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小学语文教学的思考
2024-12-23陆冬妹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心理健康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快速发展的关键阶段,其心理状态对其未来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影响。语文作为小学阶段的一门重要学科,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内涵和情感因素,这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广阔的平台。因此,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小学语文教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探讨了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小学语文教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提出了相应的策略,以期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并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一、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小学语文教学的理论基础
(一)心理学方面
1.认知发展理念。小学生的认知发展处于具体运算阶段向形式运算阶段过渡的时期,思维逐渐由形象思维转向抽象逻辑思维。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参与阅读、写作、讨论等活动,促进他们的认知发展,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2.情感教育理念。情感教育理念强调情感是学生学习与发展中的关键要素。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培养他们积极的情感体验,如爱、同情、责任感等。
3.人格发展理念。人格是个体在生活实践中逐渐形成的稳定心理特质。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优秀文学作品的引导,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学生优良的品德,进而促进他们的人格发展。
(二)教育学方面
1.全面发展理念。全面发展理念强调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在全面发展教育理念下,心理健康教育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小学语文教学,有助于达成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
2.学科融合理念。学科融合理念主张打破学科界限,实现不同学科之间的有机融合。心理健康教育与小学语文教学的融合,符合学科融合教育理念,能够增强教学的综合性和实效性。
二、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小学语文教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一)必要性
首先,当前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凸显。小学生面临着学习压力、人际关系、家庭环境等诸多挑战,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小学语文教学,有助于教师及时发现并解决学生的心理困扰,促进他们的心理健康发展。
其次,语文教材中蕴藏着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和人文内涵、情感因素,如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诚实守信、关爱他人等,这些都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资源。同时,语文教学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过程,还是师生间情感与心灵的交流过程,能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心理支持和帮助。
最后,心理健康教育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语文课程应“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础”。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传授语文知识和技能,还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是很有必要的。
(二)可行性
首先,语文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具有一致性。语文教学的目标之一是让学生通过阅读体验作者真实的情感,在拓展思维和锻炼能力的同时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是锻炼学生的意志品质,丰富学生的内心情感,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可见,两者的目标具有一致性,可以相互促进、共同实现。
其次,语文教学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广阔的平台。语文教学具有教学内容丰富和教学方法多样的特点,这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例如,教师通过阅读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审美能力,通过写作教学可以帮助学生表达内心的情感和想法,通过口语交际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等。
最后,语文教师具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和条件。小学语文教师通常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和教育教学能力,他们在教学过程中能关注学生的心理需求,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同时,学校可以通过培训、进修等方式,进一步提高教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和水平。
三、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小学语文教学的具体策略
(一)挖掘教材中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
1.分析教材内容,寻找心理健康教育的切入点。小学语文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教师应深入分析教材内容,精准找到心理健康教育的切入点。例如,在教授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狼牙山五壮士》一课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学习五壮士的英勇事迹,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与英雄气概,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与责任感;在教授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穷人》一课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领悟桑娜与渔夫身上展现的善良品质,从而培养学生的同情心和爱心。
2.利用教材中的人物形象,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语文教材中的很多人物形象具有鲜明的个性和高尚的道德品质,教师可以利用这些人物形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例如,在教授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石灰吟》这首古诗时,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明代政治家、诗人于谦的生平经历,让学生了解诗人在这首古诗中通过托物言志的手法,展现了自己廉洁正直的高尚情操,表达了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从而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意志和强烈的爱国精神;在教授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体会小女孩的悲惨遭遇,分析当时的社会背景,激发他们的同情心和爱心。
3.结合教材中的主题,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语文教材中很多课文的主题与心理健康教育密切相关,教师可以结合这些主题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例如,在教授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以“友谊”为主题的课文时,教师可以开展“友谊之花”主题班会活动,让学生分享关于友谊的故事,从而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在讲解以“感恩”为主题的课文时,教师可以策划以“感恩父母”为主题的亲子活动,鼓励学生为父母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培养学生的感恩情怀与责任感。
(二)营造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环境
1.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在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至关重要。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主体地位,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与互动,尊重学生的意见和想法,让学生感受到自己的价值和尊严。
2.营造和谐融洽的课堂氛围。教师可以借助幽默风趣的语言、生动的教学方法和丰富多样的活动,营造和谐融洽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在快乐中学习与成长。
3.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教师要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敏锐察觉并及时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提问、讨论、小组活动等方式,了解学生的情感需求和心理状态,并及时给予学生心理上的支持和帮助。
(三)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1.情境教学法。情境教学法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创设具体的情境,引导学生在情境中学习和体验的一种教学方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创设生动的情境,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并让他们更好地体会人物的情感,从而丰富他们的情感体验,提高他们的情感感知能力。例如,在教授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海上日出》一课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海边日出的视频和图片,创设生动的情境,让学生感受海上日出的雄伟和壮观,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敬畏和热爱之情。
2.合作学习法。合作学习法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学生通过团队合作完成任务的教学方式。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合作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例如,在教授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将相和》一课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分组讨论蔺相如和廉颇的人物形象、做事方式,着重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3.角色扮演法。角色扮演法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扮演课文中的角色,通过表演的方式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情感的教学方式。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角色扮演的形式,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例如,在教授《穷人》一课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分别扮演桑娜和渔夫并演绎相关情节,在此过程中体会他们的内心世界,从而培养学生善良的品质。
四、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小学语文教学时对教师的要求
(一)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
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并将其纳入语文教学体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要传授语文知识和技能,还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致力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二)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水平
教师要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和水平。为此,教师可以通过参与培训、阅读相关书籍等多种途径,掌握必要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与技能,不断提高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和水平。同时,教师应注重自身的心理健康,保持良好的心态,为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榜样。
(三)善于观察和分析学生的心理状态
教师要善于观察和分析学生的心理状态,及时发现并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细心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作业完成情况、与同学的交流等方式获取相关信息,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一旦发现学生存在心理问题,教师应立即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进行干预和辅导,帮助学生走出困境。
(四)与家庭、社会密切合作
教师要与家庭、社会保持密切的合作,共同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教师可以通过家长会、家访、电话沟通等方式,与家长保持紧密的联系,深入了解学生的家庭背景及心理状态,共同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同时,教师要积极寻求社会各界的支持,为学生营造更加积极和谐的社会环境,以促进其健康成长与全面发展。
结语
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小学语文教学是一项极具意义的实践。教师可以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营造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环境,并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小学语文教学的全过程,从而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并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在此过程中,教师应积极调动家庭和社会的力量,三方携手为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为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贡献力量。
(作者单位:百色市田阳区第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