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贵州村超”:乡村体旅与民族非遗的“邂逅”

2024-12-28周茜茜

经济 2024年12期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持续加强文化和自然遗产传承、利用工作,使其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绽放新光彩,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需求。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承载民族文化的活态存在物,它们携带着地方文化基因,浸润在人们的生活点滴之中,在“全民旅游”热潮中又逐渐成为地方文化资本在乡村旅游中落地转化的热点。“贵州村超”带动的乡村旅游如火如荼,而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村超+”的重要内容。在地化的非遗在旅游场景中成为乡村地方性特色,并激发了传统与现代生活的交融与协同,让游客沉浸于以非遗为核心的地方文化信息系统之中,获得来自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与力量。

体育赛场里的非遗文化

足球场是体育赛事场,绿荫上的积极跑动,看台的阵阵欢呼,以及激情的体育解说,刺激着人们的感官系统,带动着人们在空间场景中渐入佳境。除此之外,足球场也是文化交融场,穿插在赛事的前、中、后各个阶段的文化表演,更是在体育竞技中掀起一层层新的文化浪潮。民族服饰是最为直观的非遗展示,苗族、土家族、侗族、水族等各民族人民穿着传统服饰缓缓入场。此外,歌舞戏曲类非遗,也是民族非遗展示的重要载体。侗族男女走上球场中央,唱起国家级非遗侗族大歌,这种多声部无伴奏的演唱模式,极其考验演唱者的嗓音条件,他们婉转悠扬的曲调阵阵回荡在球场;岑巩县土家族人挥舞着“金钱棍”在球场中央翩翩起舞,用轻快的步伐旋转、跳跃,并伴有敲锣击钹助威;在乐器的伴奏下,国家级非遗花灯戏舞蹈者的花扇、花巾摆弄于双手,用有趣的舞蹈动作演绎着地方民间故事。于多彩的歌舞戏曲间,非遗项目传递着民族的豁达性情与人们的文化自信。另外,饮食类非遗也是民族非遗必不可少的类目。人们热情地送上地方饮食给大家分享,七彩的糯米饭,丰收的季节蔬果,当地的西瓜、百香果,还有传统榕江卷粉、药食同源羊牛瘪、稻田腌鱼。饮食非遗让人们体会到了从舌尖味蕾的刺激到精神文化的富足体验。“村超”的影响力,也让更多的国际国内友人走进赛场。远道而来的足球队伍,带着他们的地方非遗与众人共享,比如国家非遗南海醒狮、湘西非遗傩舞、地方饮食潮汕牛肉丸等,不同类别的非遗文化带来了别样的文化体验。体育赛场是非遗文化聚集的融合空间,它试图在体育竞技之外,共同奏响民族非遗文化的乐章。

赛场外拓展非遗

赛场内展示非遗,赛场外拓展非遗。融合了“村超”IP的非遗手工艺制作体验与文化创意产品在赛场之外得到了新的延展。在“村超”IP的文化簇拥下,许多非遗手工技艺与“村超”、与足球、与民族特色结合起来,制作成个性鲜明、意蕴丰富的文化创意产品,成为带有品牌意义的非遗手办和非遗手作。画有“全村的希望”的蜡染折扇,写有“贵州村超”的蜡染披肩围巾,印有“贵州村超”字样和村超logo的联名足球,都受到广大旅游者,尤其是青年群体的喜爱。许多非遗手工艺品还结合“村超”特色,创作出相关文创产品,比如绘制村超赛场图景、融入手工刺绣技艺的足球特色背包,这些非遗手工艺品的制作贴近现代生活需求与审美观念,展现出了传统技艺与现代美学的交织。而乡村旅游非遗研学,也在“村超”IP影响下衍生出乡村非遗旅游产品,如制作扎染、蜡染、刺绣作品和手工花,不断吸引与激励许多年轻创业者学习非遗技艺,创作时代所需的文化创意作品。

文化共融共享

“贵州村超”出圈,已然成为缔造代表性文化IP发展乡村旅游的重要标志事件。“贵州村超”的成功,不单单是乡村发展体育赛事的集合,更是归功于以足球赛场内外作为展示空间,融合各民族非遗生活文化的集合。近一年多来,“贵州村超”不断升级,由县域乡村足球赛,延伸至全国美食友谊赛,以及正在筹备的“一带一路”国际友谊赛;由地方文化展示,延展至全国文化展示、国际文化展示。“村超”以足球赛事牵引带动,所形成的“体育+非遗”文体旅一体化的乡村旅游发展模式,让体育赛事旅游全过程处处体现非遗文化,体现人们的生活趣味;也让非遗文化通过体育赛事的机遇,实现文化的共融共享,让地方非遗走进大众社会,走向国际社会。“融合式创新”是贵州榕江县介绍“村超”经验提得最多的一个词。“融合式创新”的关键在于与当地生态环境和民族文化的融合,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主的文化展示形态成为了“融合”的关键要素。与其说“村超”是一场激情澎湃的体育赛事,倒不如说“村超”拉开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民族文化融合的舞台大幕。在“贵州村超”的非遗文化展示里,我们可以集中看到包括衣食、风物、习俗等多元的非遗文化内容,它们正在乡村旅游发展中以新的姿态呈现。非遗早已不是“小群体内的艺术交际”,它更是在乡村旅游的带动下,拓展到大众群体,进入到大众视野,成为向世界展示地方文化的有力介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