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指向科学素养培育的“科学+”融合课程的开发与实施

2024-12-23裴军

幸福家庭 2024年18期
关键词:科学素养劳动学科

小学是科学启蒙教育的重要阶段,也是提升学生科学素养和提高学生创新素质的关键时期。科学素养是一个复杂概念,其内涵非常丰富,包含科学知识、科学观念、科学思维、探究实践及态度责任等。在以创新为核心竞争力的时代,小学科学课程承担着提升学生科学素养和提高学生创新素质的重任。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应积极构建“科学+”融合课程,实施跨学科融合教学,聚集其他学科能量,为培育学生的科学素养提供有力支持。

一、指向科学素养培育的“科学+”融合课程的内涵

“科学+”融合课程是以科学课程为核心,适当融入一种或多种其他学科内容,通过学科融合的方式组织教学,促进学生科学素养提升的一种课程形式。“科学+”融合课程强调跨学科教学,打破了传统单科教学模式的局限,将多个学科的知识和方法融为一体,使学生可以综合运用这些知识和方法解决科学问题。“科学+”融合课程注重探究实践,倡导让学生在项目化、体验式活动中自主探究学习,通过“学中做,做中学”的方式掌握科学的探究方法、建构科学的知识体系,从而发展学生的多元智能,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科学+”融合课程为学生提供了个性化学习路径,能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让每名学生都能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

二、指向科学素养培育的“科学+”融合课程的类型

“科学+”融合课程的开发并非机械地将科学学科与其他学科叠加,而是要以科学学科为核心,抓住科学学科与其他学科的共通之处,将科学学科与其他学科有机结合。此外,并非所有学科都适合与科学学科融合,适合与科学融合的学科有劳动、数学、美术等学科。

(一)依托实践,构建“科学+劳动”融合课程

科学是一门体现科学本质的综合性学科,具有鲜明的实践性。劳动学科是实施劳动教育的重要途径,同样具有显著的实践性。科学与劳动这两门学科虽然在性质、目标、内容等方面有所不同,但是两者在课程理念、课程实施等方面存在共性,其中比较一致的是实践性,两者均强调以实践为主线,加强探究实践;倡导在做中学,让学生动手实践。实践性是科学课程与劳动课程的共通点,劳动与科学是最适合跨学科融合的两门课程。在科学教育中渗透劳动教育,在劳动教育中融入科学教育,这不仅能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还能有效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劳动能力。

以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植物的一生”为例。笔者利用学校的“阡陌园”,设计番茄种植、棉花种植等劳动项目,实施大单元整体教学。笔者组织学生在“阡陌园”里除草、翻土、播种、移苗、施肥、搭棚、收获,开展形式多样的劳动实践活动,让学生探究植物的生长过程。同时,笔者引导学生在劳动过程中开展科学探究活动,通过观察、测量、比较、实验等科学方法,了解植物的形态、构造、功能等,认识植物的生命历程。在这个过程中,笔者将植物栽培作为劳动课程与科学课程融合的抓手,通过劳动活动与科学活动的有机结合,实现了劳动与科学课程的有机融合。

(二)借助计量,构建“科学+数学”融合课程

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数学课程旨在提升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和科学精神。科学课程则主要培养学生的科学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态度等。数学与科学之间存在紧密联系,尤其是在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方面。科学研究过程常常要用到数学知识与方法,如计算测量、数据分析、数学模型等,而这些正是科学与数学的融合点。因此,教师可以借助计量活动构建“科学+数学”融合课程。

以“植物的一生”为例。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引导学生从数学的角度去探究科学。笔者组织学生统计种子的播种数与发芽数,计算种子的发芽率;要求学生观察并测量幼苗的生长高度,绘制“番茄生长情况统计表”“棉花生长情况统计表”;组织学生统计番茄和棉花的结果数、亩产量等。在这个过程中,笔者引导学生用数学的思维和方法解决科学问题,探究科学知识,构建科学知识体系,计量活动成为数学与科学融合的有效切口,有效提升了学生的科学素养与数学素养。

(三)基于作业,构建“科学+美术”融合课程

艺术课程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提高学生想象力和创新思维能力的重要课程。美术作为一种艺术课程,强调与自然、生活关联,主张与其他学科联系,发挥协同育人功能。科学课程与自然和生活具有密切的联系,自然和生活场景是开展科学教学活动的主要阵地。在科学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渗透审美教育,引导学生欣赏自然美景,并运用造型元素与形式原理,表达自己的审美感受。在开发“科学+美术”融合课程时,教师应创新教学方法,充分挖掘科学教学资源中的美育元素,为美术与科学的融合搭建桥梁,将美术与科学巧妙融合。在小学科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一些科学作业,如写观察日记、制作科学绘本、科普小报等,让学生借助美术语言,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将科学学习经历与成果呈现出来,从而实现美术课程与科学课程的有机融合。

以“植物的一生”为例。笔者带领学生在春天的“阡陌园”种植番茄和棉花,在鲜花盛开的季节一起欣赏美丽的景色。同时,笔者布置了写科学日记的作业,要求学生用文字加绘画的形式,将番茄和棉花的生长情况记录下来。这不仅增强了科学作业的艺术性,还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

三、指向科学素养培育的“科学+”融合课程的实施策略

(一)设计合适的主题

“科学+”融合课程的学习主题应当具有生活性、综合性、实践性、应用性,能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科间的渗透与融合,引领学生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解决问题。在设计“科学+”融合课程的学习主题时,教师应聚焦科学素养,基于学生立场,整合多学科内容。教师设计的主题,应对学生具有强烈的吸引力,且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此外,教师在设计主题时,要深入学习和领会新课标精神,全面梳理和深入剖析教材内容,找出科学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融合点。

以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三节“鸟类”为例。这一课非常适合开发跨学科学习主题。具体而言,教师可以从校园里的“鸟声”出发,或者从校园里的“鸟窝”出发,借助校园生活情境,引出“校园里的鸟”这一话题,围绕“寻找校园里的鸟”设计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对鸟的种类和特征等进行探究。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渗透语文、美术等学科知识,如指导学生写观鸟作文,组织学生画鸟、拍摄鸟,以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与审美能力,促进学生科学素养、语文素养、艺术素养等的全面提升。

(二)开发综合性项目

项目是落实课程内容与教育价值的重要载体,是推动学生“做中学”的重要平台。跨学科主题学习往往以综合性项目为载体,以开放、自由的学习场域为阵地,以“做”这种方式为核心,通过情境体验、跨界思维、合作探究等形式解决实际问题。基于综合性项目的科学融合教学,整合多学科知识,为学生提供探究学习的机会,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自主发展。开发综合性项目是融合课程实施的重要路径,综合性项目的最大特点是问题的复杂性和活动的操作性。其中,问题是交叉的、多维的,能够激活学生的多元智能,并调动他们的学科知识储备;项目活动能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让学生动手操作,如实验、种植、饲养、制作、绘画等,从而提升其综合素养。综合性项目往往源于生活,教师要善于观察并发掘生活中的资源,从生活中提炼合适的综合性项目。

以“棉花种植”综合性项目为例。该项目源于生活,教师可以围绕“我们穿的棉衣中的棉花是怎么来的”这一问题开展教学,引出“种植棉花”的任务。在该项目中,教师可以结合“植物的一生”这一单元的教学内容,适时融入劳动、美术、数学等学科的知识,引导学生开展科学探究、艺术审美、数学思维等活动。“种植棉花”综合性项目以种植活动为中心,巧妙地将科学与其他学科知识融合起来,指向科学素养提升,充分发挥了“科学+”融合课程的育人价值。

(三)立足实践性场域

在“科学+”融合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应精心设计实践性活动,为学生搭建实践平台,让学生动手操作、亲身体验,在做的过程中实现跨学科学习,进而提升综合素养。“科学+”融合课程的开展,离不开实践性场域的支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设法开辟实践场所,为学生营造开放的学习环境,科学实践场域包含实验室、科技馆、种植园、饲养场、生态园等。科学实践场域的开辟应当因地制宜,先从校园内部开发,如利用学校现有的实验室、探究室等场馆,或者将学校的空置场地改造成劳动基地,组织学生种植瓜果蔬菜等植物,饲养小兔小鸭等动物。通过参与种植、饲养过程,学生可以深入探究科学知识。

例如,在教授“植物的一生”这一单元时,笔者依托学校的“阡陌园”,组织学生开展种植番茄和棉花的活动。在培植过程中,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认识了植物生长各阶段的特点,了解了植物的生命历程。种植活动不仅能将多学科教学有机融合,还能有效提升学生的劳动素养、科学素养和审美素养。

(四)设计结构性活动

“科学+”融合课程常围绕较为复杂的问题或具有挑战性的任务,开展丰富多彩的探究实践活动。“科学+”融合课程的教学周期一般比较长,有时一两个课时难以完成教学任务。为了防止长周期教学导致结构松散,避免融合教学时学科间的割裂,教师要统筹构思,设计结构性活动,实施整体教学。“科学+”融合课程的实施,离不开结构性活动的支持。结构性活动是围绕核心素养而设计的系列活动,具有系统性、层次性、连贯性的特点。结构性活动可以依托一个大情境展开,活动与活动之间紧密联系,形成一根环环相扣的链条。

例如,在教授“鸟类”这一课时,教师可以从“寻找校园里的鸟”出发,设计寻鸟、识鸟、画鸟、写鸟等一系列活动,引导学生探究鸟的共同特征,了解当地鸟的种类,认识鸟与人类的关系,并养成爱鸟护鸟的行为习惯。这些结构性活动不仅将科学、美术、语文等学科有机融合,还有效渗透了审美教育和环境教育等,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养。

(作者单位:

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银河小学)

猜你喜欢

科学素养劳动学科
【学科新书导览】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如何培养学生真实记录的科学素养
践行美好教育 培养科学素养
如何在日记写作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关注实验数据 提升学生科学素养
热爱劳动
“超学科”来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