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清供元素在绘画中的应用研究

2024-12-26沈宝焕

山花 2024年12期

清供,又称清玩,起源于祭祀、佛供。《说文解字》中注“供,设也;设,施陈也”;《辞源》中对清供的解释为“清雅的供品”。清供雅玩涉及书画、笔砚、家具等。清供不仅仅是一种物质的呈现,更是一种精神的寄托。清供图是以清供物品为主题内容的绘画作品,它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还展现了文人雅士的审美观念和精神境界,同时也反映出不同时代的物质文化特征和精神内涵。

清供由于地域、功能、时间的不同可以分门别类,主要有文房清供、节日清供、书斋清供等。清供也可分为有名清供和无名清供,有名清供按时令可分为岁朝清供、端午清供、中秋清供等;按礼俗可分为寿诞清供、婚喜清供等;按功能可分为迎宾清供、佛事清供等;按摆放地点可分为书斋清供、案头清供、厅堂清供等。无名清供则是在非节日的时候随心地摆放几种清雅的物品,如文房四宝、文玩奇石、插花盆栽等。不一样的清供,所用的物品也有区别,如佛手、柿子象征岁朝清供,菖蒲、艾草则象征端午清供。而以清供元素为绘画题材的作品大多涉及的是文房清供、岁朝清供、案头清供。

中国的清供文化内涵丰富,历史悠久。清供题材绘画最早可追溯至两汉时期,彼时莲花为比较典型的表现元素。魏晋时期,壁画中有了器物与荷花的组合,此时的清供主要用于供佛。隋唐时期,壁画中出现了众多供养者手捧花瓶或花盆的画面,多有宗教色彩。唐朝时期,经济繁荣、社会稳定,插花艺术兴起,除花卉外,盆景、奇石等也成为了清供的一部分——此时的清供已经注入人的才思、情志。五代时期,人们主要以格调高雅、素朴清幽的兰花、百合等花卉作为清供绘画的取材对象,体现出文人墨客“清苦”“高洁”的审美追求。宋朝是清供绘画独立成科发展的重要时期,其所取材的花卉除牡丹、莲花外,象征品格的花卉如梅花、菊花等也较为常见。南宋时期,赏玩之风盛行,由此形成古玩文化。元朝时期,时局动荡,清供图主要用于托物言志,标榜文人的气节风骨,画作追求笔墨趣味。明朝时期,文人常在书斋、庭院中陈设清供物品,通过清供之物来表达自己的审美情趣。清代是清供题材绘画发展的兴盛时期,清朝皇帝热爱高雅艺术,无论是宫廷画家、文人雅士,乃至普通百姓,都喜爱花草、文玩,这一时期清供绘画取材多为寓意美好的物品,如多子多福的石榴,多福多寿的佛手,平安如意的花瓶等,给人以吉祥的祝福、美的享受。

佛教自东汉传入中国后,在佛前供奉鲜花、蔬果等物品成为了一种宗教仪式。这种佛前的供品摆放形式对清供图的起源产生了一定的影响。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将这种供奉形式中的清雅元素提取出来,逐渐发展成了可供案头赏玩的清供形式,并成为绘画的题材。在古代的祭祀活动中,人们也会摆放一些特定的物品作为供品,表达对神灵、祖先的敬意和祈福。这些供品的选择和摆放方式逐渐演变,其中的一些元素被文人雅士所借鉴,融入到了清供文化中,进而产生了清供图。早在汉代,就已经出现了文房清供。唐宋时期,文人们热衷于对笔墨纸砚和古器物的赏鉴,这为这一时期清供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当时的文人在书房中摆放一些自己喜爱的物品,如古玩、字画、盆景等,以营造出一种高雅的氛围。这种对文房雅物的喜爱和追求,逐渐发展成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也为清供图的独立成科提供了土壤。清供图的起源可以说是多种文化元素相互融合的结果,它体现了古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高雅情趣的追求,其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从最初的宗教、祭祀活动中的供品形式,逐渐演变成文人雅士们喜爱的案头清供,并最终成为了一种独立的绘画题材。

瓶花是案头清供绘画中常见的元素。娇艳欲滴的花朵,或淡雅素净的花枝,被精心插放在古雅的花瓶中。花瓶的造型各异,有古朴的陶瓷瓶、精美的铜瓶等,每一个都仿佛在诉说着一段历史。花朵姿态万千,有的含苞待放,有的盛开如锦,它们的美丽不仅仅在于外表,更在于其所蕴含的生命之美。画家通过对花朵的描绘,表达了对自然的赞美和对生命的敬畏。《胆瓶秋卉图》是一幅宋代的纨扇页设色画,画面中瓶架上放置着一只蓝釉长颈瓶,瓶中插着菊花。菊花是画面的核心表现对象,花朵姿态各异,有的盛开,有的含苞待放,展现出不同的状态。瓶架为箱式结构,面稍喷出,边抹斜收,底部压线,牙板与板足一木连做,造型独特。这种瓶架的描绘不仅展现了宋代家具的独特风格和工艺,也为整个画面增添了一种稳重而雅致的氛围。花朵采用勾勒填色法,画家先用线条细致地勾勒出菊花的轮廓,然后再填入颜色。这种画法使得花朵的形态更加逼真,花瓣的层次感和立体感也更加突出。花叶则用没骨法绘制,这是一种不使用墨线勾勒轮廓,直接用色彩来表现物体形态的画法。这种画法让花叶看起来更加自然、生动,与花朵的勾勒填色法相互呼应,使整个画面更加和谐。画面的渲染柔和润泽,色彩过渡自然,给人一种细腻、温婉的感觉。秋菊的艳丽色彩在这种渲染下并不显得过于张扬,而是透露出一种秀雅之美。《胆瓶秋卉图》作为南宋写生画中的优秀作品,体现了宋代绘画的高超技艺和独特风格。画家对物体的细致观察和精湛的表现手法,使这幅画成为了中国古代绘画艺术中的经典之作。这幅画也以其精美的画面、独特的艺术手法和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成为了中国古代绘画艺术中的瑰宝,对后世的绘画创作和艺术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蔬果也是清供绘画中的常客。红彤彤的苹果、黄澄澄的橘子、鲜嫩的蔬菜等,这些生活中常见的食物,在画面中却显得格外生动。画家常以细腻的笔触勾勒出蔬果的形状和纹理,使其仿佛散发着诱人的香气。蔬果的出现,不仅增添了画面的生活气息,更寓意着丰收和富足。文玩则为清供绘画增添了一份文化底蕴。古旧的书籍、精致的砚台、小巧的印章等,这些文玩物品承载着历史的记忆和文化的传承。画家通过对文玩的描绘,展现了自己的学识和品味,同时也表达了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追求。《吉祥多子图》是南宋画家鲁宗贵的传世孤本,此图画面中央描绘了一堆新鲜采摘的橘子、葡萄和石榴,采用折枝花果画的形式,不画全株,仅选取部分枝干与果实入画,给人以简洁而集中的视觉感受。鲁宗贵擅长写生,其笔下的水果栩栩如生。他通过细腻笔触与丰富色彩,将橘子的饱满、葡萄的晶莹、石榴的丰硕,以及不同水果的枝叶形态等都逼真地展现了出来,仿佛能让人闻到果实的香气。画面的鲜丽色彩和密集构图,营造出果实累累、喜气洋洋的视觉效果,既鲜艳明丽又和谐素雅,橘子的橙黄、葡萄的紫褐、石榴的朱红,相互映衬,使画面充满生机。画家勾线时注重表现各物体的不同质感,如桔叶的犀利、桔干的硬挺、葡萄的光洁、石榴叶的肥厚、石榴皮的苍涩等,从中也展现出画家高超的绘画技巧。橘子的“桔”与“吉”古音相谐,寓意吉利吉祥;石榴和葡萄多籽,象征多子多孙,寓意着繁衍后代、家族兴旺,体现了“多子多福”的美好愿望,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吉祥主题。鲁宗贵供职于宫廷,其作品是南宋宫廷生活的生动写照,此画作为少见的有确切题款的南宋作品,对于今人解读南宋宫廷生活、了解当时的文化习俗以及研究南宋绘画艺术等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岁朝清供”也是中国传统绘画题材之一,以描绘岁朝时节室内案头所陈设的供品为主要内容,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艺术价值。岁朝清供图中的各种物品都蕴含着美好的寓意,表达了人们对新年的美好期望,如希望家庭幸福、身体健康、事业顺利等,体现了文人雅士的审美情趣和精神追求。画家们通过对清供物品的选择和描绘,展现自己的文化素养和生活品位,同时也借此表达自己对宁静、高雅生活的向往。《恭贺年禧》是潘天寿于1956年元旦创作的一幅画作,画面中有水仙、红烛、鞭炮等新年岁时之物。其中水仙球茎肥硕,姿态亭亭玉立,叶片舒展自然,花朵清新淡雅;红烛燃烧正旺,火光摇曳,增添了喜庆的氛围;鞭炮放置在一旁,似乎随时准备被点燃,充满了节日的欢乐气息。潘天寿在构图上独具匠心,将水仙、红烛、鞭炮几种元素巧妙地组合在一起,形成了一个稳定而又富于变化的画面结构。水仙作为画面的主体,占据了重要位置,红烛和鞭炮则在旁边起到烘托气氛的作用。潘天寿的笔墨功力深厚,他用刚健有力的线条勾勒出水仙的轮廓和叶片,表现出其挺拔的姿态和坚韧的生命力。在设色方面,他运用淡雅的色彩,突出了水仙的清新之美,同时也与红烛和鞭炮的鲜艳色彩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幅画不仅是一幅美丽的艺术作品,还蕴含着深刻的寓意。水仙象征着纯洁和高尚,红烛代表着光明和希望,鞭炮则寓意着喜庆和热闹。潘天寿通过这些元素的组合,表达了对新年的祝福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任颐的《岁朝清供》也是一幅具有独特艺术魅力和文化内涵的作品,其设色明净淡雅,形成兼工带写、明快温馨的格调,形象生动活泼,别具风格。画家在作画时,对花卉、果蔬、器物等的描绘细致入微,如对花瓶的质感、花卉的色彩和姿态等都刻画得栩栩如生,同时又注重整体画面的和谐统一,展现出高超的写实技巧与艺术表现力。此外,亦常见花瓶、盆栽、山石、梅花、牡丹、兰草以及白菜、螃蟹等寻常之物入画,这些物品经过巧妙组合,变得富有生活情趣和文人雅趣。岁朝清供是在正月初一陈设于窗前几案的清雅物件,有祈求新年平安吉祥之意,任颐的《岁朝清供》便是通过画中物品的谐音、民俗寓意等来表达美好祝福,如白菜寓意“百财”,梅花寓意“报春”等。该作品体现了文人的审美情趣和精神追求,他们借清供之物抒发内心的情感,表达对生活的热爱、对自然的向往,以及对高雅品格的坚守。任颐作为海上画派的代表画家之一,其《岁朝清供》等作品对后世花鸟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为后来的画家提供了借鉴和启示,推动了中国花鸟画的创新与发展。

清供文化作为历代文人崇尚的古雅文化,具有深刻的人文寓意。清供绘画画面唯美,内容通俗易懂,雅俗共赏,画面组合图式或围绕着吉庆祥和、文人情怀、颐养性情,或托物言志、抒发胸臆,寄托文人墨客及普通百姓追求生活美满、仕途通达的期许,蕴含着中国传统士大夫生活与文人生活中最雅致精微的部分,以及普通百姓最朴素美好的心愿,表达着吉祥寓意和对新年的企盼,可谓真正的寓雅于俗,反映出不同时代的物质文化特征,这些精神内涵已成为了中国绘画艺术代代相传的宝藏。

参考文献:

[1]许慎.说文解字[M].中华书局出版社. 1985年

[2]辞源[M].商务印书出版社[M].1982年

[3][清].王韬.灜壩杂志[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

[4]方继孝.书斋里的文玩清供[J].博览群书.2009.12

[5]杨玲.文人情趣与书斋陈设[J].上海艺术家.2007.12

[6]顾艳洁.传承文化文明的文房清供[J].艺术市场.2007.08

[7]贾溢德.文房清韵明清书斋雅玩[J].上海工艺美术.2009.12

[8]徐建融.文人画的审美境界[J].新美术.1986.01

[9]梁丹雯.丹青贺岁——从“岁朝清供图”看文人画的审美选择[J].福建艺术.20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