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务群视域下小学高年级语文“梳理与探究”教学探微
2024-12-28杨艳展勤丽
[摘要] 基于学生发展的认知特点,在单元任务群的引领下,优化教学设计,明晰教学实施路径,对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梳理意识、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分析了任务群视域下小学高年级语文教材“梳理与探究”的教学价值,在实践中总结出“基于情境创设的主题梳理、基于问题引领的探究思辨、基于语用任务的迁移运用”等一系列实施策略,以期为小学语文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关键词] 任务群;小学语文;小学高年级;梳理与探究;教学策略
在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中,教师侧重引导学生梳理探究、建构知识、内化方法,这与核心素养培育目标高度一致。“梳理与探究”是基于学段目标和实际学情“量身定制”的任务活动单,是教师开展和组织教学活动的依据,是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任务指南。基于任务群教学理念,教师以主题为引领,整合单元资源,创设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学习情境,设计具有开放性、梯度性的探究任务,引导学生主动运用梳理策略,加工提炼语言信息,建构语文知识,进而将知识内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现学以致用。
一、任务群视域下“梳理与探究”的教学价值
1.优化学习方式,提升学习能力
当今的信息化、智能化时代更加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和探究性,倡导在实践中感悟、在交流中碰撞、在反思中提升。“梳理与探究”是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通过引导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帮助学生梳理语文知识,探究语言规律,最终构建系统的知识体系。高年级学生思维趋于成熟,已具备独立学习的能力和自我管理的意识,对探究未知有强烈的兴趣。任务群教学为高年级“梳理与探究”搭建了良好的平台。教师以单元或专题为单位,围绕核心目标设计系列任务,创设贴近学生生活且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动力。在任务达成的过程中,学生需要运用查阅、摘录、归纳等方法,梳理语言材料,探究话题内涵,感悟表达技法,在研、思、悟中主动建构知识、内化方法、发展能力,最终学会学习。
2.引领价值思辨,培养人文情怀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新时代语文教育不仅要传授知识技能,更要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多问几个“为什么”,学会独立思考和价值判断,在对话交流中体认真善美,塑造优秀品格。“梳理与探究”为小学高年级学生全面发展和情感升华提供了路径指引。小学高年级语文教材选文视野开阔、内容丰富、题IAfQnTdhTo5ZSznRx9eI5g==材多样,许多作品折射出不同时代的精神风貌和价值取向,蕴藏着丰富的哲理性和思辨性。在任务群教学中渗透“梳理与探究”,教师可引导学生立足文本而又超越文本,在纵向梳理和横向比较中探究作品的思想内涵,剖析人物的性格特点,体悟作者的情感倾向,用发展的眼光和辩证的思维方法去分析问题、观察世界,在价值思辨和情感体验中坚定文化自信,培养人文情怀。
3.发展创新思维,提升语文素养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源泉。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勇于创新的时代新人,需要在日常教学中渗透创新意识,发展创新思维。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承载着引导学生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重任,学生已初步具备多角度、多层次思考问题的能力。“梳理与探究”为创新思维的培养提供了广阔天地。高年级语文学习任务多以真实情境为依托,学生在探究过程中需要运用归纳、概括、分析、综合等思维方法,提炼语言要素,内化表达技巧,由此开阔视野、活跃思维,为语言创新和能力迁移奠定基础。教师可以设计具有开放性、趣味性的探究任务,鼓励学生打破思维定势,从不同视角切入,提出新见解、新方案,尝试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在综合性学习中,教师可引导学生围绕“我与自然”“科技梦”“艺术之美”等主题,广泛搜集图书资料、网络信息,自主探究主题的内涵与外延,运用多种表现形式展示学习成果,如绘制思维导图梳理观点、开展小组讨论交流看法、撰写探究日志反思收获等,从而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有感悟,有发现,有创造,学习兴趣浓厚,创新意识和语文应用能力都得到培养。
二、任务群视域下“梳理与探究”的实施路径
1.基于情境创设的主题梳理
小学高年级语文教材体现主题单元编排体例,选文话题集中,体裁丰富,风格多样。教师可以立足单元主题,整合教学资源,创设贴近学生生活且富有吸引力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在阅读中积累语料,梳理内容要点,探究主题内涵,感悟语言表达的多样性和规律性。
统编小学语文(2016年版)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以“四时景物皆成趣”为导语,编排了《四季之美》《鸟的天堂》等课文,展现了大自然的多样风貌。教学中,教师可创设“四季色彩我眼中”情境,引导学生搜集春夏秋冬的景色图片,梳理不同季节的色彩特点,如春天的嫩绿、夏日的湛蓝、秋天的金黄、冬日的洁白,探究色彩与情感的关联。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创作四季主题诗歌,表达自己对季节更迭、万物轮回的感悟。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外出踏青写生,用手中的画笔记录四季美景,并配以富于诗意的文字说明。学生在情境中察物观景,感悟四时之美,领略自然的神奇与变幻,学会用丰富多彩的语言来抒发内心的真挚情感,语言表达能力和审美能力得到全面提高。
可见,基于情境创设的主题梳理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主动走进自然,用心灵感受四季的美好,在亲身体验中积累语料,在动手表现中提炼语言,从而加深对单元主题的理解和内化。教师可以立足教材,开发丰富的课程资源,为学生提供梳理探究、表达交流的平台,引导学生在主题情境中感知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提升语文核心素养。
2.基于问题引领的探究思辨
小学高年级教学不仅要重视对语文知识的梳理、归纳和整合,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质疑意识和探究精神。教师可以围绕单元主题和教学目标,设计富有思考价值和生成性的问题,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小组合作等方式解决问题,在深入思考和激烈讨论中明晰观点,形成共识,培养思辨能力。
例如,在学习六年级上册《少年闰土》一课时,教师可提出问题:为什么闰土不怕“我”?闰土为什么要戴银项圈?引导学生梳理闰土的家庭背景和性格特点,他出身贫苦,父母疼爱他怕他夭折,所以为他戴上银项圈以求平安;他单纯质朴,对“我”没有戒心。接着,教师继续追问:从闰土的只言片语中,你看到了怎样的海滨生活图景?这种生活有什么特点?引导学生品味闰土的童稚话语,梳理捉鸟、拾贝壳、管西瓜等生活场景,感受劳动的快乐和生活的艰辛,进而思考:作者为什么要以闰土的视角来叙述?这样写有何深意?学生经过讨论交流,理解闰土是明朗质朴的象征,他纯净的心灵映照出残酷的社会现实,质朴和贫困交织成作者苦涩的回忆。学生在问题探究中深入分析人物,体味情感,领悟主题,思辨能力显著提高。
又如,在探究文中童年玩伴的关系时,教师可先提问:“我”与闰土是一对怎样的朋友?从他们的对话和互动中你能感受到什么?引导学生推敲两人的身份差异,体会“我”对闰土生活的好奇和向往,悟出真挚的友谊超越贫富差异。继而发问:既是无话不谈的好朋友,为什么后来“我”却没有再见闰土?这反映了什么社会问题?学生通过讨论,理解到两人的命运受制于时代,从而体会到贫富分化下人性的异化。教师还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看待今天的贫富差距问题?我们应当如何对待身边的“闰土”?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畅谈感悟,在多角度思辨中加强人文关怀,培养社会责任感。
基于核心问题的层层设问,能引导学生在细致阅读中发现问题,在合作探究中分析问题,在深度思考中解决问题,有效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教师要把握文本内涵,针对学生的认知水平提出具有开放性、递进性的问题,鼓励学生充分表达自己观点,学会倾听、互鉴,在平等交流互动中获得理性认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3.基于语用任务的迁移运用
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要立足学科特点,重视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为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将听、说、读、写结合起来,综合运用语文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语用能力。通过单元整合,设计贴近生活、富有挑战性的语用任务,引导学生在梳理探究的基础上开展语料搜集、交流讨论、书面表达等实践活动,将语文知识迁移运用到现实语境中,实现从“学会”到“会学”的转变。
例如,在学习六年级下册《鲁滨逊漂流记(节选)》一课时,教师可设计“荒岛求生”的语用任务,引导学生先进行梳理探究,再开展实践活动。首先,学生通过梳理课文内容,探究鲁滨逊在荒岛上的生存过程,总结他是如何利用有限的资源,发挥聪明才智,克服重重困难,一步步改善生活条件的。学生可以绘制思维导图,梳理鲁滨逊的冒险历程和性格特点,并就鲁滨逊自强不息、坚韧乐观的品质进行小组讨论,在讨论交流中加深对人物形象的认识。
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搜集野外生存的知识,如简易建筑的搭建、植物的识别与利用、动物的捕捉与驯养等,并对这些材料进行分类整理。接下来,开展“荒岛求生”的课堂表演活动,学生分角色进行表演,仿照鲁滨逊的做法,在模拟的环境中砍树造屋、开荒种地、驯养牲畜,设身处地体验鲁滨逊的艰辛求生历程。同时,撰写一份“荒岛求生攻略”,综合运用从课文和搜集材料中梳理探究出的知识点,归纳荒岛求生的关键要点,进一步提升对生命意义、人生态度的感悟。
在完成语用任务的过程中,学生在查阅资料、梳理信息的基础上,提取有价值的信息并加以整合,在小组讨论与分工合作中加深理解、拓展思路,在动手实践与表演呈现中巩固知识、强化技能,有力地培养了语言运用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此外,教师还可引导学生反思自己在语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梳理学习收获,探究语文知识的实际应用价值,增强语用能力迁移的自觉性。这样的教学设计,让学生在“梳理与探究”中感悟真理,在语用实践中运用真知,在生动活泼的语言实践活动中提升语文核心素养。
总之,语文学习不能只注重“学”,更要注重“用”,教师要引导学生掌握学习语文的方法,培养运用语文的能力。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并重、显性目标与隐性价值同向,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育人功能。教师要立足学情,创新教学模式,在任务群教学中优化“梳理与探究”的教学设计,引导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认识世界、提升自我、服务社会,切实提高学习能力,塑造诚实友善、乐于探究的优秀品格,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
[本文系江苏省“十四五”教育科学规划2021年度课题“指向学习力的小学语文任务群下‘梳理与探究’的行动研究”(项目编号:D/2021/02/117)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李桂芳.小学语文“梳理与探究”素养培育的策略与方法——以小学高段“古诗词和日积月累”教学为例[J].新校园,2023(11):17-19.
[2]丁莉.单元视域下小学语文“梳理与探究”实施策略探究[J].上海课程教学研究,2023(10):26-30.
[3]张红妹.学习任务群教学: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的有效途径[J].中小学班主任,2021(22):4-6.
[4]瓮珂.小学语文“梳理与探究”的实施策略[J].河南教育(基教版),2023(09):70.
[5]陆天文.统编小学语文教材“育人”价值的梳理与“立人”功能的体现[J].名师在线,2023(22):52-54.
[6]杨静.小学语文“梳理与探究”的设计与评价[J].江苏教育研究,2023(11):51-54.
杨 艳 展勤丽 江苏省邳州市明德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