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机电专业学生工匠精神培养现状及路径

2024-12-23刘计良苗鹏李俊

职业时空 2024年4期

摘要:在产教融合的时代背景下,大国工匠精神是高职机电类专业学生应具备的核心素养之一。基于高职院校机电专业工匠精神融入不够、培养体系不够完善的现状,提出通过加强工匠精神内涵培养、构建工匠精神顶层模块设计、打造产教融合工匠精神培育平台、探索培养工匠精神课堂教学模式新路径、工训交替校企联合创新培养等措施,进一步提升学生工匠精神和职业素养,并探讨构建对学生工匠精神素养的科学规范评价体系,旨在培养新时代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推动制造业升级和经济发展。

关键词:产教融合;工匠精神;高职院校;机电专业

我国目前正处于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等核心素养的现代化专业技能人才是关键。高职院校作为我国重要的高学历技能人才培养主阵地,应发挥新时代高校人才培养的桥头堡作用,加强培育具有高素质工匠型复合型技能人才是当前高职院校面临的重要任务。

传统意义上,机电专业被视作机械专业与电气专业的有机融合[1]。然而,随着现代技术的迅猛发展,机电专业已经逐渐发展成为一门涉及机械、电气、电子、计算机等众多先进技术于一体的综合性交叉学科。这一变化不仅显著提升了对高职机电专业学生技能水平和职业素养水平的要求,也对高职教育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严峻挑战。因此,在工业发展的转型升级竞争激烈的大背景下,我们有必要深入研究并推进基于工匠精神职业素养的高职机电人才培养体系改革与评价体系构建。这一举措不仅有助于提升机电行业的工匠型人才培养质量,更是推动我国机电行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

一、工匠精神的内涵及培养现状

(一)工匠精神的时代内涵

在新时代产教融合的背景下,工匠精神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和拓展,其精神内核变得更加丰富和深刻。这一时代内涵在强调技能人才追求卓越、精益求精态度的同时,更倡导高技能人才要具备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怀、坚定的爱岗敬业精神和勇于创新实践的品质[2]。

工匠精神是我国制造业发展的重要基石,对促进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具有重要的意义。工匠精神体现了匠人在工作中对技艺的严格要求,为我国制造业在重点领域解决“卡脖子”难题提供了有力精神支撑。国家发展离不开各领域的大国工匠,大国工匠不仅肩负着对职业技能水平不断提升的重任,也要在各自领域实践中取得创新性的突破。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是大国工匠助力我国制造业取得突破的关键,让我国制造业在竞争激烈的国际市场中屡屡取得新成就。

在新时代发展背景下,高职机电专业学生的人才培养应深入剖析专业现状,并将工匠精神内涵贯穿专业人才培养体系,这样不仅丰富工匠精神内涵,也能实现专业学生职业素养和技能水平的显著提升。这一举措从根本上保障了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为高职机电专业学生的未来职业发展和助推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制造强国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高职机电专业工匠精神培养现状

当前,高职院校在工匠精神的培育路径上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专业课程思政元素的融入以及实践课程的有机贯通等方面,高校积极嵌入工匠精神等职业素养的培育环节。然而,总体实施效果呈现出碎片化和片面化的特点,重理论轻实践、重竞赛轻课程等情况依旧存在,工匠精神育人模式需要进一步深化和整合[3]。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是育人和育才的有机统一过程,必须深入厘清专业课程体系与工匠精神之间的内在联系。

在新时代背景下,高职机电专业工匠人才的培育具体实施方面仍面临诸多问题和挑战。随着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等新兴技术的快速发展,机电行业对人才的要求不断提升,要求人才不仅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还要具备跨界融合的能力和创新思维[4]。高职机电学生对于劳动与工匠精神的关系普遍存在认识不清、意识淡薄等问题,未能深入理解和把握二者间的内在逻辑。这导致他们在实践中难以将工匠精神真正融入到专业技能的学习和应用中。当前关于工匠精神的研究多侧重于其内涵、必要性以及宏观层面的培育路径等方面,未能紧密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和专业特色进行深入探讨,这使得培育路径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同时高职院校受限于区域发展、办学条件等诸多因素,导致院校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如课程设置过于传统、实践教学环节生搬硬套、师资力量不足、评价体系陈旧等问题,这种不均衡的发展状况制约了工匠精神等实践活动,使得部分高职院校在工匠精神培育方面难以取得显著成效。

二、高职机电专业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的路径

(一)加强人才培养顶层设计

高职院校需坚守立德树人这一核心宗旨,紧密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劳动教育和工匠精神的深刻论述,精确分析新时期机电岗位对职业素养的特定需求,做好机电专业顶层设计[5]。特别是我国正处于制造业大国向业制造强国迈进的关键时刻,对高技术人才的知识和技能水平均提出了更高要求。应针对机电专业人才培养制定详尽的工匠精神培育计划和课程框架安排,以满足现代社会经济与制造业发展对具备工匠精神技能人才的迫切需求。通过打造富有工匠精神的校园和实践场地文化氛围,让学生深刻领会劳动教育和工匠精神的精髓。机电专业课程标准应注重提升学生的实践操作和创新思维能力,转变传统重理论的教学模式,以创新性的实践课程反哺理论,促进学生理论水平和职业技能的提升。

(二)打造产教融合的工匠精神培育一体化平台

产教融合作为工匠型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实施途径,作用不容忽视。通过校企合作,对高职机电专业学生实施工匠精神的联合培育,旨在培养新时代企业所需的先进工匠型技能人才,并与高职院校技能教育互补共进。构建一种融合高校技能和文化素质与企业岗位职业技能素养的联合培养模式。校企互聘机制将进一步推动校企人才培养的深度融合,聘用企业高水平技术能手对专业核心课或实践课程标准进行修订,企业技能工匠进校授课,打造技能和职业素养培育的新路径。同时学校组织专业师资队伍定期到企业岗位进行实践,以此提升教师的专业实践和科研能力[7],专业教师积极开展产教融合师生科研项目,锻炼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

机电专业作为工程领域的重要分支,其课程体系具有适应性和前瞻性。为了培养出能够紧跟行业趋势、具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优秀人才,要求在课程体系中增加与新技术相关的课程,如机器人技术、自动化控制、智能传感器等。同时,还要定期评估课程内容的实用性和前瞻性,确保课程内容与行业需求保持同步。另外,机电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学生需要通过实践来巩固理论知识,提高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应动态调整机电专业课程体系中实践环节的设置。此外,还需要注重跨学科融合,如与计算机科学、电子工程、材料科学等学科的交叉融合,通过跨学科融合,可以帮助学生拓宽视野,培养创新思维和综合能力。

(三)探索课堂教学新模式

通过“线上+线下”教学模式的有效结合,拓宽学生的知识和职业素养获取渠道。专业课教师团队应建设一门校级精品课程、编写一门专业课程教材或实训手册作为指引,改革传统理论课堂授课模式,深化课堂实践教学,将工匠精神全方位地嵌入到专业课程和教学实践环节中。

搭建“高校+企业+党校”三方协同育人培养机制,为有效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创新实践能力,充分依托高校和企业的优质师资力量,对学生进行系统培养和强化训练,同时与地区党校建立协同育人的培养模式。促进高校、企业与党校三方师资的合作,将专业技能知识与工匠精神等职业素养进行深度融合,并共同研发一套符合本区域特色的专业课程授课体系。引导学生参与专业契合度高的应用设计竞赛和企业机电生产线设备的改造等项目,促进学生技术技能与职业生涯规划的深度融合,使学生能够深刻领会并体验到工匠精神的深刻内涵及其在现代社会中的实际应用价值。积极推进国家学分银行置换改革工作,系统统筹培养周期内专业课程学分实施、考核和置换方案,拓宽学生专业知识获取途径。同时,专业教师作为知识传授者和精神引领者,应不断提升自我专业素养,创新教学方法,以切实增强工匠精神融入的实效性和影响力。

(四)产教融合实践中培育学生工匠精神

高职机电专业教学实践环节及企业顶岗实习在学生的培养周期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然而,在推动实践教学与校企合作模式的具体执行过程中,会遇到一些挑战。

当前高职院校的实践基地所配备的教学仪器设备更新迭代的速度相对滞后,这在一定程度上难以满足专业学生对于先进技术和实训设备的需求,导致学生的培养水平无法满足企业对人才技术能力的要求。相较之下,现代企业在实践场地、实训设备和专业课程资源等方面拥有显著优势,通过利用企业丰富的教学资源,能够有效弥补高职院校在实践环节上的投入不足、实训条件有限等问题,进而促进机电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工匠精神的培育。通过企业订单班的培养模式,实现企业与学生的双向选择,企业以岗位技术需求为导向,设立专业课程实施标准,校企双方师资全程参与培养过程,并在教学内容与方法上开展深入的协同与交流。

在课程设置上,高职学生更偏重于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程和综合实践类的课程,实践过程是培养学生实操细节和职业技能的重要环节[8]。基于此教学实践环节教师要根据行业、企业对于专业技术水平的发展来制订教学计划,这就需要专业实践教师深入企业一线,切实了解专业发展现状,同时根据岗位对人才的技能要求来及时调整教学实践内容。此外,学校与企业应共同制定详尽的实践教学规划,明确教学目标和内容,统筹安排学校与企业的实践环节的节点与任务项目,加大企业师傅授课群体,做好企业岗位轮岗学习等确保学生的学习过程和质量。同时构建长期稳定的校企合作关系,企业根据学生在校外实践基地的表现来选择适合企业发展的优秀学生,提升学生的就业稳定性和可持续性,为企业和院校提供稳定的人才培养机制,共同推动高职机电人才培养体系的改革与创新。

(五)完善工匠精神人才评价标准体系

1.建立多元化的师生评价体系。为了进一步加强机电专业工匠精神人才评价标准的建设,亟须明确专业人才培养标准,在持续强化理论考核的基础上,应加大提升技能水平、工作态度、创新思维及协作能力等多方面的评价比重,并加强学生成长过程中的评价,及时掌握学生综合职业素养的发展状况。

持续加强专业教师的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实行任期内动态企业实践制度,确保专业教师团队能够紧跟机电行业发展的最新前沿,同时进一步提升对专业教师实践和教学能力的评价,积极引入教师实践企业方考核、教师授课学生群体评价及督导部门的多方考核形式。

2.持续加强学生个体过程性评价。在评价体系改革应紧跟时代发展,转变传统课程采用成绩单一维度来衡量学生成绩的方式,将过程性评价融入专业课程建设中。将实践任务进行细致划分精准融入学生各培养阶段所需的职业素养,将爱国、合作、创新、实践等核心要素融入到实践任务的评分环节中去,同时确保学生在实践操作过程中能够明确任务要求及评分细则[9]。倡导实践课程实施多元化的评分机制,即教师和分组学生共同参与实操环节的评分,并按照科学合理的比重计入总成绩。这样的评价方式不仅能够促进学生的自我反思与提升,还能在无形中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

综合实践环节作为检验学生理论、实践和职业素养综合能力的关键环节,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在此环节中,我们要重点关注学生团体协作、7S管理、安全意识以及发散思维等方面的表现,旨在确保学生能够独立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实践操作,并展现出良好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水平。综合实践环节教师可以通过日常观察、即时反馈、个别交流等方式,及时了解学生的完成进度与问题,并据此调整后期的教学策略与方法。

结 语

高职院校培养工匠型的职业技能人才具有时代意义。院校之间在专业发展、人才培养、培养模式等方面仍存在较大差距,高职院校应该打破传统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结合行业发展现状,从人才培养顶层设计、专业教师培养、授课模式、产教融合及评价体系方面进行改革和创新。面对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日益加快的局面,机电专业要进一步加强教师和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创新工匠人才培养体系,完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为我国制造业培育出更多高水平的工匠人才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探索。

参考文献

[1] 人民网—强国论坛.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习近平总书记这样说[EB/OL]. (2023-05-02)[2023-06-12].https: // news.cctv. com/2023/05/02/ARTIJ14oQnJhENS48XhY90BX230502.shtml.

[2] 何腾飞﹐韩自强,单武斌.高职机电专业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教学现状与对策探索们[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9(09):99-100.

[3] 王桂英﹒基于工匠精神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与研究[J].科技资讯﹐2020(09):68-69.

[4] 程先军.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现状及今后发展方向分析[J].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18(02):4-6.

[5] 鲁瑶,李华婷.以“工匠精神”为切入点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研究[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20,36(06):270-271.

[6] 高闰青.探索“全程”培养模式着力提升学生职业技能[J].中国高等教育,2013(19):50-51+63.

[7] 朱留宪,孙勇,韩俊峰,等.高职院校机械类专业学生创新能力培养途径探索[J] .科技创新与生产力,2019(07):91-92+96.

[8] 张俊.新时代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的目标维度和实现路径们.教育与职业,2019(21):61-65.

[9] 王微.工匠精神与高职院校思政教育融合的创新实践[J].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4,23(03):60-63.

收稿日期:2024-03-18

基金项目:2023年广东省教学科学规划课题(省级)习近平新时代大国工匠融入机电专业课程思政的研究与实践(2023GXJK952);2022年汕尾职业技术学院课程思政示范课程项目“工业机器人操作与编程”(SWKCSZ17);中国机械工业教育协会2024年度产教科融合课题“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机电专业‘课程思政’与‘职业素养’提升的实施路径探索(ZJJX24CY041);2022年汕尾职业技术学院课程思政示范课程项目“低压电工作业”(SWKCSZ16)

作者简介:刘计良(1990— ),男,汕尾职业技术学院海洋学院教师,硕士,研究方向:机电一体化、机械设计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