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经济对河北省体育人才就业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2024-12-31易晓刚吴勤
关键词:河北省;数字经济;体育人才;就业
引言
在我国,“十四五”时期的主要发展目标之一是实现社会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体育产业作为河北省经济发展的关键领域,其在2022年的总产值已达到全省经济总量的1.6%[1]。随着数字经济的兴起,体育产业正经历着转型与升级的过程。预计数字经济将进一步推动河北省体育产业规模的扩张,丰富体育就业的业态,并为体育人才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一、数字经济下河北省体育产业规模及就业现状
(一)数字经济下河北省体育产业规模
河北省体育局和国家体育总局统计数据显示,2022年河北省体育产业总规模为2006.7亿元,比2021 年增长8.03%,增加值为700.62亿元,比2021年增长7.37%,占全国体育产业总规模的6.08%,位居全国前列(见图1 所示)。自2019年来,河北省体育产业总规模呈现持续增长趋势,成为河北省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数字经济影响下,河北省大力发展“互联网+ 体育”,加快全民健身、竞技体育、体育产业等信息服务平台建设,促使河北省体育产业迎来新的经济增长点,实现河北省体育产业数字化转型与发展。
(二)数字经济下河北省体育就业现状
据《河北省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 2023年度)》以及河北体育学院等体育类院校2023届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数据统计,2023年河北省体育专业学生超过65% 从事体育用品及相关产品销售、体育服务业、体育教育与培训、体育健身休闲等体育行业,而从事体育管理、体育竞赛表演、体育 用品及相关产品制造等体育行业的较少(见图2 所示)。随着人工智能、5G、云计算、物联网等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逐渐产生数字健身服务、数字赛事转播、数字体育培训及电子体育项目,促使体育服务形态创新与体育产业数字化发展[2]。
二、数字经济对河北省体育人才就业的主要影响
(一)数字经济会加剧河北省体育人才流动
根据河北省统计年鉴数据显示,2023年河北省11个地级市中唐山 市GDP为9133.3亿元、石家庄市GDP为7534.2亿元,位居前两位,而衡水市、承德市和张家口市GDP均低于2000亿元。这表明河北省各地级市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会带来区域数字体育产业、体育数字化设施、体育人才受教育水平等方面也会存在较大差异。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会进一步加剧区域之间的差异,促使区域间的体育人才流动大。特别是河北省处于京津冀腹地,毗邻北京市和天津市等发达城市,北京市和天津市拥有良好的数字体育产业基础、高水平的体育教育体系,使得河北省体育人才呈现出更大的流动性[3]。
(二)数字经济会扩大河北省体育人才供给缺口
数字经济发展提高了劳动者的教育水平和能力水平[4]。在我国数字经济高速发展的背景下,我国高等教育结构和人口受教育水平难以匹配数字经济对劳动者提出的高要求,这就促使数字化体育人才的供给不足。据《2023中国数字城市竞争力研究报告》显示,河北省有石家庄市等六个城市位居数字城市百强榜。这属于全国范围内表现较好的省份,这也表明河北省数字经济发展取得显著的成效。但河北省在数字经济人才供给方面还存在较大的不足。据《2020中国城市竞争力(河北省)报告》显示,2020 年度河北省11 市整体可持续竞争力指数均值为0.261,位居全国第16 位,人才增量平均下滑4.55 名,人才密度平均下滑18.09 名。随着数字经济的发展,河北省体育产业发展会实现数字化转型与升级,需要更高水平的数字体育人才。而河北省体育类院校人才培养水平和教育水平,相比北京市、上海市、江苏省等省市较弱,一定程度上难以满足河北省数字体育人才需求。
(三)河北省体育产业数字化转型与升级不够
近年来,河北省依托北京冬奥会的契机,着力推进体育产业及冰雪运动的发展,但在体育产业数字化转型与升级方面还有待加强。《中国区域数字化发展指数报告》显示,河北省数字化发展指数总得分为0.29,其中创新要素投入指数为0.39、数字基础设施指数为0.31、数字经济发展指数为0.16、数字社会建设指数为0.41。河北省数字化发展指数总得分及各项指标指数得分均处于全国中游水平。这表明河北省数字化发展水平与《关于印发加快建设数字河北行动方案(2023—2027年)》目标还有较大的差距,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河北省数字化产业转型与升级相对落后。目前,河北省未针对体育产业出台数字化转型与升级的发展规划和实施方案,使得河北省体育产业数字化转型与升级还处于缓慢发展状态,不利于河北省体育产业数字化快速发展。体育产业数字化转型与升级不够,会导致就业供给结构调整滞后于产业转型升级,势必会影响河北省体育人才培养与就业[5]。
(四)河北省体育人才就业分布不均衡
河北省体育人才分布呈现出较为明显的不均衡现象,大部分体育人才集中于石家庄市和唐山市等经济发展较快的城市,而衡水市、承德市和张家口市体育人才相对较少。河北体育学院《2023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数据显示,2023年河北省体育学院体育教育、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体育教育、运动训练、体育休闲等专业学生毕业去向中石家庄市占32.96%、保定市占17.13%、唐山市占11.85%,其余城市均低于10%。其中邢台市、承德市、衡水市占比均低于5%。作为河北省一所体育类院校,以培养体育人才为主,体育类应届毕业生主要毕业去向集中在石家庄市、保定市和唐山市。这说明河北省体育人才就业分布较为不平衡。河北省统计年鉴等相关数据统计显示,2023年石家庄市体育从业人员0.89万人。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等行业从业人员1.26万人,均居于全省前列,远超过邢台市、承德市、衡水市等城市。进一步说明当前河北省体育人才就业分布较不平衡。
三、数字经济对河北省体育人才就业的完善措施
(一)制定多元化体育人才就业保障制度
河北省体育产业数字化发展相对落后,各地级市体育产业数字化发展不平衡,要落实体育人才就业政策,吸引和留住广大体育优秀人才,必须依靠多元化体育人才就业保障制度。一是要完善体育人才财税制度。河北省在大力发展体育产业的同时,也需要鼓励体育产业向数字化转型升级,扩大数字体育人才就业面。为此,河北省要积极出台体育产业数字化发展与体育人才就业方面的财税制度。例如,给予体育产业数字化转型的企业政策补贴、税费减免,给予体育人才个税减免。通过一系列财税制度激活体育产业数字化市场,增加体育人才就业机会。二是要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数字经济发展使得就业信息传播快、沟通便捷,加剧了体育就业岗位的流动性,多种多样的 就业形式逐渐产生。河北省要基于地方数字经济和体育产业相对薄弱的劣势,通过调整体育人才就业法律法规构建新型劳动关系,增强体育人才就业归属感和安全感,解决体育人才流动和流失的现实问题。
(二)构建多层次数字体育人才培养体系
河北省高等教育水平处于我国中等水平,体育类高校仅有河北省体育学院一所,开设体育类专业的高校相比北京市、上海市、江苏省等高教重地也相对较少,这使得河北省体育人才培养处于较弱地位。在数字经济发展 中,河北省要顺应数字经济发展要求,将数字技术引入到体育人才培养过程中,构建多层次数字体育人才培养体系。一是推进体育专业跨学科建设。数字体育产业发展需要与之匹配的数字体育人才,这就要求河北省高校要积极推进体育专业与数字技术相关专业的跨学科融合发展,将数字技术融入体育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与实践中,培育学生的数字意识与数字思维,提升学生的数字化能力。例如,将信息技术、新媒体传播等专业知识融入体育专业教学与实践中,让体育人才具备扎实的信息技术知识,掌握互联网传播相关技能。二是推进体育数字技术培训。体育产业解决了部分高校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问题,但数字经济发展使得体育从业人员难以匹配数字体育发展要求。因此,河北省要依托人社、体育和教育部门的优势,形成体育人才职业培训组织,出台体育人才职业培训纲领,将体育数字发展、体育数字技术以及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作为重要的培训内容,不断增强体育从业人员的数字技术能力。
(三)数字化助推体育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是带动就业结构升级的重要驱动因素,在各行各业数字化发展下,大大地改变了其行业的就业结构、就业技能和人才要求。体育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也会引导体育人才培养结构转变、体育人才就业形态与就业方向转变。因此,河北省要借助数字经济发展的巨大动力,积极推进体育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一是要促进体育服务产业转型升级。互联网促进体育产业的在线传播与发展,也实现了体育服务产业的数字化发展。据统计,2022年抖音运动健身视频数同比增长137%,创作者数同比增长46%,健身直播间数量同比增加134%,抖音电商体育类产品高速增长。河北省是我国体育大省,获得承办北京冬奥会、多次国际赛事金牌等佳绩,要借助互联网优势,积极推进在线体育直播、在线健身、体育电商、电子体育等诸多数字体育形态发展,增加体育人才就业途径和形态,丰富体育人才 就业形式和岗位。二是要促进体育制造业转型升级。人工智能的发展促使智能运动健身成为重要的体育形式,智能健身硬件、智能运动软件等各类智能化设备层出不穷,成为体育产业经济增长的重要组成部分。据预测,2025年智能运动健身行业市场规模预计达到约人民币820亿元。河北省要抓住智能体育发展的契机,积极推进体育制造业的转型升级,重视智能健身硬件、智能运动软件等产业的建设与发展,增加体育制造业就业岗位,吸引体育制造业研发人才、生产人才及管理人才。
四、结语
随着数字经济的发展,体育产业正经历着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不仅推动了体育产业的智能化和数字化进程,也为体育人才的就业带来了新的挑战与机遇。河北省作为我国数字经济发展和体育人才培养的关键省份,必须重点发展制度体系、人才培养体系以及体育产业的转型升级。通过这些措施,可以拓展体育人才就业的新领域和新路径,进而提升体育人才的就业质量。
(作者简介:易晓刚,石家庄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副教授。吴勤,石家庄医学高等专科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