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毛泽东的写作风格

2024-12-25陈立旭

世纪风采 2024年12期

毛泽东写文章,立意高远,大处落笔,善于分析,生动活泼,慎之又慎,形成了独特的写作风格。他写作风格中体现出来的为文之道,永远值得我们学习。

一、大处落笔

毛泽东从不轻易动笔写文章。他不写拘泥小事的文章,总是胸怀全局,高瞻远瞩,为了回答重大问题才动笔。他说过:“最不应该、最要反对的是言之无物的文章。”他指出,党八股就是“空话连篇,言之无物”,“不能反映真理,而是妨害真理”。毛泽东自己写文章,都从大处落笔。他写出的文章,不仅言之有物,而且管大用。这是往往被人们忽略的毛泽东文章的最大特点。

毛泽东在中央革命根据地创建时期写过四篇文章:《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关于纠正党内的错误思想》《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这四篇文章不是闲情逸致偶发情感之作,都是为了回答一个重大问题:在中国,红色政权能够在农村存在;革命力量在农村发展起来,就形成了农村包围城市之势,将最终夺取城市,赢得中国革命的胜利。这无疑回答了事关当时中国革命道路的重大问题。

抗日战争初期,很多中国人对于抗日战争的前途是迷茫的,没有任何人提出能够指导这场战争取得胜利的基本战略。而这恰恰是当时急需解决的重大问题。在这种情况下,毛泽东写出了《论持久战》一文。这篇文章确立了中国抗日战争的基本战略,正确回答了事关中华民族生死攸关的重大问题,统一了中国一切爱国人士对抗战策略的认识,起到了指引抗日战争走向胜利的重大作用。

延安时期,由于长期受“左”倾思想的影响,党内存在思想、组织、作风不纯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毛泽东先后为延安整风运动撰写了三篇文章《改造我们的学习》《整顿党的作风》《反对党八股》。这三篇文章对于肃清党内机会主义影响,端正党的作风,增强党的战斗力,起到了重大作用。

毛泽东的《矛盾论》《实践论》两篇文章,也是为了解决重大问题而写的。当时党内存在不少错误思想,其中,教条主义危害最大。这两篇文章,用通俗易懂的语言阐述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辩证法,分析批判了党内存在的教条主义,为奠定党的正确思想路线的哲学基础起到了重大作用。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在20世纪50年代,写过两篇文章,一篇是《论十大关系》,另一篇是《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这两篇文章都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典范。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中,毛泽东提出向苏联学习有两种态度:“一种是教条主义的态度,不管我国情况,适用的和不适用的,一起搬来。这种态度不好。另一种态度,学习的时候用脑筋想一下,学那些和我国情况相适合的东西,即吸取对我们有益的经验,我们需要的是这样一种态度。”这说明,毛泽东写这两篇文章是为了探索中国独特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解决中国的重大问题。

由于毛泽东写文章从大处落笔,因此,他的文章也自然显示出立意深、管大用的特点。

二、善于分析

毛泽东历来主张写文章要有观点,要有较深刻的思想性,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学会分析问题,而分析问题,关键是掌握“事物矛盾的法则,即对立统一的法则”。掌握这些法则,把问题分析透了,才能写出好文章。毛泽东举例说,马克思能够写出《资本论》,列宁能够写出《帝国主义论》,就是因为他们有哲学家的头脑,有辩证法这个武器。

深刻掌握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毛泽东写文章时,就展现出他善于分析的特点。他的文章,分析问题总是层层深入,说理明白,引人爱读,令人信服。在《矛盾论》这篇文章中,他先从两种宇宙观谈起,接着谈t1Z958YBk8V+TlDibFGglA==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特殊性,又接着分析主要矛盾和矛盾主要方面,再进一步分析矛盾诸方面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对抗在矛盾中的地位。经过步步递进,层层深入的分析,他得出结论:“事物矛盾的法则,即对立统一的法则,是自然和社会的根本法则,因而也是思维的根本法则。它是和形而上学的宇宙观相反的。它对于人类的认识史是一个大革命。”

毛泽东反对用材料堆砌文章,认为没有分析的文章,实际上是作者本人也没有真懂。1957年12月25日,他在一封信中批评一个通知写得“不扎实,轻飘一些。这是因为没有研究各地已经取得的丰富经验”,“脑子里对此问题还很不懂的原故”。他主张,写文章要把各种材料一起找来“仔细看一遍,边看边想,形成成套思想,然后下笔成文”。

毛泽东主张,没有调查研究,不要轻易下笔写文章,要在掌握了丰富的材料基础上,经过深入分析,把问题研究透了,才动笔写。写文章的第一步,是掌握丰富的材料,而材料需要深入生活,调查研究才能获得。1957年3月,他在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批评一些人没有掌握辩证法就写文章:“我们现在有些文章,神气十足,但是没有货色,不会分析问题,讲不出道理,没有说服力。”毛泽东指出:“不熟悉生活,对于所论的矛盾不真正了解,就不可能有中肯的分析。”掌握材料只是写文章的基础,但真正的功夫还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分析的方法就是辩证的方法。所谓分析,就是分析事物的矛盾。”因此,写文章的人必须掌握辩证法,才能消化所掌握的材料,写出有观点,有“较深刻的思想性”的文章来。

毛泽东写文章,就是在掌握大量材料基础上,真正深入研究问题,发现真理而写出来的。他经历了中国共产党建党,经历了大革命斗争,经历了井冈山斗争,经历过开辟中央革命根据地的实践,经历过同党内右倾机会主义和“左”倾思想的斗争,经历过血与火的斗争。毛泽东有这么丰富的经历,亲身参加这么多革命斗争实践,就不止是掌握材料的问题了,而是有着刻骨铭心的胜利的喜悦和血的教训。他在此基础上经过长期的深入分析和思考,才写出了《实践论》。毛泽东的这篇文章,是他把长期的实践经验和丰富的材料集中于认识和实践、知和行的关系的研究和论述上而写出来的。他在这篇文章中,对上述两对关系的深入分析,使他把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又向前推进了一大步。他在文章中,作出了这样的结论:“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从感性认识而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而能动地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读毛泽东的这篇文章,能够体会到包含其中的理论力量,而这种力量,就体现在他深入研究、善于分析、论理透彻之中。

三、生动活泼

毛泽东提倡写文章要使用鲜活、生动、老百姓容易懂得的语言。他回顾五四运动以来中国文坛风气的变化过程说,五四运动反掉了老八股、老教条,“但到后来就产生了洋八股、洋教条。一些违反了马克思主义的人则发展了这种洋八股、洋教条,成为主观主义、宗派主义和党八股的东西。这些就都是新八股、新教条。”毛泽东列举了党八股的八大罪状,其中,形象地提到,党八股“语言无味,像个瘪三”。有这种作风的人写的文章“就没有多少人欢喜看”。“他们在写文章做演说时没有几句生动活泼切实有力的话,只有死板板的几条筋,像瘪三一样,瘦得难看,不像一个健康的人。”要把文章写得生动活泼,就要用很大气力去学习语言。毛泽东指出了学习语言的三个途径:向人民群众学习语言、从外国语言中吸收我们所需要的成分,学习古人语言中有生命的东西。

毛泽东善于使用人民群众的语言。因此,他的文章举例鲜活,非常生动。毛泽东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写有这样生动的民众语言:

“我出十块钱,请你们准我进农民协会。”小劣绅说。“嘻!谁要你的臭钱!”农民这样回答。

反对农会的土豪劣绅的家里,一群人涌进去,杀猪出谷。土豪劣绅的小姐少奶奶的牙床上,也可以踏上去滚一滚。

他们锅里有米煮,没有人半夜里敲门来讨账。他们也根据从来有没有的道理,独自皱着眉头在那里想:“农民协会果然立得起来吗?”“三民主义果然兴得起来吗?”他们的结论是:“怕未必!”他们以为这全决于天意:“办农民会,晓得天意顺不顺咧?”在第一时期内,农会的人拿了册子,进了中农的门,对着中农说道:“请你加入农民协会!”中农回答道:“莫性急啦!”

这些都是湖南老百姓的语言。毛泽东在文章中直接使用这些语言,使文章非常生动。透过这些文字,读者似乎能够看到在农民革命中各种鲜活的形象。毛泽东在《反对党八股》中,直接使用民间俗话:“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看菜吃饭,量体裁衣”,直接讲明白了从实际出发,什么事都要看情形办理的道理,使人易懂,文章也具有了鲜活的特点。

除了直接使用群众语言外,毛泽东更多的,是使用人们能够容易听得懂的民间语言写文章。在《矛盾论》这篇哲理性非常强的文章中,毛泽东就使用了人们容易看懂听懂的语言说道理:“为什么鸡蛋能够转化为鸡子,而石头不能够转化为鸡子呢?为什么战争与和平有同一性,而战争与石头却没有同一性呢?为什么人能生人不能生出其他的东西呢?没有别的,就是因为矛盾的同一性要在一定的必要的条件之下。缺乏一定的必要的条件,就没有任何的同一性。”在《抗日战争胜利后的时局和我们的方针》中,毛泽东也大量使用了形象生动的群众语言:“蒋介石总是要强迫人民接受战争,他左手拿着刀,右手也拿着刀。我们就按照他的办法,也拿起刀来。”“看到人家手里拿着东西了,我们就要调查一下。他手里拿的是什么?是刀。刀有什么用处?可以杀人。他要拿刀杀谁?要杀人民。”“比如一棵桃树,树上结了桃子,这桃子就是胜利果实。桃子该由谁摘?这要问桃树是谁栽的,谁挑水浇的。蒋介石蹲在山上一担水也不挑,现在他却把手伸得老长老长地要摘桃子。”毛泽东在写文章时,还善于把中国古代典籍中的故事,用群众的语言讲出来,化为群众语言。他在《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中写道:“一个虾蟆坐在井里说:‘天有一个井大’。这是不对的,因为天不止一个井大。”毛泽东在这篇文章中把“坐井观天”的古代故事用群众语言讲出来,文字生动,让读者和听者容易懂,觉得有趣,记得牢。

毛泽东在1940年1月发表的《新民主主义论》中说过,一切外国的东西,如同我们对于食物一样,必须经过自己的口腔咀嚼和胃肠运动,送进唾液胃液肠液,把它分解为精华和糟粕两部分,然后排泄其糟粕,吸收其精华,才能对我们的身体有益,决不能生吞活剥地毫无批判地吸收。毛泽东在文章中,就对外国文化采取这种消化吸收态度。他在许多文章中使用了一些外国词汇。在《论持久战》一文中,毛泽东使用了“外线作战”“内线作战”等来自外国的词汇。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宣言》中,毛泽东使用了“金融寡头”这个外国词汇。在《实践论》《矛盾论》这两篇文章中,毛泽东引用不少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话语。如“感性”“理性”“科学的抽象”“自为的阶级”“矛盾”“辩证法”“同一性”“斗争”“永久的魅力”“对立的统一”“普遍”“特殊”等等。毛泽东在使用这些外国词汇时,有一个特点,就是把这些词汇夹在大量通俗易懂的文字中,使之与中国语言完美结合起来,变成中国化的语言,让人能够看得懂,听得懂,没有任何生硬之感。

善于使用中国古代典籍中有价值的语言和故事讲道理,是毛泽东写文章的一大特色。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毛泽东在文章结尾使用了“叶公好龙”的典籍,只四个字就把那些口喊唤起民众,民众起来了又害怕民众的人的嘴脸描述得十分鲜明、形象。在《反对本本主义》一文中,毛泽东在讲迈开双脚到群众中去调查研究、向群众请教的道理时,用孔子的一句话“每事问”,不用解释,即显得十分贴切、自然。在《整顿党的作风》和《论联合政府》中,毛泽东都使用了“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古代词汇,说明共产党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根本目的。在《愚公移山》一文中,毛泽东直接引用了中国古代典籍中的故事,表达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一定要挖掉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这两座大山的意志和决心。在《为人民服务》中,毛泽东引用了司马迁的话:“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此典说明:为谁而死,意义有天壤之别。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中,毛泽东接连引用了两部典籍,一部是《水浒传》中的故事:“《水浒传》上的洪教头,在柴进家中要打林冲,连唤几个‘来’‘来’‘来’,结果是退让的林冲看出洪教头的破绽,一脚踢翻了洪教头。”一个是春秋时期“曹刿论战”的故事。毛泽东用前一个典籍说明这样一个道理:“两个拳师放对,聪明的拳师往往退让一步,而蠢人则气势汹汹,辟头就使出全副本领,结果却往往被退让者打倒。”用后一部典籍说明,在战争中,采取“敌疲我打”的方针才是正确的。在《矛盾论》这样的哲学文章中,毛泽东也引用班固的“相反相成”的话来说明相反的东西具有同一性的道理。在《别了,司徒雷登》中,毛泽东用了中国古典散文名篇《陈情表》里的句子:“茕茕孑立,形影相吊”,用此典形容司徒雷登孤立、无奈的样子,又使用“太公钓鱼,愿者上钩。嗟来之食,吃下去肚子要痛的”,讲出了蒋介石愿意接受美国政府给的钱,实际上等于坑害自己的道理。接着毛泽东又讽刺司徒雷登:“没有什么事做了,只好挟起皮包走路。”1949年,毛泽东在《将革命进行到底》一文中引用了农夫与蛇的寓言,告诉人们:“外国和中国的毒蛇们希望中国人民还像这个农夫一样地死去,希望中国共产党,中国的一切革命民主派,都像这个农夫一样地怀有对于毒蛇的好心肠。”说明我们决不能怜惜自己的敌人,要坚决彻底干净全部地消灭一切反动势力,将革命进行到底。善于使用典故、寓言,使毛泽东的文章旁征博引,妙语连珠,故事叠现,形成了生动活泼的特点,因此,他的文章让人爱读,有极大的说服力。

毛泽东写文章,善于使用讽刺,这也是他的文章生动活泼的重要因素。毛泽东写的文章,既有讽刺敌人的文句,也有讽刺党内不良倾向的文句。二者用意不同。毛泽东在《评战犯求和》中讽刺蒋介石:“拥有六千多万名军官和兵士的国民党人看不见自己的六千多万,倒看见了人民解放军的三百多万,这难道不是一条特别新闻吗?”“蒋介石已经失了灵魂,只是一具僵尸,什么人也不相信他了。”讽刺敌人,毛泽东意在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揭露敌人的本质。而对于党内有不良倾向的人和事的讽刺,则意在治病救人。毛泽东在《反对党八股》一文中讽刺教条主义者:我们有些同志欢喜写长文章,但是没有什么内容,真是“懒婆娘的裹脚,又长又臭”,“下笔千言,离题万里”。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讽刺主观主义者“自以为是,老子天下第一,‘钦差大臣’满天飞”。毛泽东还送给主观主义者一副对子:“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毛泽东对于有党内不良倾向的人和事的讽刺,实际上是另外一种治病的方法,“就是重重地给患病者一个刺激,向他们大喝一声,说:‘你有病呀!’使患者为之一惊,出一身汗,然后好好地叫他们治疗。”同时也起着警示旁人,从而改进文风的作用。毛泽东文章中,不论是讽刺敌人的文句还是讽刺党内不良倾向的文句,都使他的文章在生动活泼中不失泼辣。生动活泼、酣畅淋漓、轻松有趣、尖锐深刻的文笔,使毛泽东文章的读者总能感觉到一种清新之气,并且在阅读中有很深的感悟。

四、慎之又慎

毛泽东写文章,有一个重要原则,就是采取慎重的态度。他主张,写文章之前,总得经过深入的调查研究,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一篇文章或一篇演说,如果是重要的带指导性质的,总得要提出一个什么问题,接着加以分析,然后综合起来,指明问题的性质,给以解决的办法,这样,就不是形式主义的方法所能济事。”他的文章,都是慎之又慎而形成的作品。毛泽东提倡写短文章,但也不反对写长文章,在他心目中,文章的好坏不在于长短,而在于有没有内容。毛泽东反对写空洞的文章,他说:“长而空不好,短而空就好吗?也不好。我们应当禁绝一切空话。”有些文章虽然长,却能引人阅读,使人不厌其长。有些文章虽然短,但没有内容,使人难看。这里的2148f68085dd75ca12c89c7587ba5d38fb42aa2f9793371e7de6d1c139ecdaeb区别,就在于文章是否有内容,是否说空话。《为什么要讨论白皮书?》《“友谊”,还是侵略?》《唯心历史观的破产》是毛泽东写的三篇短文章。这三篇短文章都是用轻松的笔法,提出问题,然后用通俗易懂又不乏深刻的语言分析问题,最后得出雄辩的结论。

毛泽东一贯主张,写文章不能马虎从事,要多看几遍,反复修改。他引用孔子“再思”和韩愈“行成于思”两句话比喻写文章要反复思考,反复修改。他批评一些人写文章不做预先的研究和准备,“文章写好之后,也不多看几遍,像洗脸之后再照照镜子一样,就马马虎虎地发表出去。”这样的文章是害人的。毛泽东说,写完文章,“鲁迅说‘至少看两遍’,至多呢?他没有说,我看重要的文章不妨看它十多遍,认真地加以删改,然后发表。”1957年,毛泽东在一封信中提出,写文章也好,写文件也好,都应该采取慎重态度,形成一套思想后再下笔成文。成文后,“至少改三遍、五遍”。毛泽东写文章十分慎重,1954年,他主持起草新中国第一部宪法时,对草案反复研究,反复修改,用了七个月的时间,修改了一二十稿,再提交党内外一定范围讨论,然后再修改,再讨论,再修改,最后才定稿。毛泽东的《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是他在反复研究重大问题基础上,形成了一个讲话稿,先在一定范围内口头演讲之后,又用了半年多的时间,对这个演讲稿做了十多遍的修改,才在《人民日报》上发表的。可以说,毛泽东是以慎重态度写文章的典范。

毛泽东写文章的慎重态度,还体现在他写文章讲究文法、修辞、逻辑之上。他批评一些人写文章省掉了不应当省掉的主词、宾词,或者把副词当动词用,甚至于省掉动词,指出这些都是不合文法的。毛泽东提倡写文章要有条理,讲究逻辑和修辞,规范地使用语言,开头、中间、结尾之间要有内在联系,不要互相冲突。文章要有准确性、条理性、一贯性。要简练扼要,生动有力,短而精。要写得通顺,去掉一切废话。毛泽东写文章,就是注意遣词造句的典范。他写的文章,逻辑严密,文法精当,概念准确,语言精练,修辞恰到好处,词汇丰富多彩,有一种强大的吸引力和说服力。毛泽东写的《论持久战》《实践论》《矛盾论》,从提出问题到分析问题,层层推进,是逻辑严谨的典范之作。即使是写短文章,毛泽东也写得严谨精当。毛泽东的《为人民服务》全文不到1000字,却开合有度,起承有法,逻辑严密,用典精当,述理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