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新质生产力与传统产业同频共振
2024-12-28孟耀军
“另起炉灶”并不意味着要“打翻炉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是忽视、放弃传统产业,要防止一哄而上、泡沫化,也不要搞一种模式。”新质生产力致力于实现高质量的发展目标,同样地,传统产业的根本宗旨也聚焦于高质量发展。这一共同追求成为连接新质生产力与传统产业之间的核心纽带。两者之间并非是简单的替代关系,而是存在着同频共振的紧密联系。
聚焦高质量发展
高质量发展,作为引领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的总抓手,不仅要求经济量的合理增长,更强调经济结构和效益的全面提升,以及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创新被确立为推动新质生产力与传统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对于新质生产力而言,创新是其核心竞争力的源泉,它依赖于前沿科技的突破、新兴业态的培育以及产业模式的革新,从而创造出前所未有的生产效率与价值创造能力。这些创新成果不仅重塑了产业链、供应链和价值链,还促进了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推动了经济社会向更加绿色、低碳、智能的方向发展。而对于传统产业而言,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和资源环境约束,同样需要通过创新来寻求转型升级的新路径。这包括但不限于技术工艺的升级、管理模式的优化、产品服务的创新等,旨在提升传统产业的技术含量、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使其能够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新质生产力与传统产业在高质量发展的导向下,以创新为引领,共同塑造了一种高科技生产力的新形态。
根植于传统产业
每一次工业革命浪潮中主导国家的崛起及全球产业格局的重构,均根植于其坚实的传统产业根基之上。《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为深化我国体制机制改革、抓住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机遇提供了根本遵循。新质生产力的典型特征是新产业、新技术,甚至是颠覆性技术、前沿性技术。回顾历史,18世纪第一次工业革命,英国凭借农业革新与资本积累,引领了机械化生产的潮流,奠定了现代工业体系的基础。19世纪第二次工业革命,德国则依靠其第一次工业革命的产业成果和发达的交通网络,推动了电气化革命,催生了电力、石化、钢铁、汽车制造及家用电器等一系列新兴产业。到了20世纪,第三次工业革命期间,美国凭借制造业转型和健全的金融体系,推动了电子、计算机、原子能、航天及自动化产业的蓬勃发展,实现了自动化与信息化的深度融合。如今,面对以人工智能为核心技术的第四次工业革命,中国凭借完备的产业链和丰富的传统产业资源,为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契机,新质生产力的孕育与成长,又为中国传统产业持续健康发展注入新的强大动力,两者相辅相成,互为支撑。
共享市场机遇
新质生产力的成长与传统产业市场之间存在着一种互利共赢的关系。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是一项长期任务和系统工程,其既需要足够的空间279dccb6c206aab9f7bbcca8403f831f支撑,也离不开时间的积累,这本质上意味着需要市场作为媒介来促进其消化与吸收。中国既往的传统产业所孕育出的市场,为新质生产力的涌现和发展提供了充裕的时间窗口与广阔的空间舞台。与此同时,新质生产力的不断进步又反过来推动了市场规模的进一步扩大,为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与拓展开辟了更加辽阔的发展空间。以人工智能为例,根据中国信通院发布的信息,中国人工智能产业规模从2019年开始快速增长,2021年同比增长达到33.3%,2022年产业规模达到5080亿元,同比增长18%。初步统计,2023年规模达到5784亿元,增速放缓至13.9%。中国人工智能产品的市场份额有望持续增长。在这场人工智能的发展浪潮中,百度、阿里巴巴和腾讯等传统互联网企业成为了推动产业前进的主力军。它们在市场中占据的重要份额,为人工智能技术的持续增长提供了坚实的消费基础。同时,这种基于人工智能的新质生产力又反过来推动了市场规模的进一步扩大。
“融入”与“转型”
劳动者在新质生产力中的“融入”与从传统产业中的“转型”,成为新质生产力与传统产业能否实现同频共振、协同发展的根本性问题。这一过程不仅关乎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更是推动社会整体进步的关键所在。更高素质的劳动者,作为新质生产力的首要要素,其重要性日益凸显。新质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对劳动者的知识结构和技能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为了满足新质生产力对高素质劳动者的迫切需求,一是要积极探索并实行高校与企业深度合作、联合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有效机制。这一机制旨在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源源不断地为社会输送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二是积极鼓励传统产业中的科学技术人员、应用型人才及广大劳动者主动拥抱变化,通过再培训、再教育等方式,积极与新质生产力接轨,实现个人职业的转型。这不仅有助于缓解传统产业的人才过剩问题,还能为新质生产力注入新的活力与创造力。对于传统产业的劳动者而言,面对新质生产力的蓬勃发展,一部分劳动者可成功转型成为新质生产力中的一员;而另一部分劳动者,则会被新质生产力所带动的更广泛、更深层次的市场需求所消化,参与到与新质生产力相关的配套服务等工作中,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贡献的双重提升。劳动者在新质生产力中的“融入”与从传统产业中的“转型”,构成了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有机补充,确保了劳动力资源在产业升级过程中的平稳过渡,为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
新质生产力与传统产业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并肩前行,它们之间的同频共振不仅体现在战略目标和发展需求契合上,更在于市场机遇共享以及劳动者“融入”与“转型”等多个层面。面对全球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浪潮,中国正以坚定的步伐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培育壮大,同时不忘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两者相辅相成,共同绘制着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宏伟蓝图。新质生产力与传统产业的深度融合与协同发展,将为中国经济注入更强的内生动力,推动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升级,增强国际竞争力。
本文第二作者为郑州商学院助教张毅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