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数字化赋能职业院校高水平专业建设:逻辑、困境与策略

2024-12-23范荣

职业时空 2024年4期

摘要:从国际发展趋势、经济发展需求、数字赋能基础等维度分析了数字化赋能职业院校专业建设的内涵与本质,发现目前教育体系数字技术存在要素缺乏、专业群发展保障机制不健全、专业群数字化组群驱动不足、职业院校协同治理不精准等问题。据此,提出高水平专业的建设策略:提高认识,明确责权,优化顶层设计;加强重视,健全体制,深入推进数字化赋能的实施路径;整合资源,打破壁垒,构建合作联盟;引进专家,培育人才,提供人才保障。

关键词:高职院校;高水平专业建设;数字化转型

2023年2月14日,世界数字教育大会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发展平行论坛在北京举行,与会专家学者们从不同视角共同探讨如何更高质量推动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随着数字化技术的不断发展,教育与数智融合也进入了新的阶段。职业教育作为最贴近产业需求的教育类型,与新时代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关联密切,在全面进入数字化转型的背景下,兼具应用性、普适性和时代性。推动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使职业教育专业建设更为丰富多元、治理体系完善、评价模式个性化,这是建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因此,有必要立足数字化转型趋势,探索职业院校高水平专业建设的实践路径,以引领职业教育改革方向,推动职业院校内涵式发展。

一、数字化赋能高水平专业建设的内涵与本质

进入新时代,国家对职业院校高水平专业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我国一直高度重视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将其纳入职业教育改革发展规划,设立了职业教育数字校园、信息化标杆校、专业教学资源库、精品在线开放课程、虚拟仿真实训基地等20余项行动任务,为推动数字技术与职业教育深度融合、提高数字化时代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夯实了基础。数字化赋能各个领域是建立数字经济、数字人文、数字社会的必然之路,而教育数字化作为近年的新兴热点,借力智能化终端平台、互联网移动设备、大数据监测系统等,以互联、共享、实时的状态采集职业教育场景中的不同阶段、不同需求的数据,实时掌握专业群主体、专业诊断、教材建设、师资队伍、互动评价、后勤运维等情况,对相关数据进行了可视化呈现和综合分析,及时进行反馈,优化过程和深度介入高水平专业群建设的全过程。

二、数字化赋能高水平专业群建设的现实困境

(一)教育体系数字技术要素缺乏

职业教育数字化不仅是职业教育和数字技术的联结,而且两者之间存在天然的契合关系。数字技术与职业教育有多种运用形态,数字技术运用的现实困境主要体现在:第一,技术形态的演化与模态逐渐深入推广,虚拟仿真实训、数字孪生平台、物联网实验室等数字技术赋能组群有助于突破院系专业设置的局限,打破学科之间的藩篱,其课程体系、双师队伍、实训装备在建设过程中如何跟上改革趋势是值得思考的问题。第二,现有的教育体系中普遍存在“信息孤岛” 的现象,院系和职能部门之间、政府和企业之间在数字化建设的数据和信息分享未能实现融通,具体表现为:建设数据缺乏系统规划,政府部门、教学部门、科研部门、后勤部门之间的技术、人才、物资的分配不合理;不同利益相关者在数字化建设期间的迭代与优化不顺畅;建设任务涉及多部门,实施过程不可控。然而,高质量的办学主体是需要各部门协同作战,运用数字技术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打破专业界域、制定符合自身实际的规划,协同破解内部壁垒,融入院系资源与互通数据,提升专业群发展质量。

(二)专业群数字化组群驱动不足

国内职业院校专业群组群逻辑主要遵循两个角度:第一,基于学科领域的组群逻辑,即群内相关专业以相近的学科知识体系为基础进行组群。以园林专业为例,景观设计、园林园艺、园林工程技术等专业均以现代园林类为共同的学科基础进行组群,然而这样的组群逻辑无法体现职业院校园林类专业的“职业工作”特点,专业对应的产业内部上下游技术不匹配、不准确。第二,组群管理机制缺失。高水平专业建设是从产业需求出发,面向职业教育改革所需,依循专业建设自身发展规律,通过与外部环境的交互,为资源配置提供了基本指向。为了达到高水平专业建设标准,职业院校需要全面统筹和整合专业资源,进一步优化重复资源,补充匮乏资源,有效降低课程体系构建、教师教育培训及实验实践等软硬件投入。打破人才链、数据链、基建链的数字壁垒,基于高水平专业群建设全要素,数字技术从供给侧转向需求侧,建立全链路的数字触点,以教育信息化提升管理能效、形式虚拟化改善教学成效、模块数字化更新评价时效,这也是国家战略层面职业数字化政策引领下的题中之义。然而,目前全国范围内未建立一套动态运行的数据支撑模型机制,导致没有解决专业群发展存在的问题,外在数字特征不明显,数据支持缺乏统一,违背了数字化赋能的初衷。

(三)专业群发展保障机制不健全

专业群发展保障不够、机制不健全。在推进高水平专业建设过程中,职业院校仍然难以突破现有二级院系、专业等组织和制度的束缚,数字化介入的瓶颈普遍存在。一是专业群是面向产业的教学活动组织,多采用垂直管理的方式,拘泥于内部管控与外部实施的传统市场对接机制,业务流程和办事手续繁琐,数字化基础先天不足。二是多个专业组发展规划的制定,破解院系与专业之间管理存在“两张皮”问题,人、财和物等权力下放流于形式,激发办学活力程度不够。三是在教学资源库建设与开放共享严重滞后,在线开放课程平台、智慧教学管理系统、专业数字教学资源库只建不用,资源更新缓慢,平台内容不符合企业与行业的新技术、新工艺。在重构发展保障机制的过程中,如何在院校层面进行顶层设计是职业院校在高水平专业群建设过程中的重要保障,开拓院校管理内循环和专业发展外循环,构建协同、开发、共享、灵活的发展机制,打通内部和外部组织体系和保障机制的现实困境,应从保障机制上寻求突破。

三、数字化赋能高水平专业群建设的组建逻辑

(一)数字化赋能院校,围绕学科组群

数字化赋能是在物理层、数据层、行为层的逻辑框架下构建数字技术在教育场景的应用模型。要围绕学科基础的组群要义,以专业知识与教学常规组织为运行载体,聚焦核心专业领域选择单一或交叉学科进行建设。作为职业院校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工作,院校建设学科组群,一是要注重关联性知识、交叉性学科、融合性体系的发展过程,区别传统依附于区域产业结构和技能人才供给侧的组群逻辑,将学科知识的理性表达与社会价值的感性传达互相融通,破解传统视域下不同专业方向之间固有的界域。二是建立柔性灵活、复合多元的管理机制和保障机制,围绕专业群定位,成立教学指导委员会,聘请企业专家团队,建立产学研一体化智库等,体现“跨界性”“分散性”“交叉性”的特点。建立艺术与工科专业互补联动、科学优化、动态调整的发展机制。

(二)数据赋能企业,对接产业组群

职业院校必须精准把握高水平专业的建设规律,以数字化发展理念为指导,以职业教育需求应用为核心,以院校信息平台、数字教学资源、智慧管理模块、创新实训应用、数字安防系统等设施体系为基础,通过创新架构虚拟仿真与数字孪生体系、设立程序数理机制和源代码模块、生态集成基础应用,实现多维数字化交互。赋能合作企业,对标区域产业结构,形成灵活高效的专业化调整机制,更好地适应区域产业转型升级的要求。例如,信息技术专业群既包含数字媒体技术应用,也涉及网络安全、大数据运维等专业,覆盖的专业类型要有跨界性,充分借助“互联网+”、大数据等前沿技术,精准锁定人才培养要点,紧贴产业转型背景下的企业工作岗位职责和内容的变化,统筹整合新管理思想、新技术工艺、新运营模式等的工作过程,结合未来区域产业转型升级要求,增设最具优势与特色的专业,同时要强化与行业协会的沟通,合理推进专业师资及配套建设,确保新兴专业在新一轮竞争中占得先机,对于可能滞后或背离区域产业发展的专业,要予以整改或撤销,确保着力建设的专业为产业转型所需,增加产业升级急需专业,删减不适应产业方向的专业,以此形成动态、科学的专业调整机制。

(三)数据赋能学生,面向岗位组群

在数字化时代,职业教育要想可持续发展,必须充分开放,与外界进行资源交互。数字化赋能职业技术人才培育的举措可以从两方面入手:一是提升人才培育实践中的数字操作技能。在专业小课堂和实训大课堂中,树立典型案例、典型人物、典型事迹,建立技术人才、工巧匠、行业骨干、大国工匠的成长通道。二是提升人才培养过程中的技术容忍度。在教学内容和教学组织中,遵循新兴产业形态和新技术创新应用案例,灵活设置复杂系统问题或者突发问题,提升学生数字操作的抗压性和准确度,提供学生实地接触与现场互动机会。面向岗位组群是以岗位的实际需求为导向组建专业群,以此逻辑组群,面向院校专业群所处地域特色,岗位组群聚焦岗位的同类型核心特征,建设相关岗位,进行专业设置,培养“一站式”人才,对接产业链的需求,夯实人才梯队建设,形成不同职业岗位群相互关联而构建的统一人才培养联合体。在该专业群的形成模式中,高水平专业群相连接的工作群在行业的纵向和横向发展中处于不同的位置,这可能与行业的横向发展有关,也可能与行业发展上下游关系中的某一环节有关。此外,数字化技术模拟工作场景和岗位环境,为输出人才和岗位所需人才提供数字岗位,实现推动教育链、创新链、产业链的有机衔接,实现人才培养质量、规模与产业发展需求协调互动、高度吻合。

四、数字化赋能高水平专业群建设的实施策略

(一)以顶层设计为引领,带动高水平专业群数字化转型

数字化转型背景为职业院校高水平专业实现特色和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契机。产业结构持续优化调整、风云变幻的环境形势倒逼教育改革。作为有效应对教育与产业外部逻辑关系的必要手段,产教融合已然成为各大院校高质量、内涵式发展的必由之路。在推进新时期高水平专业建设进程中,职业院校必须面向国内外经济形势与产业转型升级需求,立足高素质应用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战略高度,充分汲取专业建设优秀经验,精准把握产教融合与专业布局、专业建设的关系,针对目前教育体系数字技术要素缺乏、专业群发展保障机制不健全、专业群数字化组群驱动不足、职业院校协同治理不精准等问题,要从顶层设计与内涵建设等多重维度出发,通过对标区域产业结构,建立健全专业调整机制;对接行业企业需求,提高专业供给体系质量;增强服务产业能力,建强建优重点特色专业;完善教师专业标准,提升数字化语境,师资队伍专业化程度,积极探索基于数字化赋能的高水平专业建设路径,以此助力职业院校办学水平与核心竞争力的持续提升。

(二)以数据驱动为基础,促进利益相关者有效参与

针对职业院校院校协同治理不精准等问题,关键是以数据驱动为基础,促进利益相关者有效参与,破解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一方面,为了全面落实产教融合工作,地方政府要加快响应国家号召,设立一个职能清晰、分工明确、责任明晰、业务专一、协调快速、管理高效的综合管理部门,专门负责统筹推进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升级工作,同时要建立健全促进数字化转型的共生组织,使传统多部门协同联动工作转变为一个部门的专职协调管理,解决产教融合分散管理、多头管理等现实难题,提高数字技能人才培养的质量与效率。另一方面,要立足顶层设计,通过“利益与战略共同体建设”全面拓展校企等多元主体的全方位合作功能,既要加快推进载体创新与平台建设,通过强化校企项目合作实现优势互补与资源共享,并持续挖掘项目深度与广度,以专业建设、课程开发、技能大赛、考证培训为契机,以数据驱动为基础,建立数字体验、数字技术、数字资源、数字平台的全面连接,在人才培养、专业发展、团队建设、实训基地建设、招生就业等层面形成跨业态、跨区域的即时互联互通机制,并在专业建设、课程开发、产教融合、教师成长等要素中打造“人、机、物”高匹配的体验生态。提高多元主体在命运共同体中的归属感与成就感,形成多元良性互动的生态格局,使命运共同体在“发展共赢”的愿景下长效运行;又要规范保障产教融合命运共同体的长效共治,通过建立分项小组,强化组织保障的,同时要建立多渠道、稳定的资金来源与保障体系,校企管理人员、教师与技术人员之间建立常态化沟通机制,并要求多元主体签订具有法律效力的协议,确定各方权利与义务,以及违约所要担负的责任,以此强化共同体的自治与发展能力。

(三)以数字技术赋能为动力,优化一流课程体系建设

课程是专业建设的主要支点,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最根本的立足点是课程数字化,同样课程数字化也是检验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成效的载体。职业院校立足课程主阵地,聚焦专业课堂、实验实训、课程思政、评价方式等方面的数字技术渗透,不断推进一流课程体系建设,助力专业群人才培养,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以及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实现数字技术深度介入,开创技能人才培养的新格局。一是重构课程内容,从知识点到项目,从书面形式到数字形式,从分散集约形式到综合形式,建设在线课程,整合专业教学资源数据库,利用大数据和虚拟仿真实验培训平台,将课程转化升级为数字化、发散化、动态化的教学内容形式。二是课堂活动,利用大数据平台为学生创造身临其境的学习环境,使教师能够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动态,并通过数据互动监测、评估学习效果,反馈、诊断教学效果,将传统固定模式的教学场所转变为开放的教学环境,将教师主导的课堂模式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的师生双向互动,提升课程的数字特征。

(四)以数字资源赋能为内涵,升级专业群教育资源

整合优质资源要素,强化团队核心优势。数字资源赋能专业建设应集思广益,取长补短,优化团队资源和效率。优秀的团队可以最大限度地汇集教学资源、提升整体实力、强化合作交流、引领团队发展,并形成良性循环,这也是专业群智慧升级与持续发展的逻辑。

专业群发展的迭代与升级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展开:一是结合现有职业教育课程建设资源,开展课程平台开发、教学方法改革、数智技术应用等专项培训,提高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教育教学实施能力、教学评价与诊断能力。二是利用外部资源,加强学校与国家教学创新团队、省校级团队的跨专业合作与交流,形成互学互鉴、资源共享。三是扩大国际交流和海外资源,制定海外教育推广和研究培养计划,分批选派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赴海外培训学习,与美国、德国等发达国家建立职业教育长期合作交流机制。四是依托企业资源,有计划地支持团队教师定期到行业龙头企业进行在职实习或挂职培训,落实教师每五年到企业进行一次挂职培训、学习先进技术、促进关键技能转化创新的规定。五是利用教研平台转化成果,将其应用于专业(群)人才培养实践,形成专业(群)特色的高水平职业教育教学模式,同时将优秀的科研成果转化为解决企业生产实践的有效解决方案,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标准体系。

参考文献

[1] 郭福春,许嘉扬,王玉龙.中国特色高水平职业院校学校和专业建设项目分析[J].中国高教研究,2020(01):98-103.

[2] 杨润贤,李建荣.论产教融合背景下高水平骨干专业建设中的教师专业发展[J].教育与职业,2019(24):57-61.

[3] 杨正校.行校联盟育人,产教融合实训——职业院校院校高水平骨干专业建设的路径[J].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19(03):100-103.

[4] 杨芬,冯峰.区域产业转型升级下中国特色高水平职业院校学校专业建设探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9(09):124-128.

[5] 方灿林,张启明.资源库:高水平专业群的建设基础、要求和表征[J].现代教育管理,2019(08):71-75.

[6] 周建松,孔德兰,陈正江.职业院校高水平专业建设政策演进、特征分析与路径选择[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7(25):62-68.

[7] 徐洁.“双高”建设背景下职业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路径[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1(01):81-87.

收稿日期:2024-03-15

基金项目:2023年上海市基金项目“上海市职业院校首批教师教学创新团队‘数字技术创新团队’”建设项目

作者简介:范荣(1981— ),男,上海市商业学校高级讲师,硕士,研究方向:教育管理、职业技术教育。