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课标背景下小学劳动教育教师的培养路径探究

2024-12-23石璐钟文艳

幸福家庭 2024年18期
关键词:新课标劳动专业

2022年4月,教育部印发《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劳动教育课程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独立出来,被确立为义务教育阶段的一门独立学科。这一举措旨在系统地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劳动技能及劳动习惯,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小学劳动教育已成为“五育”的重要课程之一。然而,教师作为学生学习和成长道路上的引路人和指导者,其教学能力和专业素养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具有直接影响。特别是在小学阶段,学生正处于成长的关键时期,更需专业的教师给予专业的指导。

《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提出,“要建立专兼职相结合的劳动教育教师队伍。根据学校劳动教育需要,明确劳动教育责任人,进行劳动教育规划、组织实施、评价等,配齐劳动教育必修课教师,保持教师队伍的相对稳定性”。当前,中小学劳动教育师资主要由三部分构成:一是毕业于高校师范类专业的专业教师;二是通过社会招聘的特聘教师;三是由校内转岗的临时教师。这三类教师在实施劳动教育时面临着不同的挑战。文章在新课标背景下,对高校师范类专业学生在劳动教育方面的现状进行了问卷调查,对小学劳动教育教师培养面临的现实困境进行了分析,并针对小学劳动教育教师的专业成长提出了相应的培养路径。

一、小学劳动教育教师的核心素养

小学劳动教育教师的核心素养应涵盖以下五点:过硬的专业技能、扎实的劳动教育知识、高尚的思想品德、创新意识、健全的身心。第一,过硬的专业技能是对教师的基本要求,小学劳动教育教师必须熟练操作各类教学器材,并熟悉劳动技术与工艺流程。第二,小学劳动教育教师应具备广泛的知识储备,熟悉劳动教育的理论体系和教育原则,同时了解国内外劳动教育的最新发展动态。只有具备扎实的劳动教育知识,教师才能在教学中准确把握劳动教育的目标和要求,确保学生在劳动教育实践中获益。第三,高尚的思想品德是小学劳动教育教师不可或缺的素养,教师应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职业操守以及正确的劳动观念和价值观,并能以身作则,引导学生端正劳动态度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他们的劳动精神和责任感。第四,创新意识是小学劳动教育教师必备的重要素养,教师应具备开拓创新的精神,勇于尝试新的教学方法,并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实践能力。第五,健全的身心是小学劳动教育教师开展劳动教育的前提条件。教师要有良好的体魄和较高的心理素质,要具备抗压能力和应对突发情况的能力,能充满活力地开展劳动教育工作,并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

二、小学劳动教育教师培养面临的现实困境

(一)高校未建立健全的培养机制

笔者向某应用型普通本科师范院校的部分师范类专业学生发放了调查问卷,共获得207份有效问卷。在这些问卷中,有99名学生表示对新课标有所了解,占比为46.92%;有141名学生能够准确选择劳动教育课程目标的四个核心素养维度,占比为66.82%;有103名学生对新课标的总目标和学段目标较为了解,占比为48.82%;有110名学生表示愿意在小学教授劳动课程,占比为52.13%;有161名学生认为大学生有必要学习劳动教育相关课程,占比为76.30%。此外,在高校应如何帮助师范生胜任小学劳动教育教师岗位的问题上,61.61%的学生认为高校应设立劳动教育相关专业,55.45%的学生认为高校应开设劳动教育必修课程,而59.24%的学生认为高校教师应在日常授课中融入劳动教育的相关内容。

然而,笔者发现,迄今为止,全国仅有两所高校将劳动教育作为独立专业进行授课,许多高等师范院校尚未将劳动教育纳入专业课程体系。同时,大多数高校未在师范类专业中设置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论与教学法课程,对新课标及劳动教育教学的研究较少。高校未建立健全的劳动教育专业的培养机制,这是劳动教育专业师资力量严重不足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小学劳动教育被“异化”

笔者对所在城市的小学进行了走访,调研发现部分小学的劳动教育教师由班主任、道德与法治教师、语文教师、学校职工及行政人员等担任,这些教师并非专业劳动教育课程教师,他们缺乏专业的劳动教育学科知识,在实际教学中往往将劳动教育“异化”,错误地将其视为仅培养学生劳动技能的课程,将志愿服务和社会实践活动作为主要的劳动实践,这导致小学劳动教育中普遍存在“有劳无育”的问题。

(三)小学尚未构建完整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目前,小学劳动教育课程多为零散的、教师自发组织的活动,尚未构建完整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难以实施系统化的教学,这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果。此外,由于缺乏统一的教学资源,教师往往依赖个人经验进行教学,这影响了教学质量。同时,教师往往倾向于采用理论教学的方式,而忽视了家政、服务性劳动和生产劳动等方面的教学内容。

(四)校外特聘教师队伍不稳定

特聘教师通常以兼职形式承担小学劳动课程的教学工作,虽然这在一定程度上能补充校内的劳动教育师资,但是兼职教师往往难以达到理想的教学状态,时间安排方面也存在诸多不确定性。此外,兼职职位通常缺乏晋升机会,职业稳定性不强,这可能导致部分教师的教学积极性不高,备课工作不够充分,从而影响学生接受劳动教育的质量。

(五)小学缺乏规范的考评激励机制

目前,不同地区和学校对劳动教育的理解和要求存在差异,导致教师评价标准不统一。在某些地区,学校对教师的评价主要依据的是学生的劳动成果,而忽视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指导能力。这种做法导致部分教师在工作中过分关注学生的劳动成果,忽视了对学生劳动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此外,由于缺乏明确的激励机制,教师往往只能依靠个人的教育热情来开展工作。然而,长期依赖这种内在动力可能会逐渐打击教师的积极性,不利于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

三、新课标背景下小学劳动教育教师的培养路径

(一)围绕核心素养建立健全的培养机制

在师范生培养过程中,高校应紧密围绕核心素养,包括过硬的专业技能、扎实的劳动教育知识、高尚的思想品德、创新意识和健全的身心,建立健全的培养机制。第一,通过设置与劳动教育相关的教育类课程,丰富师范生在劳动教育理论方面的知识储备。第二,在人才培养方面,高校应要求师范生不仅要能胜任一门课程的教授工作,还要具备教学劳动教育课程的能力。高校应通过见习、实习和研习等环节,为未来的小学劳动教育教师提供丰富的技能培养机会,促进其理论知识的丰富与实践能力的提高,从而为小学劳动教育输送专业的人才。

(二)提高教师的专业教学能力

由于种种原因,部分小学独立开设劳动教育课程后,难以在短期内找到合适的教师。在此情况下,挖掘校内教师资源成为一项关键举措。学校可以开展校内选拔与培训活动,选拔出最适合的教师来承担劳动教育课程的教学工作。学校在选拔过程中,应优先考虑被选拔者是否有相关专业背景和教学经验,如具备劳动意识、劳动教学技能及引导劳动实践的能力。同时,根据劳动教育课程的具体要求,学校可以从校内的语文教师、班主任及相关专业教师中选拔出优秀的专任教师,并对他们进行劳动课程知识和教育技能的培训,以提高其专业教学能力,解决小学劳动教育“异化”的问题。

(三)构建完整的小学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构建完整的小学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必须依托健全且完善的综合机制。第一,学校应成立劳动教育推进委员会,负责规划课程安排,制定完善的规章制度,监督劳动教育课程的实施情况,并寻求劳动实践课程的经费支持,负责师资队伍的培养计划等。第二,学校应加强劳动教育学科建设,制定思想理论教学规划、科学设计劳动实践活动,为小学劳动教育组建专业的“智囊团”。

(四)组建特聘劳动教师队伍,加强劳动教师培训

学校应依据自身实际情况,建设集课程开发、师资培训、研究指导等功能于一体的教师专业发展中心,以提高教师的科学研究与实践能力,组建特聘劳动教师队伍。同时,学校应设立劳动教育工作室,以展示劳动教育的成果和案例,帮助特聘教师在开展劳动教育的过程中实现提质增效目标。此外,相关单位应加大对劳动教育的财政投入力度,为学校提供开展劳动教育师资培训所需的资金支持,以培养具有责任感、使命感和理想抱负的劳动教师;充分利用电视、报纸、网络媒体等多种传播渠道,广泛宣传劳动教育政策,加深公众对劳动教育的认识,并通过宣传行业劳动模范的事迹,吸引更多有志之士参与劳动教育活动,为劳动教育事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五)建立规范的考评激励机制

在小学教育领域,教师是推动教育事业进步的关键力量。学校应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分工,建立系统、规范的教师考评机制,为劳动教师设置合理的晋升途径,提高其薪资待遇,并制定合理的职称评定制度、教师激励制度,以激发劳动教师的教学热情,提高其教学能力。

第一,学校应完善薪酬管理体系,依据教师的教学质量、教学成效和对教育的贡献等因素来确定薪酬水平。学校可以构建教学质量评估体系,通过学生评价、教学观摩和教学成果等多种途径来评价教师的教学质量。第二,学校应建立科学的物质与精神激励机制。物质激励可以包括提供优良的工作环境和教学设施、提供必要的教育培训和学术交流机会,给予适当的津贴和福利待遇等。精神激励可以通过表彰杰出教师和提供职业发展机会来实现,如设立教师荣誉称号,每年评选出一批优秀教师,并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

(作者单位:豫章师范学院)

猜你喜欢

新课标劳动专业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欢迎订阅4-6年级《新课标 分级阅读》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体现新课标 用好新教材
欢迎订阅4-6级《新课标 分级阅读》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热爱劳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