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境电商时代福建省外贸产业升级对策研究
2024-12-31吴雪飞
关键词:福建省;跨境电商;外贸产业升级
一、我国跨境电商行业背景
(一)跨境电子商务发展情况
近年来,跨境电商持续展现出迅猛增长的趋势,已经成为促进我国外贸增长的关键力量。根据海关网的统计数据,2023年我国跨境电商的进出口总额达到了2.38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了15.6%。具体来看,出口额为1.83万亿元,增长率为19.6%,而进口额为5483亿元,增长率为3.9%[1]。中国制造业凭借其完善的产业链和较低的供应链成本优势,使跨境电商成为推动我国产品走向全球市场的新引擎。
(二)国家政策倾斜
在全球化加速推进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借助跨境电商平台开拓国际市场,以寻求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同时,国家亦通过实施多项政策来支持跨境电商的发展。例如,2023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推动外贸稳规模优结构的意见》明确提出推动跨境电商健康持续创新发展,并鼓励各地结合产业和禀赋优势,创新建设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积极发展“跨境电商+产业带”模式,带动跨境电商企业对企业出口[2]。福建省商务厅在2023年4月17日印发的《全方位推进福建省数字商务高质量发展实施意见》中,提出利用数字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推动福建省产业结构优化升级[3]。这些政策措施为跨境电商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通过这些政策措施,政府为跨境电商企业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减轻了企业的运营成本,提升了企业的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在政策的引导和支持下,一批优秀的更具竞争力的跨境电商企业快速成长起来,带动了整个行业的进步和发展。
二、跨境电商时代福建省外贸发展现状
据福州海关统计,2023年我省外贸进出口19743.5亿元,同比下降0.2%(全国增长0.2%)[4]。2024年前7个月福建省外贸进出口11501.9亿元,同比增长4.6%(全国增长6.2%)。其中,出口7070.6亿元,增长8.6%(全国增长6.7%)。进口4431.3亿元,下降1.1%(全国增长5.4%)[5]。同期福建省跨境电商出口1173.9亿元,同比增长58.5%。其中民营企业在跨境电商出口方面,展现了更大的活力,在福建省跨境电商出口总值中占比97.8%[6]。
截至2023年,福建省已获批六个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厦门、福州、泉州、漳州、莆田和龙岩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福建省的跨境电商发展综合指数位居全国第七,经济规模指数更是排名全国第三。自2018年7月福建省首个厦门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获批以来,全省跨境电商的进出口规模年均增长率达到1.6倍。2023年跨境电商在福建省的外贸比重超过了全国平均水平2.3个百分点[7]。跨境电商的发展不仅为福建省的外贸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也成为促进外贸转型升级的重要着力点。福建省凭借其独特的地理位置、资源优势、气候条件和人力资源优势,专注于发展地域特色产品的跨境电商,如福州漆器、建阳建盏、武夷大红袍和安溪铁观音等,促进了福建省外贸的发展。
三、跨境电商对福建省外贸产业升级的影响分析
(一)规避国际贸易壁垒
跨境电商平台能够为福建外贸企业带来新的市场机遇和订单来源。如福建省外贸企业可以通过跨境电商平台将业务拓展至南美国家(巴西和阿根廷等)、中东国家(以以色列为中心)和欧亚国家(俄罗斯、白俄罗斯、乌克兰等)。跨境电商的小包邮寄形式,可以“私人物品”方式通关,规避了传统贸易的大部分通关和商检环节。通过跨境电商平台可以降低传统贸易中的政策和收汇障碍,推动外贸出口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企业的转型升级。
(二)促进外贸企业研发创新能力的提升
跨境电商要求企业持续具备精准的互联网思维和创新能力,以迎合消费者对时尚潮流和尖端科技的追求。在参与跨境电商的过程中,外贸企业的经营者必须不断优化产品创新和质量,进行精准选品,并提升产品设计研发能力,以适应国际市场需求的快速变化。得益于跨境电商的通畅销售渠道和高效的物流系统,企业能够更有针对性地调整其国际市场营销策略,更好地适应国际市场,从而提升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四、跨境电商时代福建省外贸产业升级存在的问题
(一)外贸产品的附加值太低
2023年,福建省的一般贸易进出口总额达到了1.55万亿元,占同期福建省外贸进出口总值的78.8%[8]。福建省的外贸结构长期以来一直以一般贸易为主导,占比相当显著。尽管近年来一般贸易的增长速度有所减缓,但依旧是福建省外贸的主要驱动力。尽管服务贸易有所进步,但由于其起步较晚、基础薄弱,加之缺乏制造业的技术支持,其在外贸中的比重仍然较低。
从商品类别来看,机电产品和劳动密集型产品是福建省的主要出口产品。其中,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的价值为393.2亿元,同比增长了74.1%。具体来说,纺织服装、塑料制品和箱包是主要的出口产品,它们的同比增幅分别为103.6%、98.1%和73.5%[9]。这些数据表明,福建省在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方面表现强劲,但同时也面临着产业结构升级的压力。
近些年由于经济全球化的因素,东南亚国家的劳动力优势逐渐超过福建。过度依赖资源消耗和劳动密集型的经济发展模式将逐渐被淘汰,而具有高附加值和高科技含量的高新技术产业将成为主要的外贸竞技场。福建省在高端商品市场上正面临着技术壁垒、市场效力不足以及服务业发展滞后等竞争压力,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迫在眉睫。
(二)市场过于集中
2023年,福建省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进出口总额达到1万亿元,占该省进出口总值的51%。同时,福建省对东盟、美国和欧盟的出口总和占同期福建省跨境电商出口总值的67.7%。然而,当一个国家对外贸的依赖度过高时,不均衡的贸易关系极易引发贸易摩擦。交易国家政策的变动可能导致特定市场的出口受到影响,进而使相关产业面临严重的困境。市场过于集中的高依赖性容易导致福建省产业结构的失衡。
(三)中小企业信息化程度不足
2023年,福建省民营企业进出口额达到1.15万亿元,占同期福建省外贸进出口总值的58.5%。作为外贸领域的中坚力量,福建省的民营外贸企业近年来遭遇了传统外贸衰退的挑战。这些中小企业普遍面临信息化程度不高、资金短缺以及运营和管理能力不足的问题,这些问题导致了它们整体盈利能力的下降。此外,人才短缺也成了这些企业面临的一个重大难题。由于难以适应以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为基础的互联网运营方式,中小企业发展跨境电商业务遇到了较大困难。在跨境电商的运营过程中,许多中小企业仅将线下产品转移到线上进行交易,却未能针对不同国家和消费者的需求以及产品生命周期等关键因素进行市场细分。这种做法导致产品类型、营销方法和物流方式仍然沿用传统的贸易方式,未能充分发挥跨境电商的优势。
(四)跨境电商人才储备不足
目前,我国有进出口实绩的外贸企业达64.5万家,全国跨境电商主体超过12万家[10]。迅猛发展跨境电商行业对相关人才的市场需求也在不断增加。根据新高考网的招生数据,2022年全国范围内有18所本科学校在福建省招收跨境电子商务的学生,但省内的仅有4所(福建江夏学院、福建商学院、厦门工学院和阳光学院)提供该专业,此外高职院校中也只有11所提供相关招生[11]。福建省跨境电商人才培养大多都嵌入在传统的电子商务、国际贸易和商务英语专业中,作为这些专业的培养方向分支。这种分散的人才培育方式和试点培养培训方式导致人才质量未能达到高水平,难以满足当前福建省对跨境电商人才的需求[12]。
五、跨境电商时代福建省外贸产业升级对策研究
(一)扩大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的试点范围,培育贸易新业态模式
在政府的大力支持和积极引导下,福建省应致力于培育跨境电商这一新兴贸易业态模式。通过扩大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的试点范围,将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深度融合到对外贸易中,为外贸发展注入新的增长动力。例如,福建省可以加快三明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的建设,将其打造为推动福建外贸发展的新引擎。发挥“侨台”“海丝”独特优势,积极布局发展闽台和“丝路”电商,继续拓展外贸市场空间。紧跟国际外贸发展的最新趋势,通过政府的支持和政策引导,结合技术创新和平台升级,积极推动综合试验区、保税区和自由贸易区等各类平台的转型升级,全面提升对外贸易的发展质量和效率。
(二)优化产业结构,提升出口产品附加值
加速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促进劳动密集型产业向技术密集型产业的转变。福建省政府可以制定相关政策,以支持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和产业升级。例如,提供税收优惠、财政补贴等政策支持,帮助企业降低运营成本,提高盈利能力。推动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重点投资和扶持高新技术产业,减少对低端加工的依赖,发展技术含量高和附加值高的产业。加快服务业的发展,提升服务业在经济中的比重。例如,福建省可以发展智能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通过发展现代物流、金融服务、信息技术服务等现代服务业,提升整体经济的附加值。激励企业进行创新和技术研发,提升产品的科技含量。福建省的厦门、泉州、晋江和石狮都拥有多家国内知名品牌,出口产品时应着重增加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从而树立福建省产品的品牌声誉,增强出口竞争力。把握海外消费者的偏好和市场需求的变化,调整营销策略,强化产品开发,拓展产品线,建立自有品牌,推动跨境电商实现新的飞跃。
(三)加强政校企三方协同,共同培育跨境电商专业人才
福建省政府应鼓励高校和跨境电商平台的合作,共同培养专业人才,并为此提供财政奖励。通过整合高校、政府和企业的资源,建立满足跨境电商需求的技能型和创业型人才培养基地。这个基地将促进跨境电商企业、人才服务和教育机构之间的合作,形成一种校政企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此外,福建省的本科院校应扩大跨境电子商务专业的招生规模。已开设跨境电商专业的高校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制定科学的人才培养方案,设置包括管理、大数据分析、网络开发应用等跨学科的专业课程,以培养综合素质高、实战能力强的跨境电商人才。
(作者简介:吴雪飞,福州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