涵与外延,并显著提升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同时,大数据、区块链等前沿技术为乡村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科技支持,促进了现代加工业、现代旅游业等产业的繁荣,提高了土地的使用效率和产出率,实现了农村经济的智能化和高效化,成为乡村产业振兴的“新引擎”。

(三)新质生产力为乡村产业振兴提供新型劳动对象

劳动对象是劳动者将劳动加于其上的一切物质资料。新质生产力通过优化土地、劳动力和资本等关键要素,使数据等新型劳动对象在农村生产中深度融合,拓展传统劳动对象并释放巨大效能。新质生产力推动农业全产业链的转型升级,促使农业从低技术、高投入向高质量、低消耗发展方式转变,拓展了农业劳动对象的范围和领域 。农业经营主体可以依托数据等新型劳动对象搭建信息共享系统,监控土壤状况、水资源使用等生态指标,并通过分析产供销数据,提高农业生产决策的数字化、科学化水平,助力农业可持续发展。新质生产力通过涉农平台推动农村生产要素流动,促进农村产业数字化与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

(四)新质生产力推动乡村产业振兴中三要素优化组合的跃升

新质生产力通过推动新型三要素的紧密协作与整合,促使其组合方式从低级到高级变化,并通过发展新产业、新业态拓展农村产业链,提高附加值,优化资源配置。从新式劳动者的视角来看, 新质生产力通过赋予科技人才以力量,促进了乡村产业的振兴,从而形成了以人才促进产业发展的局面。从新式劳动资料的角度出发,推动农业向数字化和智能化转型,发展具有特色的服务业以突破产业间的界限。从新式劳动对象的角度来看,利用大数据和物联网构建数据治理体系,有助于推动乡村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二、新质生产力赋能乡村产业振兴的困境审视

乡村产业振兴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它包括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产业资源的合理配置、产业体系的构建完善以及产业链的延伸发展。面对新质生产力赋能乡村产业振兴所面临的多重交织的挑战,必须从宏观角度把握问题,以确保高效发挥新质生产力的作用。

(一)人才短缺与技术壁垒之困

新质生产力通过技术创新和发展理念的双重驱动,但乡村地区高素质人才不足,使得产业振兴的效果受到限制。目前农村从业人员受教育程度相对偏低,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的数据揭示,全国农业生产经营人员中,仅有7.1% 的人接受过高中或中专教育,而接受大专及以上教育的比例仅为1.2%。这种较低的教育水平为乡村产业振兴带来一定“阻力”[4] 。 在推动乡村产业数智化转型的过程中,新质生产力主要以绿色智能技术为核心,涵盖了数据处理、机器学习等技术领域的创新。然而,随着技术竞争的加剧和快速更新换代,乡村地区高素质人才的短缺导致了技术壁垒的增加[5]。技术与人才的双重挑战使得新质生产力在赋能乡村产业振兴方面遭遇了瓶颈。

(二)设施滞后与资金匮乏之困

地理位置偏远、人口密度低、经济基础薄弱是乡村的典型特征。由于维护成本与潜在收益不匹配,信息通信技术运营商往往忽视了乡村地区,这导致了云计算平台和大数据设施的不足,进而限制了产业资源的合理配置和结构调整。此外,乡村地区自动化仓储和智慧物流体系的不完善,也延缓了产业链的延伸,对农民增收和乡村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影响。

在政府投资方面,中央与省级财政集中在关键基础设施投资,县乡级政府因债务压力,财政支出能力受限,多数村集体缺乏实质性产业支撑,集体投资也难以促进基础设施建设[6]。社会资本方面,由于农村数字基础设施面临地域限制和市场化不足的问题,资本的参与程度相对较低。总体来看,设施和资金的双重限制构成了新质生产力赋能乡村产业振兴的主要障碍[7]。

三、新质生产力赋能乡村产业振兴的路径探析

新质生产力在乡村产业振兴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赋能角色。必须通过精准解决主要难题,释放新质生产力的潜力,以推动乡村产业振兴实现新的成效。

(一)优化人才环境,打破技术壁垒

高素质技术人才是激活新质生产力、赋能乡村产业振兴的关键力量。为了振兴乡村产业,必须优化人才环境,重视本土人才的培养,通过数字实践训练促进科技与农业的深度融合,提升乡村居民的数字素养;同时,也应积极引进外部人才,通过政府牵头制定优惠政策,吸引技术人才回乡创业[8]。此外,乡村产业应深化与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合作,推动技术成果的转化,促进新质生产力在乡村产业中的应用和升级。

(二)激发投资活力,统筹设施建设

乡村基础设施建设面临的资金短缺与社会资本投资效率回报要求之间的矛盾,构成了当前乡村振兴的一大挑战。通过激发社会资本的投资活力,不仅能够缓解资金压力,还能优化基础设施建设并提升经济效益。地区政府可以积极推进PPP 模式,即“政府与私营企业等社会资本建立基于信任的合作关系,共同构建一个‘风险分摊、互利共享、创新驱动’的多元合作共同体”[9]。政府应引导社会资本根据乡村振兴的具体需求,开发适宜的基础设施,并推动市场化运作。《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纲要》强调,要“加速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在农业生产经营管理中的应用”[10]。因此,地区政府需鼓励并支持社会资本基于乡村产业振兴的实际需求,建设云计算平台、大数据中心等基础设施,以提高乡村产业的生产效率,并实现数智化转型。通过激发社会资本的活力,利用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乡村产业振兴,可以有效解决资金和设施的双重制约问题,为乡村产业振兴注入新的动力。

(三)秉持因地施策,统一资源分配

乡村产业振兴必须依据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的多样性,实施“一地一策”策略,以促进特色化和差异化的发展路径[11-12]。应坚持“不立不破、先立后破”的原则,逐步淘汰落后产能,同时支持新兴产业的发展,确保新旧动能的平稳转换,优化乡村资源配置,以实现产业振兴的最大效能。在培育乡村新产业和新业态的过程中,必须具备全局视野,明确发展路径,精确确定地区在国家战略中的定位,依托本土文化,挖掘地方特色,打造具有独特性的品牌,以避免发展模式的同质化。同时,应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确保乡村产业振兴的生态基础。通过引入智能环保技术和绿色生产方式,逐步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和谐统一[13-14]。在此基础上,还需加强乡村产业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要鼓励和支持乡村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和模式创新,提升产品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企业要发挥市场主体的作用,积极参与乡村产业振兴,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社会各界也要积极参与乡村产业振兴,为产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资源保障。

四、结语

新质生产力在乡村产业振兴的宏伟蓝图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通过要素创新、技术引领、资金支持等多方面的综合赋能,为乡村产业振兴注入了前所未有的活力。在迈向乡村全面振兴的新征程上,应深入推进新质生产力相关研究,探索其赋能乡村产业振兴的多维实践路径,力求为乡村全面振兴筑牢产业支撑,为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贡献力量。

(作者简介:贾沛松,武汉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许传红,武汉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