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现状和相关建议
2024-12-31廖文慧沈煜恺等
关键词:生产性服务业;先进制造业;产业融合;高质量发展
一、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现状
(一)行业规模快速发展
近年来,我国的生产性服务业经历了迅猛的增长。具体来看,批发业、金融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以及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这五大主要生产性服务业的增加值, 从2018 年的23.11 万亿元增长至2023 年的36.85 万亿元。这一增长速度持续超越了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增速,其年均增长率达到8.1%,比同期GDP 的年均增速高出3.2 个百分点[1-2]。
(二)新业态和新模式不断涌现
在物流领域,多式联运、智慧物流等新模式崭露头角,部分物流企业借助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实现货物的智能调度和实时跟踪,提高了物流效率;在金融领域,绿色金融和供应链金融等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为企业提供了更加高效和便捷的支持,移动支付、数字货币、智能投顾等新业态不断涌现,2023年,我国数字人民币试点场景已超过1.4 亿个,交易金额达到1.2 万亿元。在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的应用下,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快速发展,2023 年我国云计算市场规模达6165 亿元,同比增长35.5%,大数据产业规模达1.74 万亿元,同比增长10.45%,带动全国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规模以上企业营收同比增长13.4%。以工业电商为主体的数字贸易也蓬勃兴起,电商产业规模不断壮大。我国2023年实物商品网络零售额增长8.4%,高于零售额增速1.2 个百分点。
(三)服务贸易迅速扩张
我国生产性服务业的对外开放正全面加速,与全球服务网络的融合步伐也在加快。在服务贸易领域,根据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的数据,我国生产性服务贸易的进出口总额占服务贸易总额的比重一直保持在三分之二以上,2022 年这一比例更是达到了85%。新兴的生产性服务贸易领域发展迅速,过去十年的年均增长率达到8%,比服务贸易整体增速高出1.8 个百分点。在外资利用方面,2023 年,我国服务业实际使用外资金额达到 7760.8 亿元人民币,占实际使用外资总额的近七成,主要集中在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以及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等生产性服务业领域。
二、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存在问题
(一)专业化与高端化水平不足
在我国的生产性服务业领域,房地产业和金融业占据了较大的比重,相比之下,信息服务、商务服务和科技服务等行业的比重则相对较低,这表明生产性服务业的高端化水平还有待提升。从科技创新能力的角度审视,截至2024 年9 月,我国在全球国家创新能力排名中位列第11 位,这一排名与我国的经济实力和国际地位似乎并不相符。
(二)与制造业的融合程度有待提高
我国的生产性服务业在高端领域的发展明显滞后,竞争力不足,难以充分发挥其功能。例如,跨国公司倾向于将具有高创新率、高附加值以及高进入壁垒的核心部件生产和战略性资源保留在发达国家内部,这导致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在国际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不利于企业从产业链的低端向高端升级[3]。
(三)缺乏高端人才
生产性服务业对具备丰富专业知识的高端人才有着迫切需求,这些人才包括金融分析师、数据科学家、工业设计师等。然而,我国目前在这些关键领域的专业人才储备不足,无法充分满足行业发展的需求。现行的教育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与生产性服务业的实际需求之间存在一定的偏差。课程设置缺乏必要的灵活性和多样性,实践教学环节亦显薄弱,这使得培育出能够适应市场需求的高素质人才变得颇具挑战。
(四)行业间整合力度不足
在生产性服务业内部,各行业间的整合程度尚显不足。特别是金融业与资信评级业的融合,以及科技研发与知识产权行业的结合,亟须进一步深化。此外,外贸供应链与物流业在各个业务环节的整合亦需加强。目前,与供应链金融等其他行业的集成化运营模式尚未成熟,互动融合程度有待提高。
三、发达国家经验做法
从发达国家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经验看,通过产业政策、产业融合发展、发挥社会组织、行业协会力量等多方面共同完善市场机制。
(一)中小企业支持政策对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起着关键作用
发达国家针对中小企业的支持政策主要涵盖融资支持、税收优惠以及创新支持等方面。美国政府设立中小企业管理局,通过信用担保的形式激励金融机构向中小企业提供资金援助;成立硅谷银行,其客户定位于那些受风险投资支持、尚未上市、处于创业艰难期、资金短缺且信贷无门的硅谷高科技中小企业[4];同时,在所得税的纳税标准与方式上给予中小企业较大幅度的优惠。德国则建立了免税准备金制度与免税投资补助政策,以此鼓励中小企业加大投资力度。荷兰率先实施创新券政策,成功推动产学研合作创新助力了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5]。近几年,意大利、爱尔兰、比利时等国也陆续推出了创新券政策。
(二)促进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
如今,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的界限变得越来越模糊,两者融合发展的趋势愈发明显。最为显著的体现是制造业服务化进入2.0 时代,工业设计服务、协同共享制造、定制化服务、信息增值服务以及智能服务等领域的持续进步。发达国家已经制定了一系列促进产业融合的政策,并将其提升至国家战略的高度。例如,德国推出了“工业4.0”战略,而美国则提出了“工业互联网”战略。在政策支持方面,美国在2012 年首次提出建立“国家制造业创新网络”,并在2013 年发布了《国家制造业创新网络初步设计》,这些举措逐步推动了制造业与服务业的创新融合,为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领域。
(三)强化行业协会建设以破除信息壁垒
生产性服务业属于契约维护质量及政策敏感性行业,在发达国家,常通过组建行业协会来制定并执行行规行约与各类标准,进而加强并完善生产性服务业的市场管理。比如在信息服务领域,日本的信息处理振兴事业协会、信息服务产业协会、数据处理协会等,既充当了政府与企业之间的桥梁,又对推动信息服务业发展发挥了积极效用。就商务服务而言,美国的注册会计师协会、日本的公认会计师协会等,不但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企业寻求专业服务机构的意识,还借助信息的交流与互动,构建起竞争与协作相结合的市场结构,培育出成熟的专业服务市场体系。在制造业服务化方面,德国科学委员会设立了“工业4.0”平台,并交由Bitkom 德国“工业4.0”平台科学顾问委员会、ZVEI 电气电子协会、VDMA 三弗朗霍夫研究院生产系统和设计技术研究所这三个协会来推进。
(四)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需要对内放松管制与对外引入竞争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管制相关数据表明,发达国家对于服务业“向外拓展”的管制持续放宽,使得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环境愈发宽松。同时,伴随电子 通信技术的不断进步,现代生产性服务业在贸易可行性以及生产与消费的可分离技术特征方面表现得越来越显著。如今,服务业全球化已取代制造业全球化,成为经济全球化第二波的主导力量。
四、促进我国生产性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相关建议
(一)聚焦要素保障,持续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一是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区域尤其是大城市的基础设施,是生产性服务业实现健康快速发展的重要保障。以大数据、物联网和云计算为依托,构建高效的信息网络、智能物流体系等基础设施,提升公共服务水平,为两业融合提供硬件支撑。二是加大金融扶持力度。围绕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投融资需求,引导金融机构持续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推动制造业实现多元化融资。加大对中小微企业的融资支持力度,加大对科技型企业包括研发费用扣除等在内的税费优惠政策实施力度。持续推进多层次资本市场健康发展,大力强化金融能力建设。三是实施重大科技专项行动。规划顶层设计,将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过程中核心技术环节和面临的重要科技问题作为政策支持的重点领域,支持企业开展技术研究攻关、标准规范试点、运营模式创新工作。鼓励生产性服务业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模式,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四是推动生产性服务业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优化服务型制造人才的培养方式,促进高校、研究院与企业开展合作,针对生产性服务业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开设职业教育课程。强化各类型人才的培育与引进工作,尤其是产业迫切需要的创新与科技人才、高层次创业人才、科研及学术带头人才、各类社会急需的专业技能人才和产业青年人才,并在税收、户籍办理、住房安排、出入境管理、配偶工作、子女教育等诸多方面 做好有力保障。
(二)聚焦产业融合,推进生产性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协同发展
一是支持企业通过各类方式达成对资源要素、技术研发以及市场开发的高效整合。聚集高校、科研机构、现代服务业企业、先进制造业企业等各方力量,共同搭建协同创新平台、供需平台、合作交流平台,充分发挥平台型组织、产业集群的重要作用。创造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交流机会,组织相关部门、行业协会建立有效的信息沟通机制和渠道。二是借助数字化手段推动“制造+ 服务”深度融合。以深化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为主线,以工业互联网创新应用为着力点,在推进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引入生产性服务业共同“上云上链”,构建产业间互联互通的良好产业生态。三是夯实生产性服务业市场化和社会化发展的产业基础。支持和引导制造业企业分离和外包服务业务,鼓励和引导制造业企业尽可能将中间投入服务采购本地化,还原工业和服务业间本该有的互动关联。
(三)着力于对外开放,推进国际合作交流的开展
一是实现外资“引进来”,推动企业“走出去”。借助推介交流会等多种方式,在汲取国外先进技术与管理经验的同时,吸纳更多高端资源。激励有实力的服务业企业施行逆向外包战略,汇聚全球先进生产要素,弥补高级生产性服务业的人才缺口。鼓励生产性服务业企业参与全球竞争,积极开展国际服务贸易。二是把握数字经济的发展契机,发展生产性服务贸易。充分利用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推动生产性服务业走向数字化、智能化、信息化,鼓励并引导新兴服务业持续涌现,促进服务贸易在技术、模式和业态方面实现创新。三是进一步加大生产性服务业对内对外的开放力度。进一步对服务业放宽管制,打破垄断。全面推行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扩大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敏感生产性服务业的投资以及市场准入与开放程度,引导外商投资流向技术知识密集型生产性服务业,推动新兴服务贸易的发展。
五、结语
目前,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在规模扩大和外贸比重提升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但仍然存在一些发展障碍,包括专业化的高端水平不足、与制造业的融合程度有待提高、人才短缺以及行业整合程度不够等问题。为了突破这些瓶颈,需要集中精力确保关键要素的支持,并持续增强政策扶持。我们将致力于完善基础设施、增加金融支持、推进重大科技项目以及加速构建高层次人才团队,从而为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资金支持、技术援助和人才储备。同时,我们也将专注于产业融合,促进生产性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的协同进步,支持企业整合资源、利用数字化技术深化“制造+ 服务”的融合,并加强产业基础。此外,我们还将聚焦于对外开放,推动国际合作与交流,引入外资企业的先进经验,鼓励企业“走出去”参与全球市场竞争,并抓住数字经济的机遇发展服务贸易,以扩大对内对外的开放程度。
展望未来,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生产性服务业的巨大潜力,并积极采取有效措施突破发展瓶颈。在政府、企业以及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我国的生产性服务业定将迎接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为我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同时助力我国在全球经济竞争中占据更加有利的地位。
(作者简介:廖文慧、沈煜恺,深圳市福田区人民政府中级经济师。简硕、汪茜文,深圳市福田区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