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乡村视域下校农结合提高乡村人才职业能力的实践路径
2024-12-31杨长忠谭潇等
关键词:数字乡村;校农结合;乡村人才;职业能力
引言
在数字化转型的浪潮中,农村作为国家发展的关键基础,正遭遇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数字乡村建设,作为推动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实现乡村振兴的核心环节,其成功实施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乡村人才的支撑。校农结合,作为一种创新模式,通过学校与农业生产的深度整合,为乡村人才培养开辟了新的途径。在当前阶段,探索数字乡村视域下校农结合以提升乡村人才职业能力的实践路径显得尤为必要,为乡村人才的全面发展提供坚实支持,促进数字乡村建设的深入实施,并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实施。
一、校农结合概述
“校农结合”是指通过产销精准对接促进产业结构深度调整,充分发挥学校人才、技术、知识、市场等资源优势助推乡村振兴的一种互利共赢的精准扶贫模式。该模式旨在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促进农业产业发展,同时提升乡村人才职业能力。“校农结合”模式起源于贵州,通过学校食堂向贫困地区贫困户采购农产品,不仅解决了农产品的销售问题,还促进了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随着模式的推广,各地形成了多种创新模式,如“贫困户+ 合作社+ 配送中心+ 学校”等,有效推动了农业产业的发展。在数字乡村视域下,“校农结合”进一步融合了数字技术,通过大数据平台、电商平台等手段,实现了农产品供需信息的精准对接和高效流通。这不仅提高了农产品的销售效率,还为乡村人才提供了更多的学习和实践机会,促进了他们职业能力的提升。
二、数字乡村视域下校农结合提高乡村人才职业能力的实践路径
(一)加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整合技能培训资源
正如前文所言,在数字乡村视域下,提升乡村人才职业能力是推动农业现代化、促进乡村振兴的关键环节。而校农结合作为一种有效的产教融合模式,其成功实施依赖于坚实的数字基础设施和丰富的技能培训资源。因此通过校农结合提升乡村人才职业能力需要加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与整合技能培训资源[1]。首先,农村地区需要加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农村地区的数字基础设施相对薄弱,尤其是在偏远贫困地区,已经严重制约了乡村人才获取数字化知识和技能的途径。因此,必须加大对农村数字化基础设施的投入,重点建设宽带网络、智能设备等基础设施,确保乡村地区能够稳定、高效接入互联网。这将为乡村人才职业能力提升提供便捷的数字化学习环境,使乡村人才能够随时随地获取最新的农业知识和技术信息[2]。其次,在校农结合中需要进一步整合技能培训资源。数字化技能培训是提高乡村人才职业能力的重要手段。为了满足乡村人才多样化学习需求,应鼓励和支持各类教育机构开发适合乡村人才的数字化技能培训资源。这些资源可以包括在线课程、教学视频、实战案例等,内容应涵盖数字化农业、智能设备管理、电子商务等多个方面。同时,应通过线上平台免费或低成本向乡村推广这些资源,降低乡村人才获取技能的门槛。比如,可以建立乡村数字化技能培训中心,配备必要的智能设备和网络设施,为乡村人才提供集中学习和实践的机会。
(二)引进数字化人才,充实师资力量
校农结合在提高乡村人才职业能力方面很大程度上需要有充足的师资力量。因此,加强农村数字化人才的引进与培养,充实校农结合中的师资力量,是提升乡村人才职业能力的重要实践路径。首先,在校农结合中需要做好农村数字化人才的引进工作。当前,农村地区数字化人才匮乏,成为制约数字乡村建设的主要因素[3]。为此,当地政府应通过政策扶持、资金支持等激励措施,吸引更多数字化人才到乡村工作。例如,政府可以制定优惠政策,包括提供住房补贴、税收减免等,降低数字化人才到乡村工作的成本。同时要加强与高校、科研机构的合作,引导毕业生和科研人员到乡村从事数字化相关工作,为乡村注入新的活力。其次,需要充实校农结合中的师资力量。校农结合模式的成功实施,需要一支既懂农业又懂数字技术的复合型教师队伍,加强对现有农业从业人员的数字化技能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的数字素养和职业技能。例如,可以通过组织培训班、研讨会等形式,邀请专家学者进行授课,提升农业从业人员的数字化应用能力。同时要鼓励和支持高校、职业院校等教育机构进一步参与乡村合作,共同培养适应数字乡村建设需求的复合型教师。这些教师可以将数字技术与农业知识相结合,为乡村人才提供更具针对性的培训。例如,可以通过与高校合作,共同建立数字乡村研究院,吸引一批既懂农业又懂数字技术的专家学者。
(三)结合实际需求,充实培训内容
通过校农结合提升乡村人才职业能力需要紧密结合乡村实际需求充实培训内容,确保乡村人才在接受培训后能够掌握实用技能并有效应用于实际生产中。首先,在校农结合中需要加强对乡村实际需求的调研和分析工作。乡村产业发展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不同地区、不同产业对数字化、智能化技术的需求各不相同[4]。因此,必须深入乡村一线,通过实地考察、问卷调查、座谈交流等方式,全面了解乡村产业发展的实际需求,为制定培训内容提供科学依据。其次,培训内容应涵盖数字化、智能化技术在农业生产各个环节的应用和实践案例。这包括智能感知、精准作业、信息化管理、电子商务等多个方面。通过系统培训,可以促使乡村人才掌握数字化、智能化技术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方法,了解其在农业生产中的具体应用效果和潜在价值。同时,结合实践案例进行讲解和分析,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最后,进一步加强校企合作和产教融合工作。企业应积极参与校农结合项目,与学校共同开发适合乡村需求的数字化技能培训课程和项目,从而通过校企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促进培训内容与实际应用的紧密结合。其中,企业可以提供实践场地、技术指导和资金支持,学校则可以提供师资力量、教学资源和培训经验。例如,可以通过与当地知名企业合作,共同开发一套针对乡村人才的数字化技能培训课程,涵盖智能感知技术、精准农业技术、农业信息化管理等多个模块,并结合当地实际案例进行讲解和分析。这样通过校企合作和产教融合,能够成功培养一批掌握数字化、智能化技术的乡村人才,为当地农业现代化和乡村振兴提供有力支持。
三、数字乡村下校农结合提高乡村人才职业能力效果的保障措施
(一)加强政策支持与资金投入
要想保障最终培养效果,措施离不开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即政府应加大财政投入,并制定相关政策,鼓励社会资本参与乡村人才培养,从而确保校农结合项目能够顺利实施并达到预期效果。首先,当地政府可以增加财政投入,保障校农结合项目得以持续运行。政府可以将校农结合项目纳入财政预算,确保项目有足够的资金用于人才引进、培养以及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比如,可以设立专项基金,用于支持学校与农业的合作,包括提供实习实训基地、购买教学设备、聘请农业专家等[5]。同时,政府还可以通过补贴、奖励等方式,激励农户、企业以及学校积极参与校农结合项目,从而提高乡村人才的职业能力。其次,政府需要制定相关政策。政府可以出台一系列政策,在明确校农结合项目目标、任务、实施路径等方面的基础上,为项目提供政策指导和支持。比如,当地政府可以通过税收优惠、贷款贴息等政策手段,吸引社会资本参与乡村人才培养,为校农结合项目提供更多资源支持。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当地政府可以借鉴一些成功案例。比如,贵州省通过实施“校农结合”消费帮扶行动,将学校食堂消费与农业产业发展有机对接,既提高了学生用餐的食品安全、品质与营养,又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同时,贵州省还充分发挥新型职业林农人才培养培训专业化师资团队优势,培养造就了一批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人才队伍。这些成功案例表明,校农结合项目在提高乡村人才职业能力方面具有显著效果,而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是保障项目顺利实施的关键。
(二)优化人才培养机制
优化人才培养机制,制定乡村人才培养规划,并建立科学、全面、多元的人才评价体系与激励机制可以为提升乡村人才职业能力提供保障。首先需要制定乡村人才培养规划。这一规划应明确培养目标与路径,确保人才培养工作有的放矢。具体来说,规划应根据乡村经济发展实际需求和农业产业发展趋势,确定培养的重点领域和关键岗位,如现代农业技术、农产品加工与营销等。同时,规划还应明确培养的时间表、路线图以及所需的资源投入,为人才培养工作提供有力的指导。其次需要建立科学、全面、多元的人才评价体系与激励机制。这一体系应涵盖知识、技能、态度等多个维度,全面评价乡村人才的职业能力[6]。同时,评价体系还应注重实践性和创新性,鼓励乡村人才在实际工作中发挥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激励机制方面,可以通过设立奖学金、提供培训机会、给予晋升机会等方式,激发乡村人才的学习积极性和工作热情。比如某地区通过校农结合项目与当地高校合作,共同制定了乡村人才培养规划。规划明确了培养目标为培养具有现代农业知识和技能的新型职业农民,并设计了详细的培训课程和实习实训计划,不仅提升了乡村人才的职业能力,同时也促进了当地农业产业的发展。
(三)加强宣传推广与社会动员
在推进乡村人才职业能力提升的过程中,需要加强宣传推广与社会动员,促使更多主体认识到数字乡村建设的意义,并积极参与到乡村人才培养与乡村振兴事业中来,从而保障校农结合模式效果得以最大化。其中,加强宣传推广是提升认知、凝聚共识的关键。通过多种渠道,如新闻媒体、网络平台、线下活动等,广泛宣传数字乡村建设的意义与成果,可以增进社会各界对乡村振兴事业的理解和支持。比如,当地政府可以组织专题报道,展示校农结合模式在提升乡村人才职业能力方面的成功案例以及这些人才在推动农业现代化、促进农民增收等方面的积极作用。这样的宣传不仅能够提升乡村人才的职业荣誉感,还能激发更多人的参与热情。同时,当地还需要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包括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志愿者等,共同参与到乡村人才培养与乡村振兴事业中来,可以为校农结合模式提供更为广泛的资源支持。比如,政府可以出台相关政策,鼓励更多农户或是返乡大学生参与乡村人才培养项目,并提供实习实训岗位和资金支持;社会组织可以发挥自身优势,开展形式多样的培训活动,提升乡村人才的综合素质;志愿者则可以通过支教、技术指导等方式,为乡村人才提供直接的帮助等。
四、结语
通过强化校农合作,不仅能够培养出一批掌握数字化和智能化技能的新型职业农民,还能激发乡村的内在活力,促进乡村产业的升级转型,实现乡村经济的可持续增长。然而,也必须认识到,在数字乡村的背景下,校农合作的实践路径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它需要政府、学校、企业以及社会各界的共同协作。具体而言,政府应当增强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确保校农合作得到充分的保障。学校需要不断革新教育方法,提升培训内容的相关性和实际效果。企业应积极投身于校企合作,为乡村人才提供实践和就业的平台;社会各界也应共同关注乡村人才的发展,营造一个有利于成长的环境。展望未来,校农合作将为乡村人才的职业能力提升提供更坚实的支撑,从而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推进贡献更大的力量。
〔作者简介:杨长忠,贵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机电教学科研所讲师 (高级技师 )。谭潇、欧阳雪敏,贵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机电教学科研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