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乡村振兴背景下南京溧水区乡村旅游景观评价和优化研究

2024-12-31郑潇

中国经贸导刊 2024年16期

关键词:乡村景观评价;AVC 理论;评价体系;乡村旅游景观 优化

引言

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宏伟蓝图下,乡村景观作为连接自然、文化与经济的桥梁,其保护与更新成为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关键一环。南京市溧水区白马镇,作为江南水乡的一颗璀璨明珠,其乡村景观不仅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脉与生态价值,更是乡村旅游发展的宝贵资源。本文深入剖析了白马镇乡村景观的现状,运用AVC三元理论构建评价体系,从吸引力、生命力和承载力三个维度进行综合评估,旨在探索乡村旅游景观的优化路径。通过科学评价与合理规划,期望为白马镇乃至更多乡村地区提供一套可操作、可复制的景观发展模式,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

一、乡村景观的评价方法与AVC评价理论体系

目前国内对于乡村景观的评价方法主要有层次分析法(AHP)、美景度评价法(SBE)、综合评价法(AVC)等。其中,美国著名学者T.L.Saaty提出的层次分析法,将难以解决的问题和所需要的整个目标拆分成各个不同的形成因素,再把因素按照隶属关系组成具有层次结构的模型,通过综合数据比较确定相对优劣总排序[1]。而美景度评价法则比较直观,对评价对象由专业人员进行测评打分,最后对各个样本逐级比较,常作为乡村景观美学的质量评价方法之一。

乡村景观评价是对乡村三大基本功能的评价,基于AVC理论的乡村景观综合评价更具全面性和数据化的优势[2]。乡村景观综合评价的重点是生态、社会以及美学这三方面的功能[3]。通过项目层级分析及专家评分,从而确定项目层的各级内容以及因素层、指标层的详细指标,最后计算出权重数值,通过评价分析得出结果以及优化策略。刘滨谊在2002年提出AVC理论,即“三力”。特指景观与旅游区的吸引力(Attraction)、生命力(Vitality)和承载力(Capacity),简称AVC理论。以此评价理论为指导,通过对景区及产业区进行数据分析,以景区生态环境保护为前提扩大容量。在增加景区客源与外界资金注入的前提下,保证本区域内人文、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综上所述,AVC综合评价方法在具体研究乡村景观的综合评价上具有较为全面的帮助。

二、乡村旅游景观及产业发展的趋势

党的二十大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出了系统部署,强调要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在推进和美传统村落建设中,必须坚持“保护也是政绩”“让历史说话、让文物说话”的理念,合理保护和利用传统古村落,要认识到其不仅是建筑符号,还承载着千百年来历代传承的优秀传统文化。在过去的几年里,由于乡村发展和宏观环境的影响,研究者们主要关注了休闲农业体验式景观和田园综合体等乡村景观。随着城乡融合发展的不断推进,打破传统的城乡二元结构,促进城市与农村之间资源、人才、技术和信息等要素的自由流动与合理配置,已成为当前乡村产业结构研究的核心议题。乡村的发展必须适应时代变迁,以寻求一条可持续发展的健康道路。

三、乡村旅游景观评价体系建构

(一)乡村资源产业评价指标建立

1.内在动因评价。我国对乡村景观的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主要目的是梳理乡村景观的概念和体系,地理学和生态景观学是其主要的研究领域。2010年后,虚拟现实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的广泛运用为乡村景观评价提供了更加多样化和丰富的数据支持。进入21世纪以来,乡村景观的理论体系逐渐得到完善。乡村旅游景观的核心在于是否能够满足游客对旅游吸引物的需求。在进行评价时,以游客的出行需求为出发点,通过研究乡村景观中与旅游吸引物相对应的因素,来揭示用于旅游吸引评价的内在动因[4]。

2.外在条件评价。包括乡村的经济发展、生态及社会属性。目前我国乡村正面临年轻劳动力大量流失的问题,同时,过度开发的乡村旅游导致了原有生态格局的破坏和农业用地的占用。这些现象导致乡村景观日益同质化,以及乡村传统生产特色的逐渐消失。因此,在构建评价指标时,必须考虑乡村现有的经济发展状况、居民生活水平的稳定性以及现有的产业结构格局等因素。基于这些不同层面的因素,我们可以为乡村旅游景观的营造策略提供必要的外部基础。

(二)溧水区白马镇乡村核心景观综合评价分析

溧水区白马镇,隶属于江苏省南京市溧水区东南部,区域面积约145.88平方千米,作为溧水传统经济薄弱镇,经过多年发展,如今实现了从无到有的跨越式发展。评价白马镇时,我们选取的指标与当地的环境特色紧密相连,进而对“三力”评价体系进行了拓展。其中,吸引力涵盖了乡村自然条件的吸引力、文化传承与包容性以及人居环境的宜居程度。生命力则体现在乡村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产业结构的多样性以及乡村景观的可持续性。承载力则反映了社会环境和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基于这些层级的具体内容,我们进行了细致的划分,并结合前人的分析评价以及当前的社会形势,最终总结出了白马镇乡村景观的综合评价模型。

1.评价指标分析。本相关测评采用专家咨询法对指标层中各项指标进行打分,分值区间为0~5,其中,0~1为差,1~2为较差,2~3为中等,3~4为较优,4~5为优。以指标层的分数结果来推论,得到因素层的现状评价,从而推断项目层的现状评分。

2.白马镇综合评价。基于对现有指标层所得的评价进行整合,结合指标的权重值,最后计算得到最终的综合评价分值(详见表1)。

依据对乡村景观的评价分析可以反映出,白马镇吸引力综合评价分值为0.3090,生命力综合评价分值为0.5816,承载力综合评价分值为0.1095,评价结果排序为“承载力<吸引力<生命力”,生命力方面具有较大优势,吸引力相对较为薄弱,承载力为最薄弱。说明该区域整体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综合条件都较好,但自然生态环境及人居友好度则需要进一步改善。

3.吸引力评价。在对白马镇的评价指标中,吸引力以3个因素层为主,包含8个指标层,综合评价分值为0.3090,处于中间段。自然条件综合评价分值为0.5278,人文条件评价分值为0.1396,区位条件评价分值为0.3325,处于中等水平。以上综合评价指标显示出目前白马镇在吸引力来说具备较好的自然生态条件及特色地域文脉,在与其他区域的联系上也显示出较为优越的地理位置及交通可达性。

4.生命力评价。白马镇生命力的综合评价分值为0.5816,为较高水平。其中包含2个因素层,社会经济因素层综合评价分值为0.6667,显示出作为新兴发展区域,白马镇在产业综合收益上具备较好条件。另外产业结构的综合评价分值为0.3333,为较高水平。

5.承载力评价。白马镇在承载力的综合评价分值为0.1095,其中,生态承载力的综合评价分值为0.1818,为较低水平,白马镇在生态稳定性上得分相对较好。景观承载力的综合评价分值为0.0909,社会承载力的综合评价分值为0.7273,人口密度及居民满意度较低,空心村的现象较多,因此在旅游价值上尚未形成较好的旅游链,游客满意度较低。

四、基于白马镇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的景观规划提升研究

(一)红色旅游带动经济发展

溧水区白马镇目前具备较好的旅游区吸引力条件。白马镇山水资源丰富,是百里秦淮和石臼湖的发源地。在持续完善乡村环境和市政建设的前提下,旅游景观逐年建设中。如周园、红色李巷古村落等,融汇丰富而厚重的历史文化元素,将古建建筑与传统村落人居环境完美融合。作为当年新四军苏南抗战指挥中心的红色李巷古村落,更为红色文化历史与乡村景观结合的代表,其纪念意义与旅游景观吸引力都较为突出。通过红色旅游的发展吸引大量游客,村民借此契机发展农家乐等旅游项目,拓宽收益渠道,实现红色旅游带动经济发展。

通过深入分析地区的民俗文化、村落规划及建筑特色,将周园与李巷村打造为旅游线路,进一步改善周边乡村环境及市政设施,提升白马镇的旅游景观艺术表现。结合独特乡村的改造,将传统民俗文化建筑与红色乡村文化相结合进行升级。同时,完善周边的民宿设施,以激活核心区域的人流,从而构建具有标志性的过渡区域和景观节点,促进地方经济和旅游产业的发展[5]。

(二)注入绿色农业旅游品牌活力

白马镇是著名的“两莓之乡”,大力发展蓝莓和黑莓的种植。在农业景观的打造中,结合现有资源条件、注入“两莓”创意产业,规划采摘园与景观园等特色项目,发展与乡村旅游相关产业及网络信息服务等,使乡村人居环境与旅游景观有机融合,实现产业迭代升级,使乡村景观作为旅游产品产生经济效益。

另外更要加强白马镇“两莓”品牌化经营,依托良好的农业产业基础,结合乡土元素,打造本地特有的核心标签,例如规划建设农业园区,种植基地,在不同季节营造不同农业景观吸引外来人员旅游体验农事活动,同时引导青年人返乡、提高青年人才占比,通过人才振兴增强乡村生命力。

(三)重视乡村生态景观与发展

白马镇位于低缓丘陵山区,地势高低不平,地形以丘陵、洼地为主。水文特征以水阳江、秦淮河水系河道,自然生态系统相对稳定。利用丘陵地势的自然资源打造沿山休闲绿带,围绕回峰山以及茶园的自然农业风光,挖掘白马镇地区生态和文化资源,构建自行车和步行道等慢行系统,链接周边的茶园、民宿、骑行运动等观光项目,合理配置旅游设施用地,为游客提供休闲度假的旅游资源。

五、总结

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南京市溧水区白马镇的乡村旅游景观评价研究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对白马镇乡村景观的吸引力、生命力和承载力进行综合评价,我们发现其生命力具有较大优势,但吸引力和承载力仍有待提升。为此,本文提出了一系列提升建议,包括资源产业吸引力的提升、乡村旅游品牌生命力的注入以及现有自然资源承载力的维护。这些措施旨在促进白马镇乡村旅游的健康发展,为未来乡村景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新思路。

(作者简介:郑潇,三江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