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亲自然生态美育活动的开展与实践探讨
2024-12-23陈沁怡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幼儿接触大自然的机会日益减少,这给教师开展审美教育带来了挑战。亲自然生态美育作为一种创新的教育模式,旨在让幼儿直接体验自然,培养幼儿的审美能力、环保意识及探索精神。文章基于陶行知先生提出的生活教育理念,探讨了幼儿园开展亲自然生态美育活动的策略,以供参考。
一、亲自然生态美育的理论基础与实践意义
(一)理论基础
陶行知先生提出的生活教育理念的核心要义在于教育应深深扎根于生活的沃土之中,不仅服务于生活的实际需求,还应通过生活这一最生动的课堂,激活学习者的内在潜能。在亲自然生态美育背景下,这一理念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即自然作为生命之源、万物之本,不仅是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还是教育不可或缺的资源,强调教育应主动拥抱自然,将自然视为最真实的教育场所,让幼儿在自然的怀抱中自由探索,从而实现身心的全面发展。
(二)实践意义
亲自然生态美育强调幼儿与自然界的互动,从而培养幼儿对生命的敬畏之心,增强幼儿的环保意识,促进幼儿情感与认知的发展,使他们在探索自然奥秘的同时,在内心深处种下爱与责任的种子。在开展亲自然生态美育活动的过程中,幼儿园会注重活动的创新性与实效性,力求通过新颖的活动设计与实施策略,摆脱传统教育的束缚,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享受学习的乐趣,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使幼儿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与良好品德的个体。
二、幼儿园亲自然生态美育活动的开展要求
(一)贴近自然,注重体验
在策划亲自然生态美育活动时,教师应打造一个无界限的自然课堂,让幼儿进入生机勃勃的大自然。教师可以选择公园、农场等作为活动场所,并精心设计每一个环节,让幼儿用眼睛捕捉四季更迭的色彩,用耳朵细听风穿过树梢的声音,用鼻子嗅探花草的芬芳,用双手触摸树叶的纹理,让幼儿在大自然的怀抱中自由探索,获得真实、深刻的体验。
(二)安全第一,科学引导
安全是活动顺利进行的基础。教师要建立一套完善的安全管理体系,包括活动前的风险评估、活动中的实时监护、应急预案的制订与演练。同时,教师作为幼儿探索大自然的引路人,需要不断扩充知识,以科学严谨的态度解答幼儿的每一个问题,引导幼儿在尊重生命、保护环境的前提下进行有意义的科学探究,让幼儿学会观察、提问、假设、实验与总结,培养科学探究精神。
(三)融合多领域,全面发展
亲自然生态美育活动应成为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桥梁。教师应将语言、艺术、科学等领域的知识与技能融入活动,促进幼儿在认知、情感等方面的协调发展,为幼儿未来的学习与生活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幼儿园亲自然生态美育活动的开展策略
(一)打造生态基地
在陶行知生活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幼儿园开展亲自然生态美育活动的首要任务便是打造一个既贴近自然又富有教育意义的生态基地。基地选址应优先考虑幼儿园内部或紧邻的空地,确保幼儿能安全地到达。同时,教师应考虑基地的自然条件,如光照、水源、土壤等,选择适宜植物生长的区域。在规划基地的布局时,教师应设置不同的功能区域,如植物观察区、小动物饲养区、自然材料创作区等,以满足幼儿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在植物选择方面,教师应优先选择当地常见且易于养护的植物种类,让幼儿在熟悉的环境中感受生命的多样性。
此外,教师可以提供放大镜、测量尺等工具,鼓励幼儿主动探索并记录植物的生长数据,培养幼儿的科学观察与记录能力。教师还可以邀请家长参与生态基地的建设过程,如共同种植植物、搭建观察台等,在增进亲子关系的同时,让家长成为孩子学习自然知识的伙伴。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开展一系列活动。教师可以指导幼儿参与基地的日常维护工作,如浇水、除草、喂食小动物等,培养他们的责任感和劳动意识;可以围绕生态基地开展系列主题教学活动,如“四季变换”“植物生长的秘密”等,并采用故事讲述、实验操作、艺术创作等形式,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可以定期组织户外写生、写自然观察日记(绘本式)、生态小剧场等活动,让幼儿在亲身体验中感受自然之美,培养审美情趣和创造力。在开展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建立幼儿的成长档案,记录他们在生态基地中的学习表现、情感体验及能力提高情况,为后续教育提供数据支持。教师还可以根据幼儿的学习反馈和兴趣变化,及时调整生态基地的布局、活动内容及教学方式,确保教育活动的实效性和吸引力。
(二)开展季节性活动
在幼儿园亲自然生态美育活动中,季节性主题活动不仅是连接幼儿与自然界的桥梁,还是促进幼儿全面发展、增强幼儿生态意识的重要途径。生态美学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倡导在自然环境中体验美、创造美。教师应以此为基石开展季节性主题活动,引导幼儿观察、感知四季的细微变化,培养幼儿尊重自然、爱护环境的情感态度。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提出,幼儿处于前运算阶段,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因此,教师设计活动需要注重直观性、体验性和趣味性,利用具有季节性特征的自然元素,如春花、夏虫、秋叶、冬雪,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索欲。
春季,教师可以开展以“生命的绽放”为主题的赏花活动,组织幼儿到附近的植物园或公园春游,引导幼儿观察不同花卉的颜色和形状,并鼓励幼儿用绘画、手工等方式记录自己的发现。在该活动中,教师可以设计“花语故事角”,讲述与花卉有关的传说故事,增强活动的文化韵味,引起幼儿的情感共鸣;可以开展“种子成长记”活动,让幼儿亲手种植花卉,观察并记录花卉的生长过程,感受生命的奇迹。
夏季,教师可以开展以“微观世界的奥秘”为主题的观虫活动。在该活动中,教师可以通过户外观察、昆虫标本制作、昆虫剧场表演等方式,引导幼儿了解昆虫的生活习性、种类及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教师还可以开展“生态瓶”制作活动,让幼儿将几种无害昆虫及植物放入瓶中,模拟微缩生态系统,借此培养幼儿的生态意识和责任感。
秋季,教师可以开展以“收获的喜悦”为主题的采摘活动,组织幼儿前往果园或农场。在该活动中,教师可以引导幼儿采摘苹果、柿子等时令水果,让幼儿体验劳动的乐趣和丰收的喜悦;可以开展水果拼盘制作比赛,鼓励幼儿发挥创意,将美食与艺术结合;可以设计“感恩自然”环节,让幼儿在采摘后向果树表达感谢之情,培养幼儿的感恩意识和尊重自然的意识。此外,教师可以邀请农民伯伯讲述关于农作物种植的故事,让幼儿了解食物的来之不易,珍惜粮食。
冬季,教师可以开展以“静谧的童话”为主题的观雪活动,在降雪之后组织幼儿进行户外观雪、堆雪人、打雪仗等活动,让幼儿感受冬日的宁静与美丽。在该活动中,教师可以引导幼儿观察雪的形状、颜色,了解雪的成因及其对自然界的影响。教师还可以让幼儿在雪地上用石头、树枝等材料绘制图案,创造属于自己的冬日童话。此外,教师可以设计“冬日温暖传递”环节,鼓励幼儿为社区内需要帮助的人送去温暖,传递爱与关怀。
(三)组织任务式活动
任务驱动式活动能为幼儿的探索旅程增添无限趣味。教师可以围绕“探秘植物生长之旅”这一主题,精心布置一系列符合幼儿认知发展特点的任务,激发幼儿的探索热情,加深他们对自然生态的认识。
活动伊始,教师可以利用幼儿园内的自然角或户外种植区域,精心打造一个充满吸引力的“植物生长探索营地”,展现植物的生长过程,引领幼儿步入“探秘植物生长之旅”的奇妙大门,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在幼儿兴趣盎然时,教师可以与幼儿一同讨论,布置具体可行的学习任务,如发现植物生长的条件、记录植物的成长足迹、探索植物与环境的关系等。随后,教师可以将这些任务拆解为一系列小任务,如每日浇水照料植物、测量植物的高度变化、写植物生长日记等,并引导每名幼儿都明确自己的职责,积极参与活动。
任务驱动式活动的精髓在于实践与体验。教师可以鼓励幼儿亲身投入植物的种植与养护过程,通过定期的观察与记录,感受生命的奇妙与力量。在观察时,教师可以引导幼儿调动多种感官感知植物,鼓励他们大胆提问,分享自己的新发现,培养幼儿初步的探究意识。为了促进幼儿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教师可以定期组织小组交流活动,让幼儿围绕自己的观察记录,轮流分享自己的所见所闻。与此同时,教师可以适时提出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幼儿深入思考,帮助他们构建更加系统的知识体系。
任务驱动式活动的成果不仅体现在知识的积累上,还体现在幼儿正确价值观的形成上。在活动结束时,教师可以举办一场别开生面的“植物生长之旅”成果展示会,引导幼儿展示植物生长日记、精致的手工植物模型等,并向家长和同伴介绍自己的学习成果,让幼儿在分享的过程中收获成功的喜悦,体会团队合作的重要性与大自然的无穷魅力。
(四)促进家园社共育
在开展幼儿园亲自然生态美育活动的过程中,促进家园社共育不仅是增强教育效果的关键,还是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亲自然生态美育活动强调幼儿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而家园社共育则构建了一个更完善的教育生态系统。在这个系统中,家庭、幼儿园与社区作为相互关联和相互影响的子系统,共同为幼儿的成长提供丰富的资源。幼儿的学习是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进行的。家园社共育模式能突破传统教育的界限,让幼儿在更加开放、多元的环境中接触自然和探索世界,能促进其认知、情感的全面发展。
在实践中,教师可以通过家长会、微信群等渠道,定期分享亲自然生态美育活动的理念、目标、内容及实施进展,加强家长对该活动的理解。教师可以鼓励家长反馈幼儿在家庭中的探索自然行为,构建双向互动的沟通模式。教师还可以结合季节变化、节日庆典等,设计一系列富有创意和趣味性的亲子自然探索活动,如春季的“亲子植树”、夏季的“昆虫观察夜”、秋季的“果实采摘节”、冬季的“雪花创意手工”等。这些活动不仅能让幼儿在家长的陪伴下亲近自然,还能增进亲子关系,让幼儿与家长共同体验自然之美。
此外,教师可以积极与社区合作,利用社区公园、植物园、动物园等公共资源开展户外教学活动。教师可以组织幼儿参观社区农场,了解农作物的生长过程;可以邀请社区环保志愿者来幼儿园分享环保知识,引导幼儿树立环保意识。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构建一套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定期评估家园社共育的效果。评价内容应包括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家长参与的积极性与对活动的满意度、社区资源的利用情况等。在评价结束后,教师可以根据评价反馈,不断调整和优化活动方案,确保家园社共育的持续有效进行。
结语
幼儿园亲自然生态美育活动不仅是对教育模式的创新,还是对幼儿教育活动的重要补充。教师可以精心设计、科学实施、有效评估幼儿园亲自然生态美育活动,为幼儿打造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学习乐园,让他们在自然的怀抱中快乐成长,培养幼儿的审美情趣、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同时,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教师要不断探索与实践,为幼儿教育的发展贡献力量。
(作者单位:苏州高新区青灯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